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 2020年第30期(总第109期) (2020年9月14日-9月18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9 阅读: 【字体:

 

 

 

 

 

经济信息摘要
2020
年第30期(总第109期)
2020914-918日)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亚洲开发银行说亚太经济体将出现近60年来首次萎缩;②美欧企业在华投资热情不减;③英媒文章:新冠疫情或“引爆”粮食危机

国内经济:多地政策收紧或致四季度房价降温;②数据显示我国生猪产能持续向好 畜牧业生产逐渐恢复;③“禁塑令”不断加码 产业链调整加速

山西动态:【庆丰收 迎小康——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主场筹备工作有序推进;②新优势 新形象 新精彩——厦洽会主宾省山西再赴“丝路”之约山西:文化旅游惠民工程激发消费潜力

晋中动态:常书铭就加快项目建设在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现场办公;②“爱上晋中·牵手南平”文旅推介暨招商宣传活动启动我市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国际视角】

亚洲开发银行说亚太经济体将出现近60年来首次萎缩

  参考消息网9月15日报道 据德新社马尼拉消息,亚洲开发银行当地时间15日说,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体今年将出现近60年来的首次萎缩。

  总部设在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说,2020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0.7%,这将是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报道说,预计该地区46个经济体中的大约四分之三在2020年将出现负增长。不过,预计2021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升至6.8%,部分原因是2020年经济疲软,但明年的产出仍将低于大流行前的预测。

  据报道,亚开行说,中国经济逆势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的GDP将增长1.8%,2021年将增长7.7%。

  报道说,在五个次区域中,预计只有东亚在2020年实现1.3%的正增长,预计到2021年东亚的GDP增长将恢复到7%的强劲水平。

  亚开行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说:“新冠肺炎疫情构成的经济威胁仍然十分严重,因为第一波疫情的扩大或反复可能会促使政府采取进一步的遏制措施。”

  报道表示,除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风险外,其他风险包括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技术冲突升级,以及可能因新冠病毒疫情而加剧的金融脆弱性。(参考消息网)

 

美欧企业在华投资热情不减

  近来,在业界较有影响力的一些机构发布报告显示,尽管投资环境存在压力,但是美国和欧洲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意愿不减。

  上海美国商会公布调查显示,在340多个受访成员企业中,约92%的受访者表示,将继续在中国经营。在中国拥有或外包制造业务的200多家受访企业中,有70.6%表示不会将生产环节迁出中国。

  美国中国总商会《2020年在美中资企业商业调查报告》显示,95%的受访中企没有计划撤出美国市场,70%的受访企业没有计划取消或推迟在美投资。

  中国欧盟商会对中国的所有欧洲企业进行了商业信心调查,据《商业信心调查2020》提供的数据显示,有62%的欧盟企业表示希望中国进一步扩大欧盟企业准入份额,和中国企业合作,继续增加对华投资。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武德克对媒体表示,欧盟企业没有想过要撤出中国市场。

  普华永道美国公司市场分析部中国分析业务负责人克雷格·斯特龙贝尔在美国中国总商会举办的视频对话活动上也表示,中美两国企业愿意在对方市场继续经营。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援引高盛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以及医疗保健领域的大多数公司实际上正扩大在中国的生产。

  美欧企业为何难解中国情结?

  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文章表示,在疫情影响下的不少美国企业这几个月从中国市场获益不少,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期”。以美国斯凯奇公司为例,公司首席运营官戴维·温伯格表示,中国提供了一个复苏、稳定、增长的模式。

  在美国前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卡斯看来,中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更多的美国企业可以直接在华经营而不必设立合资企业。

  武德克说,中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四年缩减,这说明一切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欧洲企业已做好准备,用自身专业的知识技术充当中国发展转型的催化剂,希望能协助中国不断发掘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

  高盛公司报告说,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总体优势完好无损。“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供应链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对外国制造业投资最具吸引力”。

  已在上海建厂的美国特斯拉公司还计划向亚洲其他市场和欧洲出口在中国制造的Model 3汽车零部件。

  从海外人士的表述看,中国日益完善的政策、经营环境,开放的规模庞大的市场,完备的供应链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企业发展大有裨益。

  当然,在世界大型经济体间,各种差异和障碍也客观存在。中国欧盟商会10日在线发布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20/2021》就呼吁年底前对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达成做出大胆承诺,这将更多促进双方的投资合作。

舍不得、离不开,这是欧美企业对中国的真实感受。他们需要的是更多对话,更多改革,更多合作关系的建立,真正有利于企业发展进步。(源自:经济参考报)

 

英媒文章:新冠疫情或“引爆”粮食危机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3日发表署名拉纳·富鲁哈尔的题为《下一场次贷危机可能发生在粮食领域》的文章称,新冠疫情或致粮价上涨,引爆粮食危机。内容摘编如下:

  在新冠疫情造成的所有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三个问题是,粮食不安全、小企业消亡和资产市场动荡。

  由于金融领域的重大意外变化,以上情况可能变得更糟。大型银行包括荷兰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要么退出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要么缩减融资规模。这将导致一些农民、农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食品连锁店和其他中小型企业出现资金缺口,而他们都是全球粮食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马里兰大学凯里法学院教授、曾任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交易与市场主管的迈克尔·格林伯格说,这个问题就像金融市场表面下的一座巨大冰山,我们还看不到它,但正在朝它前进。

  他担心,如果二三线农业企业——它们的运输或制造等业务都依赖上述融资,并通过这些融资对冲这一动荡的行业的价格风险——无法获得资金或被迫以更高的利息向影子银行贷款,那么粮价就可能飙升。他指出,我们还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看到,企业集中程度提高,市场风险增加。

  格林伯格说:“每个商业生产商都必须通过购买期货合约来对冲风险。”他指出,农作物种植周期需要数月,在此期间,价格可能剧烈波动。为了对冲风险,它们可能需要短期贸易融资。

  如果银行只愿意向大企业和知名企业提供贷款,那么中小生产商将被迫向影子银行寻求帮助,这种做法已经很普遍。再加上此类交易因没有单一的清算所而缺乏透明度,放贷者几乎不可能知道诸如借款人多次质押同一抵押品的情况。

  已经有迹象表明,风险正在迫近。去年春天,新加坡发生了一系列大宗商品交易丑闻(包括兴隆贸易公司创始人隐瞒8亿美元损失的事件),这不仅反映了普遍存在的欺诈行为,也凸显了大宗商品行业的不透明、高杠杆和波动性,已经使其成为大银行经营业务的一个高风险领域。

  鉴于银行已经面临压力,包括国际法规要求更高的资本充足率,再加上新冠大流行带来新的资金压力,也就难怪很多银行决定退出这一市场,或者仅与大客户做生意。

  这又加剧了一个现有趋势:强者更强。早在疫情暴发前,在农业领域就像在很多其他部门一样,已经出现了这一趋势。但新冠疫情暴露了粮食垄断的脆弱性,在一些地区造成供应过剩,在另一些地区又造成短缺和价格上涨。少数大公司控制着肉类包装和粮食生产等领域,又往往只与一类分销商做生意——餐馆,但不是食品店。这无疑造就了一个经济上“高效”的体系,但这一体系却相当脆弱。

  很容易想象在今年晚些时候,供应链如再次中断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粮食不安全。如果大量高杠杆农业企业同时破产,还可能引发市场动荡。

  小农户的消亡不仅会对包装、制造和运输等其他行业产生连锁效应,其债务(尤其是如果被打包成高风险的证券化产品)可能会成为更大的市场风险。

  至少,鉴于一大批生产商的贷款成本上升,粮价上涨几乎已成定局。对于众多已经失业、努力维持生计的消费者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源自:参考消息网)

【国内经济】

多地政策收紧或致四季度房价降温

  8月房价整体环比微涨 大湾区内地城市领涨全国

  多地政策收紧或致四季度房价降温

  9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8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8月,一二三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略涨,房价仍处于高位,尤其是大湾区区域内城市涨幅领衔全国,价格上涨较快,楼市小阳春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趋紧取向愈加明显。包括中央相关部门对房企座谈要求严控负债,住建部召集近期涨幅较快地区相关负责人座谈,确保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会后沈阳、常州、成都相继收紧调控措施。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但局部房价有异动。下一阶段,在经过地方收紧调控措施、“打补丁”后,四季度房价或有下降空间。

  8月全国房价整体微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除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回落外,其余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涨幅略微扩大或相同。

  具体来看,一线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涨幅均扩大。8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同比方面,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和6.9%,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3和1.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0%,涨幅与上月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大湾区城市领衔8月上涨。在8月涨幅位居全国前五的城市中,惠州、广州、深圳等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这些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的核心原因还是大湾区的经济恢复相对较好,投资属性相对较高,而各地落地的调控政策执行力度还未抑制住市场升温。其中,深圳7月调控升级后,部分需求转移到了惠州、广州等城市,导致了这些城市房价在投资需求拉动下出现了快速上行。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许小乐表示,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需求有所升温,另一方面则是疫后房企融资环境有所改善,拿地热情较高,一级市场热度向二级传导所致。

  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100个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积为420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年初累计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速曲线呈现V型走势,6-8月份更是呈现了正增长态势。多个地区土地成交面积和土地出让金都有大幅度增长。

  多地调控政策收紧

  在统计局发布房价数据同日,成都发布《关于保持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将加强土地市场调控,优化供应结构;继续执行好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审查购房首付资金来源,严防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违规加杠杆购房;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到5年,防范“快进快出”的投机炒房行为。

  在此之前,已有深圳、杭州、东莞、宁波、郑州、南京、长春等地收紧调控措施。

  7月24日,中央层面召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沈阳、成都、宁波、长沙等10个热点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坚定不移推进落实好长效机制。

  8月26日,住建部再次召集沈阳、长春、成都、银川、唐山、常州等今年以来涨幅过快城市相关负责人,要求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张大伟表示,随着房价上涨加速,新一轮调控政策有望继续加码。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则表示,只要限购以及差别化信贷政策不发生改变,楼市热度较高城市的调控持续收紧,房价整体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

  四季度房价或有下降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土地溢价率、降低购房杠杆、严控企业负债率成为此次调控的重中之重。

  9月9日沈阳市房产局发布调控政策指出,将严格住房用地出让溢价率管控。采取“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配建、竞自持”等方式出让住房用地。房地产开发企业竞配建、竞自持部分不计入商品住房开发建设成本。

  9月11日,常州市发布调控新政指出,新购住房交易时间将延至自取得不动产权证后满4年方可上市交易。同时,对已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60%。

  此前,住建部和央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为房企财务指标划定“三道红线”:房企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大于一倍。

  对此,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14日答记者问时也表示,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明确的规则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矫正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行稳致远,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从宏观层面来说,有利于推动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健运行,也有利于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下一阶段房价或有下降空间。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表示,预计在“金九银十”期间,在中央反复强调“房住不炒”、地方密集发布收紧调控政策的背景下,以及在“三道红线”及业绩指标的压力下,不少房企或将通过以价换量的形式来快速回笼资金。张波表示,受调控影响,9月房企或明或暗打折的现象预计会增多,在拉动销量提升的同时,或对房价起到一定下拉作用。

  陈霄说,进入8月份,虽然市场热度不减,但从8月份房价指数来看,上涨城市数量在连续4月增长后,上月止涨转跌,本月持平。这意味着,在当前调控收紧的市场环境下,有更多城市加入到降价队伍中。(源自: 经济参考报

 

数据显示我国生猪产能持续向好 畜牧业生产逐渐恢复

  中国肉类协会日前在2020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上发布的中国肉类产业发展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自去年10月开始连续环比增长,生猪存栏量连续回升,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同比降幅收窄。

  与会专家指出,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今年上半年肉类产量同比下降。其中,一季度猪牛羊肉产量同比普降;二季度禽肉涨幅扩大,牛羊肉产量同比小幅增长,猪肉产量同比降幅缩窄,肉类产量实现了同比微增。畜牧业生产处于稳步恢复中。

  中国肉类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呈加快恢复态势。一是能繁母猪存栏增长,到二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达3629万头,比一季度末增加近250万头,增幅7.3%;二是生猪存栏连续回升,二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3996万头,比存栏量低点的2019年三季度末增加3321万头,增幅10.8%;三是生猪出栏同比降幅收窄,今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25103万头,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0.4个百分点。

  海关总署相关司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已批准从38个国家(地区)2020家企业进口猪、牛、羊、禽、鹿、马、驴肉等7种肉类产品。中国进口肉类总量已从2014年的279.2万吨增至2019年的617.82万吨,五年来增加了121.28%。今年前8个月进口658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及消费大国,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量约三分之一,猪肉市场空间最大。”雨润生鲜板块副总裁胡廷雨向记者介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肉制品的消费升级明显,企业依赖其品牌、规模、资金优势,更有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和肉制品质量安全的控制。面对双重疫情的影响,雨润食品创建了一条从源头到终端的安全食品链,覆盖种植、饲料、育种、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冷链贮运、生物制药等各个环节,实现多环节协同降本增效。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孔亮表示,在稳产保供政策激励和市场拉动下,新建猪场多,补栏增养快,生猪生产恢复进度好于预期。今年以来,已有9000余个新建规模猪场投产,去年空栏的规模猪场已有11200余个复养。散养户补栏积极性也在恢复,农业农村部对4000个定点监测村的监测显示,小散养殖户生猪存栏连续6个月增长,养猪户比重也由降转升。

  针对目前世界及中国肉类产业发展现状及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孔亮认为,肉类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一是小型企业仍然过多过滥,年屠宰量2万头以下的企业总量仍占一半以上;二是产能利用率低,屠宰企业今年上半年开工率降到20%,创历史新低;三是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滞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凸显。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率快速提升,特别是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超大型集团公司,资金、技术、管理运营的优势高速扩张。新的屠宰条例除了重申鼓励一体化发展之外,特别提出支持建设冷链流通和配送体系,这些都将使全产业链发展成一种新趋势。”孔亮说。(源自:经济参考报)

 

“禁塑令”不断加码 产业链调整加速

     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召开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会议要求,要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全面系统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此时,距离年底不足4个月,第一批禁塑试点城市围绕阶段性目标进入倒计时。在央地多项禁限政策下,塑料制品产业进入调整期,各地纷纷加速布局替代品生产项目。

  央地政策频发 禁塑限塑时间表愈加清晰

  据了解,在十部门电话会议之前,国家层面已经五次出台禁塑限塑领域相关政策和法规。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施行;8月28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7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下称《意见》)。

  其中,《意见》被业界称为新版“禁塑令”(相对于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了三个禁塑限塑关键时间节点: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意见》要求到2020年底,将率先在部分地区及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前,国内将逐渐限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和酒店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快递塑料袋等。《意见》还明确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需在2020年底前应完成的禁塑任务,禁塑范围包括这些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等。

  到目前为止,广东、海南、陕西、山东等20余个省级行政区域均发布了地方性禁塑限塑政策,相应省会、计划单列市开始进入禁塑倒计时。

  以湖北版“禁塑令”为例(8月18日,湖北发布《湖北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武汉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1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宜昌市、襄阳市建成区;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湖北地级市和直管市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记者梳理各地政策发展,各省的禁塑节奏类似,多为2020年在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到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限塑的目标。

  “央地禁塑限塑政策密集出台,打出了‘组合拳’,逐渐形成政策、法规的合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禁塑限塑的时间表和操作路径也愈发清晰。而相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此次新政策密集出台,除了限制,还明确了禁止。他强调,禁止则意味着政策的刚性。这势必“倒逼”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

  产业加速调整 谁是最佳替代品

  禁限之下,相关市场应声而动。不可降解,是此次禁塑的矛头所向。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6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塑料制品产量累计为3176.8万吨,同比下降9.6%。刘建国分析认为,国内塑料制品产能已经进入调整期。未来不可降解产能有所收缩,可降解产能布局将加速。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9/15/1126495736_16001606096371n.jpg

  2020年1-6月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分地区统计表(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企业侧,记者发现,金丹科技、金发科技、恒力石化、华峰集团等多家国内塑料制品企业已经围绕可降解塑料材料和制品扩建产能。金丹科技半年报显示,公司规划项目中包含10万吨的PLA(聚乳酸)工程项目。金发科技披露,目前在建6万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生产线进展顺利,预计新建产能将于2021年投产。恒力石化在答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 公司新建的3.3万吨PBAT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投产;3月18日,华峰集团与南通市签约,将投资100亿元建设华峰可降解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包括年产30万吨PBAT、30万吨聚碳酸环己内酯(PCHC),以及环己烯、环己酮、环己醇、己二酸、过氧化氢基础原料等项目……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经营范围为可降解材料的相关企业共计3358家。其中,2019年相关企业新增数量达514家,同比增长15.05%。今年上半年新增相关企业255家,同比增长23%。

  在城市侧,围绕可降解材料,各城市间正形成新一轮产能与研发资源的“抢夺战”。3月10日,《海南省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发布,从基金、政策、规划、标准各维度率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9月,广东提出了到2025年50万吨的阶段性产能目标,着力打造5到10个可降解塑料原材料和制品产业示范基地;湖南正在筹划可降解塑料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市场化手段培育相关产业链……

  “尽管市场产能在加速,但未来可降解塑料产能缺口仍然非常大”,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表示,目前国内的可降解塑料主要以PLA和PBAT项目为主,总体市场占比不足1%。他分析,面临刚性的政策时间表,除了产能不足,高昂的市场价格也是制约可降解塑料快速市场化的因素。

  据了解,目前国内传统PE、PP塑料主流报价为6000—10000元/吨,PLA的价格则高达25000—40000元/吨;PBAT的价格一般在20000—30000元/吨。这意味着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之间仅成本价格就相差1到3倍。

  成本压力下,消费市场是如何选择的?

  餐饮业是较早动起来的一环。6月30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北上广深等地近千家餐厅将率先停用塑料吸管,通过杯盖的设计上的微调代替吸管功能。记者在北京的走访过程中发现,星巴克、喜茶等企业开始在门店提供环保纸质吸管。上海则公布了外卖餐盒团体标准,倡议用淋膜纸碗代替塑料送餐盒。

  在替代产品方面,《意见》明确,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相关替代产品。业内部分声音认为,特种纸和可降解材料均有望成为传统塑料材质的替代品。但也有声音认为,特种纸最大的问题在于应用场景有限。

  “目前,包装原纸主流产品的价格区间为4000—5000元/吨,但如果要让纸袋的强度达到同体积塑料袋的强度,其耗材重量要增加3倍左右,实际应用成本并不低”,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旺表示,当前市场层面还缺乏与一次性塑料制品一样便利、廉价,应用场景广泛的替代品。他建议,传统塑料替代品市场还需要从政企学研用等多维度综合考虑,或可参考新能源汽车模式,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加速主流替代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化。(源自: 新华网

【山西动态】

【庆丰收 迎小康——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主场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秋风送爽,五谷丰熟。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当秋风吹过,果园中、田野上、菜地里,红艳艳的果实、沉甸甸的稻谷、绿油油的菜叶……三晋大地,沃野生金,好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我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以产品为龙头,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优势品牌,现代“特”“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庆丰收,迎小康。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走进山西,这是弘扬和传承我省传统农耕文化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晋”字号农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从今天开始,本报开栏“庆丰收 迎小康——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集中展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成就,展示全省各地农民群众丰收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本报讯 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作为活动主场的运城市,正抢抓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各项筹备工作,确保活动能够多形态、立体式展现中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丰富多彩的丰收美景和广大农民的时代风采。
  运城主场将举办“庆丰收、迎小康”的系列活动,有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举行群众联欢及“全国十佳农民”颁发证书仪式、乡村绿色发展研讨会、传统农耕艺术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特色农产品和贫困地区农产品展示展销、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鹳雀楼举办2020年丰收歌会、伍姓湖湿地公园举行“奔向小康”长跑比赛以及黄河流域农民楹联邀请赛、万荣后土祠与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庆丰收等活动。
  记者在万荣县、永济市、稷山县的“一主两副三会场”看到,主会场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以“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为主题,通过“黄河流域农耕文明演进脉络”和“黄河流域九省区发展及互动”两条主线展示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的展区,目前A区基础设施建设已近尾声,正在进行细节完善提升;B区展馆布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将于9月20日前全部到位;C区花海含苞待放,已呈现出黄河流域色彩风貌。
  在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举行的群众联欢活动流程已审核通过,所有原创歌曲录制完成,舞美道具正在制作中。黄河流域乡村传统艺术作品及非遗产品展览涉及的15间非遗文化展厅全部搭建到位,各省区参展工作也在顺利推进。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和贫困地区农产品展销活动、万荣后土祠庆丰收活动、黄河风情摄影展、剪纸作品展、农民丰收祭祀活动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在永济,中国农民丰收节《2020·丰收歌会》已于8月27日在鹳雀楼景区完成录制,9月20日和21日将通过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与全国观众见面。“奔向小康”长跑比赛活动,线上报名十分火热,目前已超过5万人,届时赛况将通过央视网进行现场直播。
  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各项筹备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届时将在这里举办庆丰收文艺演出、千年板枣贡园开杆仪式、板枣设施农业信息化生产研讨会、“寻找枣王”第十届赛枣活动、百名网红带枣直播、贡枣进贡及传统灌溉技法演示等多项特色活动。
  此外,为确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运城市严密组织活动保障工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方面,制定了《丰收节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和《疫情防控筛查预警办法》,组建了疫情防控小组,并完成了首次疫情防控演练。(源自:山西日报)

新优势 新形象 新精彩——厦洽会主宾省山西再赴“丝路”之约

  9月的厦门,草木葱茏,生机勃勃。

  8日至11日,借助2020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简称“厦洽会”),主宾山西再次精彩亮相,赢得了世界关注的目光。139家参展企业千余种产品亮相;总招商规模3000亿元的330个高质量招商项目正式发布;总投资额194.9亿元的13个晋闽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省属国企92个“腾笼换鸟”项目集中推介,现场签约8亿元。

  借力厦洽会国际化投资贸易合作平台,围绕“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厦洽会期间,我省通过产业对接、项目洽谈、展览展示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转型发展新成果、投资新环境、发展新优势、开放新形象。

  强化“项目为王” 聚焦“六新”突破全面展示对外开放新形象

  鹭岛精心装扮,迎接四方宾客。连日来,行走在厦门环岛南路、会展北路等主要干道,街道两侧路灯杆的罗马旗上“主宾省——山西”字样格外醒目。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山西来了。第二次作为主宾省参会,参展规模、规格为历届之最:11个市,26个省直单位,139家参展企业共计千余种产品精彩亮相。展品涉及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通用航空、轻工业及食品加工等行业。主宾省馆展览面积1020平方米,共设“开放的山西求新求变的山西”主题形象展、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成果展示区、14个战略新兴产业展示区、山西金融展示区、文旅融合发展展示区、民营企业展示区、山西药茶产业发展展示区、山西县域经济发展展示区、“山西老字号”推广展示区等12个展区。全面展示我省在“六新”方面的进展与成就,全方位展示山西经济建设及招商引资、投资促进成果、“六最”营商环境等内容,充分宣传山西产业发展优势及区域特色。

  “这次参会展品首先注重体现‘六新’。新基建方面,有山西云数据科技公司的煤矿变电站智能应用平台;新技术方面,有同煤集团太阳能发电包、太钢自主研发的‘手撕钢’;新材料方面,有中科院煤化所的石墨烯、山西中磁尚善公司的金属合金软磁电感新材料;新装备方面,有山西臣功新能源公司的蓄热式电暖器、晋煤集团的模块化钻机;新产品方面,有山西锦波生物医药公司的锦波蛋白等;新业态方面,有功能性农产品直播带货演示等。”省投促局副局长张保民介绍,“除此之外,老字号产品、特色产品也是亮点纷呈。老陈醋、汾酒、山西小米、药茶等为我省展台增色不少。”

  14个战略新兴产业展示区备受关注。“这一次,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太原阿凡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会负责人于建勋说,“我们想通过最好的方式和角度,把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展示出来。”据省投促局前期征集项目的负责人介绍,对比往年,今年厦洽会参展商的认识普遍都在提升。

  彰显山西巨大的投资潜力,为转型发展带来大项目、大投资。此次展览让全国乃至世界知晓了山西在“六新”突破上的决心、信心与实力,展现山西转型综改所蕴藏的大机遇、大市场、大空间,吸引国内外资金及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山西集聚,推动山西项目建设。

  “把‘项目为王’做扎实,让展品和项目结合更紧密,促进项目推介。”省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说,“抓住难得机遇,站在厦洽会这一开放平台上,分析当前发展趋势,将为我们回去以后制定和执行政策,提供更大帮助。”

  山水“紧握手” 再续“茶路缘” 推进晋闽合作再上新台阶

  9月8日下午,晋闽产业合作交流暨项目对接会在厦门召开。我省招商环球公园建设等13个晋闽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总投资额194.9亿元。13个项目涉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等方面。

  “晋闽开放合作历史渊源深厚,晋商从福建武夷山开辟万里茶路,书写了纵横欧亚九千里的商业传奇。2012年5月福建与山西经贸合作推介会在福州召开,此后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精诚合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厦门市副市长孟芊说,“福建与山西资源互补性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未来深度合作前景非常广阔。”与会闽商代表在发言时也表示,希望进一步深化晋闽两地产业合作和交流交往,共同把晋闽两地产业合作做实做精、做强做优,为晋闽两地高质量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

  此次对接会是近年来我省与厦门市就产业交流和项目合作进行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方位深度交流活动。为实现精准对接,我省提前精心筛选与整理,形成靶向招商的强大攻势。对接会上,我省发改委、工信厅、国资委、商务厅、投促局、长三角招商局、珠三角招商局、环渤海招商局、转型综改示范区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交流对接;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厦门象屿集团等实力国企代表,就产业升级、重点产业集群、项目对接等内容与山西交流对话,寻求合作良机;对话环节,厦门8位闽商代表就山西机遇、产业升级、项目对接等内容进行了主题发言,我省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进行了回应。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段时间内阻隔了我们的相聚,但阻断不了我们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信心和行动。我相信,只要双方不忘初心,共同携手前行,晋闽两地经贸合作一定取得更大成效。”孟芊的话赢得全场掌声。

  厦洽会期间,太原市政府与厦门市政府签订促进友好交往全面深化合作协议。特别是加强在政务服务领域、科技领域、工业信息化领域、文体旅游领域、人才教育领域、农业领域、金融领域、会展业领域的对接合作,联动发展,促进两市经济社会共同繁荣。

  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借助厦洽会平台,山西的“朋友圈”正越来越大。

  “云上+线下” 融入新丝路构筑更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受疫情影响,“云上投洽会”成为本届厦洽会的展会特色,全面覆盖参展成员单位,实现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等服务功能。通过“云上+线下”的创新模式,展会以“聚焦六新突破携手创造未来”为主题,立足“搭建大平台、促进新经济、融入新丝路”,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吸引了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以重点行业对接、重点区域对接为主,紧扣厦洽会“重振投资信心、促进合作共赢”的大会主题,我省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招商活动,吸引了更多境内外客商投资山西、发展山西。

  9月9日上午,山西省资本招商项目推介对接会在厦门举办,这是厦洽会上山西的又一“高光时刻”,晋闽两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商协会代表等共计200余人参会。本着“新兴产业求突破、社会民生和基础设施补短板、国企混改谋合作”的原则,我省正式发布6大类330个质量成色较高的招商项目,涉及总招商规模3000亿元。推介对接会上,省投资促进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国资运营公司、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就我省投资环境、重点招商项目、金融发展情况、省属国企“腾笼换鸟”项目、资本项目等做重点推介。晋能集团、阳煤集团、山西中磁尚善科技有限公司、晟鑫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先后进行项目路演。与会嘉宾们还共同见证了省投促局和浦发银行、华远国际陆港集团和上海均和集团两项重大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

  作为资本招商对接会的“重头戏”,省国资运营公司对92个“腾笼换鸟”项目进行集中推介,账面净值达543亿元,推介会现场签约8亿元。92个项目涉及煤炭、有色金属、电力、房地产等12个行业,都是“优中选优”的好项目。

  山西是闻名遐迩的人文宝地、名副其实的康养胜地、正在崛起的开放高地、承担使命的转型重地、极具潜力的投资洼地。4天会期内,一遍遍宣传推介让更多人了解了山西新形象。厦门象屿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范承扬说:“没想到这些年山西的发展变化如此之大,一定去山西多走走多看看。”

  “山西省各级投资促进和招商部门是海内外投资者来山西考察洽谈、投资合作的第一站,我们将当好‘红娘’,最大限度挖掘空间资源潜力,为投资企业做到要素保障靠前;我们将当好‘助理’,为投资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政策工具箱’,做到政策靠前;我们将当好‘保姆’,为投资企业在山西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提供全周期、链条式服务,做到‘服务靠前’。”省投促局副局长武亮的一番话,诚意满满。

  潮平岸阔帆正劲,乘势开拓谱新篇。以2020厦洽会为起点,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携手开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个更加开放的山西,前景可期。(源自:山西日报)

 

山西:文化旅游惠民工程激发消费潜力

9月14日消息,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将通过实施文化旅游惠民工程等措施,激发消费潜力,惠及城乡居民。

通过“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各地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月)等活动,打造常态化文化和旅游惠民品牌。在此基础上,我省将开展面向消费者的普惠性消费活动,推动山西艺术节、山西文博会、山西非遗博览会、晋剧艺术节等节庆展会纳入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实现文化惠民。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完善文化惠民演出、公益性演出、营业性演出低价票等居民文化消费补贴政策。

有关部门将持续降低重点旅游景区,特别是利用公共资源开设景区、景点的门票价格,重点降低偏高门票的价格,严格控制景区内交通运输等准公共服务价格。鼓励政府定价管理的景区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实行折扣优惠或者免费开放。

我省将采取措施提高消费便捷度:加快山西智慧旅游云平台建设,实现山西省智慧旅游关键基础应用落地;引导演出、文化娱乐、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推动全省A级景区实现门票预约、停车场智慧管理服务;各地可推出涵盖餐饮、住宿、交通、景点景区、购物、娱乐等领域的城市旅游卡。

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体验,各地要加快培育新业态。各地要发展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主题旅游,形成融合发展新业态。依托绿水青山、自然景观、古镇古村、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民宿客栈型、名吃特产型、生态康养型等乡村旅游,创建500个“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源自:太原晚报)

 

【晋中动态】

常书铭就加快项目建设在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现场办公

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 聚焦“六新”要求谋突破

9月14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深入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就加快项目建设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六新”求突破,狠抓项目不动摇,着力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出一条新路来夯实基础,为推动晋中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积蓄动能。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秘书长连建华参加。

在金科山西智慧科技城,常书铭深入入驻企业山西大成至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中航天拓科技有限公司和百信2030创新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了解企业投资强度、产品研发、生产运营、市场前景;听取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研究项目推进难题的解决方案。他强调,金科要瞄准辐射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进行招商,着力在增加投资强度、加快扶优引强、加强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加紧进度,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项目。示范区晋中开发区要围绕创新生态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全力以赴为企业入驻和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服务,特别是针对影响投产进度的问题困难,要成立专班跟进,事不过夜一事一议解决。

天美杉杉奥特莱斯二期项目于今年6月开工,目前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预计11月底主体完工。常书铭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强调要按照工程计划的时间节点,倒排工期,高标准抓质量、高效率抓进度,保质量保安全,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确保项目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为进一步完善晋中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内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需求作出贡献。

在山西中聚晶科半导体有限公司,常书铭了解公司新型半导体材料生产工艺流程,听取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市场应用、企业项目二期进展等情况。他鼓励企业继续深耕半导体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的创新性与竞争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抢占行业制高点,为晋中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常书铭强调,要进一步坚定在转型发展上率先出一条新路来的信心决心,聚焦“六新”抓项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集聚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要在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发挥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要加快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对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的科创型小微企业精准帮扶,采取积极有效的奖惩措施,形成优胜劣汰、良性循环机制,培育并重点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领军型企业。要按照“待批项目抓前期、已批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思路,着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搞好跟踪、抓好落实,力争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要在优环境、强服务上出实招,继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强化政策扶持保障,提升精准服务水平,让企业切实享受“保姆式”全程优质服务。要积极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加贴心的配套服务保障,不断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打造人才高地助推产业集聚。(源自:晋中新闻网)

 

“爱上晋中·牵手南平”文旅推介暨招商宣传活动启动

搭建交流合作“新平台” 打造文旅发展“新引擎”

9月12日上午,“爱上晋中·牵手南平——晋商万里茶路再出发”文旅推介暨招商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举行。

活动由市委、市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山西晚报社、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承办,南平市委宣传部、武夷山市委宣传部、中国商业史学会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协办。活动传承茶道文明,深入挖掘万里茶道文化底蕴,就晋中、南平两地文旅资源和项目进行推介、招商,致力于打造重走万里茶道旅游线路,推动万里茶道联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

活动中,为弘扬晋商文化,促进晋中文旅融合发展,我市发布了旅游优惠政策和招商项目,重点宣传推介了文旅融合新品牌——左权民歌汇,现场展示了榆社霸王鞭《闹社火》、祁太秧歌《卖高底》、晋剧戏歌《晋商谣》《人说山西好风光》等民间戏曲艺术,以及红海玻璃、布老虎、手工布鞋、平遥牛肉、太谷饼等文旅产品;招商推介了助力山西药茶和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昭馀古城项目。同时,还招商推介了“太行·左权百里画廊”项目,展示了我市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成效。

经交流洽谈,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介休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武夷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分别签署了文旅合作协议。平遥古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晋闽两地的17家文旅企业签署了客源互换、产品互推合作协议。(源自:晋中新闻网)

 

我市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集中精力稳就业保就业 千方百计惠民生振信心

落实减负稳岗政策保就业,抓住重点群体稳就业,提供精准服务促就业……今年以来,面对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大、用工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等问题和困难,我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集中政策、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好政策支持“组合拳”,抓住重点群体“牛鼻子”,确保了各项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顺利推进。从上半年就业指标看,全市稳岗就业政策效果显现,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控制在省定4.2%的合理范围内,就业形势逐步回稳。

减负稳岗,送上政策支持“大礼包”。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策。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先后转发制定26个文件,强化在线招聘、补贴发放、在线培训、劳务就业、靶向施策、落实“减免缓”政策等“六个保障”措施。截至6月底,全市支出各类就业资金6804万元,惠及3.26万人。强化就业服务,通过网络为市内800家企业发布用工招聘信息、提供岗位3万个;对我市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实行用工缺口动态“清零”,对本地重点企业用工实行“一对一”服务,为53户小微企业安排了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惠及1265人。大力支持创业就业,通过取消反担保、放宽吸纳失业人员比例等措施降低政策门槛,政策惠及范围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市共有962户从事个体经营的自主创业者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累计带动就业2260人。同时,我市坚持以创业载体建设为抓手积极发挥政策优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各类劳动者搭建广阔舞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我市加大稳岗返还力度,降低失业保险返还政策门槛,延长享受时限,畅通网上申领、稳岗返还申领渠道,重点对服务业企业优先给予审核拨付,给第三产业输血供氧,全力保就业、保工资。

同时,坚决落实社会保险费减、免、缓、降政策,截至6月底,共计为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工伤社会保险费5.7亿元,真正让企业吃上了“定心丸”,稳定就业更加有力。

全力扩岗,抓住重点群体“牛鼻子”。针对贫困劳动力,一方面主动对接扶贫部门和驻村工作队,摸清城乡劳动力跨区域务工需求;另一方面,始终将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为贫困劳动力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企业帮扶、市政项目、涉农项目、公益岗位、农村产业、劳务安排、爱心岗位就业“七个一批”渠道,推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以去年贫困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就业人数为基数,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8.22万人,全市贫困劳动力就业完成率103%,形成了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助力高校毕业生成功、顺利就业,提出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深入实施“三年五万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同时,先后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等“百日千万行动”网络招聘会达131场次,畅通高校毕业生就职渠道。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冷暖。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政校网络联动机制,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继续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军队退役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稳就业促增收落到实处。(源自:晋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