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0年第26期(总第105期)(2020年8月17日-8月21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31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铁矿石进口青睐人民币跨境结算;美股不再是经济“晴雨表”?英国经济现有记录以来最大季度降幅。

    国内经济:①5G平民化要靠相关产业发展来平衡成本;②菜果集中上市 肉蛋供应充足 食品价格走势怎么看;③把就业优先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位置

    山西动态:①中央财政1408万补助资金支持我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②我省服务业发展动能十足;③山西省金融机构上半年“让利企业”72.67亿元

    晋中动态:高度重视紧抓重点 强力推进取得实效我市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增强;赵建平:深化校地融合 聚焦“六新”突破。

 【国际视角】

●铁矿石进口青睐人民币跨境结算

   分析人士认为,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广泛应用,量变形成质变,人民币可能逐渐成为大宗商品国际计价货币之一,从而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定价权,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

  今年以来,铁矿石贸易跨境结算不断传来好消息,全球三大矿山(巴西的淡水河谷以及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与中国钢铁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

  近日,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下称“鞍钢国贸公司”)与力拓集团完成了约1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二家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

  试水人民币结算不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环。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中国企业就已经与国际铁矿石生产商有过一些小规模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但针对的都是交易额较小的港口现货交易。

  8月13日,力拓方面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14年,我们就与宝钢进行了人民币交易。在2019年,我们还建立了港口业务。现在,中国客户可以从中国港口小批量购买我们的产品并支付人民币。作为中国客户的主要供应商,我们认为港口销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现有客户提供服务,并可能为向不参与海运市场的新客户提供销售机会。”

  而据路透社报道,人民币原油期货在国际上的存在感亦不断上升,很有可能会先从俄罗斯及伊朗等产油国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原油货币石油人民币正在悄然升起。

  新华社8月10日报道称,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至此,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

  而按照花旗银行于8月11日发布的报告所言,弱美元的货币环境将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将以7.94%的占比,跃升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世界三大巨头均做过人民币结算

  铁矿石属于大宗商品中的黑色金属类,是继原油之后全球贸易量第二大的大宗商品品种,中国是该品种的最大购买国。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0.7亿吨,进口金额1014.6亿美元。

  基于美元的全球贸易货币地位,多年以来,中国进口铁矿石一直使用美元定价和结算,但美元的汇率存在巨大波动,使中企承担了不可避免的经济风险。

  近几年,铁矿石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中企在铁矿石领域的话语权逐渐提高,并不断取得使用人民币结算的突破。

  根据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说法,从去年以来,宝武集团旗下核心上市公司宝钢股份持续推进与国外供应商的铁矿石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先后与几家国际知名矿山公司及贸易商,就产自南非、乌克兰等国的铁矿石进行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初步尝试,涉及金额共计约人民币2.4亿元(约合3500万美元)。

  今年上半年,宝钢股份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均进行了铁矿石交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随着交易流程的日益完善,中国宝武进口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开始从试单向一定数量的常态化结算过渡,其也成为国内首家常态化进行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中国企业。

  8月,在力拓和鞍钢股份大力支持下,鞍钢国贸公司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鞍钢集团首单人民币跨境结算,合计金额约1亿元。鞍钢集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二家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

  和千亿美元级别的行业进口规模相比,铁矿石的人民币结算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宗商品投资领域权威专家、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些交易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贸易项目下的尝试,目前还只是存在于试点企业和特殊的境外交易商。

  不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表示,通过实践操作,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供应商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并在开户、结算以及后续资金管理等方面尝试更多的人民币金融服务产品,这为今后进一步扩大结算规模提供良好开端和坚实基础。

  区块链技术助力

  那么,人民币跨境结算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付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在大宗商品等大型跨境交易中,境内购买方需要在银行开设人民币信用证来进行支付,境外出口商需要通过代理行开设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进行信用证清算。但需要注意的是,境外出口商在代理行累积的人民币头寸如何消化是一个问题,这部分境外代理行人民币需要通过对中国成品采购来形成闭环。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是降低汇兑产生的交易成本,三是结算更高效,手续更简便,便利化程度更高,四是可以绕过美元交易产生的不必要监管。

  常规跨境结算中由于涉及银行信用证单据以及线下银行流程等,至少需要5-10天的处理周期,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正被运用在国际贸易的跨境结算中。

  力拓方面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过去的两年中,该公司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了五项端到端无纸化交易,其中两项是以人民币结算。”

  今年5月,力拓集团与宝钢股份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了一笔总值逾一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据悉,此次交易渣打银行通过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康拓(Contour)开出了全球首张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国区块链信用证。

  康拓平台由7家外资银行创办,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开放平台。据了解,这次跨境贸易的买卖合约签署、信用证开立、议付和交单等全部流程都是在线上完成,极大降低了人员流动。同时,数字化的信用证和交易文件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交易的流程,缩短了处理文件的时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雪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区块链技术与管理平台、相关商业银行提供技术与金融支持服务,实现点对点金融方案,一方面极大节约时间、流程和成本,提升客户体验感与便利性,另一方面以数字化重塑跨境金融服务,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对于数字化新技术的发展,鞍钢国贸公司表示,未来公司也将积极探索区块链和云交易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大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及合作范围,进而提高供应链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自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同比增长36.7%。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展现良好势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到2.0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时增长近一倍。同时,在连续两个月位居全球第六位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货币占比排名中再上新台阶: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6月份,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升至第五位,占比为1.76%。

  赵雪情表示,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广泛应用,量变形成质变,人民币可能逐渐成为大宗商品国际计价货币之一,从而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定价权,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

  “当今,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正在步入买方主导阶段,我国应当把握周期性机遇,积极推进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一是鼓励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人民币计价结算,参与国内交易所衍生品交易,形成从交易结算到风险管理的完整链条。二是扩大大宗商品国家相关机构投资者的境内投资范围,形成从贸易到投资的有效循环。三是扩大黄金、商品等期货市场开放度,丰富产品体系。四是尽快强化大宗商品仓储与航运能力,提升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综合竞争力。”赵雪情说。

  赵雪情强调,结算与计价是两个概念,相较于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而言,人民币计价的意义更加重大。

  应习文表示,未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发行的货币具有较高的信用,这点人民币显然已具备;二是人民币能广泛地在国际贸易、投资当中被采用,这点正是当前人民币正在大步向前迈进的阶段,包括应用在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交易中;三是人民币可以同时在经常项和金融/资本项下自由兑换,跨境流动不受限,这一点考虑到金融安全等各方面因素,正在缓步推进;四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不断加大,各类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更加丰富,人民币广泛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阶段。从以上四个条件来看,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大宗商品的交易中不断应用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来源:国际金融报)

●美股不再是经济“晴雨表”?

   纳斯达克指数目前比2月下旬至3月下旬新冠疫情恐慌席卷全球市场之前还高出10%;标普500指数则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上周收于3349点,仅比2月19日的高点3386点低1%。相形之下,2007年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过了5年标普500指数才从大跌中逐渐恢复元气。

  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正遭受重创:失业率超过10%,第二季度GDP按年率下降32.9%,创历史新高。

  美国经济目前的状况比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要糟得多。但联邦政府反应迟钝,国会无法就新的经济刺激方案达成共识。

  通常,股市能够反映有关经济的信息。买卖股票往往是对新信息的即时响应。过去,在失业率上升之前,股票市场就已经出现下跌。

  而如今,美国股票市场表现与经济基本面背道而驰,股市的大幅上涨并没有反映出美国民众遭受的痛苦。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接受CNN Business采访时表示,政府和大企业应采取行动减轻民众负担。

  美股成最佳投资选项

  广义上讲,投资者可以在五个地方投入资金: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债券以及存款。

  目前,在美国投资房地产变得极其危险。由于临时刺激计划,房价仍然很高,并且存在大幅下降的风险。

  大宗商品的价格起伏不定,疫情期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降。世界银行在4月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中警告说,可预测的双向风险都很大。

  债券的吸引力取决于所支付的利息,而这一利息取决于对利率和通胀的期望。

  利率和通胀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都走下坡路,而新冠疫情将其进一步压低。3月,美联储将其利率目标范围降至0-0.25%。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将利率目标下调至0.25%,但实际上已经准备好接受接近零的现金利率。

  债券的利率受到影响进而也影响了银行存款的收益。

  这样看来,美股成了当下为数不多的投资选项。

  目前,美国股票市场的显著特征是散户投资者的涌入。自市场在2月下旬触顶以来,散户已成为股票的净买家,而专业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净卖家。研究人员Carole Comerton-Forde和Zhou Zhong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人们的可投资渠道变少,以及在疫情期间有了更多的时间造成的。而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部分补助金可能也进入了股市。

  股市表现与基本面脱节

  LPL Financial公司认为,有四个理由来解释为何美股表现会与经济基本面脱节。

  首先,新冠病毒大流行总有结束之时。LPL认为,市场往往具有前瞻性,目前市场对于疫苗面世后将能终结新冠病毒大流行表现出充分的信心。

  这与Fundstrat的汤姆·李(Tom Lee)的分析一致。汤姆·李在7月表示,133种冠状病毒候选疫苗中至少有一种可能会成功,这可能会导致二元化市场,可能使股票升至新高。

  其次,低利率因素。尽管股票价格昂贵,但将其与美国国债相比,股票价格实际上看起来很便宜,目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0.6%。

  LPL表示:“当以如此低的利率折现未来利润时,股票估值将得到大幅提升。”

  第三,大规模的货币刺激。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大幅推动了货币供应。

  LPL认为,其中一些钱投入到了股票市场上。“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股价都是同步增长的”。

  最后,疫情中的“赢家”支持。在7月底,Facebook、苹果、亚马逊和Alphabet财报强劲,高科技公司的股票驱动股市上扬。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约40%被归类为科技、数字媒体或电子商务。

  LPL继续提醒投资者,在经济衰退期间股价大涨并非“破天荒”。该研究公司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2场衰退中,有7次衰退出现股票上涨,平均涨幅为5.7%。(来源:国际金融报)

 ●英国经济现有记录以来最大季度降幅

     英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暴跌20.4%,同比暴跌21.7%,这是英国统计局自195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

8月12日,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发布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英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暴跌20.4%,同比暴跌21.7%,这是英国统计局自195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

  疫情对经济拖累严重,截至8月14日记者发稿,根据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英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超31万例,累计死亡超4万例。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桑贾伊·拉贾说,英国经济面临“大量下行风险”,包括更多地方性“封城”措施、外部经济增长放缓、“脱欧”不确定性和失业率攀升。

  明年底才能回疫情前水平

  今年第一季度英国GDP下降2.2%,一般连续两个季度GDP萎缩即被视作技术性衰退,英国经济上一次衰退是2009年,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ONS表示,二季度,英国服务业、生产和建筑产都出现了创纪录的季度下滑,在那些最容易受到政府限制的行业,这种情况尤其普遍。在英国2020年第二季度GDP支出中,私人消费占了70%以上,下降了23.1%,资本形成总额和政府消费也出现了显著下降。

  据彭博社报道,英国经济遭受了比其他欧洲主要国家都要严重的打击。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二季度GDP分别萎缩10.1%、13.8%、18.5%、12.4%和14.1%。

  事实上,疫情暴发前,英国经济已增长乏力,主要缘于“脱欧”的不确定性以及去年12月的议会选举拖累商业投资和消费支出。

  今年3月,英国政府公布了一项前所未有的3500亿英镑的金融救助计划,旨在“支持就业、收入和企业”,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7月底,英国政府继续扩大疫情纾困计划,以救助徘徊在倒闭边缘的小型企业,使更多的小型企业有资格获得最高500万英镑的贷款。截至6月底,已有5万多家企业获得超过110亿英镑的贷款。

  《卫报》报道称,眼下英国政府正试图在放松“封城”措施和刺激经济增长间达到平衡。经过4个月的严格防疫管控,越来越多企业财务承压,岗位流失日益严重。

  经合组织预测,英国经济今年将下滑11.5%,欧元区将下滑9.1%。英国央行则预测,在不暴发二次疫情以及英欧达成自贸协议的前提下,英国经济今年将萎缩9.5%,至少要到2021年底才能回到疫情前水平。

  就业与贸易谈判陷僵局

  8月11日,ONS公布了英国就业数据,受疫情冲击,自3月份以来,英国失业人数已达73万人,升至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其中,6月份失业人数增加7.4万人,7月份增加了11.4万人。

  据统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在7月份达270万,这一数字较3月增长了一倍。

  ONS统计学家乔纳森·阿休(Jonathan Athow)表示,最年轻和最年长的工人以及那些从事低技能工种的人,就业率下降幅度最大。

  为稳住就业,在疫情暴发之初,英国政府就实施了“休假资金补助计划”,大量待在家中“休假”的职员仍然被归为有工作的一类。根据该计划,政府将向英国大约840万名员工支付其工资的80%,最高为每月2500英镑。原计划持续到7月底。

  5月12日,英国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宣布该计划继续延长至今年10月份。英国经济学家露丝·格雷戈里(Ruth Gregory)表示,目前还处于“暴风雨前的平静”,一旦该计划在10月份结束,更严峻的失业困境将全面显现出来。

  除了就业问题,英国与欧盟已经进行了多轮贸易协议谈判,在几个领域取得了良好进展,但在“几个重大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目前两个难点在于英国渔业水域的准入,以及欧盟要求英国遵守欧盟在国家援助、劳工和环境等方面的标准,以确保英国不会用劣质商品削弱欧盟的单一市场。

  北京时间8月13日下午,英国“脱欧”谈判首席代表戴维·弗罗斯特发推表示,将于下周前往布鲁塞尔与欧盟进行第七轮“脱欧”协议谈判,英方评估,双方可在9月达成协议。

  此外,英国近期也在与日本、美国等国谈判,希望在“后脱欧时代”加强双边经贸往来。但据英国天空新闻网8月11日报道,就日本对从英国进口奶酪征收关税的问题,双方已陷入僵局。(来源:国际金融报)

 【国内经济】

●5G平民化要靠相关产业发展来平衡成本

  2019年是全球5G起航之年,也是中国5G商用元年,各界对于5G的讨论非常火爆,但社会热度不等同于5G发展。实际上,不少民众已经注意到,5G套餐动辄高达百元,而对于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4G网络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10倍于4G的速度,但数倍于4G的价格,5G并不具有优势。为了快速开拓5G用户群体,一些运营商甚至对4G限速,迫使用户转用5G。如何看待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思考的事情。

  实际上,5G套餐高价的主要原因是5G运营的高成本以及低收益,高成本主要是5G基站的能耗问题,这在短期内应该是5G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5G基站能耗大概为4G的2-3倍,因此,用电成本会急剧上升。除此之外,如果考虑到5G基站建设以及5G基站高密度的特性,所需资金就更大了。这就是为什么5G建设要国家牵头,如果没有国家牵头,5G发展速度一定是非常缓慢的。

  5G的低收益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用户群体,就目前而言,单就手机网络来说,5G的发展步伐显得很慢,很难平衡其运营成本。因此,笔者认为,未来5G提高收益只谈移动用户是不现实的,更多还要靠5G带来的各种产业革命,也就是说5G平民化最终还是要靠相关产业发展来平衡成本。不过,发展5G和发展融合产业又有时间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先有5G的投入,才能推动产业发展,从而反哺5G建设。因此,从政府角度来说,或许现阶段比较有用的做法是适当降低5G用电成本,牵头鼓励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参与5G建设。

  进一步来讲,5G的发展受人关注是由于移动网络的应用,但根本动力还是来自于对未来各行各业的赋能作用,虽然是一项通信技术,但5G能带来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方方面面的改善,这些才是5G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所以,开发更多的5G应用场景才应是促进民众使用5G比较重要的手段。现阶段,运营商既不想放弃5G布局上的领先地位,又不想押注过多的资金,所以他们希望让用户快速转用5G。但这样的想法过于简单,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降成本措施。从能耗问题来说,洛阳联通便采用空载休眠方式降低成本,这是不错的尝试。当然,借助大数据技术,运用人工智能合理运营基站也是未来降能耗的有效手段。所以,运营商一方面可以继续发力开发更多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更智能的管控系统来降低当前的运营成本。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到的5G发展困境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各地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担忧,即5G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当地经济条件又不足以支撑5G套餐消费,因此,可能有地方会抓不住5G产业革命的机会,从而落后于其他地区。

  笔者看来,这是不需要担心的。首先,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来看,国家层面的建设是全国一盘棋,基础设施方面做到平衡是无需担心的;其次,各地发展的禀赋不同,5G时代是否会改变原有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需求结构也不得而知,经济落后地区因为劳动、资源成本低,或许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最后,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并且,这些问题在之前的建设中也曾出现过,各方有经验也有信心去解决和完善。(来源:人民日报)

●菜果集中上市 肉蛋供应充足

    食品价格走势怎么看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9.1%,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约1.74个百分点。

  民以食为天,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直接影响百姓生活。怎样看待食品价格走势?

  菜价整体仍以低位运行为主

  与上月相比,7月CPI由下降0.1%转为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0.9%,影响CPI环比涨幅扩大约0.19个百分点。促使食品价格由降转升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先看菜价。“部分地区天气炎热、降水偏多,不利于鲜菜生产和储运,使鲜菜价格比上月上涨2.6%,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处长董雅秀分析。

  农业农村部蔬菜市场分析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张晶分析,4月以来蔬菜价格呈季节性下行走势,7月份全国高温多雨及强对流天气增多,部分产区、部分品种采收和运输受到短期不利影响,菜价出现阶段性上涨,但整体仍以低位运行为主。

  “从整体看,前期生产进度有所推迟的北方蔬菜大量上市,尤其是西红柿等果类菜保持低位运行。”张晶介绍,“北菜南运”“西菜东运”有效平抑了全国菜价。

  再看肉价。董雅秀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供应稍紧,价格比上月上涨7.8%,影响CPI上涨约0.2个百分点。

  最后看蛋价。蛋鸡进入歇伏期,产蛋率下降,鸡蛋价格比上月上涨5.0%,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张超分析,鸡蛋价格持续上涨,市场供需阶段性偏紧是主因,养殖成本增加也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大量上市,7月鲜果降价

  不过,并非所有食品价格都在走高,前段时间被热议的鲜果,7月就降价了。由于时令瓜果大量上市,7月鲜果价格比6月下降6.2%,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晔分析,上半年,受不利天气影响,荔枝等南方水果因灾减产,西瓜和甜瓜等上市推迟,与苹果、梨等贮存果品库存偏低叠加,水果市场出现阶段性供给偏紧,导致上半年特别是5、6月水果价格显著上涨。进入7月,随着南北方时令水果如桃、李子、芒果、火龙果、瓜类等大量上市,市场供给充足,水果价格开始回落。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数据显示,7月6种大宗水果(富士苹果、鸭梨、巨峰葡萄、菠萝、香蕉、西瓜)批发均价回落至每公斤7.8元,比6月下降7.1%。之前一度涨价幅度较大的富士苹果和鸭梨,批发价格在7月第二周止涨转跌,进入价格下行通道,8月第一周批发均价分别为每公斤12.86元、8.08元,比7月中旬高点分别下降6.5%、25%。

  餐桌供应有保障

  下半年,我们的餐桌供应如何?食品价格会一路走高吗?

  蔬菜供应将好于去年。从全国主要批发市场蔬菜交易量看,今年前30周累计交易量1183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西红柿、黄瓜和胡萝卜等蔬菜由于前期价格偏高,扩种明显,价格跌幅较大,近期价格已经恢复至常年平均水平,农业农村部监测的7月全国批发均价分别较去年同期低16.9%、9.9%和1.2%。

  “下半年蔬菜整体价格可回落至常年水平,三季度价格或低于去年同期。”张晶分析,8月后,南方地产蔬菜供应有所减少,北方及高山地区冷凉蔬菜大量上市。由于今年夏季冷凉地区蔬菜供应整体相对充足,且上半年菜价较往年偏高,后期扩种意愿高涨。“如果不出现极端天气,蔬菜供应形势将好于去年。下半年整体价格或将回落至常年水平,部分前期价格居高的蔬菜品种可能出现阶段性卖难。”

  水果价格将回归合理。自7月以来,时令水果大量上市,水果价格逐渐回落。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价格监测显示,7月23日2019产季新的黄冠梨上市,全国黄冠梨(单重250克以上)收购开秤均价为每公斤3.52元。此后价格高开低走,8月6日收购价格2.95元,下跌16.2%。

  从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调研情况看,除少数小区域异常天气外,绝大部分苹果、梨产区生产正常,丰收在望。“预计今年苹果、梨的总产量将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产量。加之进口水果不断进入,国内市场供应量充足,完全能满足市场需求,水果价格将回归到合理水平。”赵俊晔说。

  鸡蛋价格有望在中秋国庆后明显回落。进入8月,春季补栏蛋雏鸡陆续进入产蛋高峰期,产蛋鸡存栏有望小幅增加。“三伏天”即将结束,高温对蛋鸡产能的影响将有所减弱,鸡蛋产量有望小幅增加,市场供应有保障。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第一周鸡蛋价格小幅下跌,全国鸡蛋零售价、主产省批发价分别为每公斤10.64元和9.25元,比7月第四周分别下跌1.1%和3.3%。“预计中秋国庆后蛋价或将明显回落。”张超说。(来源:人民日报)

●把就业优先放在经济发展更加突出位置

    8月19日电 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黑龙江哈尔滨主持召开部分省份稳就业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进一步稳就业政策措施。

  座谈会上,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王文涛和河北省长许勤、山东省长龚正、湖南省长许达哲、陕西省长刘国中发了言。大家反映,今年以来各项稳就业政策集中发力,特别是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增强了稳岗扩岗能力。大家也谈了当前就业面临的问题和建议。李克强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867万人,成绩来之不易。但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发展的优先目标。我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有1500万人左右,还要考虑30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艰巨性和形势的复杂性,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做好当前“六稳”工作首先是稳就业,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着力稳经济、拓岗位、兜底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比较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说,要夯实稳就业的基础,把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实到位,把扩大有效需求的举措落实到位,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落实到位。加大稳企稳岗力度,尤其要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暂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确保减税降费政策不打折扣落地见效,着力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拓展扩大最终需求,加快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项目建设。聚焦企业关切,加大“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力度,努力保持新注册市场主体增长态势,提高企业活跃度,带动更多就业。

  李克强说,发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拓展新就业岗位的作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利用国内市场大的优势,推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在更多领域发展,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壮大新动能,释放巨大就业潜力。

  李克强说,要精心组织开展职业培训,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的1000亿元资金,加快实施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只要有需求、用得好,资金还可以再增加。抓紧做好今年高职院校扩招工作。在当前形势下,还要发挥全国2000多所技工院校作用,扩大招生规模,并纳入各地统一的招生平台,培养更多技能人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压实稳就业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密切跟踪就业形势。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城镇各类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和托底安置工作,兜住民生底线。(来源:人民日报)

【山西动态】
●中央财政1408万补助资金支持我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8月17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2020年第二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1408万元日前下达我省各市县。据悉,这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全省市县级127个公共图书馆、129个文化馆、38个美术馆及乡镇级1196个文化站、213个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持续免费开放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020年,我省已累计下达市县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8241万元,较上年6833万元增加1408万元,增幅近21%,标志着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后,中央对我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支持力度提档升级,中央负担比例由原来的50%增加到60%,对市县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免费开放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也减轻了当前市县财政“三保”压力。(来源:山西新闻网)

●我省服务业发展动能十足

    8月11日,大同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众多游客在这里游玩,欢声笑语不时在芦苇丛中响起。同一天,“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在大同云冈石窟启动。
  服务业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GDP增长贡献率近六成,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服务业造成的影响最深、冲击最大,加快恢复稳定服务业增长,是实现省委、省政府“全年正增长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负增长指标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治责任的重要支撑,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要。
  7月2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若干措施》,针对文旅、就业、消费等受疫情冲击严重领域,精准提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财税金融支持、提振旅游市场、激发消费活力、打造消费平台等7方面23条具体措施,通过一批“真金白银”的“硬核”举措,推动服务业尽快回暖复苏。
  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肇伟介绍,在这些措施中,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加大租金补贴力度、落实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等都可以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下半年,我省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房租,在用水、用气方面还可以享受到较优惠价格。同时,我省还对新增纳入国家统计平台的服务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引导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
  减税降费也是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今年,我省加大了免税力度,将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进一步帮助企业降成本、稳增长。据介绍,通过落实这些减税降费政策,服务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可以从企业开具发票的数据反映出来。2月份的开票总量是944亿元,到了6月份,开票总量已经达到了2171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到6月份已经实现了正增长。
  近期,洪洞大槐树景区在举办“第五届孝文化节”期间,通过推出打铁花、灯光秀、水幕电影、民俗村演艺等活动丰富景区夜间旅游项目,提高游客体验感的同时,留下外地游客,吸引周边市民“重复旅游”。
  在“夜游模式”的带动下,即使到了晚上九时左右,景区内依旧热闹非凡,此时的游客当中更多的是来自周边的游客,有年轻的情侣在灯光下漫步,有大人带着小朋友感受新鲜事物,也有同龄伙伴在景区内嬉戏打闹等。
  发展“夜经济”正是我省推动服务业尽快回暖复苏的措施之一。我省将引导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集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培育一批夜间演艺精品,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文旅消费集聚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
  随着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的政策措施,我省文旅行业紧跟步伐,面向全国游客出台优惠政策,国有A级以上景区周一到周五期间对全国游客免首道门票,并鼓励省内民营A级以上景区参与首道门票减免。同时,开展三大品牌IP系列宣传征集活动;启动“游山西就是读历史”“洋眼炫山西”等活动;开展年度旅游优惠卡、消费券促销活动;与陕西、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周边省区加强互动,开展“好邻居、多走动”系列宣传营销活动。
  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今年上半年,我省已发放1.77亿元电子券,拉动消费7.96亿元,拉动效应杠杆比为7.4倍。下半年,我省将重点面向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旅游等领域再发放5亿元电子消费券,同时开展一系列消费促销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布局、全业态联动。
  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我省将加快特色商业街区、步行街区建设,对年营业额达到7000万元、1.5亿元、3亿元及以上的且安排就业人数分别达到700人、1500人、3000人以上的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区,给予街区所在乡(镇、街道)7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发展首店经济,对2020年在我省开设的全球首店、中国(内地)首店、华北首店和山西首店,择优分别给予资金50万元、4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奖励。
  上半年,我省数字经济消费方面表现抢眼。《关于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若干措施》提出,下半年将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创新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培育壮大数字动漫、在线旅游、在线阅读、数字文博等新业态,重点扶持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中小文创企业。(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省金融机构上半年“让利企业”72.67亿元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郭鹏报道:8月17日,记者从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了解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该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人民银行总行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和稳企业保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合理让利,为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支持我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融资利率、落实货币政策工具、减免费用等方式累计为企业合理让利72.67亿元,惠及28.97万户企业。

  据了解,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融资利率为企业让利23.18亿元,占让利总额的31.9%,惠及企业6.78万户。主动降低贷款利率让利10.06亿元,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降低0.68个百分点,分别通过存量、增量贷款利率下行让利3.87亿元、6.19亿元,惠及企业4.9万户,其中小微企业4.23万户,占比86.41%。落实再贷款再贴现政策让利2981万元,9家全国性银行的省级分行使用19.69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资金为25户防疫保供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加权平均利率较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低1.28个百分点,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75%,累计让利1690万元。全省136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使用135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政策资金重点支持了5000户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制造业、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贷款和贴现加权平均利率较政策规定利率上限(4.35%)低0.11个百分点,累计让利495万元。全省金融机构使用69.2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资金支持企业1.37万户,贷款和贴现加权平均利率较政策规定利率上限(5.5%)低0.69个百分点,累计让利796万元。支持企业发行债券让利12.82亿元,全省18家金融机构支持22户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440.8亿元,加权平均利率同比降低0.89个百分点,累计让利12.82亿元。

  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通过无还本续贷、展期以及调整结息等方式为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涉及贷款3077.20亿元,惠及企业1.8万户,累计让利29.7亿元,占让利总额的40.86%。128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占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总数的67%)为企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75.49亿元,惠及企业4.63万户,累计让利1.75亿元。

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为企业减免转账手续费、账户管理费等费用,惠及企业13.99万户,累计让利3.35亿元。通过减免利息让利4830.06万元,惠及企业6814户。7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利息返还让利14.20亿元,占让利总额的19.54%,惠及企业1.09万户。(来源:山西新闻网)

晋中动态】

 ●郝向明主持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

     高度重视紧抓重点 强力推进取得实效

    6月10日,副市长郝向明主持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高速公路沿线绿化方案涉及有关事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园林绿化处相关负责人及榆次区、太谷区、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参会。

    会上,绿化设计单位现场汇报了晋中市龙城高速、大运过境高速两侧彩色景观生态廊道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各相关县(区、市)作了交流发言。

    郝向明指出,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工作是落实省委“绿化、彩化、财化”理念的有力举措,更是晋中市打造城市生态文化新名片、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打造“多彩晋中”和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抓手。各级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要抓住重点,摸清底数,明确标准要求,加强设施配套;要强力推进,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保障工作,把该项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来源:晋中日报)
我市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我市金融系统落细落实中央“六稳”“六保”部署要求,以特殊时期的特殊担当,畅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强化信贷投放,兑现政策红利,精准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金融各项指标增长明显。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17.2亿元,较年初增加175.2亿元,增速8.58%,同比多投放74.6亿元。全市贷款规模、新增贷款和贷款增速居全省前列。

    为摸清企业需求,切实增强金融服务保障能力,我市对症施策,精准滴灌,常态化推动银企对接,以更大的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全力促复产、稳投资、补短板,全力确保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重点转型建设项目、中小微企业等方面的信贷服务得到优先保障。积极落实“返、展、降、调、免”五项硬核金融惠企政策,帮扶企业持续发力,紧紧抓住政策窗口期,一手抓输血,一手抓减负,加速产能释放,激活产业链条,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启动了全市金融系统“助企纾困解难”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26个调研小组先后深入67家金融机构和100余家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摸透实情,采取名单制台账式管理,按月跟踪统计监测,实施精准纾困。截至目前,已为257户企业建立纾困帮扶工作台账,分别由辖区19家商业银行进行“结对子”“承包制”帮扶,针对排查出的20类融资问题明确牵头领导,归口落实部门,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制订帮扶解决方案和措施。

   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倾力帮扶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利用金融等手段助推产业扶贫发展,推出各具特色的扶贫惠农金融产品,有效提高了金融扶贫的有效性、精准性和覆盖面。截至6月底,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完成投放2.2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65.5亿元,累计服务带动贫困人口15.7万户。

   此外,财政支持力度也毫不逊色, 上半年,我市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地方政府债券,重点用于保障公共医疗、保障性住房、科技教育等民生领域项目和园区建设、景区提质、旅游公路等转型发展项目的建设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能,对冲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改善民生、振兴经济等做好资金保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同时,注重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倾斜力度,全力保障基层财政疫情防控和“三保”等重点支出需要,提高基层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能力。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4.1亿元。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百强企业税收持续上扬,带动税收收入完成50.1亿元,非税收收入完成34.0亿元。疫情之下,财政支出依然向民生倾斜,财政民生支出增长7.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4.1%,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

   减税降费是对企业最直接、最实惠、最有力的支持,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市财政局建立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全面执行有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一揽子税收减免政策,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位,充分发挥税收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作用。1—5月,全市共减免税费27.52亿元,有力支持了我市各类重点企业、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来源:晋中日报)

 ●赵建平:深化校地融合 聚焦“六新”突破

   8月13日上午,市委书记赵建平会见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一行,双方就太原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院选址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副市长辛琰参加。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强化校地融合,我市与太原理工大学拟合作成立高分子材料研究院,依托优势学科,立足科技前沿,加强“卡脖子”技术研发,打造转型发展竞争新优势。

   赵建平与郑强一行先后来到山西智创城NO.4(伊甸创新创业基地)、金科·山西智慧科技城等地,详细了解项目运营、科研人才合作和成果转化等情况。赵建平指出,转型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必须构建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视察山西时对打造创新生态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鲜明提出要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这是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以创新驱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太原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院落户晋中,对于我市集聚创新人才、培育一流创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双方强化校地融合,聚焦“六新”突破,加快项目落地,依托一流平台、一流课题,吸引一流团队、一流人才,把优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新产品,为晋中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撑。

    郑强表示,太原理工大学将围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晋中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