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0年第42期(总第121期)(2020年12月28日-12月31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31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全球经济增长失速难题待解;②或现“K型”复苏 美国经济增长梦碎;③欧盟27国代表同意临时执行欧英协议。

国内经济:①共话新发展格局 “2020人民财经高峰论坛”在京举办;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这样谋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五大新信号;③“三条红线”高悬 规模房企业绩增速或进一步放缓。

山西动态:①山西综改示范区创新创业活力彰显;②前11个月山西国企经济运行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③太钢“手撕钢”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

晋中动态:①尹乃明在太谷区农谷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参加活动;②郝向明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云竹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③2020年全市所有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


【国际视角】

●全球经济增长失速难题待解

回眸2020年,人们都没有预料到:病毒竟会搅得全球贸易体系“周天寒彻”,本就受到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困扰的全球贸易和投资踩了一脚“急刹车”,一直增长乏力的全球经济“屋漏偏逢连夜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实际GDP将下降4.2%。可以说,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导致全球经济骤停的最大“黑天鹅”。与以往金融系统导致的经济危机不同,这次卫生健康领域的危机导致供给和需求两侧同时萎缩,冲击前所未有,也被视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全球经济失速的原因,除了疫情这一“新伤”外,全球经济长期存在的深层次“沉疴”也同样不可忽视。

中方早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就明确指出,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在于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即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以及全球发展失衡。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这三大矛盾依然困扰着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让这些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一直不足。据专家分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速下了一个台阶,从2000年至2007年的平均3.7%降到了2008年至2019年的平均2.6%。疫情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再下一个台阶。受疫情制约,全球经济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还需要更长时间。

全球经济治理难见成效。比如,面对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个别国家依然坚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肆意挥舞制裁大棒,挑起经贸摩擦;个别国家置多数成员意见于不顾,固执己见,导致世贸组织改革陷入停摆的尴尬境地,新任总干事遴选迟迟无法完成。一些西方政客高调宣传所谓“脱钩”和意识形态对抗,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立的危险境地。

全球发展失衡愈演愈烈。疫情破坏了全球在减贫和其他重要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鸿沟加深。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疫情严重打击了47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这些国家2020年的经济表现为近30年来最差。

面对挑战,各国也开始做出一些积极探索。比如,当经济全球化受阻,区域一体化显露出活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1月15日签署,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扬帆起航,提振了全球的信心。新德国网站发文称,RCEP自贸区的形成,预示着世界经济重心将继续向亚洲移动。此外,中国明确表态希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这些无不显示出加强多边合作成为各国抵御疫情冲击的重要共识,平等协商、和平互惠仍是国际主流所信奉的准则。再比如,由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陷入困境,欧盟、中国等21个世贸组织成员共同发起建立“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作为一项临时应急安排,部分解决全球贸易争端问题。

当然,对于世界经济来说,这些努力还不够。在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国际社会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团结,对话而不是对抗,理解而不是责难。在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挑战的同时,共同探讨化解全球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新伤”“沉疴”一并处置,才能让全球经济重新恢复健康。(源自:中国经济网)

 

●或现“K型”复苏 美国经济增长梦碎

2020年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深陷衰退泥潭。未来,经济复苏之路艰难坎坷。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经济复苏或呈“K型”曲线,财富分化和社会割裂加剧。

疫情阻断了美国经济持续扩张势头。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下滑5%,第二季度更大幅萎缩31.4%,是有记录以来最大季度降幅。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认定,美国经济自2月起正式步入衰退,结束逾10年的经济扩张。

与此同时,疫情令美国就业市场急剧恶化。4月,失业率一度攀升至14.7%,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高值。

进入第三季度,在疫情稍有好转、企业复工复产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历史性增长,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3.4%。但第四季度以来,随着疫情出现反弹,近期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并不乐观,全年来看美国经济或难摆脱负增长。

数据显示,11月美国商品零售额环比下降1.1%,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开支环比下降0.4%。11月最后一周是美国传统假日购物季的开始,商品零售额和消费开支本应出现上扬。

就业数据也不乐观。截至目前,美国每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仍在80万左右徘徊,远高于疫情前每周20万左右的水平。同时,11月失业率仍处在6.7%的高位,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口较10月大幅收窄,表明就业市场复苏正在放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将萎缩4.3%。美联储日前发布最新一期经济前景预期,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萎缩2.4%。

展望未来,随着新冠疫苗研发取得进展,加之2020年经济衰退的低基数效应,一些机构预计2021年美国经济有望明显反弹。IMF预测,明年美国经济有望增长3.1%。美联储预测,明年美国经济增长4.2%。

然而,经济学家日益担心美国经济将呈“K型”复苏。这意味着,经济复苏或将极不均衡,经济扩张的好处可能大部分流向顶层阶级,而将底层人群远远甩在后面。

罗申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布鲁苏埃拉斯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加剧。

他认为,从经济领域来看,处于“K型”曲线上端的是金融市场,下端是实体经济,两者发展相互割裂。今年以来,在疫情冲击下,美国大量实体企业宣告破产,而金融市场却逆势上涨,不断刷新历史峰值。

从社会群体来看,社会财富更多流向富裕阶层,拉大美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鸿沟。《商业内幕》网站数据显示,在疫情中失去工作的多为低收入人群,而高收入人群工作较为稳定。同时,以资本收入为主的富有家庭在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流动性资产大增。

《华尔街日报》认为,低技能员工和少数族裔往往是在经济进入下滑期企业开始裁员时最先受到冲击的人群。从今年11月数据来看,美国非洲裔、拉丁裔和白人失业率分别为10.3%、8.4%和5.9%,反映出美国弱势群体在社会资源重新分配时未受到同等待遇。

市场观察网站专栏作家雷克斯·纳丁撰文指出,美国经济复苏将呈现“K型”曲线,在不同人群中分歧明显。他认为,过去数十年来,美国富裕阶层资产不断攀升,前1%的富裕人群已掌握美国三分之一的财富,但中间60%的美国民众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却持续下降。(源自:人民网——财经)

 

●欧盟27国代表同意临时执行欧英协议

欧盟27国常驻欧盟代表委员会发言人菲舍尔28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各国常驻欧盟代表一致同意从2021年1月1日起临时执行欧盟与英国日前就未来关系达成的协议。

菲舍尔说,接下来欧盟各成员国政府需要在欧洲中部时间29日15时(北京时间29日22时)之前进行书面确认。此前,各国常驻欧盟代表已于25日紧急召开会议,开始对1200多页的欧英协议进行审议。

负责英国“脱欧”事务的欧盟首席谈判代表巴尼耶28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当天他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起,与欧洲议会各党团主席、欧洲议会欧英关系协调小组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

欧盟与英国谈判代表24日就包括贸易在内的一系列合作细节达成一致,为英国按照原计划在2020年结束“脱欧”过渡期扫清障碍。该协议尚需双方议会批准才能正式生效。

由于过渡期所剩时间无几,欧盟采取变通程序,要求各成员国先行批准于明年1月1日至2月28日间临时执行该协议,同时提请欧洲议会明年初开会审议该协议。(源自:人民网——财经)

 

【国内经济】
●共话新发展格局 “2020人民财经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12月28日,由人民网主办的“2020人民财经高峰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本届论坛以“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解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度聚焦“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前景。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王钦敏,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吴春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郭瑞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赵晖,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以及众多来自政企学研的嘉宾代表出席了论坛。

即将到来的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立足新起点,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至关重要。

为此,“2020人民财经高峰论坛”通过主旨发言、圆桌论坛等形式,深度聚焦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及金融监管与创新等议题,邀请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路径。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王钦敏在致辞中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更加通畅,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同时,要坚持主权原则和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水平和效率。王钦敏表示,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抢占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培育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致辞中指出,商务工作不仅是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关键枢纽和接口。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商务部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挖掘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销产接的独特优势,创新工作举措,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在致辞中提出了金融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黄洪认为,要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与新发展格局的适配性,以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健全新发展格局的金融调控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新发展格局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健全新发展格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同时,要防范化解存量和增量风险,提高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吴春耕在致辞中表示,交通运输部将着力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更好服务扩大循环总量;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更好服务提高循环效率;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好增强服务动能;建设安全可靠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更好服务保障循环安全;提升交通运输现代治理能力,更好服务降低循环成本五个方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郭瑞明在致辞中表示,上市公司是最富市场活力的主体,持续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一批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标杆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更加畅通。未来,上市公司应找准自身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提出,金融科技应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面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面向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加强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同时,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真正让老百姓和实体企业得到便利、拿到实惠、感到满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赵晖从人口年龄层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存在的新机遇。赵晖认为,60后的逐步退休和90后的崛起,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红利”。他表示,60后将为许多行业带来商机,比如旅游产业和健身产业。而对于90后来说,则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大众创业,相关部门在制度、政策上要进一步改革、放活,以适应新变化。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企业科技集团CEO童夫尧阐释了联想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战略。童夫尧表示,联想的业务布局始终与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同步,既是中国企业共同成长的产业变革的经历者,也是中国信息化的一个实践者,更是企业制度化转型的赋能者。面向未来,联想愿意将更先进自主的技术、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赋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当前,如何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在圆桌论坛环节,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云才,天津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勇,建行大学综合管理部(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张秋鹏,GIO华兴控股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EO葛小松,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品牌官谭旻,腾讯wecity智慧城市总经理赵明君围绕“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题,共同探讨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新路径。

本届论坛还同期举办了“第十七届人民之选匠心奖”颁奖盛典,表彰了在产品、技术、服务、品牌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在颁奖盛典的主题演讲环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提出,要多措并举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高技能人才支点,从研究制定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建立以赛促学新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高技能人才收入和社会认可度。

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出席论坛并致辞。叶蓁蓁表示,近年来,人民网贯彻落实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要求,不断夯实作为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旗舰的定位,围绕内容原创、内容风控、内容运营、内容聚合分发等新业务,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和内容生态,努力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源自:人民网——财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这样谋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五大新信号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递出哪些新信号?明年乃至“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要抓手是什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说,做好“三农”工作对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意义重大。农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压舱石”作用,对稳定低收入人群的生计有重要作用。

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特别是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为应对风险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专家认为,今后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征程上,农村的发展空间巨大、大有可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依然较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还有不少农民收入在“平均数”以下,收入有待进一步增加。新发展阶段要解决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才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翻开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能否处理好农村这一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现代化的成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改革试验研究室副主任刘俊杰表示,长期以来城市这条腿长、农村这条腿短的问题突出,如果不能让乡村同步实现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也无从谈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重心转移是不是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结束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乡村振兴,反之推进好乡村振兴也将促进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拓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脱贫攻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应用推进乡村振兴。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乡村振兴阶段还要继续完善,且监测精准到户到人,目的是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预防返贫情况发生。”汪三贵说。

脱贫攻坚期间,有960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就业,可通过优化规范脱贫攻坚阶段的公益岗位,升级改造扶贫车间,以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在连续6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高水平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还要如此谆谆告诫?

一些专家认为,我国水稻、小麦自给率达100%,但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退化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

黄季焜说,农产品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今后要鼓励优质稻米、小麦种植,同时解决饲料粮需求和进口不断增加的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不能忽视中低产田改造,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和抗风险能力。

“现在所说的粮食安全实际是食物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于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对饲料粮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唐忠表示,要确保粮食安全优先序,把“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落到实处。

专家还表示,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问题,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钉钉子精神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其中,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近年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城市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成效很大,但与之相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些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作基础薄弱,农民的环保意识仍不到位。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污染等亟须下大气力治理。

“我们要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短板不克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是不稳定的。”常纪文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之一,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后,也将提升国家的整体生态环境容量。

一些专家提醒,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推进。一些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可以搞污水集中处理,但一些人口相对分散的地方就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既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又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举措,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认为,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要解决好水电路气网热等对边远村组的供应保障,切实保障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交通、水利、仓储、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有效支撑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

“乡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且投入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科学规划的引领,最终损害的还是农民利益。”刘俊杰说,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乡村规模,注重完善乡村社区功能。

黄季焜表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各地乡村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要缺什么补什么,尤其要注意倾听地方意见。符合农民意愿的工程项目,农民会爱护,也愿意投入。(源自:中国经济网)

 

●“三条红线”高悬 规模房企业绩增速或进一步放缓

正值岁末,各大房企在做最后冲刺。业内人士表示,年内房地产市场在较长时间为疫情所困,虽然头部房企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目标完成情况不及2018、2019年同期。预计2021年,在经营压力加剧背景下,更多规模房企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克而瑞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百强房企各梯队销售金额入榜门槛同比提升,门槛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截至11月末TOP10和TOP30房企销售操盘金额门槛分别达到2014亿元和928.3亿元,同比增幅为10.3%和12.6%。TOP50房企操盘金额门槛增幅最高,较去年同期提升20.6%至562.5亿元,规模房企竞争优势凸显。在此背景下,截至2020年11月,全口径千亿房企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已增加5家至32家。

“从整体来看,规模增速仍低于此前两年。”克而瑞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总监朱一鸣表示,截至11月末,有近4成房企目标完成率较低不足90%,占比达到近五年来同期最高,少数房企目标完成率不到80%。

朱一鸣认为,一方面,年内疫情对企业全年的推货和销售节奏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四季度市场下行压力犹存,规模房企单月业绩同比增速放缓,部分企业货值去化与目标完成承压。

克而瑞研究中心报告显示,比较45家规模上市房企业绩增速可知,截至11月末,房企全口径业绩增速从2019年的19%放缓至11.2%。45家企业中,28家房企增速明显放缓,5家房企业绩转向负增长。

“作为目前行业百强中的领军企业,这部分规模上市房企业绩增速放缓是目前行业压力加剧的信号。”朱一鸣说,预计在“三条红线”的压力下,房企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动能将进一步降低。房企在今年普遍规模降速、部分负增长的情况下,2021年企业增速将普遍下降,不排除将出现更多业绩负增长的企业,甚至龙头房企。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殊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伟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面临保现金流、降低负债的双重压力,促销售、降成本成为房企重点工作。在市场竞争下,中小房企增长空间进一步受限。中小房企需保持自身财务状况稳健,依靠地缘优势和差异化路线避免过快被淘汰。(源自:中国经济网)


【山西动态】

●山西综改示范区创新创业活力彰显

日前,记者从山西综改示范区获悉,96家“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综改区授牌。截至目前,综改示范区已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9家。
  据了解,山西综改示范区持续发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银行与“专精特新”企业的项目对接,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家精神,最大限度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本次经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认定,2020年山西综改示范区81家企业被评为“专精特新”企业、15家企业被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同时获得“专精特新”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的有7家。(源自:山西经济日报)

 

●前11个月山西国企经济运行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

12月29日,从省财政厅传来消息,2020年1—11月,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企稳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8%。

营业总收入累计完成13269亿元,同比下降2.03%。分级次看:省级企业营业总收入累计完成12477亿元,同比下降2.06%;市县企业营业总收入累计完成791亿元,同比下降1.69%。

营业总成本13265亿元,同比下降0.68%。分级次看:省级企业营业总成本12428亿元,同比下降0.88%;市县企业营业总成本837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全省国有企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三大费用合计1599亿元,同比增长1.39%。

全省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盈利166亿元,同比下降47.94%。分级次看:省级企业利润总额盈利175亿元,同比下降41.76%;市县企业利润总额亏损9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9亿元。

上交税费824亿元,同比下降15.42%。分税种看:增值税(占比42.47%)同比下降15.81%;所得税同比下降15.31%。分级次看:省级企业上交税费750亿元,同比下降15.32%;市县企业上交税费74亿元,同比下降16.41%。

截至11月底,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1876亿元,同比增长7.32%。负债总额30125亿元,同比增长6.08%。所有者权益总额11751亿元,同比增长10.65%。(源自:山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

 

●太钢“手撕钢”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

12月27日,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太钢不锈精密带钢公司“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工艺技术及系列产品项目”获得项目类中国工业大奖。这也是太钢继2014年摘得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后再度获奖。
  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被公众形象地称作“手撕钢”。由于高端应用领域对其厚度、精度、板型、表面、性能要求极高,工艺技术复杂,生产控制难度大,长期以来,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生产。从2016年起,太钢不锈精密带钢公司组建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创新研发项目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先后攻克170多个设备难题、450多个工艺难题,实现了一系列关键工艺和生产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成功生产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不锈钢精密带材,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太钢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带钢的企业。之后,“手撕钢”项目团队再度发力,成功开发出新一代5G高端电子用系列精密带材柔性屏钢和低磁高强度超平材料,突破了特殊合金轧制及去应力技术,进一步推进了柔性显示器用掩模板基材国产化,有力地促进了高端行业制造领域关键材料的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带动了超导、微孔加工等一系列表面深加工重大工艺技术的发展,引领了世界不锈钢超薄带钢的发展方向,为高端中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材料保障。目前,该项目已经拥有国家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手撕钢”国家标准正在由太钢主导起草。
  中国工业大奖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的“奥斯卡”。大奖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12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实施,每2年评选、表彰1次,包括“中国工业大奖”“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和“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三个层次奖项。
  下一步,太钢将继续坚持在创新发展上的战略定力,努力推出更多首发首创产品,为中国制造贡献更大力量。。(源自:山西日报)


【晋中动态】

●尹乃明在太谷区 农谷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参加活动

12月29日,市委副书记尹乃明以市人大代表身份走进太谷区农谷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参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讲活动,并就晋中市“十四五”规划发展征求意见建议。

座谈会上,尹乃明详细了解了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金融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种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村振兴以及政策需求等方面情况。与会各级人大代表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对“十四五”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尹乃明充分肯定太谷区农谷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他指出,当前太谷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为太谷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级人大代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大局意识,顺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发展大势,积极主动融入,实现一体推进、共同发展。

尹乃明强调,“十四五”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太谷区要牢牢把握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中央政策、区域定位、支持重点,高举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龙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水利设施、智慧农业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晋中“三农”高质量转型发展再做新贡献。(源自:晋中日报)

 

●郝向明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云竹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

12月27日,副市长郝向明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云竹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及榆社县政府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分别就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岸线综合整治、湿地建设、基础路网工程、信息平台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分别围绕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郝向明指出,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水生态建设,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既要突出优势、综合考量,也要系统规划、科学设计,不断改善提升云竹湖生态环境。要紧盯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扎实细致做好基础设施规划等各项工作,坚持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要注重环境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建设与治理并举,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源自:晋中日报)

 

●2020年全市所有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

从市生态环境局传来消息,截至12月,我市如期高质量完成“十三五”碧水保卫战任务,2020年全市所有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设有24个地表水目标责任考核断面,其中国考断面3个,国、省考断面11个。今年1至6月,我市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位列全国第五,1至9月变化情况位列全国第四。今年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松溪河王寨断面综合水质为Ⅰ类,潇河郝村断面2019年已达到Ⅲ类水质,王庄桥南断面综合水质为Ⅳ类。11个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为历年来省考断面首次全部达标。24个市考断面重度污染断面从2016年的10个到今年12月全部退出劣Ⅴ类,高质量完成了碧水保卫战任务,交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优异答卷。

碧水保卫战任务重点在汾河流域治理。市委、市政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视察山西时提出的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山西指出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推动汾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的重大政治责任,强化交总账、军令状意识,决战决胜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市碧水保卫战的严峻形势和压力大、任务重、雨季溢流水质反复等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协调推进、现场调研,督办重点难点问题。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晋中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预警、警示、通报、约谈、移送问责”水环境质量改善监督机制,确保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建立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形成汾河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汛期水污染联防联控合力。市生态环境局认真履行“三必管”要求,相关县(区、市)压实责任,全力推进。2017年至2019年,中央、省、市、县四级共投资87.8亿元用于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入河排污口整治、城镇污水治理、沿汾农村污水收集和汾河流域工程治理持续推进;全市完成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602项,今年又确定25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在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2020年6月底前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全市所有地表水考核断面于12月全部退出劣V类。(源自: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