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1年第25期(总第146期)(2021年7月26日-7月30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30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美国通胀困扰,怪得着中国吗?;②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 世界经济复苏分化加剧;③多因素料将支撑国际油价震荡上行。

国内经济:①走过2020年的低迷期 二手车市场迎来“高光”时刻;②下半年经济工作看点:稳增长促内需,财政加力;③“淡季不淡” 上半年能源供需总体紧平衡。

山西动态:①上半年山西城乡居民收支同步增长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1元;②上半年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特点鲜明;③山西商品房销售市场持续恢复。

晋中动态:①“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经济交出优异“期中答卷”;②优化环境“软实力” 筑牢发展“硬支撑”;③郝向明调研市城区部分城建重点工程。

 

国际视角

●美国通胀困扰,怪得着中国吗?

新冠疫情延续一年多来,得益于疫苗接种推进、各国抗疫强力政策实行,全球经济逐步走出至暗时刻。与此同时,久违的通胀压力重回人们视野。

年初以来,全球通胀指标持续上升,最直观的反映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通胀压力较为突出,也最受关注。近期一些外媒恶意炒作所谓“中国输出通胀论”,值得警惕。

美国通胀背后有哪些因素

美国物价自今年年初以来不断上行,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创13年来最大涨幅,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创近11年来最大涨幅。美联储更关注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剔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3.4%,创近30年来最大涨幅。

美国本轮通胀有着鲜明的疫情印记,也有着结构性因素:

一是需求扩张。随着疫苗广泛接种和经济在更大范围重启,消费需求迅速释放,商品和服务价格普涨,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

二是供应链瓶颈。疫情冲击、极端天气搅局、再加上物流短缺,全球供应链普遍承压,汽车、半导体、化工和药品等领域尤其明显。以汽车行业为例,由于芯片短缺,大量汽车厂商被迫减产,二手车库存锐减,美国二手车价格4月环比涨幅超过10%。由于不同国家疫情防控效果有别,经济复苏不同步,全球供应链修复程度参差不齐,运转不畅。

三是劳动力供给侧难题。疫情让不少人选择主动失业。同时,疫情催生的经济结构性变化,改变了行业间劳动力需求分配格局。求职者技能与行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劳动参与率低迷。美联储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部分企业因招工难而推迟生产或者缩减服务规模,很多企业需要额外投入成本来招募员工。多数企业认为,未来几个月投入的成本和销售价格将进一步上升。

影响美国通胀的短期性因素会否逐渐消退,推动通胀走高的持续性因素会否继续积累,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国通胀折射出全球中长期隐忧

实际上,通胀压力不仅仅困扰发达经济体。市场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的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也从4月份的3.9%升至5月份的4.5%。今年6月以来,巴西、墨西哥和俄罗斯等国央行相继开启加息进程。要看到疫情给本轮全球通胀带来的不同以往的特点,也要看到未来可能对全球通胀产生影响的中长期变量。

首先,供给约束是推动本轮通胀上升的主因。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与以往经济危机有着显著区别,传统衰退后的复苏往往难在需求不足,而疫情扰动了供需两端。随着经济重启,积压的需求快速释放,而供给滞后,经济复苏的焦点从需求不足转向供给约束。全球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种情况分化,导致全球供应长链修复难以形成合力,瓶颈难以打破。

第二,主要国家宏观调控从“货币主导”转向“货币财政双驱动”。疫情暴发后,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推出了空前的财政刺激。美国推出“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后继续在财政政策上发力,通过失业救济、消费补贴、减税支持甚至直接向民众派发现金等方式来为经济托底。史无前例的财政扩张使得美国国债GDP占比突破历史高点。庞大的财政资金流入在提振消费和推升通胀方面起的作用较货币政策更为直接。

第三,全球通胀温和的基础被侵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通胀中枢不断下行。有观点认为,持续多年的通胀缓和得益于技术进步以及全球化大潮下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与全球化抑制通胀相反的是,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疫情带来的空间上的隔离、产业链收缩等逆全球化趋势,不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分工协作,将推升商品价格。此外,全球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也成为通胀上行的推手。

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繁荣,通胀持续攀升则可能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在通胀超预期上升时,央行的决策受到考验。如果对通胀估计不足,可能导致货币政策调整滞后,或者被迫以更大力度、更快节奏收紧政策。在此情况下,资产价格也面临较大重估压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资本市场对全球性通胀和流动性变局的预期不足,是未来一大“潜在风险”。

“中国输出通胀论”太荒谬

随着全球通胀压力升高,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媒将通胀归咎于中国,提出所谓“中国输出通胀论”。有些报道试图以中国作为全球工厂的地位和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传导来解释美国和其他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中国输出通胀论”背后的逻辑十分荒谬。

首先,中国并非全球大宗商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多是因为疫情导致的供需矛盾。经济复苏带来需求回暖,而供应链迟迟未能全面恢复。拆解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也不难发现,占比较高的住房、能源、医保、金融服务等物价根本不在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影响范围之列。

其次,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通胀中枢下行的重要贡献者。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后,给世界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疫情后中国经济率先企稳恢复、有序复产复工,为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难得的稳定性。中国出口企业消化了相当部分的成本压力,这实际上有助于防止其他地区消费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最后,相比美国零利率、无上限量化宽松和大规模财政刺激,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更为克制与谨慎。这恰恰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态度。在PPI和CPI“剪刀差”加剧背景下,中国央行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着眼于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优先选择全面降准,这体现了货币政策仍然注重在稳增长、防风险和控通胀之间保持平衡。 (来源:新华网)

●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 世界经济复苏分化加剧

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预计202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前景恶化,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测被上调。这些调整反映了疫情的走势以及支持政策的变化。多边行动对于减轻复苏分化、改善全球前景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多边和国家层面实施协调一致、方向明确的政策行动,才能使所有经济体实现持久复苏。

当地时间7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相较4月份预测没有什么变化,但对各组国家的预测作出了向上或向下的调整。预计202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前景恶化,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与此形成对照,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测被上调。这些调整反映了疫情的走势以及支持政策的变化。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4.9%,相较4月份的预测上调了0.5个百分点。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Gita Gopinath)表示,上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主要是因为对美国、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测进行了上调。

IMF指出,自2021年4月份《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发布以来,各国的经济前景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疫苗获取能力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断层。沿着这条断层,全球复苏形成了两组阵营:一组是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进一步恢复正常经济活动的国家,这些国家几乎都是发达经济体,另一组是仍面临感染病例再度激增、死亡人数不断上升的国家。然而,只要病毒还在世界上某个地方扩散,目前感染病例很少的国家也不能保证可以平稳实现复苏。

IMF预测,2021年发达经济体GDP将增长5.6%(相较4月份预测上调0.5个百分点,以下同),其中,美国经济将增长7%(上调0.6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将增长2.8%(下调0.5个百分点),英国经济将增长7%(上调1.7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将增长4.6%(上调0.3个百分点),欧元区中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经济将分别增长3.6%、5.8%、4.9%、6.2%,相较4月份预测,德国、法国没有变化,意大利上调了0.7个百分点,西班牙下调了0.2个百分点。

预测显示,202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将增长6.3%(下调0.4个百分点),其中东盟五国将增长4.3%(下调0.6个百分点),印度经济将增长9.5%(下调3个百分点),俄罗斯经济将增长4.4%(上调0.6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将增长5.3%(上调1.6个百分点),南非经济将增长4%(上调0.9个百分点)。预测中国经济2021年将增长8.1%,与1月份预测相同,2022年将增长5.7%,相较4月份预测,上调0.1个百分点。

吉塔·戈皮纳特指出,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发达经济体与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21年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前景改善了0.5个百分点,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预测下调了0.4个百分点,原因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前景显著恶化。

吉塔·戈皮纳特强调,对经济增速预测做出这样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疫情的发展变化,即德尔塔变异病毒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发达经济体近40%的人口已完全接种疫苗。相比之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接种比例为11%,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仅有很少的人口得到接种。增长预测上调的原因包括疫苗接种速度快于预期以及经济活动回归常态,而导致增长预测下调的因素包括一些国家无法获得疫苗以及出现新一波疫情,特别是印度。

吉塔·戈皮纳特表示,复苏进程出现更严重分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政策支持方面的差异。发达经济体继续提供大规模财政支持,并已宣布在2021年及之后年份实施规模达4.6万亿美元的支持措施。2022年全球增长预测的上调主要反映了美国和“下一代欧盟基金”预计将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此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大多数措施已于2020年到期,他们正准备重建财政缓冲。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巴西、匈牙利、墨西哥、俄罗斯和土耳其还开始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以防范价格上行。大宗商品出口国则受益于高于预期的大宗商品价格。

对于当前整体通胀水平有所上升,吉塔·戈皮纳特认为,通胀压力是暂时的,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通胀预计将在2022年回落到疫情前的水平,其原因如下:

首先,异常高的通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是由受疫情影响的部门导致的,如旅游和酒店业等部门,也是与去年异常低的价格水平(如大宗商品价格)相比所致。

其次,大多数国家的总体就业率仍然大大低于疫情前水平,尽管一些部门的工资增长迅速,但总体工资增长仍处于正常范围。随着健康指标改善、超常规的收入支持措施到期,某些部门的人员招聘困难有望消退,工资压力将得以缓解。

最后,长期通胀预期这一根据调查和基于市场的指标依然得到有效锚定,一些导致价格对劳动市场供大于求程度变化敏感性下降的因素(如自动化)在疫情期间可能已经加剧。

IMF强调,尽管扩大疫苗供应可以改善经济前景,但全球经济复苏的风险偏向下行。如果疫苗普及速度慢于预期,则病毒可能进一步发生变异。高传染性变异病毒的出现可能严重拖累复苏进程,到2025年可能导致全球GDP累计损失4.5万亿美元。另外,在资产估值过高的环境下,如果市场突然重新评估货币政策前景,特别是在美国,则融资环境可能急剧收紧。美国的刺激政策支出力度也可能弱于预期。疫情的恶化和融资环境的收紧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双重打击,使复苏进程出现严重倒退。

鉴于多边行动对于减轻复苏分化、改善全球前景起着关键作用,IMF建议,首先,确保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提供疫苗以及诊断和治疗手段。这将能挽救无数生命,防止出现新的变异病毒,并为全球经济带来数万亿美元的额外产出。IMF工作人员最近就结束这场疫情提出了一项规模为500亿美元的方案,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认可。该方案提出了以下目标,即到2021年年底和2022年年中,将所有国家的疫苗接种率至少分别提高至40%和60%,同时确保提供充分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其次,确保资金受限的经济体能够继续获得国际流动性。主要央行应当就其货币政策前景开展清晰的沟通,确保对通胀的担忧不致引发融资环境迅速收紧。IMF提议开展新一轮规模相当于6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SDR)普遍分配,其中2500亿美元将分配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最后,各国应继续根据本国所处的危机阶段实施相应的政策:一是走出危机最严重阶段,为此应优先安排医疗卫生支出,包括疫苗接种方面的支出,并向受影响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定向支持;二是巩固复苏,根据可用政策空间重点扩大财政和货币支持,包括通过补救措施扭转教育损失,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录用补贴和高效的破产处置机制,支持劳动力和资本流向增长中的部门;三是投资于未来,推动实现长期目标,包括扩大生产能力、加快向低碳依赖的转型、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并确保公平分享收益。

吉塔·戈皮纳特强调,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击退疫情,复苏才可能稳固;只有在多边和国家层面实施协调一致、方向明确的政策行动,才能使所有经济体实现持久复苏。如果没有这些政策行动,全球经济的分化将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动荡和地缘政治紧张形势都将恶化。(来源:经济日报)

●多因素料将支撑国际油价震荡上行

自7月19日重挫超6%之后,国际油价近期稳步回升。有分析指出,2021年下半年,预计需求持续回升、供需缺口仍存、疫苗接种持续推进等多因素将推动国际油价小幅上涨,但其走势可能呈现区间震荡的格局。

疫情反弹施压油价

由于多个国家新冠疫情反弹令市场人气承压,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7日小幅下跌。截至27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26美元,收于每桶71.65美元,跌幅为0.36%;9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02美元,收于每桶74.48美元,跌幅为0.03%。

美国疾控中心26日把到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和吉尔吉斯斯坦旅行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上调至最高等级。美国国务院在26日也以疫情为由发布针对古巴、塞浦路斯、葡萄牙、西班牙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不建议旅行”建议。

26日,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当天发布的7月德国商业景气指数、反映企业对未来半年预期的指数,以及目前经济状况的评估指数均低于此前市场预期共识,其中前两项指标还出现明显环比下降。这些数据变化也引起市场对石油需求复苏的担忧,国际油价在隔夜市场明显下跌。

受主要产油国调整产量和市场担忧疫情形势等因素影响,纽约油价和伦敦布伦特油价19日均跌破每桶70美元,分别大幅下跌7.51%和6.75%。

分析指出,市场仍然担忧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的传播将对需求前景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原油市场在供应收紧的情况下仍没有出现上涨。除非对疫情的担忧得到缓解,否则石油市场仍将在进一步上涨方面徘徊不前。市场正寄望印度和英国等地的疫情形势能够尽快达到峰值,同时疫苗接种能够加速推进。

此外,主要产油国达成增产协议也在当前疫情形势下一度引发市场担忧。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18日决定,将原定于2022年4月到期的现行减产协议延长至2022年年底,并从8月开始每月将产量上调40万桶/日。欧佩克还决定上调阿联酋、沙特、俄罗斯、科威特和伊拉克等国的产量基线。

短期供需缺口难消

有分析指出,虽然主要产油国提高产量和疫情严峻形势仍然令市场担忧,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原油需求也料将持续回升,短期内供需缺口仍将存在,国际油价料将持续获得支撑。

欧佩克对于石油需求前景目前仍然表示乐观。欧佩克称,新冠疫苗接种正在全球加速推进,大部分地区经济持续复苏,石油需求也出现明显的回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库存正在下降。

国际能源署近日表示,2021年下半年石油需求预计将强劲反弹,全球石油市场仍可能出现150万桶/日的短缺。

标普全球普氏在26日晚些时候公布的调查显示,分析师认为,由于炼厂开工率上升和原油出口增加,上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环比下降了250万桶,车用汽油和蒸馏油库存分别下降了130万桶和160万桶,上周美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为92.2%,环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

美国价格期货集团高级市场分析师菲尔·弗林在26日表示,预计本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将至少下降400万桶,汽油库存预计下降200万桶,蒸馏油库存将下降300万桶,炼厂开工率将提高1个百分点。

奥地利JBC能源在23日表示,北美和欧洲地区原油供需形势在今年夏季好于近五年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亚洲原油市场依然火热,并在6月份面临最严峻的季节性紧张。

新航财富管理公司的首席市场策略师科林·切辛斯基说,在欧佩克及其盟友达成逐渐增加供应的协议后,市场转而关注需求侧。现在,油价继续在每桶65美元至77美元区间波动,以巩固今年以来的上涨。

美国价格期货集团高级市场分析师菲尔·弗林在27日表示,虽然石油期货价格在窄幅波动,但看起来市场已经避免了向下回调至每桶65美元这一情况的出现,现在正试图回到每桶72.48美元上方。

澳新银行研究部分析师表示,大部分主要地区的强劲道路交通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带来的影响是极小的。投资者也受到美国页岩油企业继续保持克制的鼓励。到目前为止,美国页岩油企业维持了资本纪律,聚焦于投资回报而非产量增长。

震荡行情料将持续

2021年下半年,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来临以及疫苗接种的继续推进,预计国际油价仍将呈现震荡上行趋势。

有分析指出,多重因素将继续为油市提供支撑:随着夏季来临,全球驾驶出行的需求大幅上涨;同时,伴随着疫苗接种的逐步推进和各国疫情应对经验的积累,疫情再度来袭的影响可能将有所降低;此外,欧佩克及其盟友目前的增产步伐较为谨慎,增产幅度尚难对原油供应造成显著影响;美国原油库存有所下降也将支撑油价上行。

不过,国际油价仍可能因为多重因素而呈现震荡行情。疫情形势发展仍然是市场最为敏感的焦点。全球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但秋冬季节疫情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依旧很大,一旦疫情形势恶化,可能迅速推动油价下跌。

同时,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十分明确,各国为提振本国经济而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也将对原油市场造成影响。通胀加速上涨的趋势令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主要央行面临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在此因素推动下,一旦美元指数出现上涨预期,将对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造成不利影响。

瑞银集团19日预计,布伦特油价将在今年9月底达到每桶80美元。

瑞士信贷18日预计,布伦特原油期货首行合约2021年均价预期为每桶70美元,纽约原油期货首行合约在今年的均价预期为每桶67美元。

花旗集团近日预计,伦敦布伦特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将在今年升至每桶85美元或更高水平。(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内经济】

●走过2020年的低迷期 二手车市场迎来“高光”时刻

“今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或将突破1600万辆,增长率有望达到15%。”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在2021中国二手车大会上对国内二手车市场做出了大胆预测。

罗磊之所以如此看好二手车市场,与今年以来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利好下二手车交易量持续走高密切相关。

市场走出“大阳线”

走过2020年的低迷期,国内二手车市场正在快速回暖。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累计交易二手车843.42万辆,同比增幅为52.89%,相较于新车1289.1万辆的销量还有一些差距,但二手车的增长率比新车高出了近27个百分点。即便是在6月份这样的汽车行业销售淡季,二手车的交易量依然有着4.43%的环比增长。

在日前召开的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表示,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汽车市场总体保持回稳向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各项主要指标都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具体来看,汽车后市场更加活跃。二手车与新车销售之间的比例已经上升到0.65:1。

对照2020年二手车市场整体下滑3.9%的数据,二手车热度高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业内专家给出了三个方向的解释:

第一个是芯片短缺的影响。和国外市场的同期表现类似,芯片短缺引发新车供给下滑导致汽车生意急剧变为卖方市场,驱使不少消费者转向买二手车。

第二个是政策利好。从去年5月份开始,二手车的增值税由2%降至0.5%,直接降低了经销商经营二手车业务的税负成本。同时商务部、公安部、税务总局等先后出台取消二手车限迁的政策、简化二手车交易流程,二手车流通的最大“堵点”被疏通,进一步释放了二手车的消费潜力。

第三个是新兴主体的进入。国内二手车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小微车商主导的,在减税等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商户进入这个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60万家车商经营范围含二手车,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二手车相关企业中,22%的企业成立时间在1年以内,超半数的相关企业成立时间在1年到5年之间。

罗磊认为,国内二手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他预计,2023年我国二手车销量将力争突破3000万辆;2025年二手车交易量将与新车销量基本持平。

线上交易趋势明显

与过往的起伏不同,二手车市场新一轮回暖有两个鲜明特征。

一是二手车消费的年轻化。二手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讨年轻人的喜欢。如今,这个情况大为改观。宝马曾在2021年的一份数据中披露:年轻人早已是宝马官方认证二手车的主要消费群体,其中20岁至34岁的用户占比已经达到46%。

二是二手车交易的数字化。国内二手车电商渗透率已从2016年约7%持续增长至2021年约21%,线上化趋势显著。APP月活用户规模(MAU)均持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的瓜子二手车,正是得益于在互联网平台持续深耕,实现了二手车领域非标品的大数据标准定价、全国范围内的供需匹配以及7天无理由售后保障等,逐渐搭建起了中国汽车交易及服务在线化电商的基础设施。

种种新现象的背后,预示着国内二手车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电商平台正成为市场主角。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冰认为,从自我驱动因素来讲,二手车行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数字化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强的盈利能力,但是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才有能力推动数字化。

向服务商转型

在国内二手车市场消费群体和消费模型均在迭代的局面下,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正在发生。

比如交易向服务的转变。在传统的二手车买卖链条中,车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差价,但宝马官方认证二手车的例子揭示了一个新的趋势:二手车市场的繁荣需要立体化的商业模式,从交易进一步延伸到后续的服务环节,从简单的卖车向卖服务转变,包括二手车的评估服务、保养服务、金融服务等。

再比如认证体系的标准化。就在二手车大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首批指定268V等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行”认证授权机构,二手车的鉴定评估有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二手车评估标准和认知体系的空白。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出现恰恰是一个行业高速增长的前提,特别是对二手车行业而言,认证不仅可以提高车辆的保值率,也将进一步消除消费者的心理负担,相当于润滑剂的作用。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政三看来,新的政策出台将加快推动形成二手车全国统一大市场。他表示,“以独立的、专业化、规范化的二手车经销企业为主体,以二手车交易和流通高效便捷为特点,以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为特征的有序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市场格局将会加速形成”。

二手车市场即将到来的“动荡期”,也许不是什么坏消息。相较于一个散乱无序的小众市场,行业的整合与重构会给产业链的参与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来源:中国青年网)

●下半年经济工作看点:稳增长促内需,财政加力

每到年中,按照惯例,一场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近年来,中央政治局均在7月下旬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称,中国经济当下的重中之重仍然是稳增长,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保持一个相对不错的速度,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取向也将维持一定的增长放在首要位置。下半年,一批扩内需、促消费的新政策有望出台,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此外,今年被明显后置的财政支出,有望在三季度开始加力。

稳增长依然是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保持了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宏观经济不仅保持了生产供给率先恢复的基本格局,而且呈现出市场需求跟进恢复的良好态势,经济循环逐步畅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今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9%,比一季度上升4.9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2.5个百分点。在投资方面,强动能的高技术投资、补短板的社会领域投资和反映市场活力的民间投资增长都比较快。出口方面,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自去年6月起连续13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当前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还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下半年中国经济有增长动能弱化、经济增速过快回落至潜在经济增长水平(5%-6%)的风险,结构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将延续。

王军表示,供给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约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杆高企和消费疲弱,两方面均限制了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三四季度GDP实际增速的同比和环比都将逐季走弱,全年大致在8.5%。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也认为,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当下的重中之重仍然是稳住增长,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保持一个相对不错的速度,为十四五开好局,为高质量发展迈好步,这是最重要的。当下中国经济的最重要风险是经济增速的下滑,下一步宏观政策的取向也是将维持一定的增长放在首要位置。

今年我国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不仅考虑到当前经济增长是恢复性的,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基础,还考虑到同明年、后年的目标平稳衔接。

在7月12日国务院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尤其要坚持‘就业优先’”。提出当前采取跨周期调节,要坚持区间调控,而区间调控的目的就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发展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李克强说,“当前我国城镇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同时,人民群众对收入增长的期待也在不断提升。如果经济不保持平稳健康运行,就业收入增长就很难实现。”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袁达19日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统筹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经济运行,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特别是针对经济恢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随着各项政策落实落细、效应进一步显现,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袁达说。

内需支撑有望增强

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年以来逐季改善,但恢复仍不及预期。

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回升到61.7%。上半年社零总额与2019年比较,增幅达到9%,其中一季度增长了8.5%,二季度增长9.4%,二季度比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

王军对第一财经表示,制约消费的既有结构性问题,更有总量难以持续增长的问题。疫情对消费的约束仍然存在,受收入分化、储蓄分流、地产挤压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情绪仍偏谨慎、储蓄意愿仍较强烈。

在7月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表示,当前消费市场运行当中还存在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等一些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有效,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居民消费信心逐步增强,我们预计消费市场总体将会继续朝着回暖向好方向发展。

商务部指出,下半年将进一步完善促消费政策措施,在落实好已经出台的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提振大宗消费等政策措施的同时,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变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储备一批扩内需、促消费的新政策。

汽车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强,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大头”。近几年来,汽车零售额在社零总额中占的比重一直在1/10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的不合理限制。

朱小良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全链条促进汽车消费这篇大文章,加快推动构建梯次消费、高效使用、绿色循环的汽车市场新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一是加快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二是深化汽车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三是推动取消对二手车交易的不合理限制,进一步便利二手车异地交易;四是完善汽车流通领域相关管理制度,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优化汽车消费环境。

地方经济半年报陆续出炉之后,各地密集开会谋划布局下半年经济重点,其中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7月19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在促进消费回暖上下功夫,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发展新的消费热点,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下半年,内需支撑有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较好,就业和收入水平持续好转,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转,有利于消费、投资继续稳定恢复。另一方面,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提升,一系列促消费、稳投资政策的效果将持续显现。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对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稳定复苏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15日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供需循环畅通,为下半年经济运行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从影响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因素来看,总体上支持经济进一步恢复、进一步向好的因素在逐渐累积、逐渐增多。

马光远表示,一定要维持政策的延续性,对于去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应对举措,不要急于退出,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要继续保持。考虑到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各方面的政策要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要引导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来,这意味着,中国的很多过去做大做强规模的政策要逐步退出。

今年被明显后置的财政支出,有望在三季度开始加力。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具有明显“预留空间”特征,表现为财政收入高增,而支出增速较缓,支出进度是多年以来最慢的。这种“收支增速错位”主要缘于上半年经济大幅反弹,对财政稳增长的需求下降;而下半年经济修复势头或边际放缓,政策需要为稳增长预留支出空间,这也是上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显著延后的直接原因。

今年地方债支出进度相对较慢。1-6月份,全国地方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48万亿元,而2021年全年新增地方债规模为4.47万亿元。这意味着上半年发行进度仅为三分之一,下半年还有近3万亿元新增地方债待发。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表示,下半年要加快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进度,推动基建投资以稳定经济增长。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积极财政政策仍要处理好经济社会风险与财政风险平衡的问题。要继续坚持今年支出结构以民生社保为主的方向,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并落实对制造业等减税降费政策。

今年财政部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同时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有序退出。对2020年出台应对疫情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分类调整、有序退出。适时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等政策执行期限,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对涉及疫情防控保供等临时性、应急性政策,到期后停止执行。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魏岩介绍称,在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减免力度,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继续清理规范收费基金。下一步,将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着力优化落实机制,持续发挥政策效应,让企业能有更多获得感。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总量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结构上,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价格上,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来源:中国新闻网)

●“淡季不淡” 上半年能源供需总体紧平衡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7月28日的国家能源局例行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淡季不淡”新特征凸显,能源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全国最高用电负荷连续6个月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部分地区采取有序用电措施。煤炭供应偏紧,价格高位震荡。

迎峰度夏进入高峰期,国家能源局表示从加快将已核准核增产能转化为实际产量,加快核准核增优质先进产能煤矿等多个方面,继续推进煤炭增产增供。同时,为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将加强电力供应保障现场调研、协调和督导,推进各类电源尤其是支撑性电源开机运行。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能源需求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2%,较2019年同期增长15.8%,两年同期平均增长7.6%,比“十三五”和“十二五”年均增速高1.9个和1.3个百分点。天然气市场需求也是旺盛,同比增长21.2%,较2019年同期增长23.5%,两年同期平均增长11.1%,基本达到“十三五”年均增长水平,工业用气超过往年水平。煤炭消费则同比增长10.7%,较2019年同期增长8.1%;成品油消费持续回暖,上半年同比增长15.7%,汽油消费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能源供需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表示,面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国家能源局组织相关企业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主要能源品种产量持续增长,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发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9.5%,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同比增长34.7%、23.7%;发电量同比增长13.7%。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4%、2.4%、10.9%。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电力供需结构不断变化。从需求侧来看,二产用电比例下降、居民和三产用电比例上升、空调降温负荷大幅增长;从供应侧来看,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快速发展。“受此影响,我国电力供需越来越呈现‘平时充裕、尖峰紧张’和‘整体平衡、局部紧张’的新特征。”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二级巡视员张扬民称。(来源:经济参考报)

【山西动态】
●上半年山西城乡居民收支同步增长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21

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延续了恢复性增长态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21元,比上年增加1300元,增长11.5%。分城乡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35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9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93元,增长15.4%。

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恢复增长的基础上,消费支出同比出现较快增长。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60元,比上年增加1206元,增长17.1%。分城乡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9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59元,增长15.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3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70元,增长20.4%。(源自:山西政府门户网)

●上半年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特点鲜明

7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1年上半年全省金融统计数据及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总量增、结构优、价格降、流动性充裕”的态势。

其中,金融总量适度增长,流动性合理充裕。截至6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9056.2亿元,同比增长5.9%。上半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62.4亿元,同比少增1746.9亿元。今年以来,通过执行全面降准政策释放流动性61.6亿元,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上半年,通过合理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503.7亿元,办理央行常备借贷便利9亿元,帮助相关机构缓解临时性支付压力。

各项贷款稳步增长,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2960.5亿元,同比增长9.3%,较年初增加2319.6亿元,同比多增281.7亿元。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即重点领域贷款增加较多。截至6月末,全省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15362.2亿元,较年初增加984.9亿元,同比多增220.5亿元;普惠领域贷款持续增加,截至6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81.7亿元,较年初增加86.9亿元,增长4.8%,民营经济贷款余额7794.3亿元,较年初增加346.5亿元,增长4.7%;涉农贷款余额10738.0亿元,较年初增加433.4亿元,增长4.2%;两项直达实体经济政策有效落实,截至6月末,全省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延期率为72.1%,较2020年提高30.6个百分点;1-5级地方法人银行信用贷款发放额占比为32.3%,较2020年提高15.1个百分点。全省累计备案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2.85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1.4万户、285.19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办理延期;累计备案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19.24亿元,支持1-5级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48.11亿元,惠及小微市场主体约1.9万户。

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带动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上半年,全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94%,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5%,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

金融支持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力度明显加大。引导金融机构聚焦能源革命“五大基地”建设、“六新”领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截至6月末,全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923.0亿元,较年初新增92.9亿元,同比多增28.8亿元;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截至6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2362.5亿元,同比增长13.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7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171.1亿元,同比多增33.3亿元。

各项存款持续增长。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577.1亿元,同比增长8.3%,较年初增加2080.0亿元,同比少增713.1亿元。(源自:山西政府门户网)

●山西商品房销售市场持续恢复

7月26日,从山西省房地产协会传来消息,今年以来,全省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山西省商品房销售市场持续恢复。

房屋施工面积继续扩大,竣工面积成倍增长。上半年,山西省房屋施工面积22052.6万平方米,增长18.1%,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7.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6498.5万平方米,增长18.2%,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4.0个百分点;全省房屋竣工面积473.4万平方米,增长1.75倍,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390.7万平方米,增长2.1倍。

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步高增长 。上半年,山西省商品房销售面积1369.5万平方米,增长57.8%,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46.9%,两年平均增速为21.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93.1万平方米,增长57.3%;商品房销售额955.4亿元,增长50.2%,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速为18.3%,其中住宅销售额892.9亿元,增长50.3%。

商品房待售面积结束连续50个月的负增长 。截至6月底,山西省商品房待售面积828.7万平方米,比2020年末增加43.3万平米,增长2.7%,结束连续50个月的负增长。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511.7万平方米,比2020年末增加47.2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22.5万平方米,比2020年末增加1.7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159.3万平方米,比2020年末减少8.6万平方米。 以2020年销售面积作为基数,商品房去化周期为3.7个月,其中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为2.4个月,均低于去化周期6-12个月的合理区间。

企业销售回款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137.9亿元,比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多222.6亿元,增长25.9%,两年平均增速为10.4%,比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快0.2个百分点。(源自:山西政府门户网)

【晋中动态】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经济交出优异“期中答卷”

 蹄疾步稳活力显现 发展短板加速补齐

GDP增速13.4%!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经济交出的“期中答卷”。7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情况 。这一成绩显示,我市经济发展步入稳步增长的常态化水平,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和“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创新创优营商环境,经济活力迅速提升,生产需求有效回升,收入效益明显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5.6亿元,同比增长1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4亿元,同比增长11.8%;第二产业增加值384.7亿元,同比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361.5亿元,同比增长12.5%。

在畜牧业的强力支撑下,农业经济保持稳定。上半年,我市以有机旱作增效、畜牧产业提质为突破,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7亿元,同比增长13.7%,产值增速为近年以来最好水平。

在持续发力的市场主体带动下,工业产销实现较快增长,稳固了工业基本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煤与非煤均保持较好增势。与此同时,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坚持常态化服务企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全市亿元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8%;加快促进产销循环,巩固工业经济良好形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分别增长42.8%、46.2%。

在受损行业加速恢复的拉动下,服务业向好形势明朗。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7.3%;从增加值看,第三产业增加值361.5亿元,同比增长12.5%。

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的步伐中,城乡设施不断完善。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4.2亿元,同比增长13.8%,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农业投资持续巩固;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0.7%,城建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新兴产业蓬勃壮大的潮流中,经济新动能不断强化,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上半年,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1%,尤其在吉利汽车、晋能光伏、斯能风电等企业的带动下,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71.6%,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465.3%;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44.4%,带动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54.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恢复明显。从发展结构看,制造业投资比重提升,占工业投资比重近60%,较上年同期提高17.5个百分点,投资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类消费加快好转,消费上档升级。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3.3亿元,同比增长28.9%。全市升级类消费加快回补,大额消费回暖,网络消费保持较好增势。

在坚持不懈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外贸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6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总额10.4亿元,同比增长40.5%。传统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玻璃器皿、焦炭均保持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品中,光伏组件上半年出口量达1.8亿元,同比增长754.6%。

经济运行的稳中向好、稳中提质,拉动财政收入加快增长,效益指标全面进位。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8.8亿元,同比增长17.6%。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64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02元,单位成本降低推动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39元,同比增长11.1%。同时,城乡收入同步好转,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18505元、9648元,分别增长9.1%、14.2%。

此外,民生保障力持续增强,物价就业保持稳定。1至6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36%,低于4.2%的调控目标;城镇新增就业2.18万人,完成省定任务的60.6%;农村劳动力转移2.45万人,完成省定任务的71.2%。(源自:晋中市政府门户网)

●优化环境“软实力” 筑牢发展“硬支撑”

728日,晋中市开发区工作暨“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推进会召开,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视,彰显了迅速掀起开发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新高潮的坚定决心。全市上下要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精神状态,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狠抓落实上来,把项目作为第一支撑,把开发区作为第一阵地,把营商环境作为第一保障,以“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促进营商环境改善,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开发区大发展,以开发区大发展牵引全市高质量发展。

当前,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最具说服力的“地方名片”、最具影响力的“金字招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重要抓手。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项目就是生产力”意识,聚力主攻“标准地”,统筹推进“承诺制”“全代办”,以“三项”改革夯实转型发展根基、 以“三项”改革打造区域竞争优势、以“三项”改革提振企业投资信心,真正实现开发区“拿地即可开工、 拎包入驻即可开业”,打造更高水平的“多快好省优”营商环境晋中品牌。

开发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做好开发区工作,关键在项目。各县(区、市)委和政府要把开发区作为经济建设的头号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的头等大事,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深入研究跟踪宏观政策,紧盯产业发展趋势,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力量,以先行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的姿态,聚焦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创新链”招商、“新能源”招商、“新平台”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模式,全范围、宽领域、多层次掀起招商引资大热潮,努力在招商引资上蹚出一条新路、闯出一片天地,夯实筑牢开发区这个硬支撑、硬根基、硬保障。

服务做得好,项目提速跑。优化营商环境、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三项工作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对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不论是“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还是“放管服效”改革,抑或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最终都要体现在项目建设成效上。各级各部门要把“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作为加快项目落地建设的“先手棋”、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主抓手”、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的“源动力”,压实责任、集成推进,完善机制、强化考核,专班对接、跟踪服务,让市场主体更多享受到改革红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各县(区、市)要把开发区和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晋中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等不及”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迎难而上,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以实干迎战、用业绩作答,迅速掀起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新高潮。

当前,全年时间已经过半。各级各部门要把心思集中在“优环境”上,把本领体现在“上项目”上,把目标锁定在“促发展”上,以非同寻常的气魄、非同寻常的担当,紧盯目标不动摇,勇于担当不懈怠,保持势头不松劲,迅速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项目建设新热潮、优化营商环境新大潮,以项目建设新成效、招商引资新成效、开发区建设新成效全方位推进晋中高质量发展。(源自:黄河新闻网)

●郝向明调研市城区部分城建重点工程

7月27日,晋中市副市长郝向明带领市城市管理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赴市城区部分城建重点工程进行调研。

郝向明一行先后深入潇河湿地公园动物展区项目、新建南路网球馆项目等建设现场,认真听取相关负责人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郝向明指出,市城区城建重点工程是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既定的施工安排,全力保障材料、机械、人员等施工要素,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分夺秒,推进项目早日建成。要高度重视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正确处理施工进度、质量与安全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做好扬尘污染和当前汛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着力建设“绿色工程”。(源自: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