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新坐标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01 阅读: 【字体:

        中国经济正迎来新的机遇期。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将如何进一步推进?而这又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变革?上证观察家特此邀请了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滕泰、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前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及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
 
  供给侧改革带来趋势性结构转换
 
  上海证券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它为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滕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中国消费升级和供给结构老化的矛盾,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解放生产力,这两年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表现为理论体系和改革思想方面逐渐成熟。
 
  其中,在理论体系方面,供给侧改革从首次提出到理论逐步丰富、完善,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三去一降一补”到“放管服”、“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
 
  实践成效方面,首先在培育新供给、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新动能方面,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力度的措施,使我国的新供给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其次,在供给方面,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尤其是去产能、去库存,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降成本方面,政府出台了减税降费、降低小微企业纳税、营改增等方面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万博新供给指数显示,2016年15个万博新供给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为39%左右,即新供给占中国经济GDP的比重约为39%,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42.69%。15个万博新供给行业未来3年的平均增速能保持在10%以上,而老的供给行业整体增速将回落到5%以下。
 
  新供给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不断推进,在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既有质的积极变化,也有量的边际提升,既有“L型”增长水平上的供给体系质量的改善,也有经济增速的稳步复苏。比如,数字经济增速在明显扩大,共享经济、互联网信息经济、金融经济、服务业经济的比重都在增加。中国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软性制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任泽平:“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供给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去产能方面,经过6年多经济调整和产能出清,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中国经济正步入L型的一横,站在新周期的底部和起点上。新周期的核心是:产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企业盈利改善、银行不良率下降、资产负债表修复、为新一轮产能扩张蓄积能量。
 
  在去库存方面,房地产库存去化明显,房地产市场库存风险大为缓解。
 
  在去杠杆方面,金融监管加强、统一资管新规、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等积极推进。
 
  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模式从速度效益型升级到质量效益型,利率下来了,股市走稳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
 
  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具有长期趋势性的迹象和苗头,产业之间出现结构性的衰退与成长,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的增长日益放缓,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快速成长。在转型初期,由于旧增长动力结构占比较大,且日益衰退,宏观经济和企业利润可能面临下行压力。而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研发投入的提高及部分领域接近技术前沿,中国经济将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将由重化工业为主升级到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我国经济将步入繁荣、稳定、可持续的新常态。
 
  同时,中国居民消费正处于从吃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转换期。未来中国居民食品支出的比重有望再下降20个百分点,为发展享受型、服务类支出腾出空间。
 
  邢自强:我们对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影响给予高度正面评价,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走出通缩。以产能利用率衡量,在2015年供给侧改革启动前,整体工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处于73%左右的多年低位,目前产能利用率已经回升至5年来最高的77%,明后年或进一步攀升至80%以上。产能利用率的好转改善了通胀环境,PPI同比增速目前处于6%至7%区间,相较2012年至2016年间的通缩状态明显回升。核心CPI增速也从去年的1.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约2.2%。我们预计,明年核心CPI或回升至2.5%左右的更高水平。因此,中国已经摆脱了通缩压力。
 
  第二,帮助降低中国债务风险。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让经济成功摆脱了债务-通缩“负反馈螺旋”困境。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整体债务占GDP的比重仅上升了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也仅会上升5个百分点,显著低于过去3年平均每年约达20个百分点的增幅。换句话说,目前每生产一个单位的GDP,大约需要3.2元的债务增量,这比2015年的近6元显著降低。
 
  第三,改善了经济结构。两年前研究人员担心的是如果供给侧改革铺开,会大幅影响到传统旧工业的就业,损害消费。但是经过我们的观察,受供给侧改革影响的上游行业(例如钢铁、煤炭、水泥等),自2015年以来整体减少了接近300万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由于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展扩大,每年带来一千多万个新增岗位,使社会整体就业和收入情况表现较为稳健。就业指标,譬如求人倍率,处于近14年来的最高点,这也意味着工资增长将保持强劲(今年前三个季度,实际增速高达7.5%),为供给侧改革继续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程实:经过2016年至2017年的连续攻坚,“三去一降一补”、“放管服”等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正在显现,取得了三项重大成果。一是提效率。通过清理“僵尸企业”、简政放权和削减税费,201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得到大幅修复。二是调结构。通过优化劳动、资源和资本供给,中国经济的增长重心从传统经济向高新产业、新经济转移,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三是防风险。在改革过程中,中国金融体系风险渐次消解,人民币汇率步入长期稳定轨道,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我们认为,以十九大为新起点,国企改革和税费改革有望实现长足进展。通过加快国企混改试点与推广,去除行政垄断、弥补经济短板;通过加码税制改革和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负担、激活民间投资。由此,阶段性的“三去一降一补”改革成果将转化为长效化的制度红利,释放出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潜力。
 
  据我们测算,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占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比重为25.8%,较去年上升3.53个百分点,而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占比则下滑3.07个百分点。并且,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7.28%和46.41%,远高于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6.29%。由此可知,在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两个重要转变。其一,以中产崛起为支撑,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动力强劲,正在打开产业升级空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其二,金融体系让利实体经济的趋势不断强化,资源配置的脱虚向实成为趋势。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
 
  上海证券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您是如何理解这一定位的?
 
  滕泰:这一定位的核心意思就是经济的总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结构性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解决结构性问题,自然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出发点。核心就是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要推动经济供给体系质量的提高,供给效率的变革,以及整个增长动力的变化。因此,今后的重点还是要围绕供给侧改革的各个方面,既要培育新供给、新动能,又要去旧的老化的供给,同时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度降成本,解放生产力。只有供给效率提高了,供给质量提高了,供给结构升级了,才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任泽平:我们判断,政策导向将从过去以GDP为核心转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弱化经济对金融地产和货币政策刺激的依赖,政策的发力点将在供给侧改革、美好生活、消费升级、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环保、房地产长效机制、扶贫、对外开放等。新的政策导向值得关注和期待。
 
  邢自强:十九大报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发展质量的强调远超对于数量的强调。因此未来几年,政策中心将不再一味单纯地以GDP增长率为核心,会更重视以下三方面。
 
  第一,通过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加强对环保及研发投入和创新的支持,来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二,防范风险。其中防范金融风险、稳定杠杆是重中之重。近期监管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去杠杆的措施,包括资管新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等。这展示了十九大之后,政策执行力度加强,治理结构性问题的决心坚定。在这些措施下,广义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可能将逐步下降,降低金融风险。
 
  第三,扶贫。其中应有之义包含缩小地区差距。最近政府所做的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包括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的上海及浙江全面示范对接区,以及珠三角的粤港澳大湾区等,都着重“卫星城”及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做到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改进,以及更宽松的落户和人口政策,缩小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差距。
 
  程实:十九大报告重新定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其从经济工作的重点上升为主线。这表明,立足于两年的政策实践,供给侧改革已经从改革新思路发展为完善、全面的政策框架体系,将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
 
  国企混改将提供可复制范式
 
  上海证券报:供给侧改革下一阶段的突破口将来自哪些方面?改革的重点还将覆盖哪些行业?
 
  任泽平: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了未来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包括先进制造、中高端消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
 
  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告别以投资主导、工业化为主、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时代,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步入消费主导的新发展阶段。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1.6%。2017年1月至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4%,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7.5%的增幅。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在向服务消费升级。
 
  邢自强:在上游工业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进展已经非常迅速且步伐坚实,甚至速度快于我们此前的预期。以钢铁行业为例,自2015年以来,已经有约25%的产能得到削减,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从当年的68%回升到目前的85%,并且这也帮助钢价实现复苏。据测算,今年以来钢价的三分之二涨势都可以被这种产能削减所解释。此外,供给侧改革还使工业部门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回报率显著回升。有了这些上游行业较为成功的经验,决策层也在把供给侧改革扩展到更多中下游行业,例如新能源、汽车及化工等行业。
 
  滕泰:下一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培育新供给、新动力、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去老化供给和培育新供给、新动能是同向并肩行驶的两条河流,只有两条河流合二为一的时候,才意味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见了成效。所以,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是围绕着生产要素展开,老化供给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劳动、技术、土地等都要转移到新供给、新动力上来。
 
  围绕这一转变,供给侧改革要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地方全面开花,重点还是解放生产力,而不是仅仅盯着一些老化行业的供给管理或者控制产能的措施。从去产能到新旧动能转换,这是一个重心的变化。从指导、干预经济结构到全面的改革要素市场,降低要素成本,放松管制,解放生产力,这是改革深化的主要标志。从基本原理,到顶层设计,再到基层实践的全面开花,这又是一个新的阶段。
 
  程实:国企混改的落地将在2018年处于改革全局的中心位置,有望开启提速攻坚模式。从可行性看,得益于2017年中国经济的超预期反弹,国企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大幅改善,叠加社会安全网的相对稳固,有能力冲破利益藩篱,处置历史遗留负担,适宜的改革机遇不容错失。从迫切性看,淘汰过剩产能的深化空间有限,下一阶段唯有推动国企混改的实质性突破,重塑微观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传统经济的供给效率,稳定持续地降低企业杠杆水平和债务风险。因此,2018年国企混改有望加速落地并初见成效,一批标杆性改革案例将大概率出现,并为后续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上海证券报:未来如何平衡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
 
  任泽平:我们判断2016年至2018年,经济将L型筑底,预测GDP增速在6.7%左右。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向上的力量主要来自出口的复苏,新一轮企业的资本开支;向下的力量来自于房地产,再度去库存。关于消费,中国正在从投资主导、工业化为主、粗放型增长步入到消费主导的阶段。关于出口,受益于美欧经济可持续性复苏,出口将逐步改善。对于投资,房地产补库存和租赁房建设支撑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受逆周期调节影响可能放缓,制造业投资受益于出口复苏和企业盈利改善有望筑底回升。
 
  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之间的核心是经济结构改革转型升级,中国不应该再回到过去粗放式发展道路,新周期意味着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式发展的方向。同时,未来更多地要依靠市场化和法治化的方式推动供给侧改革,并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公平对待国企和民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红利释放,中国经济将开启新的一页。
 
  邢自强:供给侧改革带来产能利用率的回升,使通缩风险下降、工业企业盈利好转,这对拉动经济走出通缩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在等式的另一端,如果没有整体需求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光靠供给方面的政策,也不可能取得目前经济环境改善的效果。
 
  在需求侧,除了全球经济同步复苏带来的外需好转,私人消费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背后除了受强劲的就业和工资增长拉动以外,消费的亮眼表现跟结构性因素密切相关,即消费的深度更深、广度更广,而这主要由三四线城市居民消费升级推动。
 
  从人口的角度看,当前三四线城市已经占到了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的80%,5年前三四线城市只占一半。这跟户口制度在三四线城市进行较快的改革有关,也跟当地涌现出的新的就业机会、工资增长提振有关。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基建互联互通的发展,高铁的网络初步建成,很多企业有更多的空间把产业、模式布局扩展到周边的卫星城、三四线小城市,这在珠三角、长三尤为明显。这个过程导致了这些卫星城的就业和工资增长,人口聚集。
 
  从消费渠道的角度看,物流改善、网购及新经济崛起,使得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具备了和一线城市居民一样能够享受最新产品和服务的基础,打破了消费壁垒,使消费潜力得以释放。
 
  我们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私人消费会从当前的4.9万亿美元上升到11.8万亿美元,而三四线城市将会在其中贡献三分之二的增量。综合来看,由于去杠杆、去产能的执行力度加强,短期内经济增长将温和放缓,但是来自消费拉动的贡献将进一步上升。随着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对杠杆的依赖程度下降,中国经济中长期远景更值得看好。我们预计中国的债务占GDP的比重有望在2019年下半年趋稳。
 
  滕泰: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协调发展的关系。按照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原理,需求由供给创造。如乔布斯创造苹果手机之前,世界对苹果手机的需求是零。只有把握供给结构的变化,把握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这一供给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基本主线,才能真正预测好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未来。
 
  供给和需求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割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重视供给侧,更加重视生产侧,更加重视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管理这五大生产要素、五大财富源泉的动力结构和供给条件的变化,才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把握中国经济的未来,推动制度改革,推动技术创新,让中国经济长期保持活力。实现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拉动新供给,逐渐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形成良性互动,中国经济前景才会变得更为美好。
 
  根据万博研究院的新供给指数和老供给比例结构的变化,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今年的GDP增速在6.9%左右,2018年的增速将在7%上下,2019年还会回到7%以上。虽然经济总量不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但一定总量上的增长还是必要的。中国经济既有数量上的边际改善,也有质量上的提高,确实会有一个新周期值得期待。
 
  程实:一方面,适度的需求侧管理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基本保障。在中国经济的长周期筑底进程中,适时、适度进行需求侧刺激、增加企业盈利,才能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稳固社会安全网,以应对债务和冗员的处置压力,进而切实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也对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凸显精准化趋势,着力优化市场流动性、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结构布局,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并避免“大水漫灌”引致的市场扭曲和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