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1年第42期(总第163期)(2021年11月29日-12月3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06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经合组织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②欧盟公布“全球门户”投资计划;③俄经济今年前10个月同比增长4.6%。

 国内经济:①发改委研究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②活跃度提升 全国碳市场迎“首考”倒计时;③前10个月中俄贸易额超去年全年 创历史新高

 山西动态: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山西智创城NO.7中国纳谷产业园;②构建营商环境“高地” 吸引高精尖企业集聚山西脱贫基础更稳固 群众生活更美好

 晋中动态:聚焦数字经济 寻求合作共赢;②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机装备园建设快速推进发挥古城品牌优势 激活县域发展动能


【国际视角】

经合组织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当地时间12月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下调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警告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可能将对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报告将2021年的经济增速由之前的5.7%调降至5.6%;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呈复苏态势,增长率可达4.5%,而2023年将放缓至3.2%。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健康卫生状况仍存在不确定性,新冠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地区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异毒株。

报告称,由于各国经济现状不同,经济复苏将体现出不平衡的特点,经济的反弹仍未使全球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完全恢复,2021年年中全球GDP仍比疫情前的预测低3.5%。预计2022年全球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货币和税收政策也将更好地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布恩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表示担忧,认为这种毒株正在进一步增加已经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能将威胁经济复苏。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经合组织成员国已陆续出现确诊病例。

英国牛津经济咨询公司的分析人士说,如果这种新毒株造成的影响不严重,可能会使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但如果其危险性更大,导致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被封锁措施所困扰,那么代价将达2个百分点。

经合组织警告称,卫生领域状况、高通胀、供应链瓶颈和潜在的政策失误都会导致经济复苏乏力。未来,疫情可能会继续促使政府限制人员流动,而这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能和价格产生长期影响。

经合组织还对通货膨胀问题予以关注,认为通货膨胀率的继续上升会迫使主要央行提前收紧货币政策,而收紧幅度或会超过预期。如果风险没有进一步加大,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整体通胀率可能从接近5%的峰值回落,预计将于2023年下降至3%左右。

经合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吉特·莫尔纳明确表示,中国仍将发挥世界经济增长驱动力的作用。经合组织预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21年将增长8.1%,这与今年9月份预测的8.5%相比有所下调。马吉特·莫尔纳指出,之所以下调是考虑到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相对放缓的情况。中国经济恢复得较早,现在已经回到正轨,而部分二十国集团成员的经济总量仍未达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源自:中国经济网)

●欧盟公布“全球门户”投资计划

据法新社布鲁塞尔12月1日报道,欧盟委员会当天宣布了一项在全球动员3000亿欧元公共和私人基础设施投资的计划。此举被视为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

欧盟委员会的一份文件称:“‘全球门户’计划的目标是在2021年至2027年动员高达3000亿欧元的投资……将欧盟、成员国、欧洲金融机构和国家开发金融机构的资源整合到一起。”

“全球门户”计划并未点名中国的国际基础设施战略,但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说,该计划是“对世界各地基础设施开发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路线图”。

另据德国《青年世界报》网站12月1日报道,欧盟“全球门户”投资计划将在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建设交通网络、能源项目和数据传输线。

与此同时,“全球门户”也被设想为对欧盟企业的一种支持计划。欧盟委员会一位高级官员周二证实,该计划也是为了在经济上加强欧洲,以便尽可能将目标国家的项目合同授予欧盟公司。

报道提到,欧盟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大张旗鼓地推出一个类似的倡议——“欧盟-亚洲互联互通战略”,但该战略基本上失败了。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不久前证实,该战略没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成果”。(源自:中国经济网)

 

●俄经济今年前10个月同比增长4.6%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1日在其官网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10月,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

报告显示,10月俄经济同比增长4.9%,快于9月的3.7%。报告说,10月经济增速加快得益于采矿业复苏。此外,天然气价格上涨和出口量增加也带动俄经济加快增长。

报告指出,俄10月消费需求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从9月的15.4%降至13.7%。

报告还显示,俄1月至10月平均失业率为4.9%。其中,10月失业率为4.3%,与9月持平,连续第二个月保持在近年低点。(源自:中国经济网)

【国内经济】
发改委研究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接连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研究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分析人士指出,在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和煤炭价格长效调控机制作用下,煤价将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发改委研究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与会专家建议,可综合采取适当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合理回升。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鼓励煤炭企业与燃煤发电企业在合理区间内开展中长期交易,鼓励燃煤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在中长期交易合同中明确煤炭、电力价格挂钩联动机制。

发改委表示,将进一步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研究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并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一旦超出合理区间,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控,推动上下游产业协调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源自:中国经济网)

活跃度提升 全国碳市场迎“首考”倒计时

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截止日期渐行渐近,11月以来重点排放企业交易意愿明显上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近1个月来全国碳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上月增加65%,挂牌协议交易日均成交量较上月上涨163%。截至12月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4847万吨,累计成交额超20亿元。

后续全国碳市场的市场化机制建设将加快完善,明年有望增加2到3个行业,目前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具体方案正在推进中。此外,金融机构也有望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各地要确保2021年12月15日17时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17时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

“根据试点碳市场的经验,临近履约期交易活跃度会大幅上升,四季度也会成为交易活跃期。”上海环交所总经理刘杰此前表示。

交易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判断。自今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截至10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交易量分别为595.19万吨、248.85万吨、920.86万吨、255.30万吨,成交金额分别为3亿元、1.17亿元、3.85亿元、1.07亿元。11月以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逐步放大,11月单月成交量已达2302.97万吨,成交金额约9.39亿元。

在交易规模放量同时,全国碳市场价格呈现动态平衡状态。截至12月2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42.88元/吨,低于首日开盘价48元/吨。

“从首笔交易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配额价格在合理的区间波动。临近首个履约期,重点排放企业交易意愿上涨,交易活跃度逐渐上升,流动性与交易规模较前期都有较大变化。”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称。

相对于碳排放配额而言,履约期“倒计时”压力对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交易影响更为明显。上海碳市场数据显示,自今年10月底以来,CCER每天成交量都在十万吨以上。11月12日,上海环交所官微刊发了一则CCER询价信息,称因业务需要,某公司拟出售已签发的燃气电厂项目CCER,数量超100万吨,拟通过协议交易方式进行。

“由于市场上没有更多新增资金,现在被纳入到履约范围内的都是存量CCER,未来价格走势取决于能否形成市场驱动的价格机制。”某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价格相对碳配额更便宜一些,目前CCER市场交易热情更高。

广州期货分析报告判断,在第一个履约期基本结束之前,全国碳市场以及CCER市场仍有望继续保持活跃。由于碳配额供给仍偏松,预计短期内价格仍将保持在41元-43元/吨区间。

在安永大中华区能源及基础设施咨询主管合伙人朱亚明看来,全国碳市场运行百日来的表现并不足以反映其潜力。他表示,目前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0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均集中于发电行业,另有更多高碳行业有望在明年年底前纳入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有着广阔发展空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推进,未来全国碳市场将向成熟完备的金融市场迈进。

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日前透露,按照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下一步全国碳市场积极推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现在是电力行业,明年可能还会增加2到3个行业,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把所有八大控排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正在负责有关石化行业的碳核算体系、碳中和的有关标准立项等前期工作。

石油公司也在积极行动。例如,中国海油提出进一步研究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决策机制,构建涵盖职能部门、重点控排单位、研究单位的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搭建碳排放和履约管理体系、适合新产业发展的公司管理内控体系和绿色金融体系等五大管控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效融入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按照目标,该企业力争到2028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钢铁行业力争2025年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目前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具体方案正在推进中,研究探索何时纳入、如何发放和核查。”有钢铁行业分析师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有关部门正积极推进非控排企业入市交易。这也意味着,后续金融机构也将参与到全国碳市场建设之中。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指出,金融机构可以多维度参与碳市场,助力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其实现价格发行功能。除提供银行账户开立、场内交易结算、相关资金监管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外,还可以广泛参与到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创设、为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金融业务中。

朱亚明提示,在关注碳金融产品利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做好金融风险的把控。“任何一个市场机制的形成都需要时间,通过市场规则的逐渐完善,才能确保市场是有效的,避免‘市场失灵’。在市场规则清晰完善的基础上再扩大碳金融产品规模,发挥好金融产业扶持的作用。”他表示。

展望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建设,孙传旺表示,从短期来看,应提升企业市场参与度,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从中期发展来看,将推动碳产品创新和碳衍生品交易;从长期来看,应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协同,加快非化石能源发电的蓬勃发展。(源自:经济参考报

10个月中俄贸易额超去年全年 创历史新高

今年1-10月,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服务进出口总额41980.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2.7%;其中服务出口19974.3亿元,增长29%;进口22006亿元,增长1.1%。服务出口增幅大于进口27.9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67.6%至2031.7亿元,同比减少4247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服务进出口下降5.4%,两年平均下降2.8%,其中出口增长26.6%,两年平均增长12.5%;进口下降23.1%,两年平均下降12.3%。10月当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4139.7亿元,同比增长24%。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高。1-10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8566亿元,增长13.3%,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4.2%,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0060.4亿元,增长16.9%,占服务出口总额的50.4%;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增长33.6%、29.1%、21.7%。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8505.5亿元,增长9.3%,占服务进口总额的38.7%。

旅行服务进出口继续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对旅行服务进出口的影响仍在持续。1-10月,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6316.8亿元,下降27.7%,其中出口下降39.5%,进口下降26.1%。剔除旅行服务,1-10月我国其他服务进出口增长25%,其中出口增长33.7%,进口增长16.1%;与2019年同期相比,其他服务进出口增长27.9%,其中出口增长40.1%,进口增长16%。

共同编制路线图 继续推动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

日前,中俄总理以视频方式举行第二十六次定期会晤。束珏婷表示,此次两国总理会晤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在经贸方面取得五方面积极成果。

在继续推动双边贸易高质量发展上,商务部与俄方编制完成了《中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为实现中俄双边贸易额2000亿美元目标作出规划。双方还商定促进跨境电商和服务贸易增长,提升便利化水平,扩大农产品准入,用好展会平台。

在继续推动投资和大项目合作取得新突破方面,束珏婷介绍,前10个月,中方对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9.1%。中俄经贸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升级中俄投资协定可行性。双方还在积极商谈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的政府间协定。

此外,双方还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入发展、积极推进新兴领域合作、全面加强多边领域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包括进一步深化能源矿产、农林开发、工业制造、信息通信等领域上下游合作,推动互设机电等类型产业园区。双方商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打造5G、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等新增长点,以及共同编制中俄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合作发展路线图等。

束珏婷说,下一步,中方将同俄方一道,全面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和本次总理会晤达成的各项成果,进一步发挥政府间合作机制作用,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朝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不断巩固和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源自:人民网)

【山西动态】

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山西智创城NO.7中国纳谷产业园 牛!

厚度只有1厘米的气凝胶毡,能够隔热1000摄氏度的火焰。这样的神奇还不是全部。12月2日,“启新程 看发展”第十六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团到访智创城NO.7中国纳谷产业园,“人工钻石”、石墨烯家居“四件套”……一系列高新尖的产品,引起了采访团成员的连连惊叹。

“您看,现在火焰的温度已经达到了1000摄氏度,可是,我们把手放在气凝胶毡背后,也只是微微感觉有点温热,是可以承受的热度,这就是厚度只有1厘米的气凝胶毡起到的防火隔热作用。”在气凝胶展馆,华阳集团气凝胶科创城研发中心技术总监张德忠为大家演示的气凝胶小实验,让采访团记者连呼“不可思议”。

而在这个实验背后,依托着老牌煤企的勇敢探索。2020年10月,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集团”)正式揭牌,这是原世界500强企业——阳煤集团的华丽转身。从无烟煤生产基地到转型专攻新材料领域,华阳集团聚焦新项目,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火箭军”。

用好产品说明硬实力,华阳集团脚步不停。一走出气凝胶展馆,一位“重量级嘉宾”就吸引了不少女性记者的视线——一颗颗金刚石摆放在玻璃橱柜中,流光溢彩,光华涌动。“这个主要应用在什么领域?”“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上的戒指。”“意思是它可以用来做钻戒?这是‘人工钻石’?”“是的,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人工钻石’,它的主要应用领域也正是珠宝领域。”“那它的硬度与天然钻石相比怎么样?”“硬度是完全不逊色于天然钻石的,而且在价格上也会比天然钻石更加亲民……”在记者与山西新碳超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部职员翟锦辉的一问一答中,金刚石的“家底子”就这样被挖了出来。

翟锦辉介绍,山西新碳超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承建的“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总投资估算3.5亿元,建设150台金刚石生产设备,年产45万克拉金刚石。第一阶段建设50台金刚石生产设备,第二阶段建设100台金刚石生产设备。

在各位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团记者还参观了可降解塑料项目与钠离子电池项目,感受到了华阳“向绿而生”的坚定决心。

中国纳谷产业园的最后一站,采访团走进石墨烯展馆,在山西的介绍下认识这种已经走入了大家生活的“黑科技”——从衣物服饰到美容仪器,在华阳“万物皆可石墨烯”。

在石墨烯展馆内部,华阳集团还打造了“石墨烯智能家居馆”,从床上四件套到窗帘,从家居服到睡袋,用石墨烯产品组成了一间温馨小屋。“四件套什么价格?”“在哪里可以买得到?”“这个发热马甲能不能水洗”……一进到智能家居馆,采访团记者们的问题都涌了出来,每个人都对馆内的产品兴趣满满。在山西碳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主管张建婷的讲解中,大家对于石墨烯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凝胶、石墨烯,到重大创新成果金刚石,中国纳谷真正做到了以实体空间为载体,以纳米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为核心,为阳泉、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敲响时代鼓点。(源自:山西日报)

构建营商环境“高地” 吸引高精尖企业集聚山西

 变形金刚新秀“朝天爪”、新兴材料“蓝宝石”、单发双座直升机……11月30日,“启新程看发展”第十六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团一行,来到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批高精尖的产品吸引着记者们的眼球。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接二连三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拓展“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不断吸引高精尖的企业落户山西。

新能正源:三个月从签约到投产 高效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支持

  走进山西新能正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架堪称“庞然大物”的三臂拱架安装台车震撼了到访的记者。
  “这是我们公司生产研发的三臂拱架安装台车,可快速完成隧道拱架组装工程。原本十四五个工人一小时才能搭好的隧道拱架,借助这台设备三人半小时即可完成。”伴随着山西新能正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秀静的讲解,地下工程专用智能设备的“制造王国”呈现眼前。
  据了解,山西新能正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制造地下工程专用智能设备”,是北京新能正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份迁入太原的生产基地。
  谈及将企业落地开发区的原因,周秀静说:“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都是我们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目前园区已经进驻百十来家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未来很多产品都可以实现园区内采购,这是一个很大的隐形优势。”
  “今年六月签协议,七月园区腾出厂房我们入驻,八月公司就实现了投产,高效率背后是当地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周秀静说。

源瀚科技:给钱给地给政策 把蓝宝石“种”在山西

  走进太原源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记者首先看到一个个蓝色的“大块头”,太原源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单光宇说:“车间共有500台机器,都是‘种’蓝宝石的。”
  蓝宝石还能“种”出来?面对记者的疑惑,单光宇解释:“蓝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先用炉内2050度的高温把氧化铝熔化,熔化后重新结晶,设备对蓝宝石进行退火、降温、重新再次结晶,结晶以后就形成了蓝宝石,就相当于从设备里‘种’出来一样”。
  蓝宝石晶体的初始形态三晶锭,通过切割、打磨后形成晶棒、晶片,再广泛运用于市场。“晶棒被加工成三类产品,一是蓝宝石衬底片;二是消费类电子产品,比如说我们常用的表镜、手机摄像头、手机屏幕等;三是军工用品。”负责人拿起一个普通的灯泡告诉记者,用蓝宝石余料做的灯丝,正常20瓦的灯泡可以呈现200瓦的亮度。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引领转型,实现集群规模发展。其中,要聚焦“六新”领域,坚持前瞻布局、创新引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零到一、从一到多,成为山西转型的新标识。
  对于新材料企业的引进,我省也给出了极大的诚意。“项目落户其他省份只有5000万的启动资金,但来山西,是3亿元。而且政府对我们项目支持力度很大,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3个月,我们只需‘拎包入住’,这样的营商环境给了我们企业更强的发展信心。”
  “在2022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我们将在太原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蓝宝石材料生产基地。”谈到蓝宝石产业的未来,单光宇信心满满。

喆航航空:省级领导亲自督办 让直升飞机“山西造”

  “这架是单发双座直升机,它的座椅舒适,操纵起来也方便;这架是双发四座直升机,它的座舱宽敞,内饰豪华,动力更为强劲……”走进位于中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山西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一架架造型独特,功能各异的直升机让大家目不暇接。
  山西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是我省引进的重点项目,其研发团队由上海喆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组成,其中拥有50多名从事航空技术工作的国际高级专家,精通各类通航飞机整机制造技术。
  “项目落地之前,我们考察了厦门、无锡、南通几个地方,当初都跟无锡签了意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山西。”山西喆航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徐龙庆坦言,因为山西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去年在长三角地区项目推介会上,省级领导在会上抛出橄榄枝,期间,省级领导亲自过问督办,提供的资金和各方面条件都比其他地方好很多。最终,下定决心放弃了离总部较近的无锡,选择了山西。
  创新为翼,山西起航。据介绍,2024年达产后,基地可年产直升机300架,实现产值8.1亿元;二期将建设直升机产业园,达产后,可年产5到10个机型的直升机1200架,核心产品产值60亿元,带动产业链配套产值40亿元。“后续我们将会以山西的公司为主体,在全国展开布局,构建一个多种机型、多种产品线一体的直升飞机产业制造生产的龙头企业。”山西喆航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程远表示。(源自:山西日报)

脱贫基础更稳固 群众生活更美好(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10月,山西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强秋汛,46个脱贫县、2769个脱贫村、44.5万脱贫人口不同程度受灾。面对灾情,山西拿出有力政策举措,切实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山西还通过系统梳理返贫风险点、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发展产业带动就业等方式,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推动脱贫基础更稳固、群众生活更美好。

及时救助,重建有信心

大雨哗哗地下,临汾市蒲县曹家庄村的曹蒲星老两口急得团团转。

因为持续降雨,成熟的玉米在地里收不回来。村两委和帮扶单位了解情况后,发现存在这种情况的不止曹蒲星一家,立即组织党员干部等30余人组成抢收志愿服务工作队,深入田间开展农作物抢收工作。

掰玉米棒子、割秸秆、运输……工作队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经过两天努力,共抢收玉米约30亩,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感谢志愿服务队帮助我家抢收玉米!”曹蒲星激动地说。作为2014年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二人均患有重病。这几年在各方共同帮扶之下,一家人脱了贫,生活越来越好,即使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也在基层干部的帮助下安然度过。

“要不是党和政府帮我们重建房子,以后的日子我连想都不敢想!”11月18日中午,看着自己的新房封顶,临汾市吉县吉昌镇谢悉村70岁的刘文宗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和老伴特意做了饭菜,感谢前来帮忙封顶的施工人员。

10月以来,吉县遭遇多次连续强降雨天气,刘文宗的3孔砖窑洞也在这场雨中损毁严重,无法居住,需要重建。经过研究,刘文宗的新家就在原址上重建。施工队伍迅速入驻,紧锣密鼓实施建设。“我和老伴很快可以住进新房子了。”刘文宗欣喜地说。

据介绍,吉昌镇共新建农房23户,其中谢悉村共新建9户,已竣工4户。据了解,山西全省因灾受损农房17.82万户,其中无安全住房、符合保障政策的8万多户全部纳入改造范围,将在春节前完成重建修缮任务。灾后,山西积极开展抢收抢种与保险赔付工作,共排除农田积水面积173.57万亩,修复损毁农田38.6万亩。

重点监测,帮扶更有力

“政策这么好,生活更有盼头了!”大同市浑源县东坊城乡荆庄村村民张月连说。

2018年,张月连被诊断出重病,需要进行手术,这让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脱贫攻坚时期,‘136’政策对张月连这样的家庭帮助很大。”村党支部书记高建军介绍,“136”政策是针对贫困患者的一项惠民政策,患者在县域、市级、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目录内费用个人年度自付封顶额分别为1000、3000、6000元,封顶额之上的费用由医保基金报销。每年最多只需花1000元,张月连其余的医疗费用均可报销。

据了解,2022年,山西将对低保对象和认定的返贫致贫人口执行参保分类资助、基本医保普惠、大病保险倾斜、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等多重兜底政策。张月连也将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和大病倾斜等方式继续得到救助。

为更好巩固脱贫成果,山西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省今年新识别监测对象0.61万户1.56万人。

发展产业,增收有保障

大同市阳高县大白登镇陈官屯村,125座整齐划一的大棚,见证着125户村民脱贫致富。

“这真是一个好项目。”村民陈信说,他们老两口今年已经65岁了,种大棚每年净收入有四五万元。

几年前,县里帮助村民建起了蔬菜大棚。为每户划转了土地,再用补贴款在大棚旁边给每户盖起一个看护房。陈信指着刚浇了水的幼苗说,“在大棚里种黄瓜,最多40天就能上市,一直能卖到明年5月份。紧接着再种上西红柿,又是一笔收入。”

还有一部分人通过“走出去”稳住了好日子。家住大同市天镇县万家乐移民搬迁新区的曹果花,2019年10月从窑洞搬进了楼房。经过天镇保姆培训基地培训,曹果花成了一名保姆,每年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住进楼房,收入也提高了,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截至目前,天镇保姆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人数3.68万人,2.7万人从事家政服务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带动1万多户脱贫增收。

近年来,山西通过外出务工输送、就地就近就业、公益岗位吸纳、技能培训提升、扶持创业带动等方式优先保障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截至10月底达94.88万人,比去年增加3.06万人。一批特色劳务品牌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力量。

“山西将继续梳理可能导致返贫的主要风险点,持续做好常态化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长效排查和限时解决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玉宏说。(源自:山西新闻网)

 

【晋中动态】

聚焦数字经济 寻求合作共赢

近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与北京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产业运营统筹中心负责人曾祥峰、华数传媒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晨等举行工作会谈,就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11月27日,常书铭又专程赴北京,分别到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中信建设集团、西部控股集团等相关企业,就项目合作进行实地对接洽谈。市委常委、副市长、太谷区委书记刘伟,市政府秘书长崔雪波参加。

会谈中,常书铭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企业家来晋中考察表示欢迎。他说,晋中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正处于新一轮发展上升期。当前,晋中正按照省党代会确定的“一群两区三圈”战略定位,以及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1221”战略举措,建设山西“智创谷”、打造山西版“中关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引领产业转型蹚新路,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互利合作潜力无限。真诚希望几家企业将晋中作为产业布局的战略支点,深度融合企业的科技人才优势和晋中的资源禀赋,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IT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领域与晋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一系列优质创新项目落地,助力晋中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和新业态,不断培育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提升晋中的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华数传媒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晋中正在全力建设山西“智创谷”,打造山西版的“中关村”,希望利用山西大学城的优质资源,挖掘需求契合点、找好产业对接点,在双创平台建设、创新技术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以数字赋能晋中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实地对接洽谈中,常书铭详细了解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他表示,晋中将充分发挥交通区位突出、科教资源富集、创新氛围浓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各家企业沟通对接,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在大数据产业基地、智慧城市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我们将为各家企业来晋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推动有关合作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实现共赢发展。(源自:晋中日报

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机装备园建设快速推进

天气清冷,但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智慧农机装备园项目工地,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一部分工人操纵着W10050型桩机正在进行地基处理,一部分工人正忙着在仓储物流中心建设现场测量放线,智慧农机装备园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中。

智慧农机装备园是神农科技集团今年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布局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将集中电子、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涉农高新技术装备,构建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生态,为晋中及全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智慧农机装备园项目位于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核心区,是全省开发区2021年第三次“三个一批”活动中的开工项目,由山西建投六建集团承建。项目总投资约1.57亿元,占地89.85亩,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工程包括机械车间、装配车间、仓储物流中心、办公楼和公寓后勤楼等。

建设智慧农机装备园,将进一步提升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的平台载体功能,增强园区优质项目落户、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业集聚能力。项目投入运营后,预计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300个,年产值2亿元至4亿元,利税可达4000万元以上。(源自:晋中日报)

发挥古城品牌优势 激活县域发展动能

立足新发展阶段识大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担使命。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后,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方向,明晰了路径。面对如何助力我市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一目标,平遥县面向未来五年,确立了建设文化遗产首善区、全域旅游创新区、产业转型崛起区、乡村振兴先行区、中心城市窗口区“五区”这一战略思路,奏响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

建设文化遗产首善区

“基地以平遥为核心,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历史遗产的智能挖掘、信息梳理、深度学习、网络传播和智慧管理,构建了发展山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真正助力了山西历史遗产数字智能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平遥古城日昇昌票号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10月9日在该馆成立的山西历史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基地依托“平台共同建设、项目精准对接、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有力推动了平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机制创新,切实促进了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等各项文化事业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是平遥人最宝贵的财富,为打造文化遗产首善区,平遥县坚持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高校、企业、民众四轮驱动,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光大,在发展中提升。正如平遥县文旅局非遗中心主任霍文忠所言:“推光漆器、泥雕、木版年画、脸谱等非遗文化需要职能部门、传承人和百姓共同保护传承。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带着非遗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就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将平遥古城打造成晋商文化的核心领略地。”

构筑全域旅游创新区

作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平遥县对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全力建设全域旅游创新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捍卫古城金字招牌,建设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国际旅游城市。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平遥县坚持“五大板块”不动摇,“七个融合”不松劲,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纵深拓展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为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该县大力实施天鹭湖温泉度假康养、平遥古城旅游观光轨道线等重大文旅产业项目;重点打造推光漆器、故宫文创、古城动漫等重点文创产品,加快建设古城研学基地、电影实训基地等文旅产业基地;深挖农村体验游、医药康养游、文艺采风游、红色教育游等乡村优质供给,力争2025年全县旅游收入突破350亿元,努力形成以古城游带动全域游的高品质文旅产业格局。

打造产业转型崛起区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谁抢占了转型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开路先锋的主动权。平遥县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以百亿级传统产业和百亿级新兴产业为支撑,强企优产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为全方位提升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平遥县全面提升龙头企业的活跃度,培育链长企业、会长企业:推动煤化集团入围全市百亿企业集群,切实发展成为多产业、多领域、跨区域的集团公司;全力支持峰岩集团做好压减产能“后半篇文章”,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以冠云集团为龙头,做大牛肉品牌,做强产业集群,真正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该县以导光板、石头纸、蓝宝石为支撑发展新材料,以天然气为主攻进军新能源,以中科鸿基为代表研发新医药,以消失模、短流程为核心突破新技术,以华为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为依托布局新基建,以低空旅游、古城超级动漫文化为重点培育新业态,全面提升“六新”企业活跃度。

构建乡村振兴先行区

平遥县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走好特色发展之路。为实施“特”“优”战略,深化“五个持续”,平遥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守住74万亩耕地红线,稳住22万吨粮食产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发挥畜牧业优势,巩固蛋鸡、肉牛、生猪、肉鸡、肉羊、奶牛六大养殖基地县地位;高扬冠云、龙海、晋润三家“国字号”龙头,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引领晋中、辐射山西、影响全国的肉制品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依托“五古”保护开发,推进农文旅康体养跨界融合,每年打造十个旅游示范村,每年推出五条精品乡村游路线,加快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塑造中心城市窗口区

平遥县抓住山西推进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捍卫古城金字招牌,提升看上去的城市品位、游起来的城市品质、感受到的城市气质,全力打造城市建设新模式。

为打造精致的城市“颜值”,平遥县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目标要求与“1+1+4”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古城消防规划四个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街巷综合治理,大力改善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全民营造浓郁的文明氛围。平遥县充分利用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编写针对干部、学生、导游、群众四类群体的古城文化普及读本,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德修身、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阵地作用,加大各类文明典型和道德模范的培养选树,持续深入开展道德引领工作,展示“人人是盆景,家家是风景”的良好形象,为平遥增添更深层次的美。

“五区”建设,是平遥加快蹚出转型发展新路的必然选择,是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下一步,平遥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砥砺奋进,久久为功奏响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源自: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