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0年第14期(总第93期)(2020年5月11日-5月15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9 阅读: 【字体:


经济信息摘要
2020
年第14期(总第93期)
2020511-515日)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干旱虫害叠加疫情影响 全球粮食安全引发关注;②原油供需再平衡使国际油价显著上涨;③美国失业率达大萧条后新高 德国经济创战后最严重衰退。

国内经济:4月份多项金融数据好于预期 国内经济复苏回暖态势明显;②政策组合拳加码 优化营商环境全速推进;③煤炭业出手救市 去产能力度加大

山西动态:①山西勾勒出14个千亿产业发展蓝图;②山西启动农产品百日消费季活动③固定资产投资“逆市上扬”。

晋中动态:常书铭赴贵州考察对接吉利汽车生产项目有关事宜;②我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力提速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现场推进会召开

【国际视角】

干旱虫害叠加疫情影响 全球粮食安全引发关注

  目前,全球粮食供应充足,全球性粮食供应危机发生概率相对不大。但是,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继续蔓延,发生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当前,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提高全球粮食治理能力,降低粮食安全危机发生概率。专家建议,我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应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散冲击全球经济,一些国家为了确保国内粮食自给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措施,同时叠加干旱和虫害等因素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受到了各方普遍关注。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预警,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人口可能增至2.65亿人。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喜贵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粮食供应充足,全球性粮食供应危机发生概率相对不大。但是,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继续蔓延,发生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不容忽视。当前,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提高全球粮食治理能力,降低粮食安全危机发生概率。

  国际粮食供应总体充足

  从供求关系来看,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应总体充足。

  当前,主产国小麦即将上市,原油价格下跌导致生物能源需求大幅下降,全球粮食储备是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时的两倍,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值高于2007年80%。美国农业部预计,2019至2020年度全球谷物原粮产量28.8亿吨,同比增幅1.3%;全球谷物原粮库存为8.85亿吨,同比增幅1%,均接近历史最高。

  从稻米供应看,美国农业部预计,2019至2020年度全球稻谷产量7.12亿吨,换算大米产量4.96亿吨,与上年度基本持平。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9至2020年度印度出口大米1050万吨,泰国出口大米750万吨,越南出口大米630万吨,三国合计约占全球大米出口量的57%。当前,国际大米市场供应充足,4月份后东南亚部分国家冬春稻米将上市。但是,大米价格受疫情影响仍然较大,越南暂停大米出口和印度大米出口因封锁停滞,造成东南亚大米市场波动,4月中旬国际大米价格较年初上涨了30%。

  从小麦供应看,全球小麦每年出口量1.84亿吨,其中俄罗斯、欧盟、美国、加拿大、乌克兰、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占到了出口份额的87%。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19至2020年度全球小麦产量7.64亿吨,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度增加3303万吨,增幅4.5%。由于全球小麦库存充足,预计2019至2020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2.93亿吨,同比增加1468万吨,增幅5.3%。今年以来,国际小麦价格波动幅度不大。

  从玉米供应看,全球玉米每年出口量1.74亿吨,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乌克兰4个出口国占到了88%的份额。目前,主要出口国均未采取限制出口措施。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19至2020年度全球玉米产量11.13亿吨,同比减少1070万吨,减产主要来自美国。全球玉米期末库存3.03亿吨,同比下降1777万吨,降幅5.5%,已连续3年下降。近期,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美国汽油需求短期内减少一半以上,燃料乙醇需求明显下降。目前,全球玉米价格已下跌至近11年来的低点。

  从大豆供应来看,美国大豆库存仍处于高位,南美大豆正处于集中收获上市阶段,全球大豆库存超1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大豆供应充足,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下跌。

  各国粮食安全合作加强

  “粮食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部分,涉及收入、社会稳定等复杂情况。饥饿人口问题是全球长期性问题,贫困人口收入匮乏无力购买粮食是当前的主要隐患。疫情对经济冲击会导致旅游萎缩、侨汇减少、大幅裁员、收入下降、购买力降低,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新的饥饿威胁。”李喜贵说。

  疫情当前,各国加强粮食安全合作,提高全球粮食治理能力,是避免全球性粮食危机风险的有效举措。

  自从2007年至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G20机制建立了粮食监测预警系统(AMIS)并发挥了积极作用。3月26日,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会议声明,重申避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过度波动的不合理限制措施,以免威胁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特别是处于粮食安全低水平环境中最弱势人口的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

  目前来看,主要粮食出口国没有采取过激的限制出口措施,尤其是在2007年至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中采取过直接禁止出口措施的俄罗斯、越南等国家,这次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待出口。越南按下大米出口暂停键,设置评估本国供应安全缓冲期,但4月初已经恢复出口;俄罗斯、乌克兰小麦仍然正常出口,使用控制配额出口的办法,实际出口数量还高于原定出口目标。

  从粮食进口国来看,部分进口国增加储备也不是盲目抢购。如沙特阿拉伯战略储备小麦超过100万吨,计划从4月份开始再进口120万吨小麦;伊拉克贸易部准备进口100万吨小麦和25万吨大米提高战略储备;埃及战略储备可满足4个月需求,目前该国小麦已经收获,政府计划收购360万吨小麦,将使得战略储备提高到6个月需求。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合作机制,以及粮食出口和进口国的管控措施均好于上次粮食危机,有利于显著降低当前粮食安全危机发生概率。”李喜贵说。

  防范国际粮油价格影响输入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吨以上,主要以大豆和饲料粮为主。随着国内外粮食市场深度融合,国际粮食形势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当前,国内需防范国际粮油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输入性传导影响。”李喜贵说。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生产具有绝对安全保障能力,稻谷、小麦库存充足,能够满足国内一年以上的消费量,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17%至18%国际粮食安全线。国内稻谷、小麦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很小,基本上“米面无忧”,可以不用进口。国内玉米当年产需略有缺口,但政策性库存能够满足国内市场供应。

  我国大豆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需防范可能出现的供应链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巴西、阿根廷等部分主产国阶段性封锁措施给大豆贸易、装运带来了一些干扰,但未形成实质性影响,物流效率降低对我国进口影响有限。受供求关系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大豆、棕榈油价格下跌较多。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目前巴西所有农产品出口港均正常运营,美国国内物流尚未受到较大影响,大豆出口通畅。

  从长期来看,在资源和环境等刚性约束下,我国粮食供应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李喜贵认为,我国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源自:中国经济网)

 

原油供需再平衡使国际油价显著上涨

  由于投资者对原油产量下降和石油需求回暖感到乐观,国际油价8日收盘时显著上涨。

  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19美元,收于每桶24.74美元,涨幅为5.05%。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51美元,收于每桶30.97美元,涨幅为5.13%。

  美国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贝克休斯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周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量为292个,环比下降33个,为2009年9月以来最低点。

  美国价格期货集团高级分析师菲尔·弗林8日说,随着石油市场供需再平衡,油价将继续回升。美国霍利前线公司甚至以油品库存可能在5月紧张为由在多个地点只向老顾客销售汽油和柴油。

  奥地利JBC能源8日表示,全球原油生产自4月初以来一直在下降,降幅约为日均1000万桶。

  JBC能源认为,原油供需正趋向再平衡,今后几周很有可能进入原油供应不足的状态,预计未来国际油价走势将持续波动。

  但也有分析人士对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担忧挥之不去,认为过去两周油价上涨的支撑因素不足,未来涨势将难以持续。

  美国里特布施同仁公司总裁吉姆·里特布施说,鉴于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继续增加,美国原油供应过剩仍将呈上升趋势。

  美国利波石油咨询公司总裁安德鲁·利波认为,由于市场上存在对原油减产协议执行情况的怀疑,预计油价将会回落至每桶20美元的水平。只要有一两个国家不执行减产协议,就可能导致其他国家效仿。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4月中旬达成的减产协议从5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根据协议,各方将在为期两个月的首轮减产期日均减产970万桶。(源自:新华网)

 

美国失业率达大萧条后新高 德国经济创战后最严重衰退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可能比预想的更严重。美国4月失业率创大萧条后新高,德国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也反映出疫情对经济的严重创伤。路透社9日报道称,上月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调整至负3%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暗示可能继续下调全球经济预估。

  美国4月失去2050万个岗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8日报道称,美国劳动统计局当天公布数据显示,4月美国失业率飙升至14.7%,创下1948年以来的最高值。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代的失业率最高达24.9%。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4月美国工作岗位减少2050万个,创193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相比于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减少870万工作岗位,4月的失业数字翻了一番还多。2008年以来美国就业领域新增2280个工作岗位,但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抹去了这10年就业领域的成果。

  行业数据显示,休闲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工作岗位减少了770万个,零售业工作岗位减少210万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值疫情严重之际,医护人员却出现下岗潮,不少门诊和牙科诊所无法正常营业,造成4月医护人员工作岗位减少了120万个。

  英国《金融时报》9日报道称,4月美国失业数字惊人,但可能实际情况更糟。渣打银行的一项分析显示,美国实际失业率或超过25%。分析认为,失业统计数据来自雇主调查,没有涵盖包括优步司机在内自由职业者。此外失业数字按家庭统计,因此也可能漏掉许多失业者。实际失业人数或高达4200万。

  美国专售高端奢侈品的连锁百货公司尼曼·马库斯上周宣布破产,成为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以来,申请破产的最大美零售商。自今年3月以来,超过60%的美国零售商店暂时关闭。零售顾问公司“顾客增长伙伴”总裁格瑞格·约翰逊表示:“百货公司己挣扎很久了,现在遭血洗,不知还有多少能存活下来。”

  德国经济将萎缩6.3%

  “六成德国企业需求遭受疫情冲击”,德国《经济周刊》10日报道称,德国工商总会(DIHK)8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六成德国企业在疫情中为需求下滑困扰,八成的德国企业预期今年营收将下滑,其中有1/4的企业预期营收降幅甚至超过50%。超过1/3的企业预测最快要到2021年才能恢复原有的业务规模,DIHK总裁施韦策尔说,“我们离经济回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恐怖剧的序幕才刚刚拉开”,德国《商报》10日报道称,德国联邦统计局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德国制造业产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2%。这是自1991年1月以来出现的最大跌幅。汽车工业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与上个月相比,汽车产量下滑31.1%。印刷、服装和制药以及投资产品领域的生产下降了两位数。只有建筑行业略有增长。3月份的订单数量比上个月减少了15.6%。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问题专家沃尔拉贝表示:“生产的谷底将越来越深。”德国政府预计,受疫情打击今年德国经济将萎缩6.3%,创二次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目前失业率增加,申请短时工的人数破千万。疫情将至少持续到今年年底。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称,“我们面对巨大挑战。”

  IMF坦言此前预计过于乐观

  多国经济数据惨淡似乎令国际机构对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产生动摇。法新社5月9日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8日表示,此前该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

  上个月,IMF预计今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减小后,全球经济有望大幅反弹5.8%,在此情况下,今年全年全球经济增长为负3%。不过格奥尔基耶娃8日表示,近期多个国家发布的经济数据甚至低于此前的最差预期,在无法立即找到新冠肺炎有效疗法的情况下,一些经济体可能会面临更糟糕的局面。当前病毒检测和感染跟踪的工作力度必须大幅提高。

  CNN的报道则认为,工作岗位恢复增长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疫情和社交隔离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模式,这可能影响疫情后休闲服务业就业工作岗位的恢复。专家认为,需要面对面互动的行业就业岗位恢复需求会较低,而大学新毕业生也将面临困难的求职季。(源自:环球时报)

 

【国内经济】

4月份多项金融数据好于预期 国内经济复苏回暖态势明显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4月份金融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4月份国内信贷、社融数据同比多增,且好于市场预期,数据总量与结构理想,显示国内经济复苏回暖态势明显。金融数据表现强劲,主要受宽松货币信贷环境与国内经济活动回暖等因素推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说。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4月份市场流动性总体仍然较为宽裕,M2同比两位数上升,也说明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较为顺畅,之前释放的流动性能够通过金融机构得到极大释放,这从人民币贷款的增加额就能得到证实。

  专家普遍认为,4月份金融数据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冲了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三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1.75万亿元,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发挥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积极调整内部管理和考核政策,增加贷款投放。在各项经济数据下滑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力度明显放大,金融数据逆势增长,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

  “4月份央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提高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金融机构应贷尽贷、应贷快贷,持续增加抗疫企业、中小微企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中长期贷款,促进了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温和修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

  从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也可以看出,人民币贷款和企业债券为主要贡献力量,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9015亿元,同比多5066亿元。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债券发行规模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李建军认为,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复工复产,相关投资活动有所恢复。此外,票据融资规模非常大,说明短期流动资金需求也非常强劲,说明在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以及重大项目和恢复生产之间面临不同的生产资金需求。

  周茂华表示,预计后续人民币信贷仍保持强劲格局。一方面,全球疫情超预期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大,需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国内逆周期调节政策仍待进一步发力;另一方面,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需求回暖与政策支持将逐步带动国内企业融资需求扩张。

  “下一步,预计央行仍然会维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给企业提供较为有利的金融条件,支持企业的流动经营资金和长期投资资金充裕。”李建军说,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监测,确保资金能够流向实体经济,防范潜在的一些问题出现,压降资金成本。

  温彬建议,下阶段,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结构性信贷供给基础上,实施降准、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助力我国内需市场潜力挖掘,刺激国内总需求恢复性增长。建议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引导LPR有序下调,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助力有效需求的修复与提振。建议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打好组合拳,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要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要在助力经济增长提质增效基础上,保持国内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源自:经济日报)

 

政策组合拳加码 优化营商环境全速推进

  瞄准“痛点”“难点” 推动助企政策落实落细

  政策组合拳加码 优化营商环境全速推进

  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正全速推进,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瞄准企业的痛点、难点,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落细,下一步,还将推出包括进一步精简优化办事手续、加快推行“一网通办”、全面清查违规收费等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疫情发生以来,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聚焦复工复产,从财税、金融、物资保障等多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政策“及时雨”助力企业渡过难关。不过,也有企业反映,有些优惠政策在申报时需提供多项证明材料,流程也比较繁琐,让获得感“打了折扣”。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负责同志指出,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地方制定出台复工复产支持政策时研究论证不够充分,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不够,政策实施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部分地方落实政策不到位甚至跑偏走样,在明确的办理程序和材料外违规索要证明,出现层层加码等问题。

  法规司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在保持必要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加快取消妨碍复工复产的不合理规定,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落细落实。

  具体而言,将从三个方面推出新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精简优化办事手续。加快梳理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所需各项手续、各类审批,对于于法无据的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确有必要的审批和证明事项实行清单管理,统一办理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办理方式、申请材料、办结时限,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审批或索要证明,坚决防止出现层层加码、互为前置审批、循环证明,以及以防控疫情为名义擅自增设行政许可、变相设置行政许可等现象。

  二是加快推行“一网通办”。梳理一批与企业复工复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率先实现全程网办,凡可通过线上办理的审批、备案等事项不要求申请人到现场办理。对地方和部门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工作中急需的政务数据,加快推动实现共享。积极推进新型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分析掌握不同地区群众、不同类型企业差异化诉求,及时提供更有针对性服务。用好各级政务服务网、手机APP、微信等信息平台,持续优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专区专栏,公开发布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可减免税收优惠,在线解答复工复产疑难问题。

  三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理取消不合时宜的临时管制措施和不合理的证明、收费等规定,全面清查疫情防控期间各类违规收费事项,严禁各级政府向企业收取复工复产保证金。鼓励地方探索推行“企业管家”“企业服务包”等举措,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办理复工复产手续,抓好用工、原材料、资金等要素保障。拓展复工复产咨询投诉渠道,通过网上专栏、热线电话、手机APP、政务大厅同步开通诉求收集平台,确保“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地方版条例密集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一系列动作显示出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我国优化营商环境不断迈上新台阶。

  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在国家层面,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同时,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文件超过200份,涵盖营商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地方层面,各地结合工作实际也制定出台了一大批改革政策文件,多地还出台了专门针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

  简政放权更加深入。我国出台了《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发布了2019年版全国及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进一步缩短了清单长度、减少了管理措施、优化了清单结构。各地区、各部门对各种奇葩证明和繁琐手续进行清理,取消证明事项超过13000项。减税降费持续推进,2019年全年,全国减税降费累计超过2万亿元。

  监管执法更加公正。“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成为日常监管的基本方式,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正在逐步推行。国务院各部门“互联网+监管”系统已经初步建成,事项清单正在加快制定,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联通44个部门、所有省区市,归集各类信用信息超过400亿条,为信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务服务更加优质。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入推进,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服务更加便捷,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截至目前,开办企业、用水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

  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数量2179万户,日均新设企业达到2万户;实际利用外资9415亿美元,同比增长5.8%。

  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和成绩也得到国际认可。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持续大幅提升,相关指标进步明显,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2019年,在世界银行评价的10项参评指标中,我国有8项指标排名提升。其中执行合同位列全球第5位,获得电力位列全球第12位,开办企业、保护中小投资者也位列全球前30位,办理建筑许可从2018年全球第121位大幅跃升至第33位。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确立了新起点,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地见效,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将加速形成,必将为我国保持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法规司负责同志指出。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营商环境的优化有着特殊含义,即以优化环境的确定性来对冲经济不确定性。优化营商环境既是立足当下的雪中送炭,也是放眼长远的深刻变革,伴随法规持续落地、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将迎来更多红利。(源自:经济参考报)

煤炭业出手救市 去产能力度加大

  煤价跌入红色区间 一季度煤企利润下降近三成

  煤炭业出手救市 去产能力度加大

  近两个多月,受疫情等影响,煤炭价格出现持续下跌。《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作为煤市风向标,CCI5500现货指数在跌破绿色区间(500元至570元/吨)后暂停发布。从实际交易来看,煤炭现货价格跌破470元/吨临界点,步入红色区间。受累于煤炭价格和销量下行,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9.9%。

  在这一形势下,煤炭行业采取限产保价等一系列措施。业内人士表示,5月煤炭需求预计逐步恢复,价格有望止跌企稳,但仍存下行压力。今年全年煤炭市场将总体呈现供需基本平衡态势,去产能力度加大。

  一季度利润下降近三成

  据悉,煤矿复产率迅速提升且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供应量持续增加。数据显示,3月全国原煤产量3.37亿吨,同比增长9.6%。其中,山西省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2.3%,陕西榆林原煤产量同比增长30.9%。1月至4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约1.27亿吨,同比增长26.9%。

  与此同时,需求却未能同步恢复。“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国煤炭消费量8.7亿吨左右,同比下降6.8%。”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长张宏说。

  在此之下,阶段性供应明显过剩,煤价承压下跌。截至4月底,港口市场煤交易价格已经下跌两个月,跌幅达102元/吨。

  煤价下跌令企业业绩承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煤炭行业亏损面达42.3%。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1亿元,同比下降29.9%。有业内人士透露,一季度亏损面在50%左右。

  从上市公司数据看,一季度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分别同比下降5.11%和2.28%,仅6家公司收入实现增长。加总计算,一季度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27.40%(扣非后同比下降34%),加权后整体下降34.24%,实现同比增长的仅4家公司。

  中信证券分析师祖国鹏表示,按照目前基本面预测,二季度煤价可能环比下跌10%至12%。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中报整体业绩可能同比下降30%以上,二季度单季净利润可能下降35%至40%。

  “组合拳”出手救市

  行业已经出手自救。4月下旬以来,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等多家组织连续发出通知,呼吁煤企限产保价、理性营销,“坚持低于成本不生产、没有订单不生产、不收到货款不发货”;神华、中煤等龙头煤企联合宣布保价,5500大卡规格的动力煤售价不得低于485元/吨;12家大型无烟煤生产企业、焦煤行业协会也双双倡议,依据各企业一季度日均产量实施减产10%。

  同时,根据《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要求,国家层面将启动平抑煤炭价格异常波动的响应机制。地方层面,陕西榆神地区严查“一票煤”,鄂尔多斯能源局发文要求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

  5月将迎来“迎峰度夏”筹备期,这是否能成为煤价谷底回升的契机?川财证券分析师陈雳认为,下游用电复工复产节奏加快叠加近期气温升高,电厂日耗水平已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再加上主产地煤矿开工率下降、进口煤管控趋严等因素,煤炭供需格局有所好转,煤价有望止跌企稳。

  张宏也表示,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能源需求特别是煤炭需求有望实现增长。预计二季度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需求将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不过,业内人士一致判断,5月份国内煤炭市场将维持供需宽松态势,但趋势性下跌的市场格局暂难改变。

  去产能力度加大

  据了解,4月以来,冲击地压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下简称“两类”煤矿)核定产能、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煤矿智能化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去产能力度加大。

  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全国煤矿数量从5400处左右减少至4000处左右,大型煤矿产量占比达到80%以上;加快推进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灾害严重矿井采掘工作面基本实现智能化,力争采掘智能化工作面达到1000个以上,建设一批智能化矿井,2022年底前全国一、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达标煤矿占比70%以上。

  “这一行动计划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续和深化,是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提升煤炭行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煤矿数量减少1/5,智能化工作面实现两倍以上增长。”信达证券分析师左前明表示,全国“两类”煤矿产能预计在5亿至6亿吨,若平均下调5%的产能,则减产2500万至3000万吨,这块减量可能在下半年和明年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多地公布了今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例如,山东省计划今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994万吨。江西省制定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实施方案,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安全、环保、资源、质量等标准的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

  张宏建议,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煤炭供给质量;在煤炭市场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实施阶段性减量化生产,维护市场供需平衡。同时,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推动中长期合同制度落实。大型煤炭企业要充分发挥平稳市场的带头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把价格稳定在绿色区间,防止煤炭价格大起大落。(源自:经济参考报)

 

【山西动态】

山西勾勒出14个千亿产业发展蓝图

  煤炭大省山西正在全力推动一场产业革命,勾勒出14个千亿产业的蓝图。记者从省工信厅了解到,今年,我省将坚持把转型综改作为经济工作的纲,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何推动能源革命,实现从“煤老大”到“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省工信厅负责人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的重中之重,14个目标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占有9席。

  这9个产业分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数字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以及数字创意产业。

  “打造先进轨道交通、煤机智能制造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集聚、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变”;

  “重点发展碳化硅、碳纤维、石墨烯、特种尼龙等尖端材料,打造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以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着力打造朔州、长治、晋城3个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

  从这些工作部署和重点规划中不难看出,我省将重心落在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上,并将持续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谁掌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谁就抢得了发展的制高点。未来,我省将围绕千亿级产业培育,实施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加快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只有坚持项目为王,才能厚植工业发展新动能。”省工信厅厅长朱鹏表示。

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去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我省承担起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探路的新使命。

  在担纲“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大背景下,我省如何推动能源革命,传统优势产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抓手”。

  “今后,我省传统优势产业要坚持新型化、链条化、园区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省工信厅投资与规划处负责人表示。

  焦化行业要全面推动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管理,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现代化大型焦炉项目建设,做深做精化产链条;钢铁行业要持续推进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重点推动太原不锈钢、曲沃煤焦钢(化)、闻喜精品钢、晋城智造园等钢铁产业集群建设;有色行业要延伸铝镁产业链条,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和产品技术,重点培育吕梁、运城两大铝(镁铜)产业集群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建材行业要重点提升吕梁、阳泉耐火粘土产业集群,忻州、朔州高岭土产业集群,晋城、朔州建筑陶瓷产业集群,晋中、大同炭素产业集群以及吕梁玻璃产业集群;特色轻工产业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实施“三品”专项行动,做强老字号品牌,加快推动白酒、食醋、纺织、陶瓷、玻璃器皿等特色产业品牌化、智能化发展。

  不光提高项目新增量,还要提高其含金量和含新量,我省将深度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链”。

推动资源集约节约绿色转型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煤炭保有储量2700多亿吨,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近5800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70年来,累计生产煤炭190多亿吨,当了58年的煤老大,有过点亮全国一半灯的光辉时刻,被誉为支撑新中国发展的脊梁。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变迁,以及全球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我省又遭遇了结构失衡、经济停滞、生态污染破坏等切肤之痛。过度依赖煤炭单一产业的山西,在经济升级转型及低碳发展上,面临着既迫切又艰巨的挑战。

  经历过“黑色之痛”的山西更深刻地体会到“绿色”的意义。今年,我省将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荐2—3个产业集聚区申报国家绿色示范园区,组织20户以上企业申报国家绿色示范工厂,推荐10个产品申报绿色设计示范产品。

  此外,我省还将全力推进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指导长治、晋城市编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方案》,加大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对部分合成氨、甲醇生产企业开展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选择30余户重点工业企业实施节能诊断服务,做好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及“能效之星”产品目录推荐工作。(源自:山西经济网)

山西启动农产品百日消费季活动

  “十县百村千人”线上直播等6项活动将持续到8月中旬

  开栏的话

  “好货也要会吆喝”。来吧,上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听县委书记、县长直播代言带货,让山西药茶、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玉露香梨等一大批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山西,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为了加快推进我省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助力“晋字号”农产品开拓市场,最大程度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省消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晋品晋味·助农益农”农产品百日消费季活动。本报即日起开栏“晋品晋味·助农益农”,为“晋字号”农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助力加油!

  5月11日,“晋品晋味·助农益农”农产品百日消费季活动在太原启动。活动期间,我省将组织开展“十县百村千人”线上直播、“十品百企”品牌推介、鲜活农产品线下对接、特色产品百日促销、系列专场活动、消费扶贫“五进”对接承销等6个系列活动,助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在上午两个多小时的直播中,6个直播平台访客流量达到136.27万人,销售单数合计23611单,销售金额146.44万元。副省长王成按动百日消费季活动启动球,见证签约并巡视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百家龙头企业“十品”精品展和网络直播。启动仪式前,王成会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林涛一行。

  启动仪式上,省农业农村厅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和春雷计划兴农助农合作框架协议》、与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打造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合作协议》、与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战略合作协议》。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鞠振发布,天猫山西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和京东山西农特产馆两个线上销售平台改版上线,美特好电商平台“晋品晋味”山西品牌农货馆、“助农益农”山西消费扶贫馆和山西乐村淘公司山西消费扶贫电商平台上线。

  “晋品晋味·助农益农”农产品百日消费季活动将持续到8月中旬。“十县百村”线上直播擂台赛将评选出“最美农产品代言书记、县长”“农产品带货达人”“山西网红农产品”等。从近百家十大产业龙头企业中筛选网货化的精深加工产品400余种,从新型经营主体中筛选网货化的生鲜及加工产品100余种,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并入驻四个“晋字号”品牌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进行推介销售。组织网上促销、渠道营销、展会推销、对接承销、商超直销等系列活动,举办10场鲜活农产品“走出山西网上行”活动。省消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还将组织不同类型专场对接和消费扶贫“五进”对接承销活动。

  与会人员观看了张继钢、郭凤莲、贺星龙、石占明等山西籍名人的推介视频和部分县委书记、县长的代言视频,以及山西淘宝村播、天猫山西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京东山西农特产馆、晋品晋味农货馆、山西乐村淘消费扶贫馆等直播间的直播情况。(源自:山西日报)

 

固定资产投资“逆市上扬”

4月中旬,在我省寿阳县平头镇山西交通物流园区项目一期工程施工现场,各类工程机械隆隆运作。记者在现场看到,数量工程车辆穿梭其中的同时,工人师傅们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施工作业。

这正是我省今年以来坚持稳定投资抗疫情、全力推动项目复工复产的一个缩影。记者近日从省统计局获悉,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增速比1—2月加快12.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3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在克服疫情影响中实现由负转正、逐月加快的运行态势。

投资方向积极因素增加

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处芦巧娟对记者称,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经济数据好转奠定了基础。

数据显示,在全省一季度投资中,第一、二产业同比分别增长68.3%、10.2%,第三产业同比下降4.7%。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二产业投资分别加快102.4个、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回落22.1个百分点。增速与1—2月相比,第一产业投资回落1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加快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降幅收窄1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7:35.5:61.8转变为4.4:38.2:57.4,第一、二产业投资比重上升1.7个、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一季度投资中,与1—2月相比有两个行业增速回升、两个行业降幅收窄: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13.5%、66.0%,增速分别比1—2月加快166.3个、138.9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同比分别下降34.7%、9.7%,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10.5个、34.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三个行业增速加快:信息传输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零售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44.8%、113.5%、57.4%,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加快147.7个、159.8个、72.1个百分点。不难看出,抗击疫情相关行业增速回升,民生领域投资加强。

供给侧改革持续发力

一季度,在全省投资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现抢眼。

“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71.2%,增速虽比1—2月回落7.9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加快104.9个百分点。”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处宋雅静告诉记者,种植业同比增长71.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04.9个百分点;畜牧业同比增长28.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78.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同比增长101.7%,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30.6个百分点。

此外,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比1—2月加快9.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8.3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同比增长1.4%,增速比1—2月加快12.2个百分点。虽然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0.6%,但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2%,增速比1—2月加快2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70.6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32.8%,上升9.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41.9%,增速比1—2月加快2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38个百分点,是拉动工业投资加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宋雅静认为,一季度全省工业快速增长主要受煤炭、炼焦、装备制造、电力等投资快速增长的拉动,但食品、纺织、医药、冶金、建材、化工等消费品、投资品行业投资下降,将影响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结构优化。

“工业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工业制造业投资下降势必影响我省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宋雅静表示。

后续发展存在压力

“从一季度全省投资运行发展走势来看,虽然投资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但仍需密切关注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后续投资发展仍然存在项目支撑不足、转型力度不够、发展活力不强等诸多压力。”芦巧娟表示。

一季度,全省新开工项目296个,同比下降32.0%,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44.5%,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50.0个百分点,投资运行后劲不足。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减少31个,新开工项目投资总规模缩小,同比下降46.4%,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64.4个百分点,且只占全部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81.1%。

新开工大项目投资规模下降,特别是缺乏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的战略性项目,1—3月全省投资中10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全部新开工项目的48.0%,下降3.8个百分点,投资增长主要依靠续建项目拉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基础不稳。

补短板投资仍有待加强。一季度,全省工业技术改造同比下降20.1%,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45.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3.5%,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37.8个百分点。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下降41.5%,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74.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下降14.2%,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61.5个百分点。

此外,在全省一季度投资中,非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说明非国有投资主体信心减弱,山西的发展活力不强,将进一步影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市场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程度的提升。”芦巧娟表示。(源自:山西经济网)

 

【晋中动态】

常书铭赴贵州考察对接吉利汽车生产项目有关事宜

用足政策通力合作 加快复工复产步伐

5月6日至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带领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和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赴贵州省贵阳市考察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关企业项目,与吉利集团公司副总裁毛勇对接洽谈吉利晋中公司复工复产工作,实地考察前沿产业、倾听企业诉求、解读扶持政策、共谋发展之计。副市长郭建文,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秘书长连建华参加。

考察期间,常书铭进企业、入园区,与吉利集团高层会见,深入贵州贵西能源有限公司、贵州吉利部件有限公司等进行考察,详细了解制造业大数据应用、工厂园区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等情况。

在与毛勇座谈时,常书铭详细解读了山西省、晋中市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他表示,晋中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狠抓政策落实落地,全心全意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常书铭说,晋中发展态度坚决、转型决心坚定,此次专程赴贵州考察洽谈,旨在进一步增进了解、强化沟通,抢抓新能源、新基建战略发展机遇,做优做强晋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希望双方进一步强化合作,用好政策利好、提振发展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准施策、攻坚克难,以超常举措推动吉利晋中公司全面复工复产。政府将与企业通力合作,持续建链补链强链,促进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步伐,对冲疫情影响。常书铭表示,晋中将全面精准落实国家、省相关扶持政策,以更大力度帮助吉利晋中公司解决复工复产实际问题,专人专班、一事一策持续跟进,稳定产业链、畅通微循环,推动企业在晋中更好更快发展。

毛勇表示,企业与晋中发展目标一致,将进一步发挥企业优势、强化沟通对接,加快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双方合作共赢。(源自:晋中新闻网)

 

我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力提速

做好“四篇文章” 擦亮“金字招牌”

近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紧抓党中央赋予我省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立足自身优势,乘势而上、发力提速,出台了《晋中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方案》,做好煤、气、电、新能源四篇文章,锻造新引擎,激发新动能,走出一条晋中特色能源转型之路。

“根据晋中市资源禀赋、能源发展现状和优势,把握能源发展的新机遇,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发力提速。”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宋经平说,“我市促进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变、向中高端转变、向创新驱动转变,重点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科技能力创新建设等领域综合发力,争当全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先行区。”

做精“煤”文章。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方面,我市将全面提高煤炭供给体系质量,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开展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试点,打造介休、灵石两个省级焦化集聚区,实施焦化产业链拓展延伸。推进阳煤昔阳煤化工园区和阳煤寿阳煤化工园区的项目建设,探索和推进一批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推动全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强生态友好矿区建设。建立完善能源资源开发综合补偿机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做大“气”文章。我市推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鼓励东山五县矿区开展煤炭采空区(废弃矿井)煤层气抽采试点,有效开发利用采空区煤层气资源。鼓励煤层气就地转化,推进煤层气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将东山五县建成具有晋中特色的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基地。推动管网互联互通和储气能力建设。

做好“电”文章。在提升清洁电力发展水平方面,我市将积极开展城乡居民用电市场化改革,完善电价形成机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高城乡居民电力消费能力。促进煤电铝镁材及大数据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清洁电力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新型铝材、铝精深加工和镁铝合金产品一体化项目建设。

做强“新能源”文章。我市将进一步增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光伏风电项目建设,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健康发展。稳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推进寿阳现代能源示范县建设,积极支持昔阳打造新能源综合发展集聚区。通过打造省级电动车基地、建设国家级甲醇汽车和燃料电池试点基地、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进高效光伏组件高效化生产,促进光伏产业链延伸。

同时,在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方面,我市将大力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行动,稳步推进清洁供暖。在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加强重大能源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能源企业加强与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需求对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深化能源领域开放合作方面,我市进一步创优能源领域开放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鼓励能源企业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能源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

作为能源大市,我市将以建设“一区四基地”为牵引,认真落实《晋中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方案》,全力用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这块“金字招牌”,锻造产业升级新动能,走好转型发展这条“金光大道”。(源自:晋中新闻网)

 

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现场推进会召开

盘活集体资源资产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以最大的综合效应集聚效应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要以推进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突破,最大程度激活农村资源资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全市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市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审视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形成“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就是立足晋中实际,把闲置的、低效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挖出来、拎上来、统起来,通过系统布局和整体改革,推动集体产权制度优化创新,推动集体资源资产优化组合,推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推动集体经济收益优化合理,推动乡村振兴效能优化发挥。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总的蓝图用“六觉”来描绘:着力增强绿水青山的视觉、乡音民歌的听觉、五谷丰登的味觉、花香气新的嗅觉、富裕幸福的感觉、担当作为的自觉。

5月8日至9日,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现场推进会在太谷区召开。市委书记赵建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破解“三农”工作难题、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金钥匙”。改革的根本意义在于聚焦打总体战,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以集成思路、集成目标、集成政策、集成办法、集成经验来谋划、引领、推进、示范,把沉睡着、分散着甚至失控着的千千万万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资源,汇聚集中起来,以最大的综合效应、集聚效应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最强、农村最美、农民最富、治理最优。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尹乃明主持会议。市领导赵庆华、王建林、张志刚、任秀红、王兵、鹿建平、张祖祁、张拥军、丁雪钦、连建华、岳志坚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

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推进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突破,最大程度激活农村资源资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全市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经过近两个月市县两级的强势推进,各项改革呈现良好态势。8日下午,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榆次、太谷两地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先进典型。当晚,大家就现场观摩后的启发、各自推动改革的经验做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在9日上午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山西省医药集团火麻产业有限公司、昔阳县盛安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平遥县岳壁乡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作典型经验介绍。大会结束后,还举行了全市“五地一产”入市项目签约推介发布会。

赵建平指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推进,总的感觉是,起步顺利、开局良好,态势喜人、成效明显。各县(区、市)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因地制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成绩来之不易。但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高、底数摸得不清、政策吃得不透、协调配合不力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年年初,市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审视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形成“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就是立足晋中实际,把闲置的、低效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挖出来、拎上来、统起来,通过系统布局和整体改革,推动集体产权制度优化创新,推动集体资源资产优化组合,推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推动集体经济收益优化合理,推动乡村振兴效能优化发挥。

赵建平强调,推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初衷:就是把激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作为首要任务,把引导工商资本和科技“上山下乡”作为根本途径,使农村集体经济来一次大发展、农民收入来一次大提高、农村党的基层政权建设来一次大提升,让党的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极大增强。我们必须搞清楚这项改革的目的意义、拦路的问题、破题的方法、改革主体,以集成的思路、法治的思维、统筹的能力、改革的勇气、创新的举措、严谨的作风抓好工作推动。

赵建平围绕“四个搞清楚”,就深入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提出六点具体要求。

一要以集成的思路统筹谋划。根本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就是要抓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一“纲”,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办事能力,解决党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问题,增强村干部说话的底气、办事的财气、“三治”的硬气,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核心是要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推动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必须深化市场化改革,采取市场化的配置机制,支持集体资源资产进入市场交易,让资源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必须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更多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等“上山下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均衡配置,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目的是要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离不开集体经济“统”的作用,必须加强“统”的服务功能,挖掘乡村多种组织功能和引导价值,以农村基层组织为依托,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推动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衔接,统筹做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要以集成的目标强化引领。总的蓝图用“六觉”来描绘:着力增强绿水青山的视觉、乡音民歌的听觉、五谷丰登的味觉、花香气新的嗅觉、富裕幸福的感觉、担当作为的自觉。让集体经济强起来。一批潜力村要较改革前实现翻番,以此带动全市村集体经济由“破零”迈向发展壮大阶段。让要素配置活起来。抓住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点穴通脉之要,全方位整合农村资源资产,推动农村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充分激活农村生产力。让山川大地美起来。打造绿色生态村庄,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化成为晋中大地的底色、彩化成为晋商故里的特色、财化成为晋中农民的亮色,让晋中山川绿起来、晋商故里美起来、晋中农民富起来,实现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治理能力提起来。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一体化推进、融合式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乡村社会治理进入法治化轨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公平正义阳光普照乡村大地。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通过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充分吸引社会资本、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带动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创客、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地见效。

三要以集成的政策强力支撑。要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没有明确限制的,只要有利于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我们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做。要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改革,避免部门“单打一”。各县(区、市)要向保守思想、固有利益、束缚机制开刀,结合本地实际,以革命性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确保试点出经验、出办法。要鼓励鼓舞鼓动先行先试,探索改革新路子。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支持先行先试,积极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的好经验、好做法。

四要以集成的办法科学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牵涉面广、触及的历史遗留问题多,直接关系农村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摸底确权要精确化。全面深入细致地搞好摸底,既要搞清楚现有存量有多少,也要搞清楚谁在使用,还要搞清楚价值收益怎么样,更要进行确权登记。要素配置要规模化。将资源资产整合起来,集中连片开发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最大程度地使集体资源资产效益最大化。入市改革要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大力引进工商资本“上山下乡”。谋划产业,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明确主体,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激发活力,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收益分配要合理化。既要保持村集体长期收益,也要保障好农民的利益,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程序实施要规范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坚决做到从严规范合同、从严使用管理、从严收缴费用、从严入市管理。

五要以集成的经验示范带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关键是“入市”。近年来,各县(区、市)积极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初步形成以整体开发型、资源入股型、合作经营型、大户带动型、多元发展型为主的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模式,要相互借鉴、学学相长,以此带动改革工作全面推开。

六要以集成的效能检验成效。乡村全面振兴是检验“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成效的“金标准”。以集体资源资产盘活为标志,在“增值”上做文章,大幅提高亩产率,让集体资源资产寸土寸金、升值生金。以工商资本、科技、人才引进为标志,盯住集成效应,放大带动效应,关注负面效应。以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标志,统筹抓好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分配、运营、监督、管理以及账务公开等各个方面工作。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标志,让农民群众能够分享到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享有更多财产权利。

赵建平强调,“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一场总体战,正因为其重要才显担当,正因为其艰难才显本领。各县(区、市)委、政府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确保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质性成效。县(区、市)委书记要当好“总指挥”,落实“一线工作法”,抓项目推进、抓任务落实、抓问题研究,真正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乡镇党委书记要当好“前沿作战员”,全身心投入改革攻坚,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抓问题解决、抓措施谋划、抓难点突破,坚决将改革进行到底。村党支部书记要当好“领头雁”,把“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与“三治三零”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化解新矛盾,坚守阵地、尽心竭力,全身心投入改革。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不出彩就出局、不探险就下课”的紧迫感、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改革。“五地一产”入市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多深入基层调研,多研究难点重点,多加强政策指导,多协调部门齐抓,真正在全市形成推进改革的磅礴力量。

尹乃明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变到打包集成、规模入市上来;切实把入市切口优先选择在易集成、效果好的点位上来;切实把最终成效聚集到资才进村、兴业增收上来,奔着目标去,强化结果导向,用实实在在的成果确保改革成效,用摸得着的真金白银赢得群众的认可。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县(区、市)设分会场。在主会场出席会议的还有:各县(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管委会、山西农谷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市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试点乡(镇)党委书记,市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企业家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代表等。(源自:晋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