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  2021年第3期(总第124期) (2021年1月18日-1月22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22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全球粮油价格上涨约两成 创六年新高;②多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③大寒潮拉响亚洲能源危机警报。

国内经济:2020年中国GDP破百万亿元,同比增2.3%;②垄断行业改革提速加力 多领域将迎新突破出境游消费回流中的行业变局 特色游、小众游受青睐。

山西动态:脱贫攻坚 山西亮丽成绩单②山西两会特稿: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③我省药茶产业有了发展“智库”

晋中动态:我市农业农村工作2020年回眸暨“十四五”展望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山西转型升级;③强化使命担当推动晋中外事工作迈上新台阶。

 

【国际视角】

●全球粮油价格上涨约两成 创六年新高

据《西班牙人报》网站报道,新冠病毒危机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公共卫生灾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在,人们装满自家冰箱的花费比过去六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要高。自2014年以来,基本食品的价格原本已不再那么贵。但近几个月来,大流行病的影响与其他重要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粮食和食用油的价格显著上涨。

报道称,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导致物流方面出现困难,人们被迫居家隔离,以及一些农作物无法被及时收获。这些是造成基本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报道还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食品价格指数收集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里,粮食和食用油的价格均上涨了约20%,到2020年底已经达到2014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项衡量全球食品原料价格变化的指数在新冠病毒肆虐的2020年结束之时达到108.7点,而2019年底时为101.5点。在世界各地许多家庭收入减少的时候,这无疑是一种惊人的增长。

报道指出,根据数据,过去一年中,像小麦这样的主要粮食价格上涨了8%以上。小麦期货价格创下六年来新高,达到每蒲式耳(1蒲式耳约合35.2升)6.44美元。其他一些主要粮食(例如玉米,尤其是大豆)则成为去年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角。由于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中国的需求在上半年强劲增长,玉米价格出现了自1959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上涨,这是导致全年涨幅达到29.2%的关键原因。报道援引FAO收集的数据称,去年粮食价格上涨了19.57%。谷物价格指数达到116.9点,为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幅度为26.29%,其价格指数达到128.9点,创出了近八年来的新高。与此同时,食糖和乳制品的价格也不断上涨。根据该机构计算的数据,其价格的上涨幅度分别为5.35%和5.56%。

报道指出,FAO分析的五大类别中只有肉类的价格呈下降趋势。肉类价格去年下降了11.13%。专家称,主要原因是,在疫情导致消费需求下降的同时,由于牧场和养殖场中的牲畜存量上升,肉类产品的供应量不断增加。(源自:参考消息网)

●多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资金链面临较大压力。多国出台企业振兴计划,通过税费减免、政府补贴、金融救助等措施降低中小企业损失。

日本经济产业省向受疫情影响销售额同比下降50%以上的个体户(含自由职业者)发放上限100万日元(约合9600美元),向中小企业等发放上限200万日元的“持续化补贴”。通过“经济增长战略行动计划”,日本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合并、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生产效率,并计划对出让中小企业的企业主提供税收优惠,对扩大规模的企业提供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

自2020年11月起,法国提高了“团结基金”发放的范围及额度,因行政措施关闭的企业和个体户可得到每月最高1万欧元的补贴。欧洲投资银行集团和法国巴黎银行推出了新的证券化业务,在未来两年内为法国中小企业发放5.15亿欧元的新贷款。法国中小企业还可申请推迟缴纳社会保险及所得税,延期支付水电费等。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沙特央行推出规模为500亿里亚尔(约合13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其中包括延期付款、优惠融资和免除贷款担保方案费用等。韩国政府为旅游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总额500亿韩元(约合4570万美元)、利率为1%的无担保贷款。为缓解中小企业压力,一些国家扩大了公共采购。法国加快了建筑、化工等部门采购的审批程序。丹麦和以色列为采购的货物提供预付款。泰国要求政府年采购额的30%或以上需来自中小企业。

法国波尔多大学管理学教授奥利维耶·巴博表示,各国政府采取纾困措施,支持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并帮助他们恢复投资和生产,这对稳定就业市场、促进经济复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工作和生活方式日趋流行。微软对中小企业主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数字化有利于优化流程、升级产品、促进国际化等。多国政府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数字化转型,拓展新市场,增强中小企业发展韧性。

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数字技能不足问题,东盟中小企业学院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数字技能培训,以提高其获得金融产品、信息服务、商业投入、技术和创新、拓展区域及全球市场的机会。拉脱维亚和波兰政府支持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举行编程交流活动,以帮助找到应对危机的创新解决方案。

为支持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多国积极拓宽融资机制和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

近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通过新的欧洲创新委员会基金进行首次直接股权投资。该基金将向42家创新型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投资约1.78亿欧元,以支持医疗保健、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突破性创新。该基金旨在填补初创企业在技术商业化阶段面临的关键融资缺口。

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斯蒂芬·罗珀指出,有证据表明,中小企业显著受益于研发和创新投资,能够维持创新活动的企业将在疫情后复苏中获得明显优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与发展项目客座研究员齐亚·库雷希建议,应在中小企业和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新技术、提供生产机会,恢复研发公共投资,将更多资源用于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早期激励。推动企业广泛参与创新经济,建立与新技术相适应的劳动力群体,将带来更强劲、更包容的经济增长。(源自:人民网)

大寒潮拉响亚洲能源危机警报

路透社伦敦发表题为《大寒潮暴露了亚洲潜在的能源危机》的报道,全文摘编如下:

东北亚地区的气温长时间远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煤炭、天然气和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达到了极限。严寒不仅引发了危机,还暴露出以下潜在问题:人们迅速转向利用天然气供暖和发电,导致地区能源系统弹性不足。在福岛核灾难发生十年后,日本未能重启核能发电,也未找到替代发电手段,这导致该国发电能力不足,且过度依赖进口天然气。

在整个亚洲,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和电力需求激增令发电系统和国家进口充足液化天然气的能力在用电高峰期承压。每次能源危机都具备四个要素:1.危机前,由于能源消费迅速增加,闲置产能和/或库存被消耗;2.未能认识到日益增加的风险并及时采取预防行动;3.将潜在短缺转变为实际短缺的短期触发因素;4.短缺出现时恐慌性的过度反应。

2020至2021年亚洲遭遇的能源危机呈现出1946至1947年英国和1973至1974年美国遭遇的危机的许多特点。其共同点是,异常天气或供应中断加剧了潜在的能源短缺,使危机达到紧要关头;危机的迹象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但人们却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1947年,英国的气温长时间低于正常水平,1月底到3月初出现了一系列暴风雪天气。随着该国努力供暖和维持工业生产,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需求猛增。但是,公路、铁路和沿海的煤炭运输受到了大雪以及河流和港口结冰的干扰,导致发电厂、工厂和家庭的库存降到了危险的地步。即便燃料充足,该国日益老化的发电机组(其中许多在二战后需要更换)也无法承担迅速增加的负荷。

面对电网可能崩溃的局面,英国政府先是减少、然后停止对工业用户的供电,导致许多企业关门和失业人口激增。随着危机加剧,英国家庭每天得断电几小时。这次能源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漫长的极端恶劣天气,但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危机爆发前,随着工业产出在二战结束后恢复,以及更多家庭增加用电,电力需求一直在迅速增长。但是,自二战爆发以来,由于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缺勤率上升和生产率下降,煤炭产量一直在减少。其结果是,煤炭库存持续承受下行压力。由于电力需求迅速增长,煤炭库存又极少,英国在1946年底就处在爆发能源危机的边缘。

1973年四季度至1974年初,阿拉伯国家下令禁止向美国等国出口石油,以抗议这些国家在赎罪日战争中支持以色列,油价随后飙涨。人们经常指责禁运导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但是,由于供应未能跟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原油、燃油、汽油和天然气短缺的现象早在1973年、甚至1972年就已出现。

1972年冬天,燃油供应承压。炼油厂的对策是增加蒸馏油的产量,但这导致次年春季和夏季汽油短缺。1973年10月5日、也就是赎罪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天,美国财政部呼吁所有消费者将恒温器调低三度,以免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出现燃油和天然气短缺。不断加剧的能源危机或许促使阿拉伯石油出口国认为实施禁运能改变美国的外交政策,但能源短缺多半本就会迅速导致油价飙涨,即使不实施禁运也是一样。

亚洲的能源危机在2020年四季度就已有迹可循,当时有报道称,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努力获取足够的液化天然气,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在整个南亚和东亚,电力供应因消费迅速增长而日益紧张,只有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曾短暂打断消费增长势头。该地区对电力和进口液化天然气的需求激增,但与此同时,发电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增幅却不够大。包括电力、天然气和煤炭在内,整个能源系统都缺乏应对异常天气或供应中断所需的灵活性。到了2020年四季度,该地区的能源危机已初现端倪;只需一个寒冷天气的漫长魔咒,它就会爆发。(源自:参考消息网)

【国内经济】

2020年中国GDP破百万亿元,同比增2.3%

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当天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从生产来看,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从需求来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9%,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9%,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宁吉喆说,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源自:新华网)

垄断行业改革提速加力 多领域将迎新突破

垄断行业改革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等紧密结合,预计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开展,垄断行业改革将加力深化。在进一步放开竞争性业务的同时,垄断行业国企可以通过混改等方式,扩大民营企业市场准入。

电网企业剥离装备制造等竞争性业务的步伐正在加快。《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根据日前印发的深化电网企业竞争性业务改革实施方案,到2021年底,国家电网公司装备制造企业要全部完成剥离。同时,省级电网企业也要退出控股参股的装备制造企业。此外,电网企业要开放电网设计、施工业务市场,对电网全资和控股企业实施清单管理。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刘现伟指出,国家骨干输电网属于自然垄断业务,而电网相关的装备制造、设计、施工等属于竞争性业务,竞争性业务就需要全面推向市场,这样才能实现公平竞争。

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的装备制造业务主要由旗下南瑞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集团等企业承担。按照计划,这些资产剥离后将与中国西电集团进行战略性重组,成立新的输配电装备集团,目前相关的筹建工作正在推进。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有关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要深化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在电网、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明确,2021年要推进铁路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健全支持交通运输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2021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推动电网企业尽快剥离装备制造业务。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1月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介绍说,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实施混改4000多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户数占比超过了70%,比2012年底提高近20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54%,引入社会资本超过7000亿元。电力、民航、电信、军工等重点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央企混改的主要载体,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利润分别占到央企整体的67%和88%。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彭华岗表示,将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化经营机制,优化股权结构,探索实施差异化管控。

铁路、电信等行业企业也纷纷明确2021年的改革施工图。例如,中国联通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实现高活力运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表示,将有序推动中铁特货公司、金鹰重工公司等企业股改上市,开展设计集团等企业股改上市方案研究,推进既有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加快实施铁路公司路地股权结构调整,推动国铁资本向路网干线集中。推进合资铁路公司重组,落实合资铁路债转股试点方案。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刘现伟认为,垄断行业改革要与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结合。未来推进垄断领域混改力度将持续加大,石油、天然气、电网、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有望提速升级,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会进一步提升。(源自:经济参考报)

出境游消费回流中的行业变局 特色游、小众游受青睐

在疫情影响下,之前火热的出境游遭遇“寒潮”,取而代之的是国内深度游、小众游的兴起。1月18日,根据穷游网发布的《会玩的中国人:2020年出境游人群玩转国内指南》(以下简称《报告》)指出,83%的出境游用户转变为国内游,即使无法出国,但用户花在旅游上的时间和费用基本不变。此外,在旅游花费上,有46.3%的用户国内旅游年均花费超过3万元。由此看来,出境游客的回归正在加速境外旅游消费回流,而国内旅游产品供给也随之发生巨变。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出境游人群的回归也倒逼了国内旅游加速提质升级,未来服务质量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些出境旅游的客群来说,虽然距离上缩短了,但是花在旅行上的时间和金钱并没有随之减少。穷游网发布的《报告》中提到的一组出境游大数据显示,83%的出境游用户转变为国内游。同时,相较于国外一次出行时长多在8天或8天以上,国内出游虽时长多有所缩短,但频次更多,其中65.8%的出境游用户一年在4次以上。穷游网方面还表示,从2020年7月以后,使用穷游网行程助手行程规划月增长率超过40%。此外,在旅游花费上,有46.3%的出境游用户在国内旅游年均花费超过30000元。而根据携程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来自上海的赵女士在2020年的国内定制游订单中,单笔消费甚至达382567元。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出境游客群回归拉动国内旅游消费的现象还不仅仅反映在穷游网的用户上,根据其他OTA平台发布的数据来看,一些国内游消费指标甚至还有所提升。此前携程集团CEO孙洁就表示,去年“十一”,携程还创造了多项同比增长的业绩,其中包括国内酒店间夜量恢复超100%,国内机票预订也同比恢复超100%,此外像火车票订单量更是环比增长超过300%,汽车票环比也增长超过200%。同时,私家团的游客量、门票预订量、携程租车等订单量也分别同比增长50%-100%不等。此外,受国际旅行用户回流影响,去年国内游品质显著提升,在亲子酒店星级分布中,四星、五星酒店更是合计占比达45%。

  在疫情影响下,虽然旅游市场整体消费有所下降,不过一部分出境游客群的回流,也利好了国内旅游的发展。出境游客群回归的同时,国内游市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是一些深度游、小众游逐渐受到青睐。《报告》还指出,当前国内游产品中,特色路线、小众目的地、当地深度游、自驾游受关注程度均超过43%,具体到主题产品中,露营热度增长303.5%、房车旅行热度增长243.5%、自驾游和滑雪热度也分别增长78.6%和54.6%。

  出境游客流的回归不只带来了红利,大量涌入的中高端消费者也对整体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供给方面来看,随着中高端旅游消费需求的提升,部分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以北京京郊度假酒店为例,在“十一”、暑假等热门出行日期,高端度假酒店不仅预订一空,房价甚至还出现高于往年的场景。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分析指出,有定期出境游计划的这部分游客,通常对旅行的质量要求比较高,消费能力也相对较高。“但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上中高端旅游产品的供给其实并不多,游客可选择的产品有限。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出境游消费的回流变得更加明显。未来要想留住这部分消费者,供给方还需加大整体产品的供给力度,丰富产品种类,做好差异化定位,尽量满足市场需求。”吴丽云称。

  除了加大供给,随着境外旅游消费的不断回流,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据北京市滑雪协会主席李晓鸣介绍,以滑雪为例,不少滑雪爱好者有定期前往瑞士或日本滑雪旅行的习惯。与国内相比,上述目的地的自然条件及雪场的基础设施都相对完善,服务质量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滑雪场的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在人员配备、雪道建设、日常运营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回流的消费更像催化剂,加速了企业的提速升级进程。”

  目前我国一些中高端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无论是交通、住宿,还是周边的娱乐配套都有很大的缺口。“不仅是受境外消费回流的影响,我国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倒逼企业的进行转型调整,提供更多符合我国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旅游产品。未来旅游企业的升级改革将是大势所趋,多样化的产品、完善的配套和服务将是延长留客时长、打动消费的关键。” (源自:北京商报)

【山西动态】

●脱贫攻坚 山西亮丽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重点工程布局、专项行动推进、政策机制保障、各方合力脱贫攻坚。

目前,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责任书任务。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875元增长到2019年9379元,年均增长11.5%。去年前三季度为7667元,同比增长9.5%。一个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都是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地开花的结果。

汇聚力量,千军万马齐上阵。充分发挥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展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县际结对、企县合作、专业人才挂职和学校医院对口帮扶。26家中央单位中直企业定点帮扶35个国定贫困县。驻晋部队团以上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14家省属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7个,辐射带动1105个贫困村;2516家民企投资39.4亿元,帮扶6222个村,实施项目10095个。

与此同时,统一战线“百千百工程”、工会组织“消费扶贫”、妇联“三晋巾帼脱贫行动”同向发力。2309个社会组织投资3.26亿元助力攻坚。出台实施意见深化扶贫扶志,开展“感恩新时代、奋进你我他”主题活动,12231个村开办周末学堂、农民夜校,3240个村设立孝善基金,6095个村建立爱心超市,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自主脱贫意识。

产业就业“到村到户”。58个贫困县均培育2至3个脱贫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惠及127.7万贫困人口。贫困村建立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增收项目、有技能的“五有”机制,惠及127.7万贫困人口。建成光伏扶贫村级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实现贫困村光伏扶贫收益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依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块,建设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电商扶贫覆盖6833个贫困村。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拓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打造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发展扶贫车间1009个。

生态扶贫“互促双赢”。我省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创新造林扶贫合作社和社员组织形式,招标改议标,广泛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生态建设增收,惠及52.3万贫困人口,走出了一条增绿增收双赢之路。

整村搬迁“六环联动”。划定“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区域,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和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整村搬迁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建成集中安置区1122个,配套新建共享小学1049所、初中1044所、卫生室1122个。

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健康扶贫“三保险三救助”惠及185.67万人次,门诊慢性病保障25.03万人,大病救治贫困人口12.45万人;教育扶贫各阶段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和贫困生资助实现“三个全覆盖”;农村低保连续5年提标,全省平均达到5319元,惠及44.6万贫困人口;临时救助145.7万人次。20.65万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应补尽补。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我省聚焦最困难地方、紧盯最困难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问题,攻坚克难补短强弱,出台专门政策,强化督导落实,改革创新破解难题。

“一县一策”攻坚深度贫困。针对深度贫困问题,我省确定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自然村、深度贫困人口,出台攻坚深度贫困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为10个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一县一策”共享政策和专享政策,政策、资金、项目和人才力量倾斜支持,营造抓落实的宽松环境。

集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我省印发《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市县和省直部门联动排查摸底,省直牵头部门出台具体工作方案,市县逐村逐户查漏补缺,逐条逐项对账销号。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万处,解决190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3万户,义务教育“全面改薄”7835所,新建改建卫生室13045个。

“五进九销”深化消费扶贫。在全国率先出台消费扶贫专门政策,规范认定扶贫产品,鼓励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军营,采取“五进”对接承销、龙头企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基地认领订销、旅游带动促销、帮扶单位助销、劳动就业推销等模式,扶贫产品卖出好价钱、市民买到好东西、扶贫建立好机制。共认定2294个扶贫产品,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88亿元,带动24.22万贫困人口增收。

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我省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村治理能力有效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源自: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两会特稿: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活,经济活。2020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持续加大金融政策落实力度,引导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有效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全省经济稳步向好、转型积厚成势。

过去一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压力骤然增大。在此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等措施手段,加强逆周期调节,为市场注入充足流动性。

“疫情期间,客户结算迟缓,导致资金收不回来,公司经营出现困难。”山西百鸟朝凤乐器公司负责人说,“正着急时,尧都农商行联系到我们,返还了部分贷款利息,并为即将到期的800万元贷款办理了展期。”去年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提出“三不三提高”政策,即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提高覆盖面、首贷率、信用贷款占比。同时,我省提出办理展期或无还本续贷、返息让利等针对性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帮企业“留住青山,赢得未来”。

省农信社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全省农信社(农商行)为2856户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同比下降10.5%,涉及贷款金额128亿元;为中小微企业让利返息17.62亿元。企业节省的利息支出,更多用于支付人工工资、日常开支,促进了稳企业、保就业。人民银行三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1.75万亿元;分层次、有梯度出台3000亿元抗疫保供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专项再贷款、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发力,护航实体经济发展。2020年上半年,我省各项贷款余额达30157.2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截至去年11月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30828.07亿元,同比增长9.98%,金融服务转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0年4月,财政部、人社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在我省,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与省融资再担保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投放4.9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惠及包括冀曙亮在内的2844户各类创业就业群体。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省内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推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助力实体经济“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山西汉通鑫宇科技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配件出口企业。去年以来,中行山西省分行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多次为该企业办理出口信保融资。助力“稳外贸”,中行山西省分行积极运用押汇、贴现、保理、票据等短期资金融通便利,对外贸企业融资进行支持,并推出了一系列费用减免优惠政策。

在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同时,我省金融业聚焦转型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强化金融资源配置与授信倾斜,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六新”突破。

作为“六新”之一,新基建对我省做好“六稳”“六保”、推动“转型出雏型”意义重大。去年6月,省发改委与国开行、工、农、中、建、邮储等银行开展合作,建立了1000亿元以上授信额度的新基建贷款专项,为项目建设送来及时雨。从合作机制看,省发改委梳理归集新基建各领域重点项目,遴选优质项目推送给六家银行,协调完善项目审批手续。六家银行分别成立工作组,对涉及新基建领域的相关业务实行优先办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优惠利率,最低可享受低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优惠。

“通过贷款专项,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基建各领域,吸引国内头部企业参与,推动我省新基建在全国走在前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保障重大项目融资,我省相关部门会同国开行山西省分行、农发行山西省分行,相继于去年2月、3月设立了合计500亿元规模的融资专项,用于基础设施补短板、产业转型、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项目。

山西美锦氢能产业园是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为一体的氢能源利用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年底在晋中开工建设,至2020年年底,总装车间、加氢站等均已建成。省农信社负责人介绍,美锦氢能产业园项目开工以来,农信社系统累计为项目单位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近2亿元,有力保障了企业建设投产。

助力转型蹚新路。2020年,省农信社将综改示范区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推动5家农信社(农商行)机构31家网点入驻,向区内120户企业发放贷款65亿元。在“六新”领域,省农信社已支持54个项目,投放资金70.2亿元。此外,全省农信社系统支持文旅产业融资140亿元。

为支持国资国企改革,去年底,山西农信社系统与华阳集团签署合同,提供总计20亿元社团贷款授信,资金将用于华阳集团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

在生态扶贫领域,去年初,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开行山西省分行启动了我省首个省级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74亿元,一期授信61.76亿元,首笔20亿元贷款已发放到位,主要为退耕还林、林业生态治理、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等提供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我省大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提升直接融资比重。2020年9月,华翔股份、壶化股份相继上市,实现我省5年来首发上市“零的突破”,两家企业净融资8.27亿元。此外,国新能源、太原重工等一批再融资项目陆续获批,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源自:山西日报)

我省药茶产业有了发展“智库”

省农业农村厅1月19日消息,省农业农村厅与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在浙江大学签署了“山西药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订是落实省政府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行动。

该协议主要以山西药茶标准制定、健康功效研究、技术人才培养、品牌文化构建等为重点,依托浙江大学,整合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力量,形成一批技术成果,进一步提升山西药茶产业科技含量和文化分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山西药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源自:山西新闻网)

【晋中动态】

我市农业农村工作2020年回眸暨“十四五”展望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50万吨;蔬菜产量超180万吨,肉蛋奶综合产量达到50万吨。“米袋子”“菜篮子”稳稳挎在我们自己手中;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持续稳定在百亿元以上;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77元,增幅6.5%;

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亿元,增幅23.5%,所有指标预计将全部完成省定任务……

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全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全省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晋中市第二届现代农业博览会、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三次现场推进会暨项目签约会在我市成功举办……

一串串耀眼的数据增长和一系列重要会议在我市的圆满召开,正是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生动写照。

一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发展,粮食生产在疫情防控特殊年份再获丰收,有机旱作农业率先蹚出农业转型发展新路,“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响彻晋中大地,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浓墨重彩描绘新农村亮丽画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全市“三农”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这一年,市农业农村局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是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唯一获奖的市级单位。

强基础建体系

有机旱作亮品牌

我市旱地面积达3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以上,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2020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建设,促进全市农业由粗放向集约、由分散向规模、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升级,引领全市率先蹚出一条农业转型发展新路。

2020年,立足成功申报“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的平台优势、政策优势,我市各级有机旱作示范片突出“特色”“优质”,积极开展有机旱作农业典型示范创建,涌现出了有机旱作玉米深松密植技术、谷子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高品质玉露香梨有机旱作栽培集成技术等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典型、好模式,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有机旱作农业也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我市充分把握有机旱作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本质要义,将绿色低碳理念导入到全地域、全链条、各方面,实现绿色、健康、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同时,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我市现代农业标志性品牌。

着力构建生产体系,全市完成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60万亩,建成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6.93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00余个、面积300万余亩。着力构建经营体系,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寿阳县墨西哥功能农业示范园成为典范。着力构建技术体系,发布了38项农作物标准技术规程,农业标准化率达到35.5%,形成了玉米、高粱、谷子等15种典型有机旱作种植模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4%、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

解难题探新路

改革创新蓄动能

扬帆远航,方向至为关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市以打通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乡村振兴为总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改革要系统集成”为总方法,以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引进工商资本、人才、技术“上山下乡”,推动地增值、企增效、村增财、民增收为总目标,向全市发出了推进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非承包林地、“四荒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和经营性资产“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动员令。

探索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也是坚持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的生动实践。“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推进以来,对全市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产生了全方位积极影响,打开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开关”,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2020年,全市累计入市各类土地资源93.2万亩,带动集体增收9.1亿元、农民增收6.6亿元,加速了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祁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31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县,这是唯一的“五地一产”盘活利用试验县。

在城镇化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普通农户如何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2020年,我市在全省先行先试,继续全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破解上述现代农业生产难题,并探索形成了寿阳县“规模集约型”、榆次区“资源融合型”等农业生产“晋中托管服务模式”。特别是针对2020年初疫情严重的平遥县宁固、杜家庄、香乐3个乡镇,争取投资1600万元,完成生产托管16万亩,统筹推进了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2020年10月份,全国农业生产托管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得到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

乡村美环境优

廊带建设显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强调,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加激发了全市人民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从巍巍太行到祁太平川,从清漳河畔到汾河两岸,处处涌动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

围绕2020年初提出的“做好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巩固、扩面、提质工作”,我市立足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目标,重点推进巩固提升寿阳、榆次、太谷段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平川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东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示范圈三大建设任务,打造了50个精品示范村、115个重点治理村,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示范廊带扩规提质、纵深发展。

按照“一片一带一圈”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思路,全市全年建成了总长600余公里的示范廊带,累计治理垃圾20余万吨、改造厕所近2万座、立面改造130余万平方米、廊带绿化近300万株。总结提炼并拓展延伸了“产业支撑型、创新发展型、党建引领型、能人带动型、生态优先型、文化自信型”6种乡村发展模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试验田。

点上精致,面上美丽,融合发展才能活力无限。以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为引领,我市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交账清单,一体推进村庄清洁、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卫生乡村创建五大专项行动,带动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一幅“百里生态画廊、四季田园风光”的美好画卷在晋中大地次第铺展。

转思路谋跨越

奋力启航“十四五”

“十四五”是我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五年,全市将按照“在布局定位上,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目标上,从农业现代化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发展导向上,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稳量提质;在发展路径上,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在制度安排上,从城乡统筹转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五个转向”思路,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三件大事,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农业系统将以全域农高区建设为引领,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领,以“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这一个目标,“‘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百里示范廊带建设”这两个重点,“有机旱作农业增效、畜牧产业提质、产业集群特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四项突破为要领,紧紧抓住左权县、平遥县、祁县分别被列入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县、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全国“五地一产”盘活利用试验县的机遇,统筹推进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晋中“三农”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山西转型升级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把高等教育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来审视谋划,找准新方位、把握新趋势、看清新方向;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从高校布局、质量评价、校企合作等维度整体推进,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需要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为我省转型发展蹚新路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绘就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课题。对于正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山西而言,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如何为我省“十四五”转型出雏型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成为全省高校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运用战略思维,把握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结构、质量、效益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必须结合新发展阶段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把高等教育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发展格局下来审视谋划,找准新方位、把握新趋势、看清新方向。

一是由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包括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只能提供很少有机会,处于精英化阶段;经过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跨入大众化阶段;直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51.6%,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二是从数量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正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由关注数量到更加关注结构质量转变,已从规模为主阶段转向质量为主阶段。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评价指标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的需求度不断攀升。三是从独立成长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端人才、促进科技研发、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更加凸显。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只有把自身内嵌到经济社会当中,与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相结合从而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融合从而提升人民综合素质,才能实现与经济社会的互促共进。四是从学习借鉴到主动创新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历了全盘学习苏联模式、以欧美模式为主、参照各国大学发展经验等多个时期。面对国际竞争加剧、科技变革加速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高等教育只有从被动办学、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主动创新办学模式,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坚持系统观念,优化高教体系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不仅涉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还涉及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由要素发展转向整体发展,从高校布局、质量评价、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构建。

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高校布局体系。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数量迅猛增加,但由于学校设置标准重层次轻类型,一定程度导致出现同质化发展现象。山西高校破解同质化难题,必须按照省委关于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的战略部署,围绕“做强做优理工科大学,办名办好综合性大学,创建创办艺术类大学”的思路,推进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协调发展,努力构建适应不同层级需求的发展体系。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重视质量导向的评价体系建设,推动高校树立质量意识,掀起质量革命。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加快建立破除“五唯”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线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提高人才培育质量。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出高质量、高水平和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要引导不同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领域争创世界、全国、区域以及学科专业领域的一流水平,建设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和差异化的评价指标,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整体提升。要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水平。三是构建深度融合的政产学研体系。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的要求,建立健全政产学研合作制度体系,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团队攻关,发挥好高校作用,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紧紧围绕新发展格局,支持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共建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叠加高校、企业、政府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实现资源共享。

增加有效供给,助力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体现在对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上。山西高校必须紧扣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大力推动“1331工程”,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为我省转型发展蹚新路贡献力量。

一是加强人才供给力。用足用好我省人才新政“12条”,通过一流学科、一流平台,吸引一流团队、一流人才,精准引进山西转型发展紧缺的领军人物、高端人才。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主动布局新兴、急需专业,突出地域特色做强品牌专业,培养服务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推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迸发的人才大军,更好为转型发展服务。二是强化学科支撑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省内学科资源逐步优化整合,集中优质资源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学科,在高原上起高峰。以“学科群”对接“产业链”,引导高校将优势学科与区域主导特色产业对接起来,努力构建适应我省转型发展需要的学科布局和结构。三是增强创新驱动力。聚焦“六新”,瞄准“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有组织的学术研究。聚焦成果转化,积极主动对接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好的科研成果在省内就地转化为新产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铸造强大引擎。四是提升文化引领力。发挥高校智力资源富集优势,建设高端智库,当好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谋助手。深度挖掘高校蕴含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学科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加快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对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的研究阐释,讲好新时代山西故事,为我省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强化使命担当推动晋中外事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到2035年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的目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也是外事部门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学思践悟,充分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深刻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都发生深刻调整。外事部门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用心领会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意义,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树牢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挥资源优势,为“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提升站位,强化外事部门使命担当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并针对外交外事工作,作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全市外事干部努力践行忠诚、使命、奉献的价值观,努力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确保我市外事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十三五”以来,市县外事部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用足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和使命担当。市县两级党委成立外事工作委员会,严格执行涉外政策纪律,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利用中法建交55周年、中俄建交70周年等契机,举办“平遥电影展在巴黎”“中法摄影家看晋中”图片展、“恰克图晋中项目推介会”。举办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场峰会,参加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会,与2个国家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新增4个友好合作伙伴城市,国际“朋友圈”不断壮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之际,市县外事部门坚持疫情防控和开放发展两条线两手抓,开通24小时英语服务热线,稳妥回应各国驻华使领馆照会,指导各涉外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妥善解决外籍人士求助咨询,主动开展国际疫情对外援助,参与国际航班经停太原闭关管理,展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外事部门担当。

三、整合资源,谋划好新时期对外工作

“十四五”期间,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条件都会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对外事工作而言,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要加强谋划运筹,在强管理、提服务、促发展上再下深功。一是努力加强全市外事工作合力。健全完善外事工作机制,强化党对外事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着力发挥外事委对全市对外工作领域重大问题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加强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二是全力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按照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和服务国家外交机制化安排,完成好中央和省市委交办的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对外联系和信息服务,配合推进现有合作协议和项目落实。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用好海外利益保护协调联动机制,防范化解对外工作领域重大风险。三是精准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精心策划服务市领导出访,做好外国重要团组来访接待工作,深化友好关系,拓展合作领域,落实交往成果。优化我市友城布局,以国际友城结好引导项目合作,以项目合作促进国际友城建设。创新对外合作机制,激活人脉资源,进一步拓展对外交往格局。进一步深化国际交往内涵,为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贡献外事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