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19年第47期(总第79期)(2019年12月23日-12月27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30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丝路海运”开通运行一周年 创新发展获成效;②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全球领先;③全球奢侈品个人消费增4% 中国人贡献率达九成;④中日韩工商界发表联合声明维护自由贸易。 
国内经济:①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②文化和旅游部:八大举措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③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显著扩大;④前11个月中国猪肉进口量同比增长42%。 
山西动态:①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 楼阳生作重要讲话;②我省电力完成十三五光伏扶贫接网任务;③银行业“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动员会召开;④2019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正式发布  我省26项10人上榜。
晋中动态:①我市开启农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新篇章;②李菲郭建文参加第二届山西农谷海峡两岸农业科技论坛;③赵建平会见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一行;④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大幅提升位居汾渭平原前列。
 
【国际视角】
 “丝路海运”开通运行一周年 创新发展获成效
      “丝路海运”近日发布了第四批命名航线10条,其中福州港2条、厦门港8条。
      去年12月24日,首条以“丝路海运”命名的集装箱航线开行,是中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开行一周年以来,“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达60条,并且创新发展取得多项成效。
      一是举办了首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该论坛于今年9月在厦门举行,近600名国内外嘉宾出席主旨论坛,发布《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厦门倡议》,签署18个合作项目。论坛上,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丝路海运”建设蓝皮书2019》。蓝皮书指出,构建“丝路海运”有助于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服务发展大局;有利于实现富民强省,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有助于务实推动“一带一路”海上合作,带动腹地发展;有助于提升海运服务水平。
      二是拓展国际航线网络。记者从福建省交通运输厅获悉,一年以来,“丝路海运”发布港口、航线、中转、海铁联运等12项对标国际一流的“丝路海运”服务标准。
截至今年11月30日,第一、二、三批50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开行1625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0.6万标箱,比上年同期增长10.4%;预计到年底“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将开行1770航次,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50万标箱。
      三是推进国际港航合作。福建交通集团与招商局港口公司签署“一带一路”沿线港口投资合作协议,福州港务集团分别与新加坡PSA国际港务集团、马来西亚关丹港口共同体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在去年的“丝路海运”开行启动仪式上,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丝路海运”联盟的倡议。当时,就已有南昌铁路集团、俄罗斯远东等60余家航运、港口、陆地港、货运、供应链管理企业积极响应。
      今年12月19日,“丝路海运”联盟在厦门正式成立,获得100多家国内外港口航运物流企业的响应和支持,涉及行业从港航物流扩展到贸易、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等。
      在该联盟框架内,厦门港先后与韩国釜山港、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巴拿马玛岛港等;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下属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海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八方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辽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有限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推进“丝路海运”创新发展。
      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指出,“丝路海运”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汇的纽带,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将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构建新引擎、拓展新动能、培育新业态,更好实现互联互通。
      据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透露,下一步,“丝路海运”将适时推出价格、行业景气度等指数产品,为物流商贸业界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推进与“海丝”沿线港口的标准互通、资质互认和信息互联;积极拓展国际朋友圈,通过与“海丝”沿线港口加深航运物流合作、推动数据交换、输出经营管理、参与港口及物流园区建设等多层次的互通互联,打造连接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和港口的海运物流生态圈。(源自:中国经济网)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全球领先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全球瞩目,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的特征。在12月23日举行的毕马威第四届中国领先金融科技50企业颁奖典礼上,毕马威亚太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李世民表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只是目前传统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奋起直追,未来,中国金融业要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金融科技公司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持续的创新。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和技术推动的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在中国和全球市场持续发展,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科技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到金融服务各个领域中,促进了智能风控、智能保险、智能投研、智能客服、智能合规等各个领域科技应用的升级发展。 其中,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李世民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
      毕马威中国金融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陈少东则表示,2019年对中国金融科技来讲是继往开来的一年,是金融科技再发展的全新开始。中国人民银行8月22日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随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及政府的有关部门就快速推进了相关多项工作,在此背景下,相信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必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不过,随着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奋起直追,中国金融业要想继续保持金融科技水平全球领先,还需要进行合理、持续的创新。李世民举例称,比如虽然金融科技推动了用户交互方式的变革,智能交互的应用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但中国金融业不掌握全能型、认知型人工智能技术的缺憾仍然存在,后期需要考虑场景和用户感受等因素,追求适度的人工智能应用,进而寻求技术突破和技术应用的迭代。
      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多元化发展,使行业保持创新活力,毕马威才开展了领先金融科技50企业评选。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王大鹏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评选,能与社会各界一同搭建平台,与金融科技企业、持牌金融机构、创投基金、政府机构和学术组织各界朋友共同促进中国金融科技生态可持续发展。(源自:东方财富网)
 全球奢侈品个人消费增4% 中国人贡献率达九成
      近日,贝恩公司与意大利奢侈品行业协会Fondazione Altagamma联合发布《2019年全球奢侈品行业研究报告(秋季版)》(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增长26%。中国籍消费者对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持续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
      数据显示,按恒定汇率计算,2019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包含奢侈品及奢侈体验)增长4%,达1.3万亿欧元。其中核心的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也增长4%,达2810亿欧元。
      作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主要增长引擎,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在2019年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强势表现,市场整体销售额增长了26%(按恒定汇率计算),达300亿欧元。从增长贡献来看,中国籍消费者对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持续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占据全球个人奢侈品消费总额的35%。
      至于增长原因,《报告》称,中国政府有利的政策加上国内外价差缩小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奢侈品市场本土消费的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按恒定汇率计算,2019年全球个人奢侈品二手市场实现增长,整体销售额达260亿欧元。在增长的个人奢侈品品类中,鞋履和珠宝是2019年增长最快的两个品类,均实现了9%的增长,其次是皮革制品增长7%和美妆产品增长3%。手表品类整体表现疲软,下滑了2%。(源自:东方财富网)
 中日韩工商界发表联合声明维护自由贸易
      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24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作为峰会成果,中日韩三国工商界发表联合声明,表达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共同呼声,突出科技创新与合作共赢主线,强调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声明说,要维护自由贸易,欢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成果,期待协定在2020年尽快完成签署。三国工商界呼吁政府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打造高水平的中日韩自贸区,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为工商界营造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环境。
      声明说,要以科技引领合作,以创新促进发展。三国工商界将把握数字化、网络化、区块链、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三国企业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合作,形成发展创新、利益融合、增长联动的新局面。此外,中日韩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合作,以推进创新发展。呼吁三国政府打造开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创新资源和成果共享,实现本地区及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声明说,要深化绿色环保领域合作,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国应共同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共享环境治理经验,鼓励工商界、学术界、智库等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合作,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有效提升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中日韩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声明支持三国加强经验交流和资源分享,呼吁政府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拓展信息技术应用,支持三国企业开展医疗保健产品及服务、营养食品、休闲健身、健康咨询等健康养老领域的务实合作。
      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由中国贸促会、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共同主办,为三国工商界搭建沟通交流、对接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三国工商界和政府代表约800人出席峰会。(源自:中国政府网)
 
【国内经济】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底线思维,做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并重,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全力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意见》就稳就业工作提出了六个方面重点举措。
      一是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及职工在岗培训补贴政策延续实施1年。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市场,规范企业裁员行为。
      二是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支持社区生活、家政、旅游、托育、养老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合理扩大有效投资,适当降低部分基础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比例。研究适时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
      三是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抓紧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对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或从事公益性岗位政策期满仍未稳定就业的困难人员,政策享受期限可延长1年。
      四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0岁以下有意愿的登记失业人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五是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健全就业信息监测系统,开放线上失业登记入口,实现失业人员基本信息、求职意愿和就业服务跨地区共享。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专项治理对就业影响跟踪应对。市级以上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实现岗位信息在线发布,并向上归集。实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提升计划,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制度。
      六是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及时兑现失业保险待遇,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人员,可继续发放失业保险金直至法定退休年龄。对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按规定及时纳入临时生活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等范围。
      《意见》强调,要加强稳就业工作组织保障,完善工作组织协调、资金投入保障、就业形势监测、突发事件处置、舆论宣传引导等五项机制,推动各地切实履行稳就业主体责任,汇聚稳就业强大合力。(源自:中国新闻网)
 文化和旅游部:八大举措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文化和旅游部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入境旅游人数10876万人次,同比增长4.7%,出境旅游人数11990万人次,同比增长8.5%。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加强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的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部在总结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经验模式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文件,提出了9项政策措施。为推动相关措施的实施落地,文化和旅游部11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推进会,就下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作出部署。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表示,下一步,为做好《意见》落实工作,将重点推进八项工作:一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推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二是以融合发展拓展消费新空间,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具有文旅特色、兼具品质和效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业态产品。三是点亮夜间经济拓展消费新时间,推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不断优化夜间文旅消费环境,丰富夜间游览产品、夜间演出市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四是用消费金融为文旅消费赋能,加大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力度,着力改善支付便利性,丰富文旅消费信贷产品。五是改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对传统演出场所和博物馆进行设施改造提升,推进文体商旅综合体、具有文旅特色的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引导演出、文化娱乐、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等。六是着力丰富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演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业态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七是推动景区提质扩容,推进A级景区特别是4A级、5A级景区建设,健全景区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景区弹性供给,进一步优化景区游览线路和游览方式,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进一步推行景区门票预约制度等。八是提升入境旅游环境,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开发适应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目的地、旅游演艺及特色商品并加强宣传推介,着力提升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机场车站等场所的多语种服务水平。(源自:中国新闻网)
 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显著扩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4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报告指出,自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以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显著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报告指出,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867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6.7%,比200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是2005年的94倍,发电量是2005年的91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2.5%左右,比2005年翻了一番。
      报告称,可再生能源法主要法律制度基本落实,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基本实现了立法目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明显下降,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快速提升,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就业岗位、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和治理大气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报告还指出,通过创新驱动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及产业技术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水电作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已经位于世界水电强国前列;光伏发电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世界第一;风电开发规模稳居世界首位;生物质能实现了多元化技术发展和应用;地热能实现了工程规模化应用;电网接入和运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消纳提供有力支撑。(源自:中国政府网)
 前11个月中国猪肉进口量同比增长42%
      中国海关总署2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肉类548.5万吨,同比增长42%。其中,11月当月进口猪肉23万吨,是去年同期的2.5倍有余,增幅比10月继续扩大。
      受持续扩大肉类进口等政策利好推动,中国猪肉价格近期持续回落。据官方监测,12月16日至22日猪肉批发价每公斤43.76元(人民币,下同),环比下降0.3%。这是12月以来猪肉批发价连续第二周环比下降。
      不过,因生猪产能短期内无法完全恢复,今后中国还将继续增加肉类进口。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称,将继续鼓励进口企业拓展多元化进口来源,积极增加优质肉类的进口,预计全年肉类进口量将超过600万吨。
      在增加进口的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进口肉质量安全的监管。今年以来,海关总署先后派出10多个专家团组对出口国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评估审查,对出口注册企业进行现场抽查,确保输华肉产品生产企业及出口国监管持续保持良好状态。(源自:中国新闻网)
 
【山西动态】
 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 楼阳生作重要讲话
      12月23日至24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就事关山西长远发展和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
      会议指出,要在“两转”基础上拓新局、在新的起点上谋新篇,必须放长眼光、找准坐标,踏上时代节拍、紧跟国家步伐,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会议明确提出“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强调必须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上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强调,实现“第二个同步”的15年,是山西发展最为关键的窗口期,也是转型综改至关重要的攻坚期。要巩固和拓展近些年来形成的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体制政策和良好态势,用“三个五年”的时间分步走,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到2025年转型要出雏型,到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到2035年转型全面实现之日,就是山西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
      会议对转型雏型进行了勾勒描绘:一是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山西鲜明特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二是7-8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基本形成,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是具有山西特色的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在若干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四是支撑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更多改革挺进全国第一方阵。五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六是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山西营商环境主要指标升至全国前列。七是山西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基本形成,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八是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都市大县城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九是更加健全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十是山西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基本形成,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位进一步提升。
      会议对2020年重点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扭住产业转型这个关键,大力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数字产业、节能环保、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和大健康、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有色金属、绿色建材、特色轻工、通航、康养、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绿煤炭、电力、焦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聚焦项目建设主抓手,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大力实施产业项目“521”工程,加快完善交通网、市政网、岸港网、民生网等领域基础设施。压实招商引资主体责任,推行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股权招商,增强招商引资工作实效。建立健全项目分级管理等工作机制,用好国家扩大债券规模等政策,优化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着力推动项目落地见效。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大力提升外贸外资水平。多措并举抓好就业增收。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深入实施“111”工程、“1331”工程、“136”工程,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拓展智创城空间功能,加快培育创新生态。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高质量转型发展动力活力。扎实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扎实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等改革任务。找准融入国家战略的着力点,高标准完善开放平台功能,打造对外交流品牌,大力提升对外开放能级。五是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强化“军令状”和“交总账”意识,排查整改突出问题,持续攻克深度贫困,全面完成2.16万剩余贫困人口攻坚任务,深化摘帽县、退出村、脱贫人口后续扶持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任务整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六是协同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持续推进三大省级战略实施,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按照“一主三副六中心”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统筹大都市、大县城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完善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办好民生实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抓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八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推进政务信息化“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一系统、一城墙”建设,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六项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一枚印章管审批”、证照分离等改革,着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源自:山西新闻网)
 我省电力完成十三五光伏扶贫接网任务
      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获悉,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到12月20日,山西省电力公司提前10天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接网任务,累计建设投运2960座电站108.04万千瓦,可惠及7000余个贫困村2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2016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批复山西省的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共三批,累计建设3698座144.58万千瓦。其中,山西省电力公司经营区域内有2960座108.04万千瓦,占总容量的74.73%,分别是2016年582座 11.45万千瓦;2017年2254座 74.68万千瓦;2019年140座21.91万千瓦。为此,山西电力积极开辟接网工程绿色通道,增强电网消纳能力,优化结算服务流程,探索出一条光伏扶贫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服务脱贫攻坚、支持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山西省电力公司明确 “电站同步并网、电量全额消纳、收益及时支付”的工作目标,就切实解决光伏扶贫电站手续办理、电网接入、收益支付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专门部署,出台接网工程规划、建设、物资、服务等方面配套措施,有效保证了电站在“630”等关键时间节点及时并网,助力光伏扶贫电站早日发挥效益。并主动与各级政府、项目业主沟通对接,统筹考虑当地光照资源和配网条件,帮助做好项目选址等工作,引导光伏扶贫项目合理布局。根据地方光伏扶贫规划,适度超前开展接网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开辟接网工程绿色通道,强化人、财、物保障力度,确保与光伏扶贫电站同步建设、按期完成。推广光伏扶贫接网工程典型设计,提高工程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保证了接网工程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2015年至今,共投资接网工程专项资金11亿元,接入容量215.64万千瓦。严格按照抄表周期结算上网电费,实施补贴资金动态管理,以预申请方式提前申领,以扶贫结转机构为收付款主体,按月转付补贴,大幅提升支付效率,有力保证了贫困群众的稳定增收,目前已累计支付电费24.6亿元,转付国家补贴10.78亿元。
      本次第三批光伏扶贫项目提前完工,标志着山西省电力公司经营区域内“十三五”村级光伏扶贫接网任务全部完成,更多贫困户也将因此享受到光伏扶贫项目的重要收益。根据测算,山西省电力公司经营区域内接网的2960座电站108.04万千瓦年可发电15.77亿千瓦时,按照平均0.8元/千瓦时计算,每年可为7千余个贫困村集体和2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益12.62亿元。
      按照要求,到2019年年底,山西省电力公司经营区域外的其余738座36.54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也将全部完成接网任务,共同造福全省贫困群众。(源自:山西新闻网)
 银行业“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动员会召开
      12月24,山西银保监局、山西省银行业协会组织全省银行业召开“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动员会。177家银行业机构将参与对接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山西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以2018年度山西省纳税信用评级B级以上16余万户小微企业为对象,着眼于响应正常生产经营、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以信养信,将企业纳税信用有效转化为融资信用。此次对接历时五个月,2019年12月下旬,银保信将对线上问卷系统为每户企业生成问卷填写邀请码。2020年1月至3月期间,将进行调研对接活动。2020年4月上旬,各银行机构根据走访对接情况,对具备基本申贷条件和有效融资需求的企业及时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方案。
      我省银行业“百行进万企”活动中,16万余企业信息匹配到4300多个基层银行营业网点,银行主动联系小微企业,并遵循市场化可持续的原则自主进行授信决策。目前,省联社对接超过3万户企业,建行农行对接超过2万户企业,工行中行对接超过1.5万户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接均超过2000户企业。邮储等银行主动认领缺少开户信息的小微企业,彰显政治觉悟高、社会责任感强。(源自:山西新闻网)
 2019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正式发布  我省26项10人上榜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发展乡土特色产业,创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精神。近日,在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指导下,在广泛征集、精心遴选的基础上,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会同有关单位,向社会发布2019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包括880项乡村特色产品和220名乡村能工巧匠,引导各地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乡土产业人才队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我省上榜的乡村特色产品有:特色种植产品广灵小米、北董大蒜、曲沃葡萄、平遥酥梨、绛县大樱桃、安泽连翘、平遥长山药等7个;特色养殖产品沁水刺槐蜂蜜、晋城荆条花蜂蜜等2个;特色食品鑫炳记太谷饼、平遥长昇源红酒、寿阳油柿子、寿阳韩愈茶食、代县黄酒、壶关郭氏全羊汤、闻喜煮饼、永济桑落酒、鲁因空心挂面等9种;特色手工艺品平定冠窑砂器、平定刻花瓷、河津琉璃工艺品、高平潞稠、蒲县柳编、临汾千层底手工布鞋、平定砂器、永乐桃木雕刻等8个。
      我省上榜的乡村能工巧匠分别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杨贵庭,响铜乐器闫改好、冠窑砂器张宏亮、刻花瓷张文亮、石刻、碑、匾等李志纲、李志鹏,传统手工布鞋侯天龙、黎侯虎高秋英、刘氏老鼓刘建军、郭氏全羊汤郭国芳。
      上榜的880项乡村特色产品涵盖种植、养殖、食品和手工艺四大领域,产品覆盖所有省域,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点,既有地方传统小品种,也有培育改良新品种,体现了各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大多数特色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产地生态环境有保障,生产方式绿色可持续,具有独特的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喜爱,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特色产品历史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符合了城乡居民回归乡村本位、品尝山野之香、体验乡土风情的需求。经过孕育发展,多数特色产品已经成为“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优势主导产业。 220名乡村能工巧匠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头人、乡土文化的传承人和乡风文明的倡导者。藤编技艺、剪纸年画、金属锻造、陶艺石雕……这些大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手工技艺凝结了一方历史民族文化精髓,代表了乡土工艺水平顶峰。能工巧匠们在各自领域长期坚守、潜心研究、追求卓越,用极致的工艺和产品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态度。积极推动手工艺品转化为商品,实现了较好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带动乡土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据了解,发布2019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目录,将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有效引导各地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为产业振兴强筋健骨、为乡土经济立根固本,为乡村振兴凝神铸魂。(源自:山西新闻网)
 
【晋中动态】
 我市开启农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新篇章
      长期以来,投资数额大、回收期限长、见效比较慢,是农业类项目吸引社会资本难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以来,市财政局以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出发点,以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为落脚点,以现代农业重大项目为抓手,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入农业领域,在全省实施了第一例农业类PPP项目——山西农谷番茄田园综合体(一期)PPP 项目,这一项目填补了该领域的省内空白。项目的启动实施,拓宽了现代农业投入的渠道,开启了全市农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新篇章,引入PPP模式必将成为拉动晋中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引擎。
      山西农谷番茄田园综合体(一期)PPP 项目,项目估算总投资为 50116.95万元,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BOO (建设—拥有—运营)方式运作,合作期为 10 年。项目回报机制为“使用者付费”形式,即:项目公司通过销售新建番茄特色种植产业项目和农户合作大棚产出的番茄农产品获得销售收入,通过建设番茄博物馆等获得其他经营收入。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智能联动玻璃温室、番茄博物馆、农户合作大棚、文化休闲区及农产品仓储、物流园区等板块,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整合农业生产种植、加工和销售各环节,引导发展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交易市场、农技培训等新业态,致力于打造成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性项目。
      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市的重要举措。然而,要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仅靠加大财政投入远远不够,迫切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加农业投资。为此,晋中市财政局与太谷县财政部门上下联动,在项目申报前和项目申报中作了大量的业务辅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审核,进入了全国PPP项目管理库。通过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紧密共同体,大大减少了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源自:晋中新闻网)
 李菲郭建文参加第二届山西农谷海峡两岸农业科技论坛
       12月22日,第二届山西农谷海峡两岸农业科技论坛在山西农大图书馆开讲。省台办副主任李菲,副市长郭建文参加。
      此次论坛以“合作、交流、共赢”为主题,通过晋台两地农业科技交流及相关活动,借鉴台湾地区农业生产科技化、产品精细化、产销一体化的产业经验,与我省有机旱作农业传统优势、功能性农产品丰富的特性有效衔接,为山西农谷的技术研发、项目创新、科技引领、产业升级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业态示范。
      郭建文指出,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惠台农业政策,有力有效推进了两岸农业合作畅通、合作双赢。此次论坛对拓宽两岸合作领域、提升产业级次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源自:晋中政府网)
 赵建平会见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一行
      12月21日上午,市委书记赵建平会见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一行,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参与龙城街区域开发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洽谈。市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长鹿建平,副市长辛琰、郝向明、丁雪钦参加。
      林达集团于1987年初创建,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集团经营范围已涉及文化旅游、科技环保、房地产、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由林达集团在哈尔滨松北新区投资建设的林达世界欢乐城(外语城)是国内首个汇聚世界文明精华于一城,集旅游产业六大要素于一身,一站式文化景观游乐全业态综合体,目前已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营,在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哈尔滨城市品位和知名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赵建平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李晓林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晋中是晋商故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独特、转型发展态势强劲。当前,晋中紧抓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持续深入推进城市提档升级攻坚行动、“四个百里”工程建设,来晋中投资正当其时、大有可为。特别是百里龙城街区域以高品质拓展空间为出发点,未来将成为太原都市区的核心区域和晋中中心城市发展的重点片区,打造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的“黄金中轴”、扼“双城”门户的“钻石新区”,辐射太原、晋中、阳泉,转型综改区、山西高校园区、晋中国家农高区“三市三区”,为晋中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巨大空间,也为各类优秀企业来晋中投资兴业提供了更为广阔优质的平台。希望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我市在城市建设、文旅融合、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充分借鉴哈尔滨林达世界欢乐城的成功经验,推动项目落地晋中,为双方合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李晓林介绍了集团发展情况,并表示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林达集团将进一步加强与晋中沟通对接,积极拓宽投资领域,努力在晋中打造发展亮点,为晋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源自:晋中政府网)
 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大幅提升位居汾渭平原前列
      日前,从在西安召开的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传来好消息,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秋冬季以来,我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考核指标同比好转率均居汾渭平原前列,空气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我市(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5.50,同比好转3.5%,好转率全省第一;主要污染物S02平均浓度24ug/m3,同比好转25.0%,好转率全省第四;PM2.5平均浓度44 ug/m3,同比好转6.4%,好转率全省第三;PM10平均浓度85ug/m3,同比好转8.6%,好转率全省第一。
      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晋中高质量转型的最美底色。近年来,我市一手抓产业转型,一手抓生态建设,把生态环保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精准治污、科学治污、铁腕治污,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多措并举,打出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精准治污、铁腕治污。针对大气污染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市针对性采取措施,全力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加快实施以集中供热为主、以醇代煤、“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取暖为辅的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改造147758万户,全市清洁取暖面积达1945.83万平方米;全力推动工业企业达标整治,完成焦化企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17户,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 2018年排查发现的645家“散乱污”企业已完成改造及搬迁157家,取缔478家,责令停产整治10家,今年排查发现的49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取缔,治理工业窑炉171台,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86台;全面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对全市2752家工业企业实施差异化现场评估,并全部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
      有效管控,构建“及时预警、随时响应、迅速解决”工作模式,科学治污。我市建立了二氧化硫、PM2.5管控机制,划定二氧化硫、PM2.5三级预警阈值,依托市控数据网格化质控平台及时监测、及时预警,并以短信、微信的形式及时向被预警区域相关领导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市大气办还建立了周通报制度,对全市国、省控监测数据进行排名,对各县(区、市)及相关单位的响应及应急情况进行汇总和评价,促进各县(区、市)落实责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此外,我市还建设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指挥管理平台,通过建立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工作任务动态更新数据库、资料数据库、支撑材料数据库等,实现对全市涉气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建立大气办调度数据库,实现大气办任务下发、调度、督办、销号、通报等全流程管理,实现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精准指挥。
      环境就是民生,空气优良天数也是民生幸福指数。我市将持续发力,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碧水蓝天,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底色。(源自:晋中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