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1年第13期(总第134期)(2021年4月26日-4月30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05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数字博物馆建设进程加快(国际视点);②稳步实现“碳中和”目标 需要各界协同努力;③中亚地区国家经济缓慢复苏.

 国内经济:①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②税务总局发布一季度税收数据 市场活力有效激发;③中国文旅品牌影响力大会举行。

 山西动态:①政府搭建“桥梁”金融服务乡村产业落在实处;②实现抱团发展 提升聚合能力 山西文创联盟成立;③山西电力公司成功试点“虚拟数字员工”。

 晋中动态:①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盟员之家”向农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②我市开展第52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③中博会进入倒计时 “晋中元素”蓄势待发。

 【国际视角】

●数字博物馆建设进程加快(国际视点)

疫情防控期间,全球许多博物馆采取了更新馆藏知识工具包、开发数字工具等措施,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博物馆传播知识、吸引受众创造更多可能性。

为应对疫情影响,全球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创新线上展览形式,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向公众提供安全便捷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布的报告建议,各国应进一步增加对博物馆的公共财政支持、加强数字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和社会功能。

数字技术丰富线上观展体验

轻点鼠标,一幅接着一幅作品浏览过去,不仅能看到可放大和下载的高清图片,还有详细的作品介绍和延伸阅读内容……法国卢浮宫近期升级了官方网站,进一步优化了公众线上浏览体验,并首次在线展示所有馆藏文物。

卢浮宫网站按照门类和主题将藏品分类,还将展厅文物、出借文物、库房保存文物等48万条记录汇总,支持高级搜索和交互式地图体验,使网友足不出户便能“身临其境”欣赏经典藏品。法国《巴黎人报》报道说,与疫情前相比,卢浮宫网站的访问量从1100万上升至2100万。

从梵蒂冈博物馆的在线360度游览体验,到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线上全景展览和语音导览;从阿联酋推出的6个以该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在线博物馆,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全球16个国家博物馆开展的馆长在线介绍馆藏珍品活动……全球许多博物馆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更具现场感的在线观展体验,帮助博物馆在疫情期间保持活力与魅力。

日前,欧洲博物馆组织面向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家博物馆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博物馆中,60%增加了数字手段的运用。

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卢浮宫分馆开设了“东西方骑士精神展”360度“云展馆”,人们在家中便可观赏馆藏艺术品,同时家长和小朋友还可以一起体验互动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在家看展的机会。

多方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报告,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有84%的博物馆处于关闭状态,平均闭馆时间达155天,参观人数与2019年相比平均下降70%,收入减少40%到6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保障公众文化生活、保护多样的人类遗产至关重要,政府应出台强有力的文化政策支持博物馆转型复苏。这意味着政府不仅要维持博物馆正常运营,还要帮助其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疫情防控期间,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博物馆转型复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曾召开全球130多位文化部长参加的线上会议,讨论支持文化部门的行动。该组织还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共同组织了多次线上讨论,为博物馆进一步发挥文化和社交功能提出可行性建议。

国际博物馆协会借助其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开展调研,并编写系列报告,为疫情防控期间博物馆馆藏维护、需要遵守的防疫规则、如何丰富线上展览形式等提供指导。

各国政府在博物馆筹集资金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1/3以上国家的博物馆得到了涵盖支出90%的资金支持,一半以上的博物馆得到了涵盖支出80%的资金支持。这些补贴通常用于与博物馆运行有关的人事费用、一般维护、线上展览活动等。

肯尼亚政府帮助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线上参观体验感。科摩罗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计算机、数据库创建及数字化收藏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在政府支持下,一些暂时无法开放的博物馆通过举办户外或移动展览的方式,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一些博物馆还通过多样化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寻求转型复苏。例如,卢浮宫与电影公司合作摄制的影片《卢浮宫之夜:莱昂纳多·达·芬奇》在全球展映,还通过与车企、甜品店合作,开展慈善拍卖等方式增加收入。

国际博物馆理事会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指出,从开发线上付费浏览页面、推出应用程序或订阅服务,到制定在线资源免费增值策略,博物馆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开拓创收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型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

疫情挑战促使数字博物馆建设进程加快,科技赋能将为博物馆传播知识创造更多可能性。不过,许多博物馆在加强数字化建设进程中仍面临技术鸿沟,线上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需对内容进行深入发掘与重新整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之间仍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特别是在博物馆网络仍然脆弱的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实现博物馆线上资源人人可享依然有一定难度。

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在数字化进程上也存在差距。与一些起步早、发展快、资金较为充足的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线上展览的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在法国创新与文化俱乐部创始人皮埃尔—伊夫·洛雄看来,线上展览并不是简单地把展品信息搬到网上,而是要在视觉呈现、互动式体验等方面作出完整规划和独特设计,这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支持。

洛雄指出,目前数字博物馆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距离流畅的知识架构和展览逻辑还有一定距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未来线下博物馆游览形态将被重塑,博物馆工作人员也需进一步思考线上线下展览如何互相促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敦促各国政府采取措施支持博物馆相关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报告强调,博物馆数字能力建设应兼顾全球各地区,特别是那些博物馆网络仍然脆弱的地方。同时,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输出更多精品数字内容,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疫情加深了人们对数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线上文化’发展对各类文化机构而言是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法国文化”网站专栏作家伊夫·耶格莱认为,只有在保证内容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对“现场文化”和“线上文化”进行优势互补、形式创新,才能吸引更多受众。(来源:人民日报) 

稳步实现“碳中和”目标 需要各界协同努力

4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目前,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生态危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温控1.5℃特别报告》指出,实现1.5℃温控目标有望避免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积极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合作与应对已成全球共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备受期待。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中国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就目前来说,中国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能耗物耗高产业较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主要是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中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0%,亟须向清洁能源转型。因此,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实现碳中和涉及政府、企业及个人行为,需要开展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的行动。要明确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行绿色低碳转型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转型之变,是未来国家间、企业间技术产业竞争的新高地。在未来十到四十年间,低碳发展将作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其所带来的挑战是艰巨的,但创新创业及合作机遇也将是巨大的。在国家完善政策规定和支持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当从生活方式、经济结构、能源技术革命等方面协同努力,从而形成全面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在技术上,实现低碳转型首先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实现碳中和最终要靠技术,技术是能源消费革命、产业革命的最终的驱动力,必须要加大技术创新。要着力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转变用能方式,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碳排放的直接来源,因此要加快技术及结构性转型,如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绿色低碳工业、绿色电力等。

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及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应形成良性配合及互动。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要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减排政策目标、建立行业标准、支持研发创新、加强理念宣传教育等,对地方政府及企事业、个人等形成激励、引导和规约。当前,我国国家层面正加快构建宏观、微观一体化的碳中和政策体系,各地方政府也全力推进行业的清洁化改革,为推进实现碳中和提供政策支持。

对企业而言,企业应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企业实现零碳转型,不仅要在技术、工艺上创新提升,还要在原料、供应链、运营、营销等各环节审视既有运作模式,推进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管理。同时,随着低碳环保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可持续消费也将兴起,企业要打造绿色可持续产品迎合并引导消费偏好,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建筑、交通、制造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也要颠覆既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绿色革命也意味着行业革命,在行业转型的风口,企业需要与时代同行并进。

此外,打造绿色低碳社会需要营造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塑造公众低碳生活的思想意识,从而为实现碳中和、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就此而言,智库等研究机构、媒体及个人等可充分发挥思想创新及传播、绿色低碳知识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引导等作用。要使公众从消费理念及价值偏好上对绿色低碳形成深入认可,从而推动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社会。

在气候危机面前,没有国家是一座孤岛,每个人也都身处其中。合作应对气候危机正成为国际合作最大共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正承担起艰巨的时代重任,而顺利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协同努力。相信在国际国内共同推动下,不仅中国可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人类可持续发展也将取得巨大成就。(来源:人民日报)

●中亚地区国家经济缓慢复苏

  近期,多家机构上调对中亚地区经济复苏的预测。世界银行将哈萨克斯坦202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增长2.5%上调至3.2%,并预计明后两年的经济增幅将达到3.5%和4.3%。同时,预计今年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将增长4.8%,吉尔吉斯斯坦将增长3.8%。中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增长预期也较之前乐观,预计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0%和4.6%。

中亚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得益于各国政府持续出台的稳经济、保民生政策措施。

哈萨克斯坦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政府用于支持经济和救助民生的各项支出总额达到6.3万亿坚戈(约合15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去年5月,哈萨克斯坦成立促进经济复苏国家委员会,启动“恢复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包括落实“就业路线图”、扩大住房建设规模、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加强对工商业的信贷支持、吸引外国投资、依法保护企业权益等举措。在“就业路线图”框架下,哈政府2020年累计实施了约670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23.9万余人创造了工作岗位。2021年,该国政府计划在此框架下继续为130万人提供就业帮助,力争将全国失业率降至4.9%。

疫情发生以来,乌兹别克斯坦对能源、农业、建筑、交通、卫生、教育等关键领域进行投资和支持。根据乌经济研究与改革中心的统计,该国的汽车和房地产交易市场率先回暖,汽车销量在2020年8月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今年2月,该国不动产签约数量同比增幅达到19.7%。2021年,乌侨汇收入迅速增加,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和个人减免税费、向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稳定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当前,中亚部分地区出现了新一轮疫情。地区各国在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启动并加快了疫苗接种计划,部分国家还积极从中国引进疫苗。

专家指出,中亚地区经济何时能够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特别是服务、贸易等行业的恢复进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疫苗接种速度。中亚地区经济复苏总体上仍处在消除疫情影响的初期,多数国家仍面临民众消费能力下降、服务业缺乏活力等长期结构性问题。(来源:人民日报)

【国内经济】

●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本届峰会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开启数字中国新征程”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成果展览会、创新大赛、政策发布、项目对接签约等7个环节,以及“有福之州·对话未来”“闽江夜话”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展望数字中国未来。

本届峰会继续设立“云上峰会”平台,融入更多虚拟产品交互体验,线上线下同步展现峰会盛况,成果展同步开设“云展区”,充分展示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峰会还邀请四川、安徽、广西介绍数字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突出成效,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深化交流合作提供更加开放的平台,推动各地一批数字经济项目在峰会期间签约落地。(来源:人民日报)

● 税务总局发布一季度税收数据 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一季度税收数据。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5%,比2019年同期增长27.2%,两年平均增长12.8%。全国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9.7%,比2019年同期增长20.2%,两年平均增长9.6%。其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9.7%,两年平均增长10.8%,快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副司长赵连伟介绍,一方面,今年一季度,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国内外市场需求回暖,加之今年春节期间,多地倡导就地过年,企业员工到岗情况明显好于往年,有力促进企业生产加快;另一方面,去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各项指标基数较低,带来了今年一季度各项指标增幅较高。

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为279.2万户,同比增长86%,比2019年同期增长34.9%,两年平均增长16.1%。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分析,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及征管服务智慧化、数字化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市场主体稳步发展,新办涉税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来源:人民日报)

● 中国文旅品牌影响力大会举行

由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人民文旅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旅品牌影响力大会日前举行。大会以“奋进新时代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国内文旅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围绕新时代文旅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深入交流,共谋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人民日报社编委、秘书长乔永清出席大会。

大会揭晓了《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指数评估报告》,全国首个全域文旅数据服务平台“人民文旅云”上线,“两山银行”建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和“最美中国TOP100”活动同时启动。

【山西动态】
●政府搭建“桥梁”金融服务乡村产业落在实处

我省组织开展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工作对接活动,通过政府“桥梁”,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乡村产业的关键作用,加大金融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省农业农村厅分别与省农信社、农行山西省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省农业农村厅表示,目前,全省共储备农业农村重点项目3033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设施蔬菜、水果、中药材、药茶等产业。为更好地搭建平台,做好金融机构与产业项目对接工作,该厅从储备项目中,选择了融资需求迫切的276个重点项目作为首批重点项目进行推介,计划总投资526亿元,2021年度投资218亿元,融资需求157亿元。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紧扣农业农村中心任务,坚持“目标任务项目化,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科学规划、精准谋划,建立农业农村项目库,储备打造了一批符合我省农业“特”“优”战略、示范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重点骨干项目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全省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目前,就如何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引领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内生动力等方面,各金融机构正在群策群力稳步推动金融服务的落地落细。省农信社今年单列470亿元涉农及小微信贷投放计划,引导全系统倾斜信贷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加大对涉农领域各类主体的支持力度。农行山西省分行围绕乡村特色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创新产品模式,倾斜专项资源,加快粮食安全、“特”“优”产业、乡村旅游三个领域的贷款投放。

我省要求,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齐心协力为“三农”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支撑强度,出台政策化解农村金融资源短缺,激活现有金融资源,做好金融产品创新在结构性上不失衡,解决好风险防控短板,进一步为乡村产业发展多渠道提供可靠充足的金融保障。(来源:山西新闻网

实现抱团发展 提升聚合能力 山西文创联盟成立

为实现山西文创行业抱团发展,提升产业聚合能力,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产业链内部协作、合作共赢,在省文旅厅的指导下,36家省内外相关文创机构和文旅企业,经过深入磋商和周密筹备,共同发起成立“山西文创联盟”。
  在联盟成立仪式上,联盟理事长单位山西西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漫介绍了联盟任务及组建情况。联盟致力于搭建促进全省文化创意行业发展的大平台,诚挚邀请有志于山西文化创意行业发展的文创机构、社会团体、科研院所、文化文物场馆、国家级省级文创试点单位、文旅企业、孵化器、金融机构、专业媒体等各类主体加入,形成创、产、供、销产业链条,促进文化创意升级,推进文创产业化发展。仪式现场,36家联盟成员代表共同签署了联盟书。(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电力公司成功试点“虚拟数字员工”

近日,省电力公司相关专家及技术攻关团队深入交城县供电公司,对在这里已经试点应用一个月的“虚拟数字员工”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该技术非常成功,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基层一线工作负担。
  从2020年10月开始,国网山西信通公司针对基层反映低压居民老旧合同文本重新签订工作量大等实际问题,成立专门项目小组,对有关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完成了符合基层一线要求的“虚拟数字员工”应用技术,并于3月18日在交城县供电公司进行试点。
  据悉,该“虚拟数字员工”技术深度集成知识图谱、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模型,具有认知、理解、分析、对话能力,通过模拟人机交互行为,可完成识别、接触、通信、文本生成等任务,自动执行重复性的业务流程。本次在交城县供电公司试点应用的场景主要包含基层反映问题最集中的低压居民合同文本生成、台区可开放容量计算、线路日线损统计三个方面。结果显示,该“虚拟数字员工”技术不但工作效率高,平均每份低压居民合同文本信息处理仅需15秒,而且准确率也非常高,在目前已完成的交城县供电公司1.8万份低压居民合同文本生成方面差错率为零,极大地减轻了基层一线人员的工作量。(来源:山西新闻网

【晋中动态】

●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盟员之家”向农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4月20日,民盟太谷支部主委岳俊青率领的多家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盟员之家”特色(地标)产业联盟农业高科技企业,来到范村镇的山西东辉世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了相关高科技农资产品与配套服务,助力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此次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盟员之家”提供的农业高科技企业,涉及农产品检测、功能农业富硒科技、中医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日本技术的生物菌剂、国内领先的功能成分萃取技术、三安科技6家企业。通过以产业联盟为抓手,汇聚国内外农业行业领军高科技企业资源,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服务,扎实践行服务山西农业转型升级的责任担当。(来源:晋中日报)

 ●我市开展第52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在第52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4月22日,我市开展了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传活动。

活动当日,全市各级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围绕主题,深入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学校厂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掀起了广泛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的热潮,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绿色行动,带头身体力行,争做建设美好家园的守护者。

为保障地球日宣传活动顺利进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制订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制作了“世界地球日”的来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知识等宣传资料,向全市发出“四带头四争做”倡议,开展了“珍爱地球 从我做起”签名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下一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带头担当尽责,争做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的践行者,全力实施好“三保两优一激活”战略,严守“三条红线”和生态安全线,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违法占地、毁林行为,优化空间规划布局管控,优化林草生态发展,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搞好地质灾害防治,保障全市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来源:黄河新闻网)

●中博会进入倒计时 “晋中元素”蓄势待发

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进入开幕倒计时30天。目前,我市的参展招商、展会筹备等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各参展企业进入紧锣密鼓的备展状态,一批极具“晋中元素”的项目、活动、会展、论坛等蓄势待发。

此次中部博览会晋中分会场,重点聚焦晋中国家农高区、转型蹚新路、乡村振兴、特色扶贫农产品、山西药茶、特色非遗、中华老字号等晋中优势和特色,将举办大会开幕式和巡馆、晋中国家农高区成果展示、转型蹚新路成果展示、特色商品交易订货会、网红带货直播活动及项目路演、专题推介活动、“农业科技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 、“游山西·读历史”晋商文化体验游、交易成果发布会暨项目合作签约九项活动。

盛会在即,秣马厉兵。我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全情投入,确保第十二届中部博览会圆满成功。围绕展会主题,我市以精准招商、专题对接为抓手,开展邀商招展。目前,已有来自新疆、河南、安徽、吉林等省共400余家参展企业报名,涉及食品、饮料、红酒、茶叶、农产品、特色非遗等行业领域。

此外,以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为宗旨的特色非遗商品交易订货会也在有条不紊地准备中。届时,将有全省133户非遗产品和企业参加,其中包括我市的65户企业,不乏最具晋中特色的非遗项目和产品,旨在通过展会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并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达到以文养文的目标。(来源: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