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2年第50期(总第217期) (2022年12月26日-12月30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03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中国技术助力肯尼亚农业增产;②前11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同比增7.9%。
       国内经济:①2023年1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②截至11月末,连接数达18.18亿户——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山西动态:①山西今年煤炭产量超13亿吨 连续两年增产1亿吨以上;②我省出台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工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清洁高效发展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

晋中动态:①尚太科技在深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竞逐锂电行业新赛道 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②跑出智慧农业“加速度”。

 

【国际视角】

● 中国技术助力肯尼亚农业增产

在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一处中非合作的农业示范区里,今年试种的白玉米喜获丰收。一穗穗颗粒饱满的玉米装满一个又一个编织袋,当地科研人员兴奋地展示着他们的最新成果。

“相比周边同品种玉米,示范区的白玉米产量高出50%!”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农学院院长戴维·姆布鲁在近期举办的白玉米品种丰收仪式上宣布,经过5个月的试种,示范区首批本地品种白玉米试种成功。

此次试种由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白玉米是肯尼亚的主粮之一,但产量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该国时常面临粮食短缺问题。“示范区白玉米的首次丰收对肯尼亚来说意义重大。中国技术帮助我们加快了农业发展。”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理事会主席穆罕默德表示。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政府在非洲援建的首个科研机构,办公地点位于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为支持该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提供10英亩(约60.7亩)土地,中科院提供项目经费和高产种质资源以及技术支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并共享农业科研成果。示范区白玉米种植项目是双方合作的主要项目之一,通过运用中方的种植与管理技术,针对不同的地块采用不同的穴深、株距等,提高白玉米亩产。姆布鲁表示,正是由于中方农业技术团队精细化耕作,科学设计种植密度,有效控制病虫害,示范区的白玉米才取得了如此高的产量。

“首批白玉米的成功试种对研究如何提高白玉米及其他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非方主任罗伯特·吉图鲁表示,中心下一步将试种更多肯尼亚本地白玉米品种,并在灌溉、施肥、抗虫害等环节开展试验,优化投入产出比,编制适合本地农户的规范化种植技术手册。此外,示范区已着手分批次引进甜高粱、高产花生和油葵等作物。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严雪表示,中心未来将继续分享中国种植技术和经验,着力提升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壤墒情监测、集约化灌溉、鸟害预防以及粮食储存减损等能力,助力肯尼亚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发展道路。(人民日报)

● 前11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同比增7.9%

今年前11月,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7%。其中,我国向RCEP其他成员出口额达6.0万亿元,同比增长17.7%,超过全国出口总体增速5.8个百分点。

据了解,RCEP自2022年1月1日生效以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支持地方、行业和企业抢抓RCEP机遇,高效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协定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贸易持续较快增长。

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推进高质量实施RCEP等自贸协定,指导各地方、行业和企业用足用好协定,不断提升自贸协定综合利用效率。(人民日报)

 

【国内经济】

● 2023年1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关税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结点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9日发布公告,2023年将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

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一是保障人民健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部分抗癌药原料、抗新型冠状病毒药原料、镇癌痛药品实施零关税,降低假牙、血管支架用原料、造影剂等医疗用品进口关税。二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婴幼儿食用的均化混合食品、冻蓝鳕鱼、腰果等食品,咖啡机、榨汁器、电吹风等小家电的进口关税。三是加强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钾肥、未锻轧钴等实施零关税,降低部分木材和纸制品、硼酸等商品进口关税。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降低铌酸锂、电子墨水屏、燃料电池用氧化铱、风力发电机用滚子轴承等商品进口关税。

2023年1月1日起,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供需情况变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范围内,提高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其中,对栗子、甘草及其制品、大型轮胎、甘蔗收获机等取消进口暂定税率,恢复实施最惠国税率;为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铝和铝合金出口关税。2023年7月1日起,我国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将从7.4%降至7.3%。

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2023年将对19个协定项下、原产于29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部分商品实施协定税率。其中,根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关规定以及协定对印度尼西亚生效情况,自2023年1月2日起,将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商品实施RCEP协定税率。

2023年继续对与我建交并完成换文手续的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特惠税率,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为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2023年将适当调整本国子目,增列白茶、蔬菜种子、手术机器人、激光雷达等税目。调整后,税则税目总数为8948个。(人民日报)

● 截至11月末,连接数达18.18亿户——移动物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核心阅读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高速增长,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成为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未来,还需加快完善标准、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拓展移动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更好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借助传感设备,实现对货物入库、拣选出库的智能管理,助力仓储物流降本增效;利用大物联车载系统,动态绘制城市道路运行图,实时监测道路周围区域污染动态;戴上智能眼镜,可以随时联网智能家电,获得虚拟现实新体验……

从生产制造、公共服务到个人消费,移动物联网正加速融入生产生活,成为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16.98亿户,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此后,移动物联网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截至11月末,连接数进一步攀升至18.18亿户。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移动物联网总体发展情况如何?进一步提升移动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应从何处发力?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及企业。

加速赋能产业数字化、生活智慧化

放眼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岸桥自动装卸集装箱,无人导引运输车往返穿梭。百公里外,操作员推动手柄即可远程操控桥吊,时延仅为百微秒。借助华为物联网技术,上海洋山港智慧港口运营模式实现新升级,过去配载一艘船需要4小时,现在只需15分钟,码头吞吐量和作业效率居全球前列。

从智慧港口转向日常生活,来到家庭卧室,悬挂在墙上的智能温湿度计,能够快速精准感知室内温湿变化,并联动空调、加湿器等智能设备,及时调出宜人的室内环境。“企业投身移动物联网领域,拓展出了广阔市场空间。”秒秒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梁于阳介绍,截至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智能温湿度计累计销量已超1200万只,助力企业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产业数字化加快、生活智慧化提速的背后,是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持续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建设。”中国信通院无线电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峰表示。

从连接数看,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统计,2019年以来,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的全球占比稳定在70%以上。今年8月末,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将有力助推数字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从应用面看,阶梯化发展态势明显。其中,速率较低的窄带物联网(NB—IoT)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4G在共享经济、工业传感、共享单车等领域应用广泛,5G在行业应用中的广度正不断拓宽,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落地。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2年移动物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当前移动物联网持续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未来将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量质并举,助力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

网络能力更强、技术实力更优,助推实现突破式进展

移动物联网是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万物互联、连接泛在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移动物联网不仅有力促进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潘峰认为,特别是实现“物超人”目标后,移动网络从过去的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拓展到如今的服务千行百业,万物智联的愿景正在落地成真。

短短数年,我国移动物联网何以实现突破式进展?

网络能力更强,夯实移动物联网发展基础。

“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窄带物联网、4G和5G网络,能够满足广域和点状覆盖业务需求。”在潘峰看来,基于这样的网络基础,我国移动物联网能够根据各类应用场景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网络服务,窄带物联网能满足智慧农业、绿色节能等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4G能满足智慧金融、共享经济等中等速率场景物联需求,而5G可以满足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更高速率、低时延场景联网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我国5G基站数已达228.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1%;截至10月末,4G、窄带物联网的基站数分别达到599.7万、75.9万以上。窄带物联网、4G和5G融合组网态势初步形成。

技术实力更优,繁荣移动物联网产业生态。

“中国厂商在全球芯片模组市场中的优势持续凸显,助推我国移动物联网产业生态建设蓬勃发展。”业内专家表示,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在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十大厂商中,排名前五的供应商均来自中国,排名前三的公司出货量占据了市场的一半以上。作为全球最大物联网市场,中国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需求。

加快完善标准、强化技术创新,不断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

成绩显著,挑战犹存。当前,如何不断拓展移动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更好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相关专家表示,首先要在标准上做文章,在互联互通中提升行业应用广度。

“目前市面上多种物联技术并存,缺乏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不利于产业发展壮大。”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曹明解释,技术选择多种多样,使得运营商网络维护成本增加,建议加快统一蜂窝物联技术路线,以降低应用成本、做大产业规模。

以智能家居为例,梁于阳分析,当前众多品牌各自为营,产品之间难以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移动物联网产业生态建设。建议面向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工业制造、能源表计等重点领域,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

其次,在技术上下功夫,在强化基础中促进行业创新发展。据介绍,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业优势,持续加强在芯片、模组、终端、操作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同时,扩大窄带物联网、5G等网络覆盖广度,强化面向企业厂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深度覆盖。

另一方面,通过遴选典型案例,打造标杆应用,加快移动物联网与行业融合发展。相关专家建议,进一步推动移动物联网技术融入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传统基建,与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升传统基建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和应用发展。(人民日报)

 

【山西动态】

● 山西今年煤炭产量超13亿吨 连续两年增产1亿吨以上

记者近日从山西省能源局获悉:截至12月27日,山西今年煤炭产量已超13亿吨,占全国产量近1/3。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2021年山西原煤产量11.93亿吨,同比增加1.13亿吨。在此基础上,今年再增产1.07亿吨,实现连续两年增产1亿吨以上。同时,山西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62958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6.2亿吨目标任务;率先完成电煤供应中长期合同全量签约任务,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山西省委和省政府成立能源保供工作专班,制定煤炭增产保供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了14个部门54项任务,并将煤炭日产量、全年产量、新增产能、电煤中长协保供煤量等保供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市政府、省属煤炭集团公司,坚持日汇总、周分析、月调度机制。

“统筹安全生产和增产保供,在加强日常隐患排查、汛期安全监督检查的同时,对事故区域有关部门和企业,杜绝擅自扩大停产范围,避免‘一刀切’。”山西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为了克服疫情对煤炭生产的影响,山西提前制定煤炭企业防控闭环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全省煤炭增产保供专项督导行动,确保重点煤炭生产企业和运输企业不停工、不停产、不停运。

近年来,山西在做好煤炭保供的同时,加快转型,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目前,山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超过78%,累计建成37座智能化煤矿、993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今年前11个月,山西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增长20.7%;国网发电量2876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发电量597亿千瓦时,占比20.8%,创历史新高。(人民日报)

● 我省出台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工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清洁高效发展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

应当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煤炭和煤电、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以及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工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西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山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治化的新阶段,不仅为我省解决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煤炭全流程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指出了路径方向,也为全国煤炭行业走清洁高效发展道路打下了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山西是全国最大的产煤省之一,也是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能源保供重任之下,山西煤炭的地位更为凸显。《条例》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规定了切实可行的举措,涵盖了煤炭生产、加工、利用、转化全链条。

《条例》围绕规划与管理,规定省政府应当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煤炭和煤电、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商品煤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设计,保障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各项管理目标和措施得到有效实现。

《条例》聚焦煤炭生产、洗选、运输领域,鼓励和支持煤炭生产企业推行绿色、智能生产方式,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优化煤炭洗选企业布局,建立煤炭洗选企业备案管理制度,加强煤炭洗选企业标准化管理,推进煤炭运输通道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条例》针对燃煤发电、焦化、煤化工、钢铁冶炼、建材等重点用煤行业,规定了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污降碳的各种具体措施,鼓励燃煤发电、焦化、钢铁冶炼等企业对余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针对我省煤系固体废弃物的特征和问题,提出省政府应当制定煤矸石井下充填、地面回填等技术标准,规范煤矸石综合利用。

《条例》还规定了具体的扶持与服务内容,明确省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当依法落实税收、土地等支持政策并设立专项资金,能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投入,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涉及的技术研究、工艺改进等项目提供有力支撑。(山西日报)

 

【晋中动态】

● 尚太科技在深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竞逐锂电行业新赛道 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 常书铭出席上市仪式并致辞

12月28日,晋中昔阳锂电负极材料项目公司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动力电池领域和赛道上的一匹黑马。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出席上市仪式并致辞。

尚太科技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及碳素制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是行业龙头企业。该公司在昔阳县投资建设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前三期20万吨产能项目已全部投产,总投资120亿元的四期30万吨产能项目正加快建设,投产后可形成50万吨产能规模,国内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常书铭在致辞中指出,晋中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锚定产业转型、数字转型“两个转型”,突出“工业强市”,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全力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新标识。晋中新能源汽车在山西汽车产业链链条最长、产量最大、资质最全,吉利晋中基地成为全省首批“链主”企业。尚太科技作为全球首家、全国唯一的锂电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深耕负极材料,行业领先、实力雄厚、发展迅猛。特别是进驻晋中以来,先后实施了四期项目,前三期20万吨产能项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尚太速度”,将形成百亿产值、10亿税收的发展规模;四期年产30万吨产能项目也已启动建设,投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届时将与宁德时代、吉利晋中基地,共同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生态,为山西实现“汽车梦”、建设汽车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常书铭表示,尚太科技成功上市,是该公司发展的里程碑、新起点,也为我们做强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上市提供了新范本、新标杆。晋中将始终不渝把支持企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不遗余力提供最优服务、创造最优条件、打造最优环境,政企携手抓住新风口、跑好新赛道、赢得新未来。

随后,常书铭与国信证券首席风险官曾信、宁德时代副总监张驰、尚太科技董事长欧阳永跃等一起敲响开市宝钟。(晋中日报)

● 跑出智慧农业“加速度”

智慧农业的新方式、新装备,引领着人们从“会种”迈向“慧种”,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

冬日时节,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大型植物工厂让人眼前一亮,在物联网智能设备、智能水肥一体机、逆渗透纯水机组、多介质过滤器等科技设备的加持下,生菜、彩椒等蔬菜长势喜人。

数字赋能、省力轻劳是这座大型植物工厂的特点。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植物工厂技术员王禹杰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植物工厂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采用物联网化控制系统,实现玻璃温室内的环境实时感知、数据自动统计、设备远程控制、自动报警、视频监控等功能,通过温室种植数字化和自动化,利用各种传感器建立与大棚作物之间的联系,工厂内各个生产单元高效配合,所有的生长参数在经过大数据的精准调控后,生成智慧决策,通过自动化干预,使作物生长更好。我们现在种植了8个品种,生菜4种、彩椒4种,生菜30天收一茬,可收4万斤,彩椒70天收一茬,可收4万斤,年收益可达10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通过数字化农业赋能,科学种植、规范生产、高效运输,全力打造精准化、智能化、品牌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玮告诉记者,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占地面积约503亩,总投资约1.76亿元,分两期建设,包括京东农场、智慧温室、认证中心,并引入乡村e站、国家生猪交易市场等。植物工厂是其中之一。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业发展新高地,带动我市及周边省市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新模式发展,有效增加劳动就业、农民增收。

数字赋能,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业生产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巨鑫农业现代产业园,大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现代农业生产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关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让山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刘骁信心倍增、干劲十足。

刘骁边查看黄瓜幼苗的生长情况,边跟记者说道:“以往我们育苗主要靠经验,现在主要通过采集数据。巨鑫伟业的大数据中心会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周期及时下达指令,接到指令后,技术员会指导工人进行降温、补光、增湿等作业,科学精准地控制大棚温度和光照。目前,园区培育的蔬菜苗成活率已达98%。”据了解,该公司的600余座设施大棚已全部纳入智能监测控制系统,草莓、黄瓜、西红柿等一大批作物正在逐步完成数据采集。

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籍浩信心满满地说:“作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公司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尽快建立专家人才库,在满足农业基本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数据采集、AI运算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让农业生产更智慧、更高效,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日前,晋中国家农高区又传来好消息,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交易于一体的中国北方林果苗木繁育基地正式揭牌。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可育苗120种,出圃各类苗木1000万株,直接带动全省20万亩老果树更新,带动果农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借助拖拉机3D仿真模拟驾驶培训系统,驾驶者能感受和真机完全相同的驾驶体验;通过北斗智能装备监控终端系统连接智慧农机“云平台”,可实现对每台农机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的全程智能远程监控;针对大田作业的农药喷洒和林果植保,无人植保机每小时作业50亩,可节约50%的农药用量和90%的用水……可谓“智慧”满满,生机无限!(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