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2年第11期(总第178期)(2022年3月21日-3月25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31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②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影响几何。
国内经济:①中国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在华外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机遇;②“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
山西动态:①山西:财政真金白银支持市场主体倍增;②【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大步向前。
晋中动态:①三个一批“项” 前冲 虎虎生威“开门红”;②奋进虎年积蓄澎湃动能。
【国际视角】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幅度的衰退之后,2021年是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一年。各国尤其是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疫情而推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复苏。同时,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应对政策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再加上疫情前便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各主要经济体未来政策调整的方向与力度,这些共同构成了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基本因素。
        一、通胀还是通缩
        虽说在多数经济体内通胀压力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未来物价上涨趋势的判断和政策把握则是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断然采取措施,则通胀便势不可当。其主要论据在于:一是天文数字流动性的注入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根据货币公式不难推导得出,在产出水平和流通速度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大幅增长势必引发价格显著上升。2020年2月到2021年5月,发达国家十国集团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了11万亿美元,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用了8年才达到这一增幅。美联储在缩减购债前每月实施1200亿美元购债计划,欧央行1.85万亿欧元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至少执行到2022年3月(2021年7月购债870亿欧元)。美欧日三家央行目前总资产负债表规模为25万亿美元。二是主要央行均执行超级宽松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三是大规模纾困政策导致家庭财富上升并在转化为消费后推动价格上涨。四是疫情等因素冲击供应链所导致的劳动力及供给短缺,在推升工资水平的同时助长价格水平。五是屡创新高的资产价格催生财富效应。六是一些国家的央行为防范通胀采取了行动,如巴西、俄罗斯、墨西哥、韩国、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央行已经加息。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通胀远超央行政策目标仅仅是暂时现象,给出的理由同样充分。其一,货币流通量剧增但流通速度却大幅放缓,后者抵消了流通量增加对物价上涨的推动力。其二,疫情冲击导致家庭恐惧感上升而消费趋于保守,这一点可以从美国居民储蓄率在相对高位水平上波动上升得到反映。其三,失业率升高或劳动市场宽松和设备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为扩大供给创造了条件。其四,财政纾困政策和央行支持政策已经或正在“见顶”,美国连续3个月个人收入下降反映消费需求下降。其五,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悲观预期依然存在,证据之一就是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2021年10月19日为11.6万亿美元,总量在减少,但仍占全球可投资债券的近五分之一。其六,近期通胀率飙升推动因素许多都具有短期性质,如能源价格和运费上涨等。
        两方的意见应该说各有道理。在谈论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态势时,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变量,那就是央行政策工具箱里的政策工具。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它们治理通胀的工具数量多、空间大,远超对付通缩的工具。IMF预计,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价格压力将在2022年消退,但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压力将持续存在。总体而言,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短期压力不小但中长期会缓解,同时不排除出现某种程度的滞胀的可能性。
        二、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何去何从
        疫情暴发以来,美联储一直抵制负利率,理由是欧洲和日本的负利率实际上未起到促进增长或防通缩的作用,并自认为手中还有政策工具可用,其中之一便是宣布实行无限量、无限期的量化宽松政策。控制国债收益率曲线,准确来说是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控制在零附近,这是各发达经济体央行采取的一项具有货币和财政双重意义的政策。通胀目标此后也随之调整。
        2020年8月在美国堪萨斯城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宣布对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声明进行更新,表示将寻求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长期目标。这意味着美联储可以用未来通胀的“余额”补偿过去的“差额”,在有限的降息空间里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为货币政策提供额外的空间,以应对逐渐增大的通缩风险。随后,欧央行2021年7月将中期通胀目标从“低于但接近2%”改为2%。美联储用高质量债券置换市场投资者手中的低质量债券,与财政部直接向家庭和企业提供优惠融资条件甚至派发现金(即“直升机撒钱”),也被视为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未曾提及的宏观政策。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现代货币理论(MMT)的走红。该理论力求提供一个涵盖积极财政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规则以及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的新的宏观经济框架,要义是只要低通胀低利率能让借贷成本保持低位,政府就该在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放手支出。MMT的软肋在于通胀加剧以及            应对通胀的货币紧缩政策。对目前出现的通胀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能否做出正确判断,业已成为美国宏观政策风险的主要源泉。
        总体而言,目前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治理通胀的手段远比治理通缩的多且空间大。2021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当月中旬开始减少购债(taper)规模150亿美元,12月开始加倍,预计2022年年中终止购债。此举被视为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标志。除了taper外,美联储还可以加息,预计最快2022年一次,2023年和2024年或许各三次。在此之后,美联储还可以缩小资产负债表规模即所谓“缩表”。
        鉴于资产价格位于历史高位且脆弱敏感,目前推高物价的供给冲击将于2021年得到缓解,故一旦退出政策的实施速度、力度与时机拿捏不准,便极可能导致资产价格震荡与投资者预期逆转,出现破产海啸的风险上升,甚至滞胀降临。这也恰恰是9月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强调“必须提防对由短暂效应引发的通胀反应过度”的原因之一。
        三、货币政策转向或殃及发展中国家
        美联储退出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其可能在新兴市场引发外资逃离、债务危机及由汇率波动引起的并发症,尤其是对那些严重依赖外资流入的国家将造成沉重打击。2021年2月至3月市场波动导致流向新兴市场的非居民投资组合大幅减少。尽管减少的部分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得到了一定补充,但缩减恐慌情绪依旧。
        好消息是2021年不再像2013年那样:2013年南非、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等国经常项目赤字平均为GDP的4.4%,而2021年仅为0.4%;近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规模远非当年可比;上述国家除土耳其外的外部融资与GDP之比亦显著下降。此外,尽管哥伦比亚和智利等国的外债水平较高,但整体来看新兴市场风险来自内部。
        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周期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其传导机制先是影响全球高风险资产价格和信用创造,然后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投资者避险情绪,接下来影响全球金融中介机构杠杆率,进而波及他国货币形势,挑战他国尤其是开放程度较高国家的货币政策主权。
        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开始后,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如下重大风险:一是许多国家已经将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付诸实践,一旦升息则该理论的基础便会迅速崩塌;二是面对疫情造成的供给冲击,各发展中经济体应对措施各异,而政策差异性本身往往会成为风险源之一;三是进口能源或出口能源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对政策转向时损益情况大相径庭,由货币政策趋紧导致的价格波动无疑会增加这两类经济体之间的分化。
        目前中低收入国家外债余额已达8.7万亿美元,过去10年,其外债增速超过了GNI(国民总收入)和出口增速。一旦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进入升息轨道,其债务负担势必加重,很可能出现企业甚至国家违约,而政策转向还极有可能使美元升值,进而引发货币错配风险,最终导致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2020年G20和由官方债权人组成的巴黎俱乐部启动了处置债务问题的共同框架,以解决中低收入国家不可持续的债务状况和有资格参与债务暂缓偿还倡议的国家长期存在的融资缺口问题,该框架于2021年年底到期。
        如果不能消除发达经济体与贫困国家在疫苗接种率上的巨大差异,全球复苏将受阻,并导致全球GDP在未来5年的累计损失达到5.3万亿美元。即便疫情冲击逐渐消退,世界经济复苏仍然面临疫情前就已经存在的各种掣肘,其中有些因应对疫情而变得更加严重。
        四、疫情走势直接影响全球经济
        从中长期看,掣肘全球经济的因素包括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的债务、劳动生产率增速迟缓、多边贸易体系WTO上诉机构停摆且改革谈判达成共识困难重重、金融监管持久性存在漏洞、经济民族主义特别是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等。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网络安全始终是一只威胁巨大的“黑天鹅”。美国的长期国债是全球金融系统的核心,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美债储备,并被用作几乎所有物品和资产的抵押品,而99.9%以上的美国国债以纯粹电子形式存在。如果有人能够侵入美债系统,金融市场信心就可能崩溃,全球货币体系与金融市场便将陷入一片混乱。
        风险、挑战或掣肘确实存在,但全球经济整体上行进而回归中长期发展轨道也是事实。2021年上半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劲,但进入第三季度后总体放缓、增速分化,呈现前快后慢的特征。从全球看,虽说不同经济体复苏步伐并不一致,鉴于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可以收复“失地”,全年世界经济实现明显复苏可以说已成定局。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5%左右,2022年增长4.5%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的GDP到2024年可能依然比疫情前低。
        短期看,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恐怕还是政策风险。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通胀、维持复苏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如果失当,将会引发资产价格动荡暴跌,扼杀脆弱的经济复苏并可能将经济推入滞胀通道,进而殃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长期看,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对人类和地球都有利的结果究竟为何尚无定论,在过去10年寡头垄断企业形成的“经营共识”(习惯于高利润、低投资、弱竞争)能否走向终结还有待观察,我们认为全球仍处在中低速增长轨道,未来3年至5年内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中低位,当然各国各地区增速会存在显著差异。
        五、供应链受损风险与韧性
        过去一年多全球目睹并感受到了供应链受阻之痛,芯片短缺、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和运费暴涨成为全球供应链之痛的主要痛点。国际金融协会发出警告,美国生产系统中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上升,目前制造业交货期延迟情况与2011年福岛核灾难后日本的情况一样严重,并开始扩散至全球。这也迫使企业押注效率低但抵抗力强的供应链,最终推高价格。衡量集装箱费用的德鲁里航运指数2021年9月比一年前上涨291%,诸如从东亚到欧洲最大港鹿特丹港繁忙航线的运费达到了一年前的6倍。煤价过去一年间上涨2倍、天然气价格上涨4倍,德国电价自2021年2月以来上涨1倍多。能源价格出现暴涨的原因和供应链受阻有关,而根本原因则在于疫情反复、经济复苏速度超越预期,以及石油领域投资不足:2020年石油和天然气投资下降20%。
        近两年来供应链韧性成为热议话题。对企业而言,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紧张和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重冲击、气候与自然灾害多发、网络攻击频繁等,在不同维度增加了供应链断裂的可能性。由于技术进步与扩散,特别是生产数字化呈现不可阻挡之势,劳动力成本套利的空间逐渐变得狭小。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消费者对快速配送的需求上升,能否快速送达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冲击更是让企业意识到,彻底重新评估价值链、缩短供应链、稀释或多元化供应链、投资更有韧性的供应链将有利可图。
        从国家层面看,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一直被认为是地缘政治稳定的源泉,现在则被一些人认为是致命弱点,因为供应的高集中度在有些人眼里就意味着高依赖度,涉及“国家安全”,事关大国博弈。基于此,美国等国家陆续出台或计划出台一系列旨在提高自给率或本土化率的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或使供应链多样化,甚至有人公开鼓吹所谓“脱钩”,矛头主要针对中国。典型事例是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2月24日签署“美国供应链”第14017号行政命令,指示政府对美国关键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以识别风险、解决脆弱性并制定战略,提高恢复力。为此,美国政府成立了涵盖十多个联邦部门和机构的工作组,与商业、学界、国会以及美国盟友和合作伙伴的数百名利益相关者进行磋商,以确定漏洞并制定解决方案,其中涉及的关键产品包括半导体制造和先进包装、大容量电池、关键矿物和材料、药品和原料药。
        不过,尽管从企业层面和大国博弈层面上看,有人在拉扯全球供应链朝着逆全球化方向偏离,但至少2021年的现实并不支持上述判断,特别是和中国有关的数据提供的更是反例。个中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持续且坚定的开放政策和市场规模。上海美国商会和普华永道中国2021年9月的调查显示,在338家受访公司中,78%表示对本公司未来五年的业务展望感到“乐观或略微乐观”,比上年同期高近20个百分点,而感到“悲观”的企业占10%,一年前该占比为18%。
        六、人口结构变迁加速影响深远
        人口属于中长期变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在短期内产生重大效应。人口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族群比例以及人口跨境流动等方面。人口预测是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重要计划和风险管理工具。政府需要通过短期和中期方案来估计人们对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的需求,帮助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融资,为未来劳动力规划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明智地投资健康研究和开发资源,了解潜在的环境、军事、地缘政治和其他风险,并实施预防或缓解策略。对从事具有长期回报投资的企业而言,人口预测同样重要。同时,普通个体也会关注是否有足够的工人缴税以支持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福利。此外,人口变化还涉及国际和国家安全与稳定。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预测,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77亿人增至2030年的85亿人、2050年的97亿人,2100年达到110亿人峰值。
        从年龄结构看,工业化国家或经济体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8%,欧盟27国为20.3%,美国为16%,俄罗斯为1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11%,已迈出走向老龄化社会的步伐。与快速老龄化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爆炸。目前人口增速最快的是非洲,总数为13亿人,预计到2050年增至26亿人。年轻人口占比高可以产生人口红利,但收获人口红利必须与人力资本不断积累、储蓄率与投资率提升、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的体制机制改革、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相结合方能实现。
        发达经济体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给减少,由此可能降低潜在增长率;二是与社保和医保相关的财政支出增加,因此形成的赤字压力可能拖累经济长期增长;三是老年人创新能力与意愿下降,从而波及劳动生产率提升;四是消费需求减少,投资增长与结构均会有所改变;五是移民政策可能被迫调整,国内社会因此出现分裂;六是为数众多的老年人政治参与程度上升,各国内部政治博弈的过程与结果正在发生改变;七是自动化导致非熟练劳动力大量失业,通过让更多知识密集型任务(如分析消费者信用评级和提供金融建议)实现自动化,降低人类参与工作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20年最确定的趋势是人口结构的重大转变。有学者将这种转变用三种“颜色”形象地加以表述:更多的灰色(老龄化)、更多的绿色(随技术进步而来的每公顷产出增加)、更少的白色(美国和欧洲人口总数中白人的比重快速下降)。还有学者将人口转变或“拐点”理解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且高质量劳动力大幅增长的终结。(本文发表于《经济日报》2022年1月3日、2022年1月5日,原标题分别为《疫情应对政策的多重效用——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上)》《全球仍处在中低速增长轨道——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下)》,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源自:新浪财经)
●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影响几何
        日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0.25%至0.5%之间,这是2018年12月以来美联储首次加息。因美元以及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分量,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在短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降至0—0.25%,并实施了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美元左右扩张至8万亿美元以上。财政政策方面,2020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达到15%。
        在“撒钱”式刺激下,美国经济从疫情造成的衰退中实现复苏。继2020年萎缩3.4%后,美国经济2021年增长5.7%,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有望增长4.0%。由于经济增速显著高于潜在增速,以及国内消费复苏快于生产复苏,美国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2022年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创40年来新高。同期,失业率降至3.8%。在增长强劲、通胀高企、劳动力市场走强三大前提下,美联储不得不加快收紧货币政策。
除了此次宣布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预计,今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升至接近2%的水平,这意味着美联储在今年剩下的6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均将提高利率。此外,美联储还考虑在今年特定时期开始缩表。从历史上看,美联储步入持续加息周期往往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冲击,但主要影响范围不尽相同。
        有时候,新兴市场首当其冲。随着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美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利率差通常会缩小,这很可能导致短期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在此情景下,新兴市场国家通常会面临国内资产价格下跌、本币对美元贬值、外币债务压力上升的困境。一旦应对不当,就可能爆发货币危机等,例如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3年,美联储宣布将考虑结束宽松货币政策时,也曾引发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动荡。
有时候,则是加剧美国自身金融动荡。如果美国国内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的估值显著超过合理水平,那么随着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国内借贷成本将会显著上升,进而打压国内的估值水平,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滑,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在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2007年美国房价泡沫破灭前,都曾发生过美联储多次加息的情况。2015年至2017年的连续加息也曾导致2018年美国股市下跌20%左右。
        美联储本轮加息究竟会显著冲击外部市场还是自身金融市场,目前答案尚不清楚。考虑到当前国际形势,本次加息或给全球经济带来滞胀挑战。同时,如果未来加息路径如美联储预期的那么“陡峭”,新兴市场与美国金融市场或许都会面临不小的影响。
        在外部冲击加剧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应未雨绸缪,做好危机应对预案。首先,稳健的国内基本面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首要前提,应千方百计维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其次,避免出现过大的经常账户逆差,防止本币面临较大贬值压力;再次,保持本币对美元汇率的较大弹性,缓释负面外部冲击的力度;第四,保留适当的资本流动管制,防范出现资本大量流出与本币贬值预期之间的恶性循环,尽量做到有备无患。(源自:经济日报)
【国内经济】
中国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在华外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机遇
        2021年,中国吸收外资1.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热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在华外国企业代表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产业结构加速转型、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给各国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坚定了他们深耕中国市场、扩大投资兴业的信心
         “中国具备推动创新的诸多独特优势”
        准时交货率提高30%、产品上市时间缩短25%、仓储空间节省52%……凭借自动化供应链管理、5G柔性生产线、智能柔性仓储解决方案等数字化技术,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去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基础,为更多制造业工厂成长提供了优良土壤。”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尹正对记者表示。
         “灯塔工厂”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目前世界经济论坛共评选出90家,其中有31家位于中国。“中国企业正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尹正认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为制造业等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灯塔工厂’的聚集,凸显了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数字化将助力中国制造业迈向未来。”
        无锡工厂也是施耐德电气的“零碳工厂”和中国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全球共打造了52个“零碳工厂”,其中14个位于中国。“数字化和低碳化正在加速融合,相互促进。”尹正举例说,无锡工厂利用相关数字技术优化整体管理,仅暖通空调一项就节约32%的能耗。在促进自身可持续性的同时,施耐德电气也希望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其他产业的低碳发展。
        近年来,施耐德电气不断追加在华生产投资和研发投入。2021年,该公司数字产业示范园落户北京亦庄,同时建成位于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的四大研发中心。各中心根据所在区域特点,分别侧重于软件、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绿色节能设备等研发方向。目前,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本土研发力量正从“在中国,为中国”向“在中国,惠世界”升级。
         “比如2021年上市的TeSys Giga系列电动机控制与保护产品,中国研发团队在其开发过程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短短3年时间内,通过创新优化产品选型、尺寸、安装维护流程,使机器上市时间缩短50%,宕机概率降低50%以上,备受用户好评。”尹正说。
         “中国具备推动创新的诸多独特优势,拥有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同时,政府积极加大对基础研发和前沿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在尹正看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断释放市场机遇,丰富的应用场景激发了创新动力,众多蓬勃发展的科创企业为开展联合创新创造了条件。外商投资法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也为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尹正介绍,近3年来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新增近30%的研发人员,其中专注于数字化研发者占51%。
        与此同时,施耐德电气也在中国不断强化本土供应链,到目前为止实现了90%的本土采购率。“在中国市场,我们可以很快找到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供应商。本着与供应商长期共同发展的宗旨,我们在中国建立了有韧性的供应链,能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尹正表示,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本土创新力量和供应链布局,更好更快地满足细分行业的市场需求。“中国坚持扩大开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创新配套措施逐渐完备,促使我们坚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来 源:人民日报)
 
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与“十二五”“十三五”的能源规划相比较,此次出台的《规划》名称有所变化,特别突出了“现代”二字。对此,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名称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新阶段发展形势、发展要求的变化。从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看,世界能源正在全面加快转型,呈现出明显的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多极化趋势,我国要加快构建的,就是顺应世界大趋势、大方向的“现代能源体系”;从新阶段新要求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我国要加快构建的,也是顺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现代能源体系”。
        作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对我国能源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提出了详细的任务目标。
——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
——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
——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能源产业数字化初具成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产生活用能便利度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气、冷、热等多样化清洁能源可获得率显著提升,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展望2035年,《规划》提出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此外,为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还从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能源发展布局、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能源治理效能、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22条任务措施。(源自:经济日报)
【山西动态】
●山西:财政真金白银支持市场主体倍增
        3月21日,山西省财政厅传来消息,截至目前,山西省财政厅已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财政政策相关保障资金约43亿元,将为山西省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稳步推进提供强力财政保障。其中,山西省10亿元规模的上市主体倍增基金正在设立过程中,项目储备已同步开展。
        财税支持政策是山西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着重于保护经济运行“细胞”,积蓄转型发展动能,稳定宏观经济根基。山西省在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的78条措施中,财税支持相关政策有36条,涵盖金融发展、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办税缴费、政府采购、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
        减税降费方面,重点考虑“如何稳”的问题。山西省将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两次下调政策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高限扣减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5年年底;山西省契税执行法定最低税率;顶格下调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的标准。
        投入机制方面,着力解决“如何强”的问题。山西省推动创新创业集聚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中小企业园区、高水平双创平台建设和发展,健全首次创业扶持政策;带动重点产业规模发展,在科技研发、创业创新、战略新兴、文旅康养、电商物流、建筑楼宇、商贸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拓展支持范围、创新支持方式、强化支持力度;加强财政金融统筹联动,设立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推进企业上市倍增投资基金,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杠杆效应,积极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精准服务方面,切实谋划“如何优”的问题。山西省从办税缴费、审批备案、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强信息公开、规范公平竞争、提高服务标准、简化办理流程,力求让普惠政策直达市场主体;鼓励扶持云会计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帮助市场主体提升财务信息质量、降低财务管理成本、增强融资能力。(源自:山西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大步向前
        一年之计在于春。
        3月9日,忻州市与省电力公司、山西建设投资集团分别进行工作会谈,并签约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忻州片区能源宝精密装备制造及能源宝应用示范项目;
        3月11日,距忻州70公里的太原市与华阳集团举行工作会谈,就推进光储网充、可降解塑料、气凝胶产品集成应用等项目落地,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防火等方面的合作事宜进行交流,并部署项目、合作相关对接工作。
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是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紧密对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一招。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推动,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协同太原、忻州两市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步。
        在这个葳蕤蓬勃的春天,一大批具有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的新兴产业即将落地。地域相邻、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的太原、忻州两市,开始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紧锣密鼓并肩出发,大步向前。
        顶层设计锚定新方向
        3月14日,为期一个月的“忻州杂粮走进雄安”展销活动收官,忻州市100多家农业企业在市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携当地10个大类300余种特色农产品,摆开了一场杂粮“盛宴”。本次展销活动销售总额达1653万元,其中线下销售392万元,线上销售1261万元;签订各类订单合同91份,合同金额超2亿元。
        忻州杂粮能够俏销雄安新区,搭乘的正是雄忻高铁即将开工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顶层规划的东风。
        去年12月31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实施范围、目标定位和空间布局,并从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转型发展产业新体系、打造太忻科创共同体、构建与京津冀联动发展高地、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区等8个方面,明确了31项重点任务。
        该意见指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将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区域文化为纽带,以转型发展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带动全省发展动能整体跃升。
        强化进位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太原、忻州结合两市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编制过程协调、重大问题协商、成果互联共享等机制,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产业方向和实现路径,共同描绘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蓝图。
        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统筹太原忻州两市现有产业基础和土地空间潜力,发挥比较优势,深化产业分工合作。太原市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现代金融、生物基、碳基、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忻州市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半导体新材料、特种金属新材料等产业,构筑太原产业首脑—忻州落地承载的分工格局,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与合作共赢。
        同时开展面向京津冀和雄安新区招商引资活动,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的特色园区。梳理制定产业链图谱,完善企业对接机制,建立以链主企业牵头、配套企业集中布局的区中园、园中园。重点推进雄忻高铁、集大原铁路、滹沱河供水等工程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推进两市燃气、供热、电力、5G基站、光缆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大盂产业新城、忻东新城,加快布局建设信创产业园、高端低碳智能装备产业园。
        创新引擎激发新动能
        今年以来,为构建太忻科技创新共同体,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领域,太原市向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9所高校、科研机构征集了上百项科技成果;忻州市签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6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9个。下一步将从中优选出一批科技成果,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实现落地转化。
        今年起,太原市将围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重点加强跨区域市场化协同合作,构建太忻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及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太原样板区。同时,实施人才政策互认互通,建设创新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加强可持续发展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依托太原中北高新区,建设阳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基地,促进太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有效对接,推动太原优秀科技成果在忻州落地。
 “太忻一体化建设为太原向北破题、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刚刚结束的太原市两会上,来自中国宝武太钢集团的人大代表魏成文表示,太钢将深度融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发展,围绕太原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转型发展产业新体系,突出抓好先进钢铁材料和高端碳纤维产业发展。
        去年以来,忻州经济开发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以新松机器人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领军现代企业强势入驻;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36亿元的山西同德科创全生物降解塑料生产项目正式开工;定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宝航重工有限公司海上法兰七连跨3.9万平方米厂房内的生产线正在紧张生产中……忻州市发挥资源优势、铝工业基础优势、焦化企业优势,打造太忻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法兰锻造企业与太原优势产能互补,加快建设新松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整体构建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产业链相对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集聚区,打造百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推进风电、光伏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谋划推动抽水蓄能项目,打造新型绿色能源产业集群。
融合发展激发新活力
        今年,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将谋划建设重大工程项目485个,总投资达5337亿元。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新型绿色能源、专业化品质化高端化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旅康养、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等7个方面的产业。
         “服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我们坚持‘两联一协同’,即太忻两地博物馆举行联展、促进两地大景区联动、加强考古前置协同等方面工作……”2月25日,在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上,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作交流发言时表示,太原市文博机构将与忻州市文博机构密切合作,共画文物合作“同心圆”,助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3月15日,太原市与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工业硅+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签约活动举行。作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今年签约的第一个投资过百亿的大项目,该项目的落地将对太原市打造绿色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集群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这一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了4个月左右的时间,创造“太原速度”的背后,是太原市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的体现。压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申报材料……太原市全面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多项改革举措。
        全方位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发展环境。今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企业开办极简审批,实现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一网通、一窗办、半日结、零成本”;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市场准入领域高频事项告知承诺“全覆盖”;提升涉企经营审批效能,供电、供暖等小型市政设施接入实行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继续扩大政务服务“不打烊”覆盖面,实现更多便民利企事项自助办理。
        忻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开放合作融合,主动对接雄安新区,谋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基地,吸引京津冀开发区或产业园在该市设立分园,强化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管理等核心要素转移;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开展“晋商忻商回归”行动,实施“归雁工程”。目前,该市正在起草形成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工程、项目、保护、创新、融资五张清单。拟定项目服务、金融服务、工作调度、考核评价、人才工作五项制度。特别是在金融服务方面,抢抓政策机遇,对标雄安新区、长三角先进地区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逻辑谋事、挖掘资本力量干事,持续汇聚强大的发展动力。(源自:山西日报)
【晋中动态】
三个一批“项” 前冲 虎虎生威“开门红”
        2月26日,全市两会还未落幕,晋中市就组织79个重大项目参加了全省开发区2022年第一次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三个一批”活动,在晋中大地吹响了虎年新征程上奋勇争先的冲锋号角。
总投资达175.2亿元的79个项目,是晋中市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载体,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190.2亿元,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呈现出“高、精、尖”特点。其中,“签约一批”项目27个,总投资106.9亿元,预计年产值132亿元;“开工一批”项目24个,总投资41.5亿元,预计年产值30.3亿元;“投产一批”项目28个,总投资26.8亿元,预计年产值27.9亿元。
        滚动开展开发区项目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三个一批”活动,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建强开发区主战场、主引擎的重大部署,对培育壮大产业、有效支撑转型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20年8月以来,全省开发区已经滚动开展了7次“三个一批”活动,持续掀起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热潮。仅2021年,晋中市开发区共有324个项目4次参加全省“三个一批”活动,其中,“签约一批”项目93个,总投资424.6亿元,预计年产值460.6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84个,开工率为90.3%,全省排名第5位;“开工一批”项目113个,总投资359.7亿元,预计年产值334亿元,已完成投资69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79个,投产率为69.9%,全省排名第5位;“投产一批”项目118个,总投资190.7亿元,预计年产值129.5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88个,达效项目88个,达效率为100%,全省排名第1位。
        虎年春节刚过,天气依然寒冷,全市干部群众便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迅速投入工作中,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掀起了抓项目、促复工的热潮,力争开好局、起好步。目前,晋中市入企进村服务已全面铺开,由晋中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组建7个工作专班,深入一线解难题、送服务,持续跟踪问题推进落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晋中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调研,紧紧扭住制约项目推进的关键环节,靠前指挥,全力推动,确保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晋中市委常委会、晋中市政府常务会更是聚焦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紧紧盯住重点项目不放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引进项目落地开花。
        一年之计在于春,踏着春天的脚步,各县(区、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先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你追我赶争当“排头兵”。在平川,榆次区干部群众铆足干劲动起来、干起来、拼起来,力争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全年赢得“满堂彩”。在春节期间古城免费游、实施春风行动、加快项目手续办理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下,今年1至2月平遥县经济运行整体平稳有序。在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标志性项目投产见效、招商项目落地签约的带动下,介休市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的热潮。综改区晋中开发区各部门、园区负责人主动出击,对接项目,洽谈客商,让招引上项成为常态。在东山,寿阳县以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拉开发展大幕,确保“双百”工程、“十场硬仗”任务完成。 作为昔阳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行动,2月22日,国道339线昔阳县城过境段(建都隧道)改线工程暨建都隧道开工建设。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三个一批”项目的带动下,全市上下正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要争先”的姿态向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加速奔跑。(源自:晋中市新闻网)
●奋进虎年积蓄澎湃动能
        人勤春来早,开工正当时。连日来,从介休市、榆社县,到平遥县、寿阳县……纷纷按下项目建设的“快进键”,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复工复产不动摇,只争朝夕,开足马力,在晋中大地上掀起项目建设的新热潮。
滚动开展全省开发区项目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三个一批”活动,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建强开发区主战场主引擎的重大部署,对培育壮大产业、有效支撑转型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晋中市以持久之功推进“三个一批”活动,2020年8月以来,晋中市开发区滚动开展了7次“三个一批”活动,晋中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持续掀起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热潮。
        百舸竞渡,逐浪前行。目前,晋中市共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1家,涵盖了工业类、现代农业类、生态文旅类,形成了“两级三类”开发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各开发区聚焦“六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抓项目、促转型上见真章,在大招商、招好商上比硬功,在优环境、强服务上出实招,在抓落实、提效率上使狠劲,奋力开创项目建设新局面。
        虎跃新程,又一个春天如约而至。2月26日,山西省开发区2022年第一次“三个一批”活动举行。晋中分会场设在介休市。介休市共有79个项目参与其中,总投资175.2亿元,预计年产值190.2亿元。其中,“签约一批”项目27个,总投资106.9亿元,预计年产值132亿元;“开工一批”项目24个,总投资41.5亿元,预计年产值30.3亿元;“投产一批”项目28个,总投资26.8亿元,预计年产值27.9亿元。本次79个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6个、占总数的58.2%,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
        当天,位于介休市总投资7亿元的山西安泰型钢有限公司120万吨/年绿色建材中小H型钢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投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左右,新增200余个就业岗位,并将使安泰H型钢产品规格实现国标全覆盖,与现有H型钢产品形成互补,强化补链、强链力度,提升公司H型钢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产能规模将达到240万吨,位列中西部区域首位、全国前五,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及促进企业自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日,介休传统碳素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的标志性项目——山西华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竣工投产,项目总投资35亿元,分两期实施,当天竣工投产的是项目一期工程,为2021年省级重点工程,主要建设造粒及包覆系统、低温碳化设施、石墨化提纯机组,新型隔板式送电系统及配套相对应的环保系统,于2020年12月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投资4.3亿元。
连日来,晋中市各开发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无论工厂车间,还是建设工地,火热的场景奏响了凝心聚力抓项目的“春之序曲”。
        3月2日,榆社县举行城建领域招商引资项目战略合作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42.8亿元,涵盖了商业综合体建设、棚户区改造、交通运输等领域的5个项目签约,打响了榆社县以诚招商大干项目、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发令枪”。 3月4日,平遥县举行2022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复工包括平遥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园旅游大道建设、贝特六壹小学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道241(省道222)线平遥香乐至沁源后沟段公路新建工程、平遥煤化集团134万吨捣固焦升级改造、汾河平遥段生态治理暨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等16个重点项目。
        国道241(省道222)线平遥香乐至沁源后沟段公路新建工程是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工程的建设将全面提升国道主干线的服务功能,拉动平遥县经济区域发展和优化路网结构布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古城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步伐,对优化晋中地区交通环境也具有重大意义。“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土方填筑20万立方米,水泥搅拌桩施工30万延米,预计8月30日之前完成主要节点工程。我们将在有效进行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施工进展,争取早日完成项目建设。”国道241一标段项目经理王会东说。
        3月8日,在寿阳县滨河水厂施工现场,工人们加紧施工,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大型机械轰鸣运作,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当天,寿阳县举行2022年重点工程暨开发区“三个一批”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4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加紧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从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到精彩纷呈的城建项目,从智能尖端的创新科技到造福子孙的民生工程……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寿阳落地生根,为寿阳争当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一个个好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是晋中市接续推动“三个一批”活动的生动缩影。在2021年度开展的4次“三个一批”活动中,晋中市开发区共“签约一批”项目93个,总投资424.6亿元,预计年产值460.6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84个,开工率为90.3%,全省排名第5位;“开工一批”项目113个,总投资359.7亿元,预计年产值334亿元,已完成投资69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79个,投产率为69.9%,全省排名第5位;“投产一批”项目118个,总投资190.7亿元,预计年产值129.5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88个,达效项目88个,达效率为100%,全省排名第1位。
        比谋划储备看项目质量、比招商引资看签约落地、比开工建设看工程进度、比服务水平看满意指数。晋中市开发区依托“三个一批”项目,大力开展“四比四看”活动,努力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氛围。下一步,晋中市将围绕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全力完成开发区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源自:晋中市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