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2年第40期(总第207期)(2022年10月17日-10月21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24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世界经济挑战加剧,美激进加息风险外溢;②大宗商品繁荣难解拉美复苏困顿。

国内经济:①从二十大报告看人民生活新图景;②以21世纪的发展经济学引领全球共同发展。

山西动态:①山西省能源保供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立足全国 超前谋划 强力推进;②山西省累计新增退减降缓税费730亿元 惠及130多万户次市场主体。

晋中动态:①常书铭在昔阳县调研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②我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助力小微企业融资见实效。

【国际视角】

●世界经济挑战加剧,美激进加息风险外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日警告,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下行风险巨大,甚至可能衰退。这一机构在当天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由2021年的6%显著放缓至3.2%,明年进一步放缓至2.7%。

观察人士认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激进“加息潮”正导致世界经济放缓、金融环境收紧,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带来巨大冲击。发达经济体应充分考虑货币政策外溢效应,而新兴经济体等则需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风险。

多重因素冲击全球经济

IMF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通货膨胀率达到几十年来最高水平、大多数地区金融环境收紧、乌克兰危机升级以及新冠疫情持续,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报告预测,饱受能源危机困扰的欧元区经济受到的影响最明显,2023年经济增长率可能降至0.5%。美国经济增速也将在2023年降至1%。2022年至2023年,全球数十个经济体都可能出现“技术性衰退”,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至少连续两个季度萎缩。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当天在发布会上表示,欧洲等地区面临的能源危机不是短暂冲击,基于地缘政治因素调整能源供应的影响广泛而持久。“2022年冬天将充满挑战,但2023年冬天或许更糟。” 除了能源危机,货币政策调整和不断上涨的价格压力也都将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威胁。IMF表示,货币政策调整应适度,既要避免过度收紧导致经济严重衰退,也要避免收紧力度不足导致通胀失控。这一机构表示,通胀飙升挤压实际收入、破坏宏观经济稳定,是对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威胁。

发达经济体政策外溢引发担忧

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激进加息,导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承受巨大压力。IMF研究部世界经济主管丹尼尔·利告诉新华社记者,新兴市场,尤其是大宗商品出口国在发达经济体“加息潮”中遭遇重创。

丹尼尔·利表示,美联储激进加息,触发美元大幅升值,导致以美元计价进行借贷的国家清偿债务压力骤增,特别是欠发达国家负担越发沉重。IMF数据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新兴经济体要么已债务违约,要么其债券价格大跌;超过60%的低收入国家面临债务困境。

IMF11日发表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美元走强、外部借贷成本高企、通胀居高不下、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加剧及发达经济体政策紧缩带来的压力,都给新兴市场经济发展带来风险。

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在发布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美国及其他国家金融政策收紧的影响肯定会外溢。美元走强、利率上升会使全球各国金融状况更加紧张。

各经济体协调应对至关重要

此前,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研究呼吁,发达经济体央行收紧货币政策要考虑外溢影响,各央行有必要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进行清晰明确的沟通。世界银行警告,全球央行同步加息会让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甚至导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造成持久伤害。(源自:新华网)

●大宗商品繁荣难解拉美复苏困顿

2022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化肥、谷物和金属等创下了近年价格新高,大宗商品繁荣周期再现。

然而,作为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生产地和出口地,拉美主要国家滞胀压力增加,政治和社会风险敞口有所扩大,短期内恐难走出新一轮“失去的十年”。

地区经济短暂复苏

2014年至2019年期间,拉美GDP平均增长仅0.3%,在全球各地区中持续“垫底”,而地区政治波动和社会动荡也较前期有所上升。彼时,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等权威国际机构已在警示,拉美恐陷入又一轮“失去的十年”,即低增长叠加政治和社会危机频发的阶段,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拉美地区GDP进一步下滑7%,创下了120年来的新低。2021年,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和疫情影响日渐常态化这三大趋势的影响下,拉美经济出现较大反弹,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尤为显著,地区GDP增长率达到6.9%,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022年上半年,拉美逐步“带疫解封”,服务业有效复苏,促使地区就业大致恢复到疫前水平,有利于释放被疫情抑制的前期需求。同期,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近岸投资”趋势为地区价值链调整提供新利好,加之经济低谷中的资产价格相对“低廉”,全球对拉美投资出现新高潮,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的外资流入量甚至达到了近十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积极变化支撑了拉美地区上半年相对有力的增长,地区GDP一季度同比增长2.8%,二季度仍延续良好的增长势头。

然而,拉美的近期反弹更多是前期急速下滑背景下的“统计效果”,地区增长失速的问题并未消除。一方面,“被边缘化”的现象仍在延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拉美地区2022年经济增长率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仅好于深受俄乌冲突影响的欧洲经济体。另一方面,差异性更趋明显。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加大了拉美内部的差异。

多数拉美国家面临的三大挑战日渐显现。一是通胀挑战。俄乌冲突期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加息增大的贬值压力以及疫情激励政策叠加,使拉美面临输入性和内源性通胀压力,主要经济体通胀率不断攀升。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统计,地区通胀率在2021年底为6.6%,到2022年4月已升至8.1%。截至6月末,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的累计通胀率已经超过50%,巴西、智利等国的通胀率也创下近期新高。二是货币挑战。高通胀引发拉美多国货币对美元贬值。截至7月19日,地区货币对美元汇率平均贬值7%,除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秘鲁和乌拉圭外,其他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贬值。三是债务挑战。疫情期间较高的公共支出推高了政府赤字和债务。据世界银行统计,2021年拉美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为71.6%,是上世纪90年代初(约80%)以来的峰值,而2022年底该比例将为69.8%左右,仍处于较大的债务风险敞口中。

失速态势仍将延续

拉美正处于新一轮大选周期,多数国家将在近三年内完成总统选举或议会选举。政治周期与经济低迷叠加,增加了拉美的发展困难,地区中短期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短期内,拉美发展面临三大约束边界。一是改革边界。本轮大选周期中,左翼回归已成定势。但是,大选并未消弭拉美政治分裂的痼疾,秘鲁、智利等左翼新近执政国家推出的改革方案一再打折扣,无法彻底破解结构性困境。二是经济政策边界。拉美国家多奉行通胀目标制,巴西等国已被迫多次加息,这不仅挤出了私人投资,还挤压了可能的货币政策空间,而该地区多数国家对公共债务占GDP比例的法定约束也限制了财政空间。三是外部边界。初级产品在拉美出口中占29%,在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和阿根廷等南美大国更是占比超过44%,这使拉美的出口收入、财政收入与经济绩效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随着部分初级产品价格回落,地区可用财力资源受到挤压。

在短期约束下,拉美经济在下半年面临较大挑战与风险。在经济增长态势上,滞胀仍将延续。拉美多国央行预测,由于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地区通胀仍将保持高位。同时,外资和消费受通胀和贬值的影响,持续上升空间有限,对下半年经济推动作用有限。因此,拉美整体年内仍将处于低增长区间,延续疫情前的失速态势。

在经济风险上,拉美将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债务压力。美联储连续加息,推动全球金融和信贷收紧,加之货币贬值压力,将提高偿债成本,对外债处于较高水平的拉美地区形成挑战,阿根廷等外债余额较高的国家面临债务风险。二是粮食危机。上半年,除厄瓜多尔外,拉美各国食品价格增长均超过了整体通胀率,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拉圭和乌拉圭的食品通胀率同比达到两位数,地区粮食安全堪忧。三是减贫挑战。滞胀势必对居民收入和购买力形成负面冲击,拉美贫困率和赤贫率或将超过2021年水平,增大地区社会风险。(源自:经济日报)

【国内经济】

●从二十大报告看人民生活新图景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二十大报告看人民生活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报告部署的民生新举措、描绘的民生新图景,引发与会代表热烈讨论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

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报告提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报告回应了百姓期待,说出了群众心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城乡居民普遍增收的基础上,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将让更多人特别是普通劳动者觉得有盼头、有奔头。”圆通速递湖南省长沙市高桥分公司营运部经理马石光代表说。

我国政策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增收,已经形成了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我国将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就业乃民生之本。报告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出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

“这些举措瞄准了社会焦点、难点,抓住了稳就业的关键。”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公共就业服务实训指导中心主任于砚华代表看来,就业不但关乎个人和家庭生活,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要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大幅增长。报告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这将为相关就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据了解,当前北京、海南等七省份及七家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社保: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报告对社保体系建设提出安全规范的新要求,体现了底线意识、长远眼光。社保制度安全可靠、规范运行,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预期和充分保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

报告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

郑功成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医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这意味着,未来更多患者能在家附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不必动不动就往大城市、大医院跑。”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三部ICU护士长徐芙蓉代表说,当务之急,要提升基层医疗设施水平,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增进百姓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

徐芙蓉说,2022年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就包括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发挥省级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

“一老一小”: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报告提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长期奔走在养老服务一线的江西省南丰县琴城镇琴台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小娟代表说,空巢、孤寡老人是服务的重中之重。二十大精神的落地,将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让更多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敬静代表说,报告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高度,作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为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指明方向。要积极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和生育友好的政策支持体系,打好政策“组合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教育: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报告作出系列部署。

不少代表认为,报告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群体的现实关切,作出及时回应。应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此外,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代表说,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诉求也有所变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应通过完善学校治理、健全教师研训体系等,全面落实报告对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

住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制度

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国家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让亿万百姓喜圆安居梦。”宁夏银川市公交公司102路公交车驾驶员杨彦锋代表说,“我有一位50多岁的同事,前几天刚刚成功申请了80多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一家老小特别开心。希望相关制度能更好为百姓安居托底,让更多人住有所居。”

环境: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作出一系列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来 源:新华网)

●以21世纪的发展经济学引领全球共同发展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能源与粮食危机、经济衰退风险的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了由18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与各国领导人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了广泛共识。本次对话会发布的32项成果清单,覆盖全球发展倡议涉及的减贫脱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数字时代互联互通八个重点领域。这些领域既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与技术革命中无力独自解决的短板,也是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可以开展有效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难题的关键领域。

本次会议的与会国家之所以具有广泛代表性,不仅是因为18个与会国的总人口超过40亿,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51%,经济总量接近2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27%,而且由于与会国主要来自亚非拉和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代表性特征明显。其中,既有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金砖国家,也有二十国集团2022年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及成员国阿根廷;既有东盟2022年轮值主席国柬埔寨和东盟重要成员国泰国、马来西亚,也有非洲政治与人口大国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以及非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阿尔及利亚和西非门户塞内加尔;既有中东地缘政治大国和产油大国伊朗,也有来自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而斐济作为太平洋岛国的代表,则尤为关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本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急迫问题。因此,上述18国在全球发展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认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广大发展中国家热盼能够真正带领它们摆脱贫困落后的21世纪发展经济学及其引路人

众所周知,发展不仅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之一,也是人类求解气候变化等21世纪重大问题的钥匙。就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具体内容而言,其目标指向是全球携手消除贫困、保护地球和确保所有人共享繁荣。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又取决于全球各国为此采取共同行动,包括行动意愿、行动能力以及国际协调与合作等。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交集却呈现缩小乃至撕裂态势,发展议题被个别国家或国家集团政治化、边缘化的倾向日渐明显,加上极限制裁和人为制造分裂与对抗,地区冲突与战乱频仍,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南北鸿沟也因此继续拉大。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处于全球经济边缘的46个最不发达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卫生、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冲击下,经济体系的韧性与消化损失能力显著下降,2020年的经济增长创下了30年来的最低纪录,疫苗接种率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贸发会议给出的建议是发展和提高生产能力,而提高生产能力的前提是发展资金的有效供给。例如,仅仅是消除最不发达国家的极端贫困问题,平均每年就需要投资4850亿美元;而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则平均每年需要的固定投资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相当于2019年最不发达国家固定投资的3倍多。显然,如果没有国际社会有实力的投融资与援助主体的参与,巨大的资金缺口是很难填补的。另一方面,近来出现的粮食和能源安全危机,又使得最不发达国家备受煎熬。

从解决发展问题的机制化平台建设与取得的成效来看,归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及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等,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肩负着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等重任,并在过去70余年的发展史中为人类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上述三大机构也因此被公认为二战以来全球在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但是,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曾因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设置苛刻条件甚至夹杂西方政策偏好而饱受争议。尽管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尤其是多边主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其争端解决机制的核心——上诉机构停摆而面临重大危机,因此在解决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的疫苗供给、粮食和能源危机等问题的行为空间与能力有限。至于最具援助行动能力的发达经济体,过去数十年来在对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在内的欠发达国家的援助过程中,尽管在教育和卫生领域及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援助热情呈递减趋势。加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尤其是西方主导的援助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并带有明显的政治因素,使得全球在消除贫困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效并不显著。相关援助与促进改革措施反而强化了“制度变革”因素,不仅没有促进极端贫困问题的解决,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热盼能够真正带领它们摆脱贫困落后局面的21世纪发展经济学及其引路人。

中国能够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照与范式价值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受益者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发展程度关乎发展经济学的解释力与生命力,不仅因为中国的发展与稳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和全球供应链保持稳定与韧性的重要支撑,更因为中国已成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各国因此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全球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路径与改革经验,尤其是不断增强的发展援助能力,不仅为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样本,也为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更向世人表明: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参照系,但是中国的许多成功探索不仅部分改变了20世纪主流经济学的一般结论,而且正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与关注焦点。

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由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远景目标的过程中,将会产生一整套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尤其是经济增长内生性机理、结构转型与高水平开放逻辑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经验范式,同时又不乏国际普适性的21世纪发展经济学,进而内化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照与范式价值。

对肩负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使命的国家而言,能力、意愿和国际协调与执行力是三位一体的组成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适时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并以实质性举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投融资支持,其背后蕴藏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优质产能全球化配置、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设计、金融服务的区域和全球化搭建,以及相关国际协调力和动员力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更是中国契合新兴市场及亚非拉和太平洋岛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巨大投资的需求,以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机制设计和国际化与市场化的操作探求全球繁荣共生新模式,进而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中国在本次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宣布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等实质性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如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能力支持与资金援助,更印证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指导发展中国家早日掌握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机理的手足情怀。(来 源:人民日报)

●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与“十二五”“十三五”的能源规划相比较,此次出台的《规划》名称有所变化,特别突出了“现代”二字。对此,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名称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新阶段发展形势、发展要求的变化。从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看,世界能源正在全面加快转型,呈现出明显的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多极化趋势,我国要加快构建的,就是顺应世界大趋势、大方向的“现代能源体系”;从新阶段新要求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我国要加快构建的,也是顺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现代能源体系”。

作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对我国能源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提出了详细的任务目标。

——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

——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

——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能源产业数字化初具成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产生活用能便利度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气、冷、热等多样化清洁能源可获得率显著提升,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展望2035年,《规划》提出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此外,为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还从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能源发展布局、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能源治理效能、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22条任务措施。(源自:经济日报)

【山西动态】

●山西省能源保供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立足全国 超前谋划 强力推进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山西省强化煤炭增产保供保障能源安全典型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山西累计产煤近100亿吨,约占全国产量的1/4。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山西省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煤炭增产保供任务,鲜明提出“三稳三不准”要求,即稳定保障能源生产、稳定保障电煤供应、稳定保障发电供电,不准拉闸限电、不准搞“一刀切”、不准随意提价。去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1.9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1/3;同比增产1.13亿吨,占全国总增量的2/3。产量和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我国资源禀赋及能源结构来看,煤炭这个底必须兜住,这样才能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山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和“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坚决扛起能源大省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煤炭在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国之大者”重要作用,立足全国、超前谋划,强力推进煤炭增产保供,保障国家能源稳定供应,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1月—8月,全省煤炭产量86718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增量8607万吨。全年预计可突破13亿吨,再创新高。1月—8月,日均产量超过国家要求目标,位居全国第一。1月—8月供应电煤39390万吨,超过国家要求5.3个百分点。

为坚决落实能源保供工作部署,山西省成立了省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山西省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方案》,先后召开煤炭增产保供和产能新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具体安排。建立健全专班运行机制,制定煤炭增产保供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了14个部门54项任务。制定手续办理清单,明确了手续办理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工作任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凝聚合力,高位推动能源保供工作。

为坚决落实能源保供工作部署,按照国家确定的目标,山西省根据各市、各集团煤种分布、产能产量结构,将煤炭日产量、全年产量、新增产能、电煤中长协保供煤量等保供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市政府、省属煤炭集团公司。各单位勇于担当,主动认领,逐矿落实增产保供目标任务,明确激励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夯实煤矿保供主体责任。省国资委联合省国资运营公司和省属煤电企业,建立了工作专班、日报周报、督导约谈、提请报告和考核管理等工作机制,通过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切实加强对能源保供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属煤电企业全部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能源保供工作领导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组织所属煤矿增产增供;积极了解客户需求、争取运力支持,增大产能释放,确保产洗运销有效衔接,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全力保障煤炭资源持续稳定供应。

为坚决落实能源保供工作部署,山西省科学安排生产计划,强化生产组织,在稳定现有煤炭产量基础上,推进了64座煤矿核增产能3860万吨/年、9座建设煤矿进入联合试运转增加产能960万吨/年。立足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煤矿智能化建设力度,建成23座智能化煤矿、572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提升煤炭生产效率,为煤炭增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山西省锚定“十四五”期间保障煤炭供应目标和高效、绿色、智能、低碳、安全、优质的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建立了煤炭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结果清单,制定《山西省煤炭高质量转型发展基地规划》,重点推进高效矿井建设,持续推进优化产能结构,瞄准新增产能3亿吨/年目标,从而增强煤炭增产保供能力储备,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添能蓄力。(源自:山西日报)

●山西省累计新增退减降缓税费730亿元 惠及130多万户次市场主体

从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传来消息,目前,山西省大规模存量留抵退税集中退还任务基本完成,截至9月30日,今年全省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730亿元。

今年以来,山西省税务部门坚决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主动融入山西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担起纾困解难之责,依托大数据智能平台,推出“智能集成”税惠闭环服务机制,确保政策在山西高质量高效率落地生效。

据了解,山西省税务局通过“智能集成”,推动各项税惠政策精准落地。截至7月底,已对20.74万户一般纳税人开展智能分析,自动精准确定了符合退税条件纳税人5.6万户,同时,通过各类平台推送税惠政策1392.45万条、消息提醒1582.58万条。另一方面,通过关联、提取、加工多个系统数据,实现纳税人享受减、免、缓、退税金额的后台计算,申报表自动预填,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实现“免申即享”,“一键确认”完成退减缓税申报,“一键享受”税惠红利。据统计,今年以来,共为70余万户推送红利账单,有效帮助企业算好收益账和发展账。

截至9月30日,山西省大规模存量留抵退税集中退还任务基本完成。全省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730亿元,“真金白银”惠及全省130多万户次市场主体。全省新办涉税市场主体35.83万户,同比增长2.08倍;全省新办涉税市场主体提供就业岗位64.73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48.77%;户均纳税能力同比提升38.44%。(源自:山西日报)

【晋中动态】

●常书铭在昔阳县调研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0月1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深入昔阳县,就疫情防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和“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充分利用好昔阳的山水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皋落镇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探索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常书铭来到皋落镇,认真听取文旅产业发展情况介绍,详细了解开展体育赛事情况。他指出,要统筹资源要素,做足“山”文章,下足“路”功夫,全力擦亮旅游“金字招牌”。要进一步丰富“体育+旅游”业态,丰富产品供给,健全服务功能。要强化运营管理,搞活赛事经济,以赛事拉动旅游经济,激活资源,点燃市场,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形成集聚融合效应,真正让文化、体育、旅游、经济相得益彰、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子。

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沾尚镇沾尚村,常书铭仔细查看村容村貌,详细了解醋坊、酒坊、辣椒房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强调要以“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产业带动、环境改善”为着力点,充分利用潇河源头优质水源优势,狠抓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孔氏乡南营村稻香源田园综合体项目是集有机农作物种植、景观鱼塘养殖、生态旅游观光、农村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文旅生态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常书铭认真听取项目情况介绍,实地查看鱼类养殖、菊花种植等产业发展情况,他鼓励孔氏乡村两级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以企带村、以村带社、以社带农”模式,辐射引领脱贫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把产业做起来,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真正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要不断推进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在李家庄乡南庄村,常书铭来到二月河故居,实地查看、详细了解故居保护、利用和开发情况。他强调,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好修缮工作,充分挖掘二月河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二月河故居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全力打造文化新名片、旅游新亮点。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做好外防输入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到一处,常书铭都认真查看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详细询问人员排查、日常消杀、核酸检测等工作情况。他强调,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源自:晋中市新闻网)

●我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助力小微企业融资见实效

“一直以为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手续麻烦。没想到从申请到放款,仅5个工作日就成功贷款100万元,真是方便又快捷!”近日,在我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窗口办理获得贷款后,某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

为满足广大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切实解决企业首贷续贷难题,全面服务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市金融办率先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开设金融服务窗口,设立全市首个首贷续贷服务中心,扎实开展首贷户拓展行动。服务中心自今年6月设立以来,共受理业务咨询千余人次,审批发放贷款1370万元。

服务中心由银行机构工作人员轮流值守,提供金融政策宣传和信贷业务咨询,推介金融信贷产品,制作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无贷户“两张名单”,定期为银行机构推送,有力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获贷水平。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在办理审批手续时,能够同步按需咨询信贷政策、比较产品,降低融资时间成本,为首贷户提供贴心的金融服务。

下一步,市金融办将加强窗口人员业务培训和运营管理,确保服务中心高效运转,努力把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建设成为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行动的“探路者”、优化营商环境的“排头兵”、培育优质企业的“孵化器”。(源自:晋中市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