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2年第43期(总第210期)(2022年10月7日-11月11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1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美国基准利率或将在2023年超过5%;②高通胀叠加高利率,英国民众受冲击。

国内经济:①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企深化央地合作促进双方合作共赢;②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山西动态:①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②山西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思路新。

晋中动态:①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集聚效应显现;②“五古六新”:晋中文旅业转型发展的引擎。

【国际视角】

美国基准利率或将在2023年超过5%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2日在记者会上再次显示出抑制通胀的强烈意愿。美国的基准利率或将在2023年上半年超过5%。美国以约40年来的最快速度推进货币紧缩政策,给经济造成负担,市场对此的警惕情绪高涨。全球八成国家出现陷入经济衰退的征兆。

“实际上,现代很少出现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率数据。”“是否会发生经济衰退,谁也不知道。”2日在记者会上,当被问及加息的影响,鲍威尔一直含糊其辞。

鲍威尔在谈到连锁反应时表示:“美元走强在多个国家造成考验。”在美国以外,美元升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债务偿还负担加重,进口物价上涨导致通胀加剧。他强调“从长远来看,美国物价稳定对世界经济有利”,但目前伴随着阵痛。

从显示全球经济未来趋势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综合先行指数来看,9月有31个国家跌破荣枯线100,占统计对象总数的82%。这一数字在一年前是15%,随着世界各国陆续加息,比例急剧上升。自2000年以来,跌破荣枯线100的国家占比超过八成的情况共计三次,包括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危机和新冠疫情。

报道说,衰退迹象正在发达经济体蔓延,包括美国以及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除此之外,在希腊和智利等新兴国家,迹象更为明显。俄乌冲突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受此影响,高通胀给家庭开支造成压力。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在发生大规模粮食危机的35个国家中,有16个国家或已处于债务危机状态,或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较高。

报道称,外汇储备短缺的新兴国家等如要阻止本币贬值,则只能提高利率,但这会对经济造成巨大负担。负担被强加给穷国,这一点也不容忽视。(来源:中国经济网)

● 高通胀叠加高利率,英国民众受冲击  

英国抵押贷款机构Halifax1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继9月环比下跌0.1%之后,10月英国房价环比下跌0.4%,一套住房的平均成本降至292598英镑。

Halifax主管Kim Kinnaird表示:“生活成本上升,加上抵押贷款负担能力本就吃紧,预计将继续打压房地产市场,经济逆风预示着房价可能会进一步回落。”

英国行业机构全国建房互助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房价环比下跌0.9%,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最大跌幅,表明房地产市场已经启动下行趋势。

财经网站Forexlive评论称,尽管英国房价仍处于高位,但毫无疑问,由于抵押贷款利率的上升突然加速,英国住房市场受到了重大冲击。消费者的谨慎情绪有所上升,因为行业数据显示,抵押贷款批准额和借款需求都在下降。随着市场预计英国秋季报告中即将出现增税和削减支出的政策,经济逆风预示着房价将进一步回落。

英国广播公司(BBC)8日援引全国校长协会最新调查结果报道,英格兰超过半数学校正酝酿大幅裁撤师资或减少课时,以降低成本。接受调查的1.1万人中,66%称将不得不裁撤助教或减少他们的课时,55%称将对教师采取同样措施。

这项调查同样显示,54%的受调查者说,除非削减开支,否则无法实现学校预算平衡;仅5%的受调查者说,在2023至2024学年,有能力在不陷入赤字的情况下照常开支。鉴于英格兰大部分学校不能以赤字预算运营,意味这些学校必须大幅裁员。此外,47%的受调查者说,将被迫裁撤非教师岗位和服务,例如心理健康咨询以及对个别学生的额外帮助。

一位人士介绍说,为避免把上述成本传递给家长,学校正被迫承受“不可持续”的涨价压力。其中,大部分成本用于给教职工支付工资。

11月3日,英国央行加息75个基点,表明抗击通胀决心,从而创下其33年来最大幅度加息。至此,英国利率从去年底的接近于零一路飙升至3%。

英国央行警告称,英国经济将持续衰退两年,此次经济衰退“非常具有挑战性”,预计到2025年,英国失业率将接近翻番。英国央行还表示,尽管这不会是英国经历的最剧烈的经济衰退,但将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相关记录以来最长的一次。(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内经济】

 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企深化央地合作促进双方合作共赢  

为进一步深化央地合作,11月9日,中国化学与上海市奉贤区政府、上海华谊(集团)公司签署一揽子合作协议,中国化学上海总部、中化学华谊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化学装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根据协议,中国化学与上海市奉贤区在高端装备科技创新、化学新材料研发布局、专业化一体化服务、产业集群综合开发建设及其他相关领域深化央地合作;与上海华谊共建一家以检维修为特色,集投资、研发、规划、设计、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全过程咨询、施工、检维修、运营、拆除等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服务的工程公司,为化工行业综合服务、装备制造持续添能蓄势贡献力量。中国化学所属桂林公司与华谊集团旗下双钱轮胎公司举行海外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在此前召开的央企助力上海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多家央企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30个央地合作项目。“近年来,国资委指导推动央企持续深化与上海的务实合作,双方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资委主任郝鹏在会上表示,央企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以更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持续深化与上海的战略合作、科技合作、产业合作、国企改革合作和开放合作,更好促进双方高质量发展。

中国化学表示,此次签约是中国化学贯彻落实央企助力上海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的体现。公司将与上海市在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新材料、石化产业链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经济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央企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挖掘央地双方利益共同点,建立央地合作的良好机制,有利于运用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来源:人民网)

● 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哪些积极探索及实践?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要立足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分配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 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四千二百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二千四百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十亿三千万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些振奋人心的数据,彰显出十年来我国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取得的巨大成就。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作出的庄严宣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这一奋斗目标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具体行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全方位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202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2012年分别增长96.5%、125.7%,2013—2021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7%。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农村居民收入=1),比2012年下降0.38,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2012年,分别累计增长110.1%、116.2%、123.5%和89.5%,年均增长8.6%、8.9%、9.3%和7.4%,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在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是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性质宗旨所决定的。

开展创新实践 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全省人均GDP超1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份首位。”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体采访中,浙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表示,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一年多来,浙江重点围绕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开展创新实践,形成制度政策,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去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针对市县区发展水平和百姓收入差距大的问题,浙江实施“一县一策”“一岛一功能”等一揽子政策,今年上半年,山区26县GDP增速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针对城乡之间交通、教育、医疗等差距,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农村收入低的难题,通过制度创新来把乡村振兴做出实效。

“浙江以改革促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着力持续缩小‘三大差距’。”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表示,浙江在努力创建共同富裕省域范例过程中“先行示范”,为全国提供了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

“共同富裕这个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江金权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十年,我国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解决了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共同富裕是实实在在地推进、在取得进展,通过全面脱贫,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立足国情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质性进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继续把‘蛋糕’做大做好,二是缩小‘三大差距’。”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教授董丰对人民网表示,到2035年,我国发展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表述,阐述了完善分配制度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对形成现代化发展持久动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委员张连起对人民网表示,长久以来,贫富差距过大是阻碍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发展中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董丰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江金权表示,所谓“急不得”,就是要立足国情,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谓“等不得”,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是要等到发展起来后才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来解决,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共同富裕在不断进步、不断实现,不断取得成效。(来源:人民网)

【山西动态】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全省粮食年产量从261.8亿斤增加到284.8亿斤;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304亿元增加到2134亿元;农民收入从7064元持续增长,增速连年跑赢全国、跑赢城镇居民、跑赢全省GDP,达到15308元,十年翻番。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5%,达到11666元……

这是一份亮眼的“三农”成绩单,这是十年来全省“三农”战线砥砺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村发展动能活力持续释放,农民收入稳步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业高质高效 稳粮保供牢固

10月22日,晋中市太谷区水秀乡武家堡村有机旱作试验田,拖拉机轰鸣着在开沟,几十名村民在地里插种艾草苗。村民武莲香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和记者聊了起来:“我们村离晋中国家农高区的有机旱作试验田最近,一年到头都有活干。这几天在这里种艾草,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据说这个艾草是从河南南阳引进的五叶大白艾,叶面大、含绒量高,等明年收获的时候,我们还能受益呢。”

这个有机艾草生产示范基地是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与三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接并实施的山西农业大学2022年“特”“优”工程——露地蔬菜新品种筛选及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项目。三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长江说:“现在人们关注健康、关注养生,艾草在保健理疗领域需求特别旺盛,所以我们选中了这个产业,致力于打造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产地环境净化、生产过程保护、产品质量检测三方面来确保艾草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我省牢记领袖嘱托,坚定实施“特”“优”战略,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等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建设,坚定走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乡村产业发展突出打好特色优势牌、有机旱作牌、加工转化牌,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十年来,农业高质高效特征愈加明显,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实更鼓、“好日子”更顺更美。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总产连续突破260亿斤、280亿斤大关。单产屡创历史新高。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620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2.3%。今年前8个月达到2183亿元,全年有望突破3200亿元。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45家、省级649家,分别增长36%和57%。

2021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733万人次,带动42.4万农民受益,营业收入81.3亿元。认养农业、直播农业、农村电商、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产业新业态在农村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十年来,我省稳粮保供基础更加牢固,“米袋子”更足更满、“菜篮子”更丰更盛、“果盘子”更鲜更甜。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超过400公斤,迈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考核连续5年获优秀等次。山西小杂粮正在形成大产业、大食物,占据大市场,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山西特色方案。畜牧业领跑现代农业,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34万吨、112万吨、135万吨,绝对增长都在50%以上。山西水果、干果成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75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我省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245.2万吨,增长0.75%,单产305.52公斤/亩,创历史新高。截至11月8日,全省秋粮收获面积4119.92万亩,收获进度99.82%。全省小麦播种面积824.89万亩,播种进度102.2%。

农村宜居宜业 面貌显著变化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农家小院舒爽宜人,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文化墙赏心悦目,走进长治市沁县松村乡古台村,处处是风景、满眼皆文明的美丽乡村图景呈现在眼前。近日,古台村和吕梁市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十年来,我省农村实现了有颜值、有内涵的华丽蜕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文明乡风孕育了生活新风尚,乡村活力持续倍增。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从“六乱”整治到“路、水、暖、网、链、废、机、田、证、险”等关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十件实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村延伸、往户覆盖。

易地扶贫搬迁47.2万人,新建1122个集中安置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到92.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15%;累计改造农村卫生户厕200多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建成具有晋乡晋韵、村忆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3000多个。农民群众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小汽车开进了农家院。“三治”融合构建治理新格局,农村更加祥和稳定,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10月23日,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来到高平市寺庄镇釜山村,白墙灰瓦的古村落、错落有致的棋盘六院、颇具年代感的步行古街、碧波荡漾的泫水湖,“路畅、景怡、村美、业兴”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现在我们农村不仅环境整洁,而且配套设施全,吃的用的村里都能买到,闲了在文化广场唠唠嗑、健健身,生活特别舒心!”提起现在的生活,村民张丽清赞不绝口。

十年来,我省围绕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全省确权承包土地5317.6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509.2万份,让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全省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亿元,所有行政村收入超过5万元。在全国率先出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条例和地方标准,年托管服务面积近3000万亩,服务小农户200多万户。设立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年度规模20亿元以上。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民富裕富足 幸福指数提升

“我们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了,我要珍惜这份荣誉,继续保持拼劲、韧劲和闯劲,用心经营企业,让自己致富并带动更多人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朔州市朔城区青年农民魏鹏获得农业生产托管领头雁的荣誉。丰收节期间,该区对农业生产托管领头雁、膜侧播种技术推广农民专家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先进典型进行表彰,激励大家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农业稳,天下安。农民富、天下足。十年来,全省农民收入从7064元持续增长达到15308元。脱贫群众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巨大变化,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875元增长到2021年的11666元,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汽车、空调分别增长2.2倍、1.9倍,农民生活越来越便捷舒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政策惠农、科技兴农、融合富农、投入支农,我省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强、获得感更多。我省出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方案,将全省117个县(市、区)划分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统筹政策支持、资金项目、考核督查、分类推进。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70%;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61%,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3.9%,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79.8万人,农村人才、乡村工匠、种田能手不断涌现。省级以上财政每年“三农”投入由24亿元增加到130亿元,十年累计投入730亿元。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为农业农村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特色产业带动127.7万脱贫人口增收,“大同黄花”“吉县苹果”“山西药茶”“隰县玉露香”等区域品牌,成为持续增收“硬支撑”。打造“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等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带动91.8万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脱贫地区培育起发展新动能,脱贫群众拓宽了增收新渠道。

  沃野阡陌,山乡巨变。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我省“三农”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3500万三晋儿女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来源:山西日报)

山西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思路新

汾酒集团成为全省首家百亿级消费品企业,引领国内清香型白酒产业发展;东湖、水塔、紫林、益源庆(宁化府)4家醋企,入选全国食醋十大品牌排行榜;振东制药、亚宝药业连续多次入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强伟纸业深耕专业领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石膏板护面纸生产企业;山西老陈醋、平遥牛肉、龟龄集、定坤丹等产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誉海内外……

  消费品工业是重要的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涵盖老百姓衣食居用行、育教医康养等方方面面。“十年来,全省工信系统全力推动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消费品工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省工信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闫林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逐步形成了涵盖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门类,结构相对完整的消费品工业体系。全省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数量稳步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2021年我省消费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达1083亿元,同比增长17.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2.7%,呈现出稳步向上、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十四五”时期,我省如何推动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扩大有效供给能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近期发布的《山西省“十四五”消费品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给出了答案。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末,全省消费品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具体目标为: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15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左右;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培育形成5家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10亿-50亿元的企业;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10个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产品,20个5亿-10亿元的产品;研发体系不断健全,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集聚效应更加显著,晋北原料药及制剂、晋中中成药、晋南新特药、吕梁白酒、太原晋中食醋、朔州日用陶瓷、祁县闻喜日用玻璃等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力争通过3-5年时间,把吕梁建设成为世界级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中国原生态酿酒示范区和世界知名的酒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吕梁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吕梁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描绘了其白酒产业发展蓝图。而这正是我省推进消费品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缩影。《规划》提出,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进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优势产业集群建设。

9月14日,全省特色专业镇发展工作会议为杏花村汾酒等首批1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授牌。其中,杏花村汾酒、怀仁陶瓷、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和代州黄酒均是我省消费品工业的佼佼者。我省将通过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就业富民效应明显的特色专业镇,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西省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支持专业镇企业围绕特色产业和细分领域,打造一批质量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持续扩大汾酒、老陈醋、玻璃器皿、陶瓷、推光漆、平遥牛肉等优势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出口份额,打响山西品牌。

11月2日,我省“现代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亚宝药业集团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在太原签署《中药新药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将基于框架协议,携手攻关10个中药新药课题的临床前研究项目,投入研发资金2亿元。这是双方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新型校企关系的又一次探索。早在30年前,亚宝药业就与山西中医药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宝宝一贴灵”,即亚宝的拳头产品丁桂儿脐贴。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丁桂儿脐贴已经成为国家标志性名牌产品。

“我们要发挥创新在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新技术突破、新产品研发、新业态融合、新模式运营等路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闫林说。(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晋中动态】 

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集聚效应显现

从最初的解冻、清洗,到关键环节腌制、卤煮,再到工人师傅们熟练地进行真空包装……站在现代化厂房2层的平台上,一份份即将走向百姓餐桌的酱卤肉系列产品和海鲜熟制品的制作流程一目了然。11月6日,山西吉香百味食品有限公司全自动食品生产线旁,公司负责人自信地说:“入驻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后,公司正在向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方向发展。”

山西吉香百味食品有限公司是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内26家投入运营的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园区招商面积达25万余平方米,还有19家企业正在进行厂房装修,今年年底前将投入运营。

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总经理雷向国表示:“得益于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和招商工作都很顺利。特别是今年以来,晋中市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倍增,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市场动能,多维度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为企业发展提振了信心。”

位于综改区晋中开发区的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是北京保罗投资集团在山西打造的一座现代化高端大健康产业集聚区,是山西省“30个重大新兴产业项目”之一,连续4年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重点工程项目”。

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致力于建设食品品牌的孵化基地和生物医药集聚基地,2019年初开始建设,总规划面积640亩,总投资约45亿元。截至目前,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建成面积30余万平方米,完成高标准厂房、总部基地、中央厨房区、冷链物流区、配套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区建设,并通过园区配套平台、智慧园区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生产服务平台、销售赋能平台、招商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经过3年多建设运营,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已成为以食品产业为核心,延展大健康、生物科技、文创、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聚集地。

综改区晋中开发区工作人员介绍,保罗(晋中)大健康产业园充分利用北京保罗投资集团全国大健康产业园布局联动优势,开展全国性招商,已成功签约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将有近500家企业入驻生产,年产值和营业收入均可达100亿元以上,年上缴税收5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个,辐射相关产业人口约5万人。(来源:晋中日报)

“五古六新”:晋中文旅业转型发展的引擎

在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晋商文化为龙头的“五古”即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的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大力发展“六新”即体验、休闲、康养、度假、观光、运动六种新业态,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新兴业态,提升我市旅游资源整体价值,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促进文旅业质效双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市委、市政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着力点,坚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业成为新时代晋中的支柱产业、幸福产业。

五古:提升旅游资源整体价值

晋中文化旅游始于古城、古院,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选址,使得乔家大院蜚声国内外,一时间,大量游客接踵而至,旅游收入逐年增长。1997年,平遥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晋中文化旅游具备更大的影响力。晋中及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以晋商文化为引领的古城、古院的旅游发展,让晋商文化旅游成为带动晋中旅游发展的龙头。

旅游带动了文化品牌的树立,文化品牌的树立也促进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伴随晋商文化发展的诸多机遇,晋中文化旅游发展日渐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晋中文化和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持续显现。

然而,旅游市场内部的不均衡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知名度很高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吸引了众多游客,而由于此前我市文化旅游业长期的景区发展模式,使得众多的古院、古村、古镇等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与知名景区相比,处在“深闺”的古院、古村、古镇等,具有与知名景区相似的旅游资源,强化这类资源的共同优势,可以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整合晋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晋商文化为龙头的五古:即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旨在将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串珠连线,最终达到更好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旅业整体发展的目的。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给晋中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潜力,文旅部门充分挖掘晋中旅游资源特质,找准不同的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的形象定位,通过合理的旅游线路串联,互补合作,打造共同的晋商文化旅游总体形象,彰显地域文化价值。在这一协同发展的模式下,所有景点均可借整体品牌形象所带来的广阔市场而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六新: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疫情让旅游需求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多始料未及的变化,对于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的旅游业而言,市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市委、市政府在稳住刚性出行基础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释放弹性需求,大力发展体验、休闲、康养、度假、观光、运动六种新业态,用新供给激发新需求。

将旅游的刚性消费价格降下来,提高群众出行意愿。今年,我市的惠民措施主要体现在景区对于游客的优惠上,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榆次老城等多家景区开展门票以及系列产品优惠,张壁古堡、后沟古村等景区开展夏季优惠大酬宾活动。我市各景区下调门票价格,主动走出“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时代。

建设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以民生视角思考旅游,认真研判旅游消费风向,根据我市旅游资源分布和季节变换、气候等特点,推出适合本地及周边居民放松休闲的旅游线路。互动亲子娱乐游、启智学艺非遗游、晋商民俗文化游、湖光田园休闲游、童趣欢乐研学游、乡村烟火体验游、红色教育生态游等,让游客回归日常生活场景,有更多的获得感。

强化场景营造和内容创新。品质化和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新阶段的市场特征,我市既关注自然和人文景区开发,也重视旅游度假区建设,榆次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寿阳龙栖湖绿色生态度假村、介休张壁古堡、太谷阳邑小镇、左权泽城太行人家、平遥横坡古村等一批古村、古镇、古堡、农业园区等,涵盖了观光、休闲、康养、研学、运动、度假等产品体系,成为产业运营新模式,旅游消费新空间。

通过价格、资源、产品等方面的调整,我市文旅市场以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使文化旅游业不再固守“旅行社、酒店、景区”这样的传统范围,有效促进了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发育成长,拉动了文化旅游消费。而正是广大群众参与的文化旅游消费给复苏的市场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转型: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文化旅游业复苏进程中,人民群众对于旅游的需求没有变,但是旅游消费变了;传统旅游业者的经营理念还在继续,但是新兴的旅游方式来了;知名景区在考虑如何推销资源的时候,主客共享的生活场景却迎来了以前未曾有的游客。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助企纾困、复工复业等工作,守住了我市文旅业基本盘。

而文旅企业在用足用好各项帮扶政策的同时,只有增强内生动力,危中寻机,才能谋求更大发展。

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既给更多企业带来机遇,也给传统旅游业带来挑战。多年以来,我市A级景区尤其是5A级、4A级景区与酒店、旅行社一起构成了典型的旅游业态,促进了旅游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为我市旅游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疫情影响,我市各大景区曾经节假日人满为患的情景不再,收入骤减。

从市文旅部门节假日统计数据来看,最近两年,在我市,近距离出行、高频次休闲、多场景消费已经成为节假日文旅市场的显著特征。游客对当地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深化了旅游景区的内涵,拓展了旅游景区的外延。

我市各大传统景区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强化场景营造,促进相关产业融合,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争取市场份额。目前,在我市文旅市场,既有传统从业者的创新努力,也有新兴行业的萌芽,自驾、自助、小团,露营、徒步、登山、赏花,非遗、研学、美食已成为假日旅游消费新亮点,云旅游、数字化成为旅游业态创新关键词。

风景之上是生活,万丈红尘最温暖。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旅游已经成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旅游消费日常化、旅游需求碎片化成为旅游新常态。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游客既要观看古建筑,也要体验晋商文化,还要康养、休闲。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景区也面临同样情况,餐饮店、公园、街区都成了吸引游客的人间烟火之地。

然而,没有家国天下的文化厚重感,晋中的资源就缺少了品牌,从这个意义上,晋中的文化旅游绝对少不了以晋商文化为引领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同时,擦亮晋商文化品牌尤其重要。以晋商文化为引领的“五古”是晋中文化品牌的体现,将“五古”文化旅游资源和“六新”新业态结合起来,为“五古”注入现代文化要素,让“六新”具有文化品牌,从而让风景观赏带动文化传承、风俗传播、风物销售、风味品尝,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的文化旅游区。这将是我市旅游从碎片市场到系统市场、从点线发展到全域旅游的一个路径。

赢口碑者赢市场。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既要服务于本地居民的衣食住行,也要服务于外来游客的居停游乐,在我市,将“五古”“六新”相融合,让人民群众乐享旅游时光、得到文化滋养,新征程上,高度融合的文旅业将孕育着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来源: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