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18年第26期(总第26期)(2018年11月12日-11月16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16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
中国-东盟合作迈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中美洲移民大潮何去何从;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

国内经济提振实体将迎最大力度政策推动双“11”十年:见证我国消费升级变迁三问各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得怎样 “立”了哪些 “降”得如何。

山西动态山西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中央财政资金提前下达山西获得468亿元;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五市开展重点督察;

山西工业迈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 经济总量超五千亿。

晋中动态赵建平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全市宣传思想暨网信工作会议召开;2018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晋中站)足球项目冬令营开营。


【国际视角】

●中国-东盟合作迈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和中国东盟创新年。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新加坡并出席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10+1)会议,将再次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提质升级、行稳致远。

新时期新愿景

值得各方期待的是,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将在总结过去15年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从而为下一个15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绘制新的发展蓝图。

中国与东盟于1991年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003年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回顾过去15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中国-东盟关系已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迈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从“彼此好奇接触”迈入“全面合作发展”新阶段,建立了高效频密的高层互访机制、10多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20多个高官级工作层合作机制。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将更加突显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共同理念,更加强调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更加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共同体、互联互通建设更紧密对接的共同课题。

新经济新业态

近年来,创新科技与智慧城市建设等新经济、新业态、新领域日益成为未来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新动力。实现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提质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中国-东盟创新合作机制,这是下一个15年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希望所在。

2018年是中国-东盟创新年,中国和东盟已经在创新发展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早期收获”,如中泰已签署创新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传统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已着手筹建,中国与东盟国家已掀起电子商务合作热潮。

东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中国-东盟创新合作之路随之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方面,双方将续力打造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创新能力,实现“10+1>11”功效;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将进一步营造合理分工、相互衔接、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价值链,减少同质竞争、异质剪刀差,实现“同一产业、双方受益”。

新形势新作为

中国与东盟是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此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将再次强调维护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和国际经济规则,继续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所有国家的深入落实,为地区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引发争议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作为维护本地区繁荣与稳定的两支重要力量,更需要在坚定开放市场、扩大相互合作、增强发展信心方面为本地区和世界各国做出积极示范。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保持了相互开放市场和持续提质增效的良好势头。201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已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我们有理由期待2018年与东盟继续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并顺利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和相互投资额分别达1万亿美元和1500亿美元目标。

“凤鸣九天,声振于野”。随着彼此关系的日益成熟,中国-东盟关系必将走得更加坚实平顺。(源自:中国网)

 

中美洲移民大潮何去何从

10月中旬以来,数千名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民众穿越边界进入墨西哥南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希望北上最终进入美国。目前这支移民队伍已离开墨西哥城,将沿墨西哥西部行进两千多公里,最终抵达边境城市蒂华纳后寻求入境美国。

观察人士指出,受美国中期选举等因素影响,中美洲移民未来进入美国之路将更加坎坷,移民问题需要相关国家通过对话寻求多样化解决方案。

旧题近来升温

中美洲移民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多年前,由于内战、政变、黑帮势力盛行、政府腐败、自然灾害等因素,中美洲民众多次形成移民高潮。

近来,中美洲移民潮规模再度扩大。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等国民众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聚集,以步行和搭乘顺风车方式一起前往美国边境,这种方式被称为“移民大篷车”。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支大篷车队伍已超7000人,后续还有多批队伍跟进。

一些中美洲移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移民大篷车”形式集体前往美国边境更为安全,并能免于支付高额“蛇头”费用。

此次移民潮具有多重原因。当地分析人士认为,2017年底的洪都拉斯总统选举结果引发民众质疑,导致国家陷入大规模骚乱,民众对未来信心动摇,这是今年移民潮爆发的内部原因之一。

墨西哥《金融家报》认为,由于特朗普政府“零容忍”移民政策迫于压力被叫停,中美洲家庭骨肉分离的现象有所遏制,这造成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移民急剧增多。

墨西哥北部边境学院国际移民问题专家埃内斯托·罗德里格斯分析说,中美洲移民从“地下”转为“地上”,高调聚集数千人队伍,其中妇女小孩数量明显增加。这体现出中美洲移民希望吸引媒体和政客注意,借美国中期选举和墨西哥政府换届节点,形成更强大影响力,向相关国家政府施压,迫使其作出回应。

各国反应不同

针对新一波移民潮,特朗普态度依然强硬。他表示,由于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政府未能阻止民众北上前往美国,美国将中断或大幅削减对这三国的援助;拟向美国与墨西哥边境派遣1万至1.5万名军人以应对移民潮。在10月22日所发推特中,特朗普誓言将驱逐所有试图非法入境者。

相对于美国政府的强硬,墨西哥政府则显出一些无奈。当前,尽管墨西哥政府将向符合条件的中美洲移民提供援助,包括医疗、教育、就业等,不过,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中美洲民众表示,暂不接受墨西哥政府提议,将继续北上前往美国。

今年3月下旬,曾有1000多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人希望过境墨西哥经蒂华纳进入美国,当时墨西哥政府曾给予其中一些符合条件的民众以难民身份,同时遣返“不合条件”的人。借助这种方法,这批中美洲人在抵达墨美边境前人数大减。

为缓解移民潮带来的压力,洪都拉斯总统胡安·埃尔南德斯表示,洪都拉斯已启动援助计划,将为这些欲前往美国的民众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不过,洪都拉斯政治分析家奥尔曼表示,目前绝大多数洪都拉斯民众对政府没有信心,政府面对劝回这些北上移民“动力不足”,仅迫于美国压力“做做样子”,实际希望这些底层民众自行前往美国,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未来还能增加侨汇收入。

“北上”之路更难

美国11月6日举行中期选举,民主党时隔8年之后重夺众议院多数党地位,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今后对中美洲移民政策可能将有所松动,特朗普政府通过国会拨款建造美墨边境墙的计划也恐成泡影。这增强了不少洪都拉斯民众进入美国的预期。

但洪都拉斯政治分析学者埃德加多·罗德里格斯认为,实际上,民主党和共和党对中美洲移民问题仅是表述不同,本质上无较大分歧,都倾向于限制中美洲移民进入美国,今后这些移民进入美国的道路将更难走得通。

埃内斯托·罗德里格斯认为,解决当前移民问题,需要相关国家共同参与、开展地区性对话,从短期和长远角度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除美国外,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都可成为移民接收国。但现有针对中美洲国家的地区发展方案,大多从长期角度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短期内收效甚微。

他表示,各方应尽可能为中美洲移民提供合法合规的流动渠道,如为临时劳动者提供人道主义签证、推动建立移民家人团聚机制等。(源自:半月谈)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13日在纽约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3.2%放缓至3.1%。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首席经济学家巴特·范阿克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不出现国际贸易摩擦全面升级等极端情形,未来半年内全球经济仍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因大多数经济体的经济周期正逐渐渡过扩张高峰期,预计明天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将弱于上半年。

报告预计,发达经济体2019年将增长2.4%,与2018年持平;其中,美国经济2019年预计增长3.2%,高于2018年的3.1%。

报告说,受财政刺激政策、强劲的商业和消费者信心等因素驱动,美国经济在未来数月内很可能会达到此次经济扩张周期的峰值。之后,随着财政刺激效果衰减、货币政策环境趋紧、贸易摩擦影响逐步显现,美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会回落。

报告预计,受全球贸易增长趋弱等因素影响,2019年欧洲经济增速将从2018年的2.1%降至1.9%;受消费税税率提高等因素影响,2019年日本经济增速将从2018年的1.1%降至0.9%。

范阿克说,受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应减弱等因素影响,中长期内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预计将进一步下滑。报告预计,2019年至2023年,发达经济体年均增速将下滑至2.0%,其中美国、欧洲年均增速预计分别为2.2%、1.6%。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继续快于发达经济体。报告预测,受通胀水平上升、美元走强等因素影响,201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从2018年的3.8%微降至3.7%。  (源自:经济参考网)

 

【国内经济】

 

提振实体将迎最大力度政策推动

一大波为企业解困实招将至,民间投资有望进一步企稳回升

近期,高层密集发声提振民营经济,从国务院到国家部委,从中央到地方,从金融、财税到工信等领域,新举措不断出台。《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获悉,包括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在内的宏观部门,开始密集启动对经济运行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情况的大规模摸底调研。提振实体将迎来最大力度政策推动,一大波为企业解困的实质性举措仍在路上。

同时,数千亿民间投资项目正在加速启动。专家预计,伴随政策利好效应不断显现,投资项目加速落地,民间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企稳回升,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将呈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高层密集发声 多管齐下提振实业

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切实做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并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提出,中央财政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担保费率等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奖补。

近期,银保监会、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工商联等宏观部门和组织的负责人密集表态,聚焦民营企业融资、税负、营商、准入等环节中的痛点、难点,加大力度为企业解困、扶持企业发展。

地方层面,多地“真金白银”出实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例如广东省正式发布“民营经济十条”,重点围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新举措。江苏省推出28条为企业减负的政策措施,预计可为实体经济企业降本减负600亿元左右。

“本轮提振实体经济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较为罕见,充分反映了中央对振兴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总体来看,本轮政策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聚焦实体经济企业的痛点和难点,比如融资难融资贵、税负负担高、行政效率低等;二是聚焦实体经济面临的跨领域、跨市场、跨行业问题,综合施策,形成政策合力,比如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多管齐下;三是注重增强政策预见性,通过及时采取对策,有利于提升政策的边际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内外部环境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信心和预期受到影响,近期出台的系列举措恰逢其时,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政策举措既针对当下精准发力,又更加注重货币、财政、信贷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同时主动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提升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新一轮民资项目推介加速开启

“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在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集中向民间资本推介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前期工作具备一定基础、投资回报机制明确的项目,进一步调动了民间投资积极性。”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日前表示,下一步,要积极向民营企业推介项目,巩固民间投资良好增长势头,重点是抓长效、优服务、清障碍。

国办近日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尽快在民航、铁路、公路、油气、电信等领域,落实一批高质量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继续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在核查清理后的PPP项目库基础上,加大对符合规定的PPP项目推进力度。

各地统计局及发改委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公布民间投资相关数据的26个省份中,23个省份保持正增长,16个省份跑赢全国8.7%的平均水平。在民间投资持续回暖的同时,多地新一轮面向民间资本的PPP项目已开启,总投资额数千亿元,且仍有省市不断加入。

例如,深圳市11月8日举行的促进民间投资PPP项目推介会上,向全社会公开推介涵盖综合交通、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三大领域的21个项目,总投资约为780亿元。天津、广西、江西、长沙、西安等地也于近日密集推介项目,总投资均达到数百亿甚至上千亿,项目涉及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供水、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吴琦对记者表示,在本轮提振实体经济行动中,扶持民企成为重点。其中,民企项目推介会非常有代表性,也是稳投资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民企与优质项目的对接与落地,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一方面降低民企在能源、交通、基建、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重点解决制约民资的问题,比如优化营商环境,取消进入重点领域的附加条件,减税降费,畅通投融资渠道等。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有望进一步放宽,范围和力度也将更大。

一大波实质性纾困举措仍在路上

记者从业内获悉,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宏观部门已开始密集启动对经济运行,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情况的大规模摸底调研。提振实体将迎来最大力度政策推动,一大波为企业解困的实质性举措仍在路上。

吴琦表示,本轮政策将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负担,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和活力;此外,通过补短板、产业结构优化等,将有效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前期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叠加后续利好政策陆续出台,而且随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预计四季度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有所缓解,GDP有望回升到6.7%。

不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传旺也指出,面对外部复杂环境和经济运行压力,各地政策仍需保持稳字当头。前期民营企业在“贷、债、股”市场上积累的信用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应警惕“大水漫灌”。此外,还要充分激发资本市场的作用,提升民营企业信贷的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与地方积极采取措施,破除民间资本市场进入障碍,拓展民营企业增长空间,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与盈利水平。一批优质PPP项目积极向民营企业开放,但落地难依然是困扰民企参与PPP项目的痛点之一,未来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实施。

他表示,随着中央一系列明定位、清障碍、促投资、降成本措施的出台,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趋于稳定,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民间资本将迎来新一轮改革发展机会,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回升,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将得到充分激发。(源自:经济参考网)

●双“11”十年:见证我国消费升级变迁

11月11日,工作人员在江苏省南通市一家快递公司分拣系统旁忙碌。国家邮政局预计,今年“双11”期间,全行业处理的邮件、快件业务量有望超过18.7亿件,最高日处理量是平日的3倍。

11月11日24时,天猫“双11”最终成交额锁定在2135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从2009年的第一个“双11”到今天,这个一年一度的购物节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从一家电商平台27个品牌的促销活动,发展为多家线上电商与线下实体商店联动的全民购物狂欢,“双11”见证了我国十年间的消费变迁。

屡破纪录见证惊人购买力

今年“双11”,消费者最喜欢买什么?苹果新品手机开场30分钟内销售额破亿元,电动牙刷1小时卖出12万个,兰蔻8小时卖出粉瓶柔肤水30万瓶……

从第一年的27个品牌,到今天汇聚了18万个全球品牌、数十万款新品,从曾经单一的服饰行业,到手机数码、家电、汽车、美妆、食品、母婴、图书等全品类覆盖。截至11日中午12时,仅半天时间,已经有167个品牌成交额突破1亿元,跻身“亿元俱乐部”,追平了2017年“双11”全天的数量。

如今,各类电商平台都已经加入了“双11”大战。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22点56分,京东11.11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突破1000亿元,用户下单金额最高的品类是:手机、空调、笔记本、平板电视、游戏本。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双11”零点的钟声敲响,电视、空调、冰洗品类的销售额破亿均在“秒数”级别内完成。

每年不断刷新的数据,折射出大量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数字经济的巨大力量。“双11”的十年成长史,也是中国商业发展近十年的趋势变化史,见证了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中国消费升级。

购物狂欢扩展到线下和海外

在线上促销热闹非凡的同时,线下活动也日益精彩。

新零售模式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今年,100个新零售商圈、20万家智慧门店、62家银泰百货、41家居然之家、近100家盒马鲜生、470余家新零售商超、100万家饿了么和口碑商家加入天猫“双11”,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样的购物方式选择。

苏宁从线上的购物补贴,到线下的电竞、走秀、足球、广场舞等赛事,吸引了各年龄层用户的目光。10日晚间,苏宁在全国开启43场俱乐部活动,致敬晚归“摸黑族”,全国门店到店人数超240万人次,晚间门店整体销售同比增长103.6%。

多年前,不少线下实体店都经历了电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近两年,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已经显现,不少实体店探索业务转型并纷纷加入“双11”活动,“双11”成为线上线下共同的狂欢。

此外,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双11”已经不仅仅是国内消费者的购物节。全球所有时区的海外消费者,都能通过速卖通参与天猫“双11”狂欢。

历经多年“双11”考验,物流配送也越来越高效。有网友表示,11日凌晨网购“剁手”睡得很晚,上午九点多钟就被快递员电话吵醒了,许多网友在网上晒出下单才几个小时就到家的包裹。

众多品牌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延伸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报告2018——“双11”十年大数据透视》(简称《报告》)指出,近几年,来自中西部二线城市的消费增速明显,其中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增势显著。从天猫发布的“双11”十年消费数据中也可发现,三、四线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渐释放,这些城市消费人数占比一直处于稳定增长中。

随着电商购物越来越普及,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原本地域对消费的限制被彻底打破,更多城市消费升级的潜力也由此被挖掘出来。天猫发布的“双11”十年消费数据指出,2017年数码、美妆、保健品等品质与个性类消费品,开始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占据更高的消费比例。

与此同时,随着众多知名品牌不断下沉农村市场,农村消费者也有了更多选择,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有的商家还推出针对农村消费者、性价比更高的定制款,满足了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更加理性并注重品质

历经了十个“双11”,许多消费者疯狂抢购的热情渐渐消减,回归理性购物,他们倾向于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下单,价格便宜不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高品质商品成为他们的首选。

与此同时,90后、00后等更年轻群体的消费能力开始显现,逐渐成为新一代“剁手党”。这些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消费者,对于各类网购、海淘、微商店铺等平台都非常熟悉,对时尚品牌也十分了解,打折促销的购物狂欢节对他们有不小的吸引力,他们也更倾向于个性化、多元化的购物体验。

数据表明,2009年参与“双11”的主体消费者是80后,占比超过6成。2015年之后,90后消费者的占比就超过了80后,成为最主要的线上消费群体。

《报告》认为,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基于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消费响应更加精准与及时,消费者更加关注商品的品质、购物的体验以及其他多元化需求。(源自:人民网)

 

●今年以来,各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得怎样 “立”了哪些 “降”得如何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立”“降”工作取得新成效。钢铁、煤电等领域无效供给不断减少。从各地情况看,新动能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随着降成本各项举措落地,企业的获得感正在进一步增强——

2017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部署,明确2018年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步伐。如今,各地“破”“立”“降”工作成效如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作了相关调研和采访。

“破”:无效供给不断减少

“破”,就是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按照相关工作部署,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并开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督查,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及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生产生铁、粗钢和钢材同比分别增长1.19%、6.07%和7.21%。其中,粗钢产量增长补充了“地条钢”退出市场空间,是优质产能取代落后产能的增长。

在煤炭去产能中,有关部门坚持破立结合、先立后破,通过优质产能有序增加,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持续提升安全清洁高效稳定的供给水平。今年以来,随着一大批低端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市场,我国进一步加大新建煤矿核准和产能置换力度,一大批大型现代化煤矿陆续投入运营,部分未批先建的先进产能经过整改和补全审批手续后也开始释放产能。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行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在煤电去产能方面,有关地方和企业全面梳理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排查能效和环保不达标机组,落实2018年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随着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的持续推进,电源结构继续优化。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煤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73万千瓦,同比减少954万千瓦。预计将提前完成“十三五”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的目标任务。

从各地情况看,去产能相关工作继续扎实有效推进。前三季度,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6%,比上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河南省过剩领域产品产量继续下降,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产量同比分别下降了12.4%、1.8%、1.7%。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去产能深入推进和“僵尸企业”出清,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逐渐形成,供需结构更趋协调平衡。当前,我国去产能工作仍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高质量供给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未来仍应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更加严格治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同时,把去产能与国企改革、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优化布局结合起来,打通去产能制度梗阻,稳妥有序推进职工分流安置,妥善处置企业资产债务,健全长效机制,促进相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立”:新动能蓬勃发展

“立”,就是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双创升级版在加快打造,新动能成长较快,市场新主体大量增加。前三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5.4个、2.2个和2.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光纤、智能电视等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从各地情况看,新动能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山东省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则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能转换全面起势。其中,传统产业向深加工延伸,前三季度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7.5%,快于装备制造行业0.3个百分点。

天津市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3.5%,但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比上半年加快2.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

在传统产业占比相对较大的河北省加快推进新产业、新项目落地,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市场需求,加速转型、加快创新,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主体快速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前三季度,在高新技术产业7大领域中,环保产业领域增加值增长34.6%,高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增长17.9%,新材料领域增长12.8%。新动能投入力度也在加大。

陕西省为适应消费和产业升级,今年前三季度反映工业新动能的产品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8.2%、26.7%、104.8%。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新动能成长不仅成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重要动力,也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平稳运行增添了后劲。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任志武表示,将继续深化落实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各项举措,按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进一步优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降”:企业获得感逐渐增强

“降”,就是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成本问题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今年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举措。4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更加注重中长期目标确立和长效机制建设,把降成本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为重点,持续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批建制度、管长远、见实效的新举措。例如,在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方面,有关部门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降低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推出一系列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减税措施;取消或停征了一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业协会商会会费。

在降低要素成本方面,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人工、用能、物流成本,持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符合条件的地区进一步下调工伤保险费率;规范和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精减中央定价港口收费项目,规范市场自主定价的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

此外,商事制度明显简化,企业创设成本大幅降低;加快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互联网+政府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31元,同比减少0.29元。根据测算,今年全年我国降成本预计超过1.1万亿元。

从各地情况看,随着降成本各项举措落地,企业的获得感正在进一步增强。今年前8个月,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93.32元,比一季度降低0.14元。安徽省进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前三季度减免税737.4亿元、增长11.8%,完成直接交易电量580亿千瓦时,企业用能成本进一步降低。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降成本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全力推动各项降成本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对已经出台政策效果的科学评估,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源自:新华网)


【山西动态】

山西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首批改革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共106项

11月13日,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难题,我省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

据了解,去年12月我省学习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在山西综改示范区等5个国家级功能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办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1957件,惠及企业1721家。

此次“证照分离”改革,是要在全省范围内对纳入改革范围的涉企(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审批事项,采取直接取消审批;取消审批,改为备案;简化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完善措施,优化准入服务4种方式实施。第一批在全省范围内推开的改革事项共涉及106项。

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张九萍表示,我省市场监管系统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把“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简易注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激发市场活力,维护市场秩序,为我省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作出积极贡献。(源自:山西政府网)

 

中央财政资金提前下达 山西获得468亿元

近日,财政部连发6个文件,向地方提前下达6笔转移支付和奖补资金。其中,2019年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达13350.2亿元,其他5类拨付资金为3281.8亿元。在获得中央拨付资金的省份中,山西为468亿元。

根据财政部日前下发《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通知》,为提高预算完整性,加快支出进度,财政部将2019年均衡性转移支付提前下达,待2019年预算年度开始后,按程序拨付使用。

通知所附的分配表显示,2019年提前下达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合计13350.2亿元。在获得支持的全国26个省份中,山西为385.28亿元。

通知要求,省级财政部门要做好预算指标分解下达和地方预算编制等相关工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省对下拨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应优先考虑调整工资等增支因素。基层财政部门要将上级下达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调整工资、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支出需求,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据了解,均衡性转移支付是指以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选取影响各地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考虑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收入努力程度以及财政困难程度等,按统一公式分配给地方的补助资金。

近期,财政部网站还公布了提前下达的其他5类拨付资金,共计3281.8亿元。其中2019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154.33亿元,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648.89亿元、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174.73亿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87.37亿元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216.51亿元。

其中,山西省获得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6.59亿元,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8.36亿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4.5990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63.8292亿元,加上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385.28亿元,山西累计获得468.658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源自:山西政府网)

 

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五市开展重点督察

从11月12日起,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五个下沉组,分别对太原、大同、吕梁、晋中、临汾开展为期一周的重点督察。截至11月12日晚,五个下沉组均进驻到位,五市均召开对接会。

太原:11月12日下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下沉太原市督察组在晋祠宾馆6号楼会议室召开了下沉进驻会议。下沉太原市督察组组长刘传义对12日-18日下沉督察期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一是不再召开汇报会,要求太原市准备好整改资料备查;二是向太原市移交了调阅资料清单,要求太原市于13日下午下班前提供;三是安排督察方法,白天现场检查,晚上查看台账资料。当天晚上确定第二天现场检查行程。四是要求太原市工作人员进驻晋祠宾馆,做好资料提供和配合工作。五是要求太原市对清徐县王答乡同戈站村垃圾堆放点区域尽快拿出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六是强调工作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及督察规定。

太原市副市长车建华做了表态发言,表示将高度重视下沉督察工作,立即对督察组的要求进行安排部署,全力做好下沉督察配合工作。

大同:11月12日晚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下沉大同市督察组在北都国际酒店会议室召开了下沉进驻会议。下沉大同市督察组组长雷成海通报了“回头看”下沉督察主要内容:一是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二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察。重点督察:市县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中央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各级、各部门履行主体责任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情况;整改台帐所列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及信息公开情况;对中央督察“回头看”宣传报道及举报电话等公开情况。

大同市副市长马安全表示,大同市将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最有力的措施,对督察组的要求及时进行安排部署,全力做好下沉督察配合工作。

吕梁:11月12日16:50,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下沉吕梁市督察组在吕梁宾馆20层会议室召开了下沉进驻会议。下沉吕梁市督察组组长武绍贵通报了督察任务和时间安排,介绍了“回头看”下沉督察主要内容。王立伟市长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全市环保工作情况,并表态,吕梁市委、市政府一定严格按照督察组要求,全力做好配合工作。

晋中:11月12日下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下沉晋中市督察组进驻晋中市。下沉晋中市督察组组长陈列子对下沉督察工作进行了安排都署。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上次中央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二是晋中作为“2+26”城市,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很重要,这次一并进行专项督察。工作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二是泉域水环境和相关企业整治情况;三是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四是冬季采暖面源污染情况。另外,还将对焦化企业在线监测情况进行抽查,对区域采暖用煤煤质进行抽测。要求晋中市准备好整改资料备查并做好现场督察相关配合工作。陈列子组长最后强调了督察工作纪律,并就下步可能曝光典型案例做了简要说明。

晋中市委书记王成做了表态发言。表示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及本次下沉督察工作,一定严格落实督察组各项要求,并全力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临汾:11月12日17: 50, 中央第二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下沉进驻临汾市。下沉临汾市督察组组长姬海霞通报了督察任务和时间安排,介绍了“回头看”下沉督察主要内容。临汾市委书记岳普煜、市长刘予强就临汾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介绍。临汾市随即召开联络协调工作组会议,对督察组安排的相关工作进行分解部署。同时,完善建立督察组下沉工作协调配合保障机制,确保督察组下沉期间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源自:山西政府网)

 

山西工业迈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 经济总量超五千亿

2018年,我省共有8户工业企业(集团)入围2018中国企业500强。“汾酒”和“太钢”荣登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总价值达498.1亿元。

这一长串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我省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明显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人民聚力改革开放,山西工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坚定不移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领域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效持续显现,全省工业呈现运行平稳、转型加快、质量提高的新特点,山西工业已经迈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为2030年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总量超五千亿元,走出最困难时期

回首这40年,山西工业经济的发展行稳致远。

1978年,山西全部工业增加值仅48.1亿元,1985年突破100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7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2017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17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6.1倍,年均增长9.6%。

有辉煌也有艰难,40年来,除1979-1981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90-1991年全国治理整顿时期、1998-1999年国有企业“三年走出困境”时期、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以及2014-2016年外,全省规上工业多数年份实现中高速增长。

让人记忆深刻的是,2014年全省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煤炭价格下跌,长期矛盾与外部环境冲击交织叠加,工业生产和效益均持续下滑,山西工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煤炭钢铁去产能、国企国资改革、扶持实体经济和培育经济新动能等重点领域,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工业于2016年10月份结束了持续21个月的累计负增长后,增速持续回升,2016年增长1.1%,2017年加快增长至7%,走出长达两年半的最困难时期,工业增速重回合理区间。”省统计局工交处专家表示。

 深化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5月20日,备受瞩目的华谊兄弟星剧场开工仪式在晋城市举行,与其他文化类项目有所不同的是,这个工程位于晋煤首座矿井——古书院矿的遗址,成为我省资源枯竭型矿井转型项目的又一示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煤炭行业快速发展,始终是全省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但正因如此,我省的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煤炭工业、过多倚重煤炭价格。为此,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着力深化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煤炭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煤炭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仅2016-2017年,我省关闭煤矿52座,退出产能4590万吨,核减生产煤矿产能925万吨每年,煤炭去产能总量全国第一,甩掉多年‘煤老大’的帽子,原煤产量主动退居全国第二。”省统计局工交处专家告诉记者。

在积极退产能的同时,我省全力推进先进产能建设,提升先进产能占比。2017年底,全省煤炭先进产能达到39614.4万吨每年,占总产能比重达到42%。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在2000年首次下降到2以下,2007年下降为0.748,2017年进一步下降到0.073,比全国低0.033。

不仅是煤炭,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有色金属工业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焦炭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我省传统产业正在不断优化升级,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抹亮色。

工业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133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17-2018年评价结果,太钢技术中心以93分的成绩被评为优秀,位列全国第14位,居冶金行业和山西省第一位。

每一个荣誉都不是偶然。这个结果也从侧面展示了我省近年来工业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比重快速提升的现状。

2012-2017年,全省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6%;2017年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5.8%,比2012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17年,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7亿元,比2012年增长77.9%;实现利润56.4亿元,增长79.6%。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工业效益虽然有过短暂的低潮期,但多数年份企业利润快速增长、效益持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2017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7852.4亿元和1031.6亿元,比1978年增长81.4倍和10.52倍,年均增长11.9%和6.2%。2017年,山西规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居全国第11、20和21位,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

当前,山西工业已经迈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全省上下将扛起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绿色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全省工业经济更加扎实有效地走出转型升级之路。(源自:新浪网)

 

【晋中动态】

 

赵建平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

专题研究全市前三季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11月13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平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组织有关单位听取全市前三季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汇报,研究相关事宜。市政府秘书长连建华出席。

会上,市发改委负责人汇报了全市前三季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各部门针对部分指标未达省定目标或序时进度的情况,逐项分析原因,研究下一步推进措施。

赵建平指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指标的完成情况,客观反映着晋中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关系到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各县(区、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指标完成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自加压力,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指标任务圆满完成。

赵建平强调,要认真学习、准确领会全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权重调整的新要求,按照指标解释、统计口径及测算方法要求,认真做好数据测算上报工作,做到应统尽统、应统必统。市直各责任部门要树立交账意识,紧紧盯住各项考核指标任务,深入分析、分类施策,一项一项检点落实,一项一项找差距、补短板,对能够完成的指标要力争完成得更好,对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指标要加大力度、确保完成。要深入挖掘整理我市在全省、全国层面各项工作取得的典型经验、亮点做法、表彰奖励,与相对应省级责任部门加强对接,确保相关考核指标中奖励分值应得尽得。要清晰自身位序,搞清指标变化,及时了解和掌握全省及各市最新动向,掌握目标主动权,打好工作主动仗,确保我市各项考核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前。(源自:晋中新闻网)

 

全市宣传思想暨网信工作会议召开

坚持守正创新 强化担当实干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晋中汇聚强大力量 

11月12日,全市宣传思想暨网信工作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市委书记王成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网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晋中汇聚强大力量。市委副书记尹乃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秀红,市委常委、左权县委书记王兵,副市长辛琰,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秘书长鹿建平出席会议。

王成强调,要深刻认识面临形势,增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和网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市各级党组织、宣传思想战线、网信领域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首位要求,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把守正创新作为重要原则,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为重大战略问题,聚焦使命任务,强化担当实干,奋力开创全市宣传思想和网信工作新局面。

王成强调,要自觉扛起使命任务,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重点任务落地见效。要围绕“举旗帜”,深入推进“大学习”“大普及”“大调研”“大践行”,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要围绕“聚民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凝聚起推动晋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要围绕“育新人”,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文明创新,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要围绕“兴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要围绕“展形象”,把讲好晋中故事、传播晋中声音、展示晋中形象作为着力点,通过正面宣传树形象,扩大对外宣传展形象,强化舆论引导护形象,创新传播方式塑形象,打响打好“晋商故里 家国晋中”品牌,进一步提升晋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王成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提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水平。要在筑牢网络安全屏障上下功夫,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加大网络犯罪打击力度,提升网络空间防护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要在提升网络治理能力上下功夫,严格落实网络内容属地管理责任和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提高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打造过硬网评员队伍;要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上下功夫,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大信息惠民力度,为拓展晋中各项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网上舆论支持、可靠网络安全保障、有力信息化支撑。

王成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宣传思想和网信工作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要扣紧压实责任,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网络工作,细化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压力传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人;要打造过硬队伍,强化政治统领,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提升能力素质,持续引深作风建设,建好“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队伍和“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新”的网信工作队伍;要凝聚强大合力,坚持全党动手,统筹谋划、强化协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网信工作推进机制,凝聚起推动全市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任秀红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认清形势任务,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聚焦职责使命,守正创新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为开创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会上,太谷县、灵石县、左权县宣传部主要负责人,市文化局、晋中日报社、晋中广播电视台、市委网信办主要负责人作交流发言。(源自:晋中新闻网)

 

2018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晋中站)足球项目冬令营开营

阳光少年 喜迎青运

11月12日,2018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晋中站)足球项目冬令营活动开营仪式在榆次一中举办。

本次活动由山西省体育局主办,市体育局、市教育局承办,榆次区教育局、榆次一中、太行小学、羊毫街小学、乌金山李宁国际滑雪场等10余家学校、企业协办,旨在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通过冬令营活动的开展,逐步丰富我市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内容,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夯实我市青少年足球、跆拳道、冰雪项目发展基础,推动晋中全民健身发展从青少年抓起,为2019年即将在我省举办的二青会宣传造势。

活动现场,晋中市体育局为榆次一中、太行小学、晋中市体育运动学校捐赠比赛训练器材,鼓励全市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增添强大的青春力量。

据了解,2018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晋中站)冬令营活动启动后,将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为全市部分中小学培训足球、跆拳道、冰雪项目共计3000余人。活动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进足球、跆拳道以及冰雪项目在我市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推广,以实际行动助力2022年冬奥会、2019年二青会和第五届市运会 。(源自:晋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