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0年第37期(总第116期)(2020年11月23日-11月27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30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世贸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全球货物贸易三季度强劲反弹多国对旅游复苏按下暂停键

国内经济多重利好密集释放 10万亿级消费金融市场再升温规模逐渐扩大 10月消费扶贫规模超3300亿元 交通等基建工程挑大梁 "十四五"项目提前谋划

    山西动态“新经济”助推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山西推动煤矿危险岗位“机器人代人”我省出新政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晋中动态:昆山市山西商会带领企业家来我市考察座谈;我市一人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名单我市就业向稳向好局面不断巩固

【国际视角】

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加速发展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不断加速。随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及能源低碳化越发成为共识,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国际能源署近期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在全球能源需求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表现出了更大弹性,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

  国际能源署敦促更多国家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能源政策,加速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助推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增长。

  可再生能源产业逆势增长

  在《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能源需求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根据报告,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下降5%,其中石油需求将下降8%,煤炭使用量将下降7%,但可再生能源行业持续增长,有望在2025年取代煤炭成为主要发电方式。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提供全球近40%的电力供应。

  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

  欧盟统计局11月最新出版的报告显示,2018年欧盟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生产总量同比上升了2.8%。与10年前相比,2018年化石能源比例呈持续下降趋势,可再生能源则呈上升态势,增长幅度达到49.2%。

  目前拉美地区25%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近年来风电、光伏发电等增长显著。根据巴西太阳能协会的数据,2018年至今,巴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了5倍多。巴西风能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自2010年以来增长15倍以上。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显示,风电是目前拉美地区最受欢迎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式,去年累计吸收投资89亿美元,同比增长87%。太阳能发电紧随其后,累计吸收投资81亿美元,同比增长31%。

  非洲地区的光伏产业发展也在不断提速。根据行业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和Green Cape的市场研报,南非太阳能租赁平台Sun Exchange预计,在2019年到2024年的5年时间内,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工商业光伏领域的市场潜力可能超过70亿美元。

  多国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

  目前,越来越多国家重视开发利用新能源,并相应出台更多产业扶持政策及绿色复苏计划,加快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

  韩国近日公布了一项可再生能源长期计划,加大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根据该计划,到2034年,韩国所有燃煤电厂都将退役,可再生能源在韩国能源结构所占比例将从目前的15.1%提高到40%。

  法国政府公布的“2030国家能源计划”称,将持续提高其电力供给领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特别是风电占比,以实现能源转型。到2030年法国电力供给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40%,其中,风电占比预计达到20%。德国则计划将可再生能源比例从目前的18%提升至30%。

  今年7月,欧委会推出了欧盟能源系统一体化发展战略,同时在清洁氢能源、电池等多个重点领域推动建立行业联盟,通过行业间协作促进相关领域发展并拉动投资。在“下一代欧盟”复兴计划长期预算中,欧盟要求成员国在推动经济复苏过程中,将至少37%的公共投资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并进一步放宽成员国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限制条件。

  智利政府今年11月正式推出绿色氢能战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去年12月,智利政府就宣布加快调整能源结构,计划于2024年之前将燃煤发电份额降至20%,逐步提升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比例,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该国能源总量的比例提高至70%,到2040年所有煤电厂彻底关停。

  巴西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为太阳能等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和项目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到2035年,巴西电力产业总投资规模将超过300亿美元,其中70%将用于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法蒂赫·比罗尔博士表示,如果各国政府和投资者能够按照国际能源署设定的可持续发展构想,加大力度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这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将是巨大鼓舞。国际能源署呼吁政府、能源公司、投资者和民众等多方积极参与,力推能源结构优化转型。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大,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可期。斯特恩分析,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国家在政策导向上都在努力减少石油等化石能源造成的排放污染问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需成本正不断下降,这为该产业增长提供了契机。从中长期看,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将越发受到重视,并已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

  比利时布吕格尔经济研究所能源问题专家本迈克·威廉姆斯认为,在政府加大公共投资的同时,能否有效吸引私人领域的投资也十分重要。各国政府一方面可通过政策引导调整市场预期,使投资者预见到投资低碳经济的前景;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内部能源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确保能源价格保持在稳定、合理的区间,从而吸引投资者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关注度。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巴黎协定》气候目标,各成员国应该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结构占比,并确保获得普遍可靠的电力,积极打造包容、韧性、低碳的能源系统。”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在2020全球能源互联网(亚洲)大会上表示。本届大会提出,要加快开发资源条件好、经济效益优的清洁能源基地,向洲内用能中心送电,打造洲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区域互联”的能源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建设亚洲与欧洲、非洲、大洋洲电力互联通道,实现跨洲能源互济。(源自:人民网

世贸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全球货物贸易三季度强劲反弹

世界贸易组织(WTO)日前发布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报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货物贸易在经历暴跌后目前已强劲反弹,但这一势头能否持续尚不确定;出口订单激增推动了全球货物贸易晴雨表整体指数大幅上升,但其他分类指数喜忧参半。此外,疫情反弹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对全球贸易造成压力。

报告说,全球货物贸易晴雨表最新读数为100.7,高于基线值100,反映出全球货物贸易在今年第二季度因新冠肺炎疫情急剧下降后的较强反弹。这与世贸组织今年10月份发布的全球贸易预测基本相符。世贸组织在今年10月6日发布修正后的全球贸易预测指出,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2%,其中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7.2%,随着各经济体放松疫情封锁限制措施,第三季度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大幅反弹,随后增长将放缓。鉴于第二波疫情或拖累未来增长,全球贸易复苏仍具不确定性。

最新数据显示,受疫情封锁和旅行限制措施影响,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贸易和产出大幅下滑,随着封锁限制措施放松,今年第三季度全球贸易出现强劲反弹。但是,随着被压抑的需求耗尽和库存补充工作完成,今年第四季度贸易增长可能会放缓。

报告指出,最近几个月全球货物贸易晴雨表所有分类指数都在上升,一些指数超过了中期趋势,但另一些仍处于低迷状态。出口订单指数(113.5)和农业原材料指数(103.6)推动了整体指标复苏,这两个指数一直稳居趋势水平之上。

集装箱航运指数(102)和汽车产品指数(94.6)也大幅回升,接近趋势水平,航空货运指数(88.5)和电子元件指数(94.6)仍低于趋势水平。

报告强调,今后一段时期,与贸易相关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第二波疫情已经在欧洲和北美出现,导致有关国家采取新一轮封锁限制措施,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企业倒闭和财务困境。不过,新冠肺炎疫苗研制取得的进展为贸易趋势带来了积极因素。

世贸组织2016年7月份首次发布全球贸易景气指数,通过采集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统计数据,就当前世界贸易的短期发展走向提供早期信号,为贸易政策制定者和工商界提供更为及时的国际贸易信息。(源自:经济日报) 

 

多国对旅游复苏按下暂停键

“今年欧洲将没有圣诞旅行?”德新社22日报道称,20日晚举行的欧盟视频峰会显示,欧洲将继续采取防疫封锁措施。

葡萄牙总理科斯塔21日宣布紧急状态下疫情防控新措施,节假日期间禁止各城市间人员流动。葡萄牙成为又一个对国内旅游实施禁令的国家。

今年夏季,德国等欧洲国家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开始重启旅游业。各国6-9月的旅游业预测显示,这期间酒店、餐饮和航空等旅游周边产业都比疫情中有明显增长。但这种重启也让欧洲付出代价。9月开始,欧洲各国疫情又开始逐渐变得严重。11月初,德国在全国推行新的限制措施中规定,禁止国内旅游,酒店禁止接待以旅游等娱乐为目的的旅游。而意大利、荷兰等大多数国家也有类似规定。

“现在欧洲的国内旅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德国慕尼黑大学旅游经济学者温特尔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11月初以来,欧洲国家都进入“第二次封锁”,最重要的是,德国、法国等国家一年中旅游的“重头戏”圣诞旅行也纷纷取消。

同样,日本首相菅义伟21日就旅游支援项目“Go To Travel”表示,将暂停以疫情蔓延地区为目的地的新的旅行预订。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1日也发表声明,呼吁美国国民取消今年的感恩节假期旅行。 

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8个月,国际入境人数下降70%。整个2020年的全球游客数量将下降60%-80%。今年全球旅游业预计将损失1亿至1.2亿个工作机会,主要影响旅游业中80%的中小企业。

(源自:环球网)

 

【国内经济】

 

多重利好密集释放  10万亿级消费金融市场再升温

消费金融市场多重利好密集释放。近日,监管部门发文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被认为是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重磅信号。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批筹进程明显加快,年内目前已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达近四年来批筹高峰,且仍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10余家银行候场排队。在融资支持方面,今年持牌消金公司通过发行ABS、金融债方式融资近200亿元,获批数量及额度远超去年同期。

  业内认为,伴随政策回暖和更多机构的加入,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在资金或者渠道上有优势的持牌机构有望获得更大市场空间。从消费金融市场结构来看,未来一两年个人贷款结构上仍有较大优化空间,这也将为消费金融公司带来差异化的发展机会。多机构表示,将在差异化、精细化的线上产品和服务方面寻求新突破。

  消费金融获政策力挺

  作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消费金融市场迎来重磅政策“礼包”。

  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被业内认为是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明确信号。通知提出,允许相关机构的拨备覆盖率可降低至130%,促进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在扩展融资渠道和增加资本充足手段方面,消费金融和汽车金融公司可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盘活存量信贷,符合条件的相关机构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

  此外,自今年8月最高法修改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以来,关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等是否受限4倍LPR,业内一直存在争议。记者采访发现,民间借贷新规发布后,虽然有部分地方法院判决消费金融公司需按照4倍LPR来执行,但与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公司相关的金融借贷合同纠纷案例大多还是以24%的利率上限作为判决依据。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居民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将成为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展消费金融能够极大地促进居民消费,进而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多方预测显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前景可期。北大光华和度小满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消费贷款规模超过13万亿元,新消费主义崛起,金融科技成为消费金融核心驱动力,预计消费金融行业仍会有五年以上成长期。

  持牌机构有望获得更大市场空间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消费金融行业受到不小冲击,但伴随政策回暖,监管框架日益完善,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吸引更多机构“跑步”进入这一领域。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监管导向性已然明朗,预计在“金融业务一定要持牌经营”的监管思路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批筹进程明显加快。据银保监会官网统计,今年以来监管部门相继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是近四年来获得批筹最多的一年,这也意味着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已经达到30家。

  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候场队伍也十分庞大。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富滇银行在内等十余家银行均有意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此外,业内人士预计,由于监管允许在资本金和专业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条件的P2P机构申请改制为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后续部分网贷机构也有可能会转型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事实上,2019年末获批的平安消费金融便是由陆金所转型而来的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今年牌照批筹的加速体现了监管对行业的重视,持牌正规军的增加,有助于行业走入良性的发展阶段。随着更多机构的加入,消费金融行业也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总体来看,未来持牌机构相较其他公司在合规性、资金成本、产品灵活度等方面会有明显的优势。”360数科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监管层对于持牌机构的“呵护”还体现在给予其更多元的融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招联、捷信、马上、兴业等多家持牌消金公司通过发行ABS、金融债方式融资近200亿元,获批数量及额度远超去年同期。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分析称,从消费金融规模空间来看,未来一两年个人贷款总规模尚不存在快速扩张的土壤,但结构上仍有比较大优化空间,为特定的消费贷款机构带来差异化机会。同时不同放贷牌照之间加速分化,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占比仍会持续扩大,未来一两年内仍有发展空间。

  线上消费场景成布局重点

  伴随消费行业场景业务的深入,市场用户分层显著,提供差异化、精细化的线上产品和服务已成为消金机构布局重要趋势。

  马上消费金融董事长赵国庆认为,当前消费线上化趋势日益明确,马上将进一步提升满足用户线上消费的服务能力,即秒级审批,快速决策的能力。

  乐信亦在加速打通线下线上场景融合。据乐信CEO肖文杰介绍,乐信旗下会员制消费服务平台乐卡已经与沃尔玛、屈臣氏、大地影院等众多线下商家达成合作,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掌握最新优惠信息和会员权益,线上购买,线下消费;商家接入乐卡后,可以在线上触达用户,运营用户,提升消费频次。

  薛洪言表示,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积极拓展场景类贷款成为一个重要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就场景类贷款而言,要基于用户消费场景发掘增长空间,在紧跟消费动向变化的基础上,积极把握其中单笔消费金额大、市场前景广阔的场景,以B2B2C模式为抓手,强化与服务类消费场景方的合作,就未来发展空间来看,教育、医美、旅游等消费领域都有很大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密切相关的消费金融行业,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消费者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业风险。对此,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万赋建议,持牌机构在布局场景之前,要充分调研,详细了解该场景市场发展动态,审慎选择某些地区、机构或客群小范围内测,确定风险可控后再拓展业务。(源自:经济参考报   

规模逐渐扩大 10月消费扶贫规模超3300亿元

11月24日,国新办举行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郭兰峰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前10个月消费扶贫规模超3300亿元,是2019年全年规模的两倍。他表示,今年以来,各部门拿出真招实招,投入真金白银,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全流程,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力量,有力有序推动消费扶贫工作。

  规模逐渐扩大

  郭兰峰介绍,目前,消费扶贫在各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印发实施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提供了指引。

  ——方式不断创新、效果持续扩大。各方面加强渠道创新、强化协调服务,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消费扶贫规模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从2019年初至今,累计直接采购或帮助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近5000亿元。”郭兰峰说。

  ——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氛围初步形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在江苏苏州、陕西延安成功举办两次全国消费扶贫论坛;今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主办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

  “消费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传统美德在脱贫攻坚中的集中体现。”郭兰峰指出,消费扶贫不仅要帮助贫困群众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也要引导贫困群众发扬“劳动致富、劳动脱贫”的光荣传统。“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有关方面研究‘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扩大对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工作思路,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质量不断提升

  产品想要卖得好,质量也要跟得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直播带货成为消费扶贫的一大亮点,但也存在着产品良莠不齐、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如何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的水平和质量?

  “当前,一些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错,但品牌知名度比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社会各界包括直播带货购买贫困地区产品过程中,消费体验可能存在差别,一定程度制约了消费能力的充分激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说。

  童章舜表示,提升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和水平,提升消费者参与消费帮扶的获得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支持脱贫地区扩大规模化生产,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参与度,并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产品的优胜劣汰;二是研究采取一些激励约束措施,强化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推动消费帮扶工作不断向规范、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们推动实施消费扶贫,一方面是让贫困群众通过消费扶贫劳有所获、增收脱贫。另一方面,参与消费扶贫的广大消费者能够买到物美价优的产品,并切实得到实惠。”童章舜说,“这也是确保消费扶贫可持续、实现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打造优势产业

  消费扶贫已经成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方式。郭兰峰介绍,2019年,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4163元,比上年增长7.1%,增速加快2.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即便在疫情影响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通过消费扶贫给贫困地区“输血”固然重要,但减贫脱贫最终还是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按照现行标准,今年如期脱贫是没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群众致富。”郭兰峰说。

如何从“输血”转向“造血”?郭兰峰认为,一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教育扶贫。“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劳动致富;通过教育,可以使贫困群众增强劳动技能,从而解决就业问题。”郭兰峰说。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交通等基建工程挑大梁 "十四五"项目提前谋划

 

近日,多地晒出前10月的投资成绩单,不少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度已经完成超九成。而全国公路水路投资早在三季度末就完成了全年的目标。当前,多地正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加速推进重点项目投资,冲刺全年投资目标。与此同时,面向“十四五”时期的重点项目储备也开始推进。业内专家建议,要尽快启动补短板、强基础的宏大工程,巩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头。

  11月22日上午,中铁二十二局集团雄安公司工人将最后一车沥青拌合料摊铺完毕,京津冀一体化重点工程、连接河北与天津的国道G205津冀界至黄骅绕城起点段改建工程完成,为该项目建成通车奠定了基础。

  在青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11月20日总投资567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也集中开工,总投资456亿元的6个项目签约落地。

  10月15日,抚顺市市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项目正式奠基;10月16日,沈阳至白河高速铁路项目辽宁段控制工程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举行开工仪式;10月27日,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至鲅鱼圈疏港全长60公里的铁路新建工程正式开工……这些项目的密集开工,标志着辽宁省计划在2020年至2022年滚动实施的第一批180个重大工程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这些都是四季度重点项目冲刺的缩影。今年以来,多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复工复产进度,重点项目投资不断提速。从前10个月的情况来看,不少地方年度投资目标进展已超九成。

  例如,截至10月底,宁夏回族自治区80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7个开工建设,开工率为96%;累计完成投资467.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0.91%;西安市328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103.2亿元,达到年计划110.34%,高于10月目标任务20个百分点;开封市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9.76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目标任务的110.27%。

  在重点项目投资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挑大梁。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春耕在近日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交通投资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前三季度始终保持高位运行态势,累计完成2.5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创近3年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三季度增速达15.5%。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公路水路完成投资1.88万亿元,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1.8万亿元的目标任务。《经济参考报》记者从11月20日交通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获悉,2020年1-10月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万亿元,同比增速11.8%。

  “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逐步推进,交通投资迅速反弹,在5月份回补了疫情造成的缺口,累计实现正增长,1-10月投资增速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研究咨询室副主任兼实验室主任周健预计,全年交通投资规模有望超过去年。

  当前,多地结合“十四五”规划及远景目标任务,对标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方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主动对接新形势、新业态,提前谋划明年的重点项目,推进“十四五”重点项目的储备工作,持续拓展投资空间。

  日前,青海省省级第一批谋划储备项目入库。截至目前,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以及水利、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7个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了第一批省级重大项目239项。这些项目将有力支撑全省“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持续拓展投资空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建议文件还就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做出部署。

  新发展阶段的投资蓝图已跃然纸上。周健称,建议文件划出了未来交通投资的重点、发力的方向,也是交通服务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近日强调,要编制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由试点探索向扩面铺开、全面建设迈进。加快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打造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立足长远的重大项目谋划,要前瞻性布局高科技、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支持;要高度重视在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要加大发力区域特色相关重点项目,需结合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因势利导、立足长远,加大发力区域相关重点项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高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设施的任务迫在眉睫。要把提振政府投资与补短板、强基础的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长远综合规划增加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形成的充沛资金,尽快启动补短板、强基础的宏大工程,巩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头。(源自:经济参考报)

 

【山西动态】

 

“新经济”助推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山西联通与霍州煤电庞庞塔煤矿合作建设了全国首例“5G+智慧矿山”,融合运用5G和工业以太网组网方式完美替代传统工业以太网,真正实现了井上井下一张网建设目标。这是我省推进“5G+工业互联网”的一个缩影。
  来自省通信管理局的消息,我省高度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落地深耕,引导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运营,促进工业互联网和5G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融合,以“新经济”助推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3+3”线上线下调查研究,积极稳妥推动问题持续向好。省通信管理局围绕疫情防控中的“5G+”、生产制造全流程中“5G+应用”等课题,对62家次企业进行了3次问卷调查、线上讨论、电话对谈调研。了解“5G+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现状、项目需求、落地进展、取得成效、面临挑战、未来规划等,剖析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办法,并将形成的3份调研报告与42个重点厅局、各级政府部门、通信企业、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分享借鉴,以促进调研成果转化应用落地。赴阳煤集团新元煤矿、焦煤集团庞庞塔矿和山西煤机开展3场实地调研,走访数字展厅、智慧调度室和生产车间,了解企业利用5G改造内网情况。他们建议山西煤机申建煤矿机械制造方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由单一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愿意协助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培训,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意义和商业运营模式。针对山西煤机希望强化技术人员配置支撑诉求,要求电信公司增派专业团队驻场做好支撑与服务工作,助推山西煤机形成平台支撑、主体多元、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为更多中小数字化转型赋能。
  “3+1”视频现场供需对接,精准服务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基础电信企业与工业企业300余家1000余人参加的3场视频会1场对接会,促成与59家工业企业接洽。截至目前,已形成了可供借鉴复制推广的优秀案例。山西移动与阳煤新元煤炭合作建成了全国首座“5G+智慧煤矿”,以保障煤矿5G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出发,成功研制、部署了全国首张煤矿井下5G专用网络;山西电信与长治金烨物流建设了先进的“5G+智慧园区”,打造了物流园区数字化管理、业务管理、慧眼管理、智能云仓配送四大系统,将信息化管理覆盖到园区每个角落每个控制点,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园区的智能化信息化前沿化。
  “2+1”建前建后推动培育,助上下游企业信息自动关联。他们推动大同市政府和同煤集团建成全国首个能源行业二级节点,促进清华山西研究院建成山西首个综合性二级节点。截至目前,这两个二级节点共接入应用企业94家,启用标识注册2886048条,标识解析总量11812条。近期,又支持山西首个物流业二级节点申建主体山西快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建设能力评估。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不断完善,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还将为山西乃至全国工业互联网提供高效、稳定、全面的标识解析服务,对于完善全省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业聚集、促进产业上下游协作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源自: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推动煤矿危险岗位“机器人代人

记者24日从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山西省将推动煤矿井下危险生产岗位由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作业,使煤炭开采逐步由“人力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

  据介绍,作为产煤大省的山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大部分地区矿井深度越来越深,采掘条件越来越复杂,矿井系统和要素越来越多,井下危险岗位由机器人替代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愈发增强。

  为积极应对这种新情况和新要求,山西省此前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作业”科技强安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部分煤矿先行先试。根据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的数据,在已进行试点的煤矿中,有的综采工作面实现减员50%,机电事故率反而降低了25%;有的综采工作面减员达60%,事故率降低了10%,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处长张晓蕾表示,下一步,山西还将全面提升煤矿机器人新装备产学研用水平,大力推进煤矿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5类38种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支持煤机装备企业联合科研单位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使煤炭开采进一步向“科技驱动”靠拢。(源自:山西新闻网)

我省出新政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为了让更多人找到工作、端上饭碗,稳就业、保就业的大招一个接着一个。11月2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将采取鼓励个体经营发展等措施,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

  啥是灵活就业?主要是指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这是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后,我省将充分释放住所资源,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除法律法规规定和各级人民政府划定的禁设区域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申报承诺的其他住所准予登记。鼓励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易转型的小规模经济实体。

  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36个月)内按照每户每年144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15万元提高至30万元。对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根据带动就业人数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不超过1000元,总计金额不超过3000元。

  另外,我省将加强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政策支持,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非全日制等工作的,按照不超过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三分之二,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源自:山西新闻网)

晋中动态】

昆山市山西商会带领企业家来我市考察座谈

11月24日,昆山市山西商会带领企业家来我市考察座谈。副市长郭建文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座谈会上,昆山市山西商会负责人介绍了商会运营情况及各参会企业相关情况。该负责人表示,晋中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前景令人期待,希望通过昆山市山西商会的优势资源带动晋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郭建文对昆山市山西商会企业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立足搭建“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招商平台,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出台了招商奖励、经费管理等系列措施,营造了“拳头”招商的良好氛围。当前,晋中正值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昆山市山西商会以及各位企业家,能够充分利用行业和资源优势,结合晋中产业发展现状,加强沟通交流,互相促进,合作共赢。

(源自:晋中日报)

 

我市一人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名单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0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名单》,我省20人上榜,其中,晋中乡之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树林榜上有名。入选人员将在交流平台、宣传推介、培训锻炼、激励机制等方面得到支持。

白树林事业有成后,惦念家乡父老还没有脱贫,就与和顺县平松乡小南会村干部合计,围绕打造“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目的地”的定位开发建设了蔬菜、水果采摘园,乡村农家乐、旅游栈道、散养土鸡厂、十四孝图画展览一条街,大力实施村庄规划完善、人居环境提升、富民产业增收、文明乡风培育等4大工程,全村经济收入迅速增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据悉,文化和旅游部采取公开推荐、评审选拔的方式,每年遴选500名左右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和联系服务、开展项目扶持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旨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动作用,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源自:山西晚报)

我市就业向稳向好局面不断巩固

日前,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用足用好稳就业促就业政策“组合拳”,带动了城乡劳动力充分高质量就业,就业向稳向好的局面不断巩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月至2月就业主要任务指标总体下滑,从大年初二开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人社、扶贫和各县(区、市)政府共同发力,实施了企业帮扶就业一批、市政项目就业一批、涉农产业项目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就业一批、农村产业就业一批、劳务安排就业一批、爱心岗位就业一批的“七个一批”就业帮扶政策,确保农村劳动力能就业、有收入,稳住就业基本盘。

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强化稳就业系列政策措施落实的通知》,把发放稳岗返还补贴、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社保降费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打包使用,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的撬动作用;市本级转发制发了28个稳就业、保就业的政策性通知文件,建立了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协作机制,制订实施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贫困劳动力和大学生就业、大学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发放等方面的23项服务保障和资金支持举措,主动对接山西智创城NO.4,与示范区晋中开发区人力资源部联合下发了“支持山西智创城促进就业创业9条优惠政策”,有效保证了政策落地;对疫情期间到期的25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服务期限延长一年,为山西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左权县职业技术等13所中职学校的9643名应届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助金964.3万元;降低公益岗位准入门槛,将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范围扩大到城市低保人群、低保收入群体和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保证了困难就业对象能及时享受公益性岗位兜底政策。

与此同时,还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项工作的通知》,将缴费稳岗返还审核权限下放各县(区、市),降低失业保险返还政策门槛,延长享受时限,畅通网上申领渠道,重点对服务业企业优先给予审核拨付,为全市1543户参保企业拨付稳岗返还资金5510余万元,惠及14.22万人,为4户企业拨付应急稳岗返还资金527余万元,涉及职工人数687名;实行减税降费稳存量措施,1月至9月,全市共减免养老、失业和工伤三项社会保险7.96亿元,支持我市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渡过难关;为53户小微企业安排了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惠及1265人。

在系列政策的刺激下,从3月开始,全市就业创业各项指标下滑趋势减缓,就业形势不断好转。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570人,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5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2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省定任务的72.1%、62.2%、78.2%和96.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0%,控制在省定任务4.2%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月均增长率分别为39.7%、34.9%、20.1%和45.4%,月平均净增长分别为3459人、860人、150人和394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同比由负转正,增长0.15%;10月底城镇新增就业增幅接近去年同期水平,预计年底可基本完成年度就业创业的主要指标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召开,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进行审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民生逐步超越增长成为首要诉求,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社部门作为民生部门,下一步,我们要坚持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民生保障目标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人社部门‘保就业、稳就业’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全面保障重点人群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转化为保障晋中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市人社局局长王一兵如是说。

                                         (源自: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