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1年第20期(总第141期)(2021年6月21日-6月25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4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中欧班列累计开行4万列 带动沿线通道经济快速发展德国202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为2011年以来首次经俄铁网从中国至欧洲的过境运输量增长0.6倍 

国内经济:5月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增长31.6%我国新能源车约占全球总量一半5月我国服务外包实现两位数增长

山西动态:综合交易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30%全省各类商品价格稳中有降1-5月份山西省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山西借力消费升级融入全球产业链

晋中动态:①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探索实施投资项目技术评审改革全市85%以上的投资项目免评审1至5月我市经济稳固向好稳步提质关建勋带队观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情况

国际视角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4万列 带动沿线通道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欧班列专题协调机制20日在京召开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中欧班列发展成效和经验,部署“十四五”时期推进中欧班列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中欧班列发展取得巨大成效。一是彰显了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地位和作用。截至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打通了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二是铸成了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桥梁纽带。中欧班列运送货物货值占中欧货物贸易的比重逐年提升,从2015年的1%增至2020年的7%。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向欧洲发运1199万件、9.4万吨防疫物资。三是开创了亚欧陆路运输新篇章。中欧班列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陆上运输新通道,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四是带动了沿线通道经济快速发展。中欧班列促进了口岸经济、枢纽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同时也加速了要素资源跨国流通。

会议强调,经济全球化仍是时代潮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共识越来越广泛。要巩固扩大中欧班列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发展效益。(源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德国202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为2011年以来首次

德国联邦统计局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德国境内常住人口数为8320万人,较前一年下降1.2万。这是德国常住人口数自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位于德国威斯巴登的德国联邦统计局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9年间,德国常住人口数保持增长态势,从8030万逐年增长(同比,下同)至8320万。

德国联邦统计局指出,造成德国去年常住人口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项:首先,德国去年净移入人口数从2019年的294000人大幅下降至209000人。其次,死亡人数多于新出生人数的规模从2019年的161000人增至212000人。尽管净移入人口尚能抵消死亡人数的增幅,但已不足以给总人口带来正增长。

数据还显示,尽管新冠疫情在2020年造成老年人死亡率上升,但老年人在德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仍有所提升。

其中,80岁以上的年长者人数增长了25.5万,增幅达4.5%,总人数达到590万人。年龄在60-79岁之间的年长者人数增长了9.6万,增幅为0.5%,总人数达到1820万人。与此同时,年龄在20至59岁之间的中青年人口数则减少了36.7万,降幅为0.4%,总人数为4370万。20岁以下少年儿童人数同比仅增长四千人,总人数为1530万。(源自:中国新闻网)

经俄铁网从中国至欧洲的过境运输量增长0.6倍

俄罗斯交通部信息分析报纸《俄罗斯交通》报道称,今年前5个月经俄罗斯铁路公司网从中国至欧洲的集装箱过境量增长了0.6倍。

该消息称,俄铁指出,自年初以来,经俄铁基础设施的中国-欧洲-中国航线集装箱运输量显著增长。前5个月,运输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7倍,达到29.21万个20英尺标准箱。运输货物约220万吨,是去年的1.8倍。

同时,从中国至欧洲的过境量增长0.6倍,达到18.84万个标准箱,而欧洲至中国的过境量增长1.1倍,达到10.37万个标准箱。(源自:界面新闻

国内经济

5月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增长31.6%

  据海关部门统计,今年前5月,全国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值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6%,比进出口整体增速高3.4个百分点,成为稳外贸稳外资重要力量。其中,出口11067.3亿元,增长36.4%;进口9763.7亿元,增长26.6%。

  去年以来,海关总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在综合保税区推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允许综合保税区内加工制造企业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等,支持企业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为进一步提升便利化水平,海关总署不断优化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优先将“两步申报”“两段准入”“两区优化”等重点改革在区内落地推进,区内企业账册备案、税款补缴等业务实现“秒办”。

  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司长陈振冲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拓展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继续推进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仓储物流等传统业务,支持研发、检测、维修等新业务新业态先行先试。(源自:经济日报)

我国新能源车约占全球总量一半

截至2021年5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据了解,今年1月至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7万辆和95万辆,同比均增长2.2倍,市场渗透率达到8.7%,增长势头强劲。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配套环境日趋完善,截至今年4月,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6.5万座、换电站644座,各类充电桩187万个,建成覆盖176个城市、超过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快充网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18日在上海举行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汽车市场依然保持稳定,2020年的产销降幅在2%以内,汽车产量占全球比重达到32.5%,创历史新高。中国汽车市场的稳定,为全球车企提供了良好的经营支撑。

据预测,今后5年至8年,我国将有大量国IV标准及以下的在用车辆逐步面临淘汰替换,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5年电动汽车产销增速预计将保持在40%以上。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汽车市场将发生明显改变:一是能源使用结构将产生改变,绿色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二是电池、电机等新材料供给将达到新的平衡,形成供给的重要保障能力;三是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显著扩大,充电设施智能化将得到普及;四是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将更加完善、健全。(源自:新华网)

5月我国服务外包实现两位数增长

  最新数据显示,1—5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6491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执行额406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0%和30.8%,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4.7%和42.9%。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648亿元,执行额23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9%和24.4%,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9.2%和37.6%。

  具体来看,前5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从结构看,1—5月,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1104亿元、428亿元和8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0%、17.0%和20.3%。

  从地域看,1—5月,全国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总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046亿元,执行额20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0%和23.0%,占全国总额的83.5%和85.9%。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656亿元,执行额12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5%和20.9%,分别占全国总额的45.4%和51.1%。

  从市场看,1—5月,我承接美国、中国香港、欧盟离岸外包执行额分别为523亿元、467亿元和300亿元,合计占我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54.3%,分别同比增长24.6%、31.9%和14.3%。我国承接“一带一路”国家离岸外包合同额714亿元,执行额42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0%和24.6%。

  从企业性质看,1—5月,民营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854亿元,同比增长42.8%,执行额569亿元,同比增长37.5%。外商投资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876亿元,执行额11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9%和14.2%,占全国51.4%和47.1%。

  从就业看,截至5月,我国服务外包累计吸纳从业人员达1326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841万人,占63.4%。2021年1—5月,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35.3万人,同比增长18.4%,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21万人,占60.4%。(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山西动态

综合交易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30%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21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综合交易价格指数为158.26点,环比上涨0.30%。
  具体来看,动力煤指数140.90点,环比上涨0.10%;炼焦用精煤指数178.37点,环比上涨0.47%;喷吹用精煤指数191.18点,环比上涨2.54%;化工用原料煤指数151.82点,环比下跌2.01%。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分析认为,近期各地安检力度持续加大,主产地部分煤矿停产检修,在产煤矿生产谨慎,部分露天矿区因雨水天气影响,开采受限,动力煤现货市场供应量整体呈现偏紧状态;焦炭市场平稳运行,焦企吨焦盈利较高,焦企开工率维持高位,对原料煤刚需支撑较强,采购相对积极。(源自:山西经济日报)

全省各类商品价格稳中有降

据省商务厅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显示,6月12日-18日全省各类商品价格稳中有降,具体监测情况如下:
  粮食类:粮食类零售均价5.63元/公斤,周环比微降0.17%;食用油类:桶装食用油类零售均价15.39元/升,周环比微降0.33%;猪肉:白条猪肉零售价21.62元/公斤,周环比下降6.39%;禽类:白条鸡批发价19.69元/公斤,周环比持平;蛋类:鸡蛋零售价9.09元/公斤,周环比微降0.66%;蔬菜类:蔬菜类批发均价3.43元/公斤,周环比下降1.44%;水果类:水果类批发均价5.06元/公斤,周环比微降0.37%。
  预计本周,各类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蔬菜及水果价格有继续回落迹象,其他商品价格保持平稳。(源自:山西经济日报)

1-5月份山西省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

  1-5月份全省经济延续稳定恢复发展态势,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实现上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打下坚实基础。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明显向好

  1-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7%(全国17.8%);两年平均增速(7.8%)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当月增长7.6%。

  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16.3%,非煤工业增长19.5%。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6.5%,制造业增长22.9%,电热气水生产供应业增长9.3%。

  从行业看,新动能增势强劲。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长35.7%,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76.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9.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4倍;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2.7%,均明显快于全省工业增速。

  从产品看,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部分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3倍,手机增长116.5%,光伏电池增长39.8%。

  从支撑因素看,用电量货运量快速增长。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8%,工业用电量增长16.0%;公路货运量增长38.6%,铁路货运量增长19.4%。

  从企业效益看,1-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59.3亿元,为近5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增长35.2%;实现利润678.2亿元,同比增长3.6倍,明显快于全国(1.1倍)。

  投资增速快于全国,制造业投资引领增长

  1-5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比全国(15.4%)快3.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13.4%)快于全国9.2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0.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2%。

  分领域看,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4.1%、17.2%、26.4%。

  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引领增长。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44.4%,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38.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5.9%,均快于全省投资增速。工业技改投资快速增长,1-5月份增长34.9%。

  市场消费加速恢复,新兴消费蓬勃发展

  1-5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7.4亿元,增长32.2%,比全国(25.7%)快6.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017.0亿元,增长38.4%,比全国(29.9%)快8.5个百分点。5月份当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0%。

  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55.1亿元,增长3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1.9亿元,增长38.5%。

  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971.9亿元,增长36.9%;餐饮收入45.2亿元,增长82.6%。

  新兴消费蓬勃发展。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5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4.5%,智能手机增长30.6%。

  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全省网上商品零售额74.2亿元,增长1.2倍。

  财政收入增速加快,物价涨幅保持平稳

  1-5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4.9亿元,增长12.5%,较1-4月份加快2.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75.0亿元,增长2.8%。5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57.7%。

  5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088.9亿元,增长8.8%;各项贷款余额32588.2亿元,增长9.1%。

  1-5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4%,衣着类上涨0.7%,居住类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1%,医疗保健类下降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2.0%。5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

1-5月份,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3.3%,涨幅较1-4月份扩大2.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价格上涨16.2%,焦炭价格上涨32.2%,冶金价格上涨26.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2%。5月份,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4.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2.0%。

  1-5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5万人,同比增加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49.9%;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9万人,同比增加8.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63.5%;5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控制在4.5%目标以内。(源自: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借力消费升级融入全球产业链

  山西22日对外公布“十四五”新产品路线图,以期借助消费升级融入全球产业链。

  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解读《山西省“十四五”新产品规划》。官方表示,到2025年,山西将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山西制造”产品体系。

  山西省工信厅投资与规划处处长李鑫说,山西将在半导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特色轻工等17个重点领域突破,探索山西新产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山西在扩大大宗工业品市场基础上,重点补足特色高端轻工产品和高附加值民用消费品短板。”山西省工信厅副厅长马运侠说,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山西将提升新产品双向开放水平,培育一批外向型、服务贸易型新产品,促进山西产业和产品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在中国积极扩大内需背景下,山西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发平台、激活创新研发机制、升级产业链等,推进新产品开发。

  “山西应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渗透融入到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全过程,以跨界融合催生一批新产品。”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说,建议山西加快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发展一批绿色新产品。

  按照路线图,未来五年,山西将重点培育500个前沿、先进、特色新产品,力争打造95个代表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竞争优势显著的高精尖产品,涵盖信创、半导体、人工智能等17大重点领域。(源自:山西日报)

晋中动态

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探索实施投资项目技术评审改革全市85%以上的投资项目免评审

  “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烦心事,为晋中创优营商环境作出贡献。”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审批中技术评估评审耗时长的问题,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营造“六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为项目建设减负提速为抓手,扎实开展投资项目技术评估评审改革试点工作,经反复修改论证,日前,制订并试行了《晋中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技术评审改革方案》。

  改革后,项目立项由平均16个工作日压减到1个工作日办结,压减时限94.4%,做到了“一表两书一文”办理,材料大幅精简,彻底解决了企业“评审难”问题。

  在投资项目审批中,技术评估评审耗时占整个审批时长的85%以上,特别是中介服务耗时长、环节多、成本高,严重影响审批效率,是影响项目审批的关键一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晋中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技术评审改革方案》的出台,正是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的有效举措。

  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大幅压缩评审范围,推动85%以上的投资项目纳入免评审管理。明确“三不评审”,即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下且不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政府投资项目,不涉及环保、生命财产安全的企业投资项目,政府统一服务、区域综合评估的事项,一律不再组织评审。项目评估改革重点推行区域综合评估,实现区域评估打包、整合,小型简易项目实行一表备案。

  实施“承诺+诚信”制度,以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统领,由项目责任单位(或项目实施单位)、设计人员分别作出承诺,审批部门审核并出具审批文件。建立征信“黑名单”,倒逼履诺,终身负责。优化评审事项,推动剩余15%的评审项目基本实现不见面、线上评。仅对两类项目开展评审,一类是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另一类是涉及环保、安全的企业投资项目。重新梳理24项市级评审事项,下放县级1项,优化提升23项。实行评审资料一次提交、网上办理、并联审批,3个工作日内反馈、3个工作日内修改(要求高、难度大的不超过15个工作日),推动评审全面提速。其中涉及高风险、技术复杂的评审事项,进行当面沟通,占比不足2%。同时,实行中介服务与行政审批流程、时限捆绑,要求编制一般性技术资料原则上不超过1个月。

  改革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审批症结得到有效化解,项目评估评审的效率明显提高。一是程序减少。集成政务资源整合事项、整合流程、创优服务,实行“承诺办+并联办+合作办+网上办”,项目准入便利度和手续办理成熟度极大提升。二是成本降低。政府评审成本降低80%,企业评估费用节约、评审费用成本基本“归零”。比如,山西军昊实业声屏障新材料项目,改革前项目单位需自行办理8项评估事项,费用160余万元;改革后政府统一服务、并联办理,费用“归零”。三是时间缩短。评估时限平均压缩6个月,评审时限平均压缩1个多月,环节大幅扁平化。比如,昔阳(晋冀界)至榆次高速公路涉松溪河、清漳河、潇河等工程项目,改革前评审耗时56个工作日,改革后不超过15个工作日。(源自:晋中日报)

1至5月我市经济稳固向好稳步提质

 6月22日,市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市经济保持稳固向好、稳步提质的态势。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两年平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12.1%;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0.6%,两年平均增长9.1%。

全市经济运行的稳固向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以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持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持续出台精准服务措施,有力促进经济稳步回升,主要指标保持较高增速,经济恢复势头强劲。从农业看,今年土地墒情良好,光照充足,全市范围内未出现冻灾等农业自然灾害,蔬菜、水果生产销售保持平稳;从工业看,能源工业支撑有力,除炼焦外,其他主导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从服务业看,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加快恢复,线上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分析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市经济运行亮点纷呈,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跃升。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经济的冷暖感知最敏感。1至5月,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17289户,同比增长3%,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这是我市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结出的硕果。此外,我市还深入开展“百千万”亿行动计划,全市新增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4%,亿元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7%,安泰、东方希望等百亿级企业产值均实现较快增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至4月,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6个,总投资424.3亿元。在利好形势的带动下,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95.1%,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1%,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持续增强经济韧性上,我市不断加固产业链供应链,增强应对风险挑战底气,夯实筑牢经济向好基础。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上,一系列重振工业的政策措施即将出台。1至5月,全市21种主要工业产品有17种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1%,比2020年末提高38个百分点。产销有效衔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均呈“高位”运行;在传统产业升级上,产业链条进一步向高端化迈进,产业层级得到提升。1至5月,全市非传统工业增加值增长35.5%,高于传统产业15.8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8.5%,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8.7%和114.1%,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增长41.5%和26.1%,资金向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朗;在企业效益利润上,1至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1亿元;工业亏损企业同比减少79个,亏损额同比减少20.6%。

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上,我市以碳素、玻璃器皿、煤炭、药茶等为依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培育新外贸主体,推动外贸创新发展。1至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出口额完成8.4亿元,同比增长42.4%。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外商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实现较快增长,1至5月,全市新引进外商投资项目2个,实际利用外资8096万美元。第十二届中部博览会期间,我市累计交易订货1.863亿元,签约项目47个,总投资达511.5亿元,晋中分会场各项活动内容丰富、亮点突出,进一步打响了晋中品牌。

在全力稳就业保民生上,今年以来,我市开展了职业技能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等专项工作,就业形势稳中趋好。1至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064人,完成省定任务的44.6%;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19690人,同比增长11.1%。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启动征收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居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6万人和41.3万人,分别较2020年底增加13925人和4350人;制订出台促进健康养老、未成年人保护等实施方案,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完成208个,完成率38.2%。物价水平保持平稳,5月,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1.5%;市区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3.1%。(源自:晋中日报)

关建勋带队观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情况

  6月18日下午,省委常务副秘书长关建勋带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和开发区常态化督导培训班成员来到我市,实地观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情况。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秘书长连建华陪同。

  观摩中,培训班成员来到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山西海玉园食品有限公司海玉膨化食品及包装物流项目建设现场,听取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情况汇报,了解海玉膨化食品及包装物流项目建设情况。

  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承接我市“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把“标准地”改革作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工业投资项目“全承诺、零审批、拿地即开工”新路径,为全市“标准地”改革闯出了新路、作出了示范。截至今年6月,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共挂牌出让7宗“标准地”,出让面积1226亩。与此同时,全市各开发区也积极推行“标准地”改革,2020年全市共成交“标准地”23宗,合计面积2795亩。今年的改革目标是实现全市开发区产业用地中“标准地”出让宗地数不低于50%。

  关建勋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是营造“六最”营商环境、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土地供应效率、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学习借鉴示范区晋中开发区的经验做法,充分领会“标准地”改革的深刻内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常书铭表示,晋中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要求,把推进改革作为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准确把握改革的关键环节,完善制度流程,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一批具有标准性、示范性、引领性的改革案例,努力在推动试点落地生效、深化改革制度设计、形成可复制经验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确保改革取得实效,释放更大红利,真正让企业“签约即可开工”“拎包即能入驻”,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源自: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