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3年第4期(总第221期) (2023年1月30日-2月3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3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国际观察:美国购物季遇冷 消费者持续悲观;②2023,世界能否走出粮食短缺危机?

   国内经济:①地方扩投资火热开局 重大项目加速起跑;②2022年全国财政收入超20万亿元。

   山西动态:①山西:居民消费热情回归 餐饮消费逐步回暖;②山西省2个项目获评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晋中动态:①灵石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②榆社首家空中立体草莓园开园。

 

【国际视角】

●国际观察:美国购物季遇冷 消费者持续悲观

       通货膨胀正在影响着美国消费者的钱包与购物行为。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之下,人们付的钱更多,买到的东西却少了。许多民众寻求购买更多的打折商品,并削减预算。

      在弗吉尼亚州一家塔吉特超市,圣诞节货架已经摆满了各种商品,很多顾客在挑选节日礼物,仔细比对价格。《纽约时报》指出,“购物者似乎对价格很敏感”。很多商家进行打折促销,以期消费者尽可能多地购物。基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商家希望在消费者行为出现变化之前吸引人们消费。

       “价格在上涨,跟去年11月相比,我们的预算更少了。”马里兰州的一名购物者曼努埃尔·罗哈斯抱怨道。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说,通货膨胀给今年的假日购物季蒙上了一层阴影。购物者比往年更热衷于购买促销商品。在调查中,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将去折扣店或一元店进行节日采购。华盛顿州的一名购物者南希·加西亚·门多萨直言,为了支付购物账单,“我觉得自己都要破产了”。

      尽管今年“黑色星期五”购物季销售额有一些增长,但是人们花费更多的钱,买到的东西却在减少。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说,根据零售商预测,销售额上升的首要原因是价格上涨。全美零售商联合会估计,“黑色星期五”购物季消费者的支出比去年增加6%至8%。过去10个月,美国通货膨胀一直在8%左右徘徊。消费者感受最深的是,食品、汽油等生活必需品受到通胀的影响最大。

      物价上涨,对于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全美零售商联合会估计,人们计划在礼品、购物卡、装饰品、食物以及其他节日采购上面平均花费833美元,略高于去年。但是年收入较低的家庭预计支出将低于去年,仅为606美元。而年收入更高的家庭的支出则在增加。在过去一年中,这种消费差异在拉大。对于较富裕群体来说,他们继续购买几乎没有受到通胀影响的奢侈品,而其他消费者选择购买更便宜的商品。

       旧金山居民里兹·戈登在“黑色星期五”早上6点就起床,然后陪家人去商店购物,这是“一个悠久的家庭传统”。他们开始挑选圣诞礼物,但是通货膨胀让他们感到担忧,她说“价格与10年前大不同”。伊利诺伊州69岁的居民巴格利表示,汽油、杂货价格上涨“非常荒谬”,她“已经在削减开支了”。

        与此同时,消费者开始动用储蓄,并更多地使用信用卡。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说,进入假日购物季,许多消费者的储蓄水平已经很低,在疫情期间存下的钱所剩无几,所以人们都在借贷消费。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今年第三季度,美国信用卡余额同比增长15%,创下20多年来最大增幅。“Adobe分析”报告称,与去年相比,选择“先买后付”的人数增加了13%。9月份,美国人的储蓄仅占税后收入的3.1%,还不到疫情之前的一半。相对于富人,穷人的储蓄下降得更快。

      美国西雅图KIRO7电视台报道说,在创纪录的通胀之中,人们正感受假日购物的痛苦。一份报告显示,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美国人的支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也意味着人们承担了更多的债务。《纽约时报》指出,美国物价正以数十年来最快的速度攀升,美联储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物价。这种通过提高借贷成本来抑制需求的做法,反过来又让消费者对经济感到悲观,而美国经济很可能陷入衰退。

密歇根大学11月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急剧下降,从10月的59.9下降至11月的56.8。同时,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0月份的102.2跌至11月的100.2,为7月份以来的最低数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指出,进入最重要的假日购物季,“美国消费者仍对本国经济状况不太有信心”。

       路透社报道称,美国消费者信心处于四个月低位,在高通胀和借贷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美国家庭在未来6个月购买大件商品的意愿下降,加剧了明年经济衰退的风险。全球咨询公司安永的经济学家莉迪娅·布苏尔表示,即使消费者继续购物,“他们对整体经济形势感到沮丧,而且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花钱”。

       雅虎网站刊文称,尽管美联储今年已经6次加息,但美国通货膨胀率仍接近40年来的高点,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和消费者“对美国经济的前景越来越悲观”。

        路透社报道说,对经济学家们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经济将在未来一年陷入短暂而轻微的衰退。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萨尔·瓜蒂耶里表示,除非通货膨胀迅速消退,否则美国经济“似乎仍会遇到一些麻烦”,只是可能比预期晚了一些。瓜蒂耶里说:“但这是假设经济的持久性不会迫使美联储更加猛烈地踩刹车,在这种情况下,延迟的衰退可能只会预示着更严重的衰退。”

        路透社报道说,已经有明显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正在放缓,尤其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该市场通常最先对紧缩的金融状况做出反应。45名经济学家对美国GDP做出预测,其中27人认为,在2023年,美国将出现连续两个季度或更长时间的衰退。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日前再次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惠誉表示,随着货币政策收紧的步伐加快,预测美国2023年经济增长仅为0.2%,低于早先预测的0.5%。(源自:人民网-国际频道)

2023,世界能否走出粮食短缺危机?(环球热点)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每天晚上有多达8.28亿人在饥饿中入睡”,“3.4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陈述的事实,给国际社会敲响警钟。

      2023年,世界如何走出粮食短缺危机?国际社会应当高度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并为之共同努力。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面对这场可能带来巨大灾难的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应联合行动,拯救危机中面临威胁的生命。

     缺粮恐慌困扰世界

     回望2022年,粮食危机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话题。

      2022年2月,新冠疫情阴霾仍然笼罩世界,俄乌冲突爆发,又让“世界粮仓”陷入战火之中。全球粮食供应链遭遇冲击,国际粮价大幅攀升,饥荒与粮食不安全深深困扰国际社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世界多达8.28亿人面临饥饿,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2022年,45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人数较上年大幅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2年低收入国家粮食进口支出与预期几乎持平,但进口量可能减少10%,表明这些国家粮食获取形势日益严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2022年全球粮食供给总量相比往年并未出现明显短缺,之所以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两个因素恶化了全球粮食分配。“一是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冲击全球大宗商品供给体系,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二是2022年2月下旬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黑海地区的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出口遭遇阻力,导致高度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粮食的国家陷入粮食危机,饥荒人口增加,进而加剧国际社会的缺粮恐慌。”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俄乌冲突爆发前,俄乌小麦出口量合计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30%。2022年3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升至159.7点,创下1990年该指数设立以来最高纪录。

    同时,美国联合欧洲盟友对俄实施多轮制裁,并对俄农产品出口设置了“隐性壁垒”,致使俄出口商在许多环节被“卡脖子”。分析指出,美国鼓动盟友一再加码对俄制裁,影响国际能源、化肥供应,导致农业投入成本飙升。粮食出口中断,使得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等高度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饥饿状况进一步恶化。

      “除了地缘政治冲突之外,2022年美联储7次加息,导致大量美元回流,其他国家货币相应贬值,中东、非洲、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财政负担明显加重,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例如,2022年斯里兰卡宣布国家破产,经济濒临崩溃,粮食、油气等出现严重短缺。此外,过去一年,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多地降雨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地区降水猛增,一些地区持续干旱,全球传统农业生产遭遇冲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唐健向本报记者分析称。

      2022年,非洲之角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大量减产。7月,持续的暴雨和洪水席卷也门,导致约7.3万人需要食物援助。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全球约有1/3土壤退化,导致土壤肥力流失、谷物和果蔬营养质量下降。

    摆脱危机尚需时日

    2023年,世界能否走出粮食短缺危机?专家认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胡冰川认为,新的一年,随着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逐渐减弱,全球粮食产出进一步增长,粮食分配相比之前可能有所优化,全球粮食紧张局势或将比2022年有所好转。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在世界范围内,按毛额计算,最大粮食出口国是美国、荷兰和中国。到目前为止,按净额计算最大出口国是巴西,其次是阿根廷和西班牙。

      “目前,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都在开足马力生产粮食,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整体粮食自给率较低。以非洲为例,有30多个国家是粮食净进口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增长与粮食短缺的矛盾将持续存在。如何推动人类经济生产效率增长高于人口增长,使得全球处于贫困中的人口数量下降,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此外,2023年,部分人口稠密的新兴经济体,一旦经济增长迟滞,引发失业、贸易失衡、政府赤字增加等问题,就容易新增贫困边缘人口,这也需要这些国家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胡冰川说。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受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欧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今年世界经济预计陷入衰退,欧美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尤为黯淡。

      唐健认为,202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将对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造成影响。“如果出现衰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外需求将相应减少。对那些靠向美欧出口来赚外汇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出口受阻、外汇收入下降,其采购粮食的能力也将相应削弱。”唐健分析称,此外,俄乌冲突的衍生影响仍在向金融保险等其他行业扩散,一些银行和保险代理商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为俄粮食出口商提供贷款或担保,也将使俄粮食出口与交易继续受到影响。

         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黑海粮食运输协议签订和延长以及中国、俄罗斯粮食产量丰收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出现回落。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35.7点,连续第八个月下跌,国际小麦价格已恢复到2022年初水平。然而,这并不足以令市场松开紧绷的神经。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文称,虽然食品商品价格正在下跌,但“并不意味着粮食危机已经结束。推动市场走高的潜在因素没有改变”。

      协同行动迫在眉睫

       新的一年,消除粮食安全威胁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再度向各国发出警告称,数十年来全球在抗击饥饿方面取得的进展正在发生逆转。面对这场可能带来巨大灾难的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应联合行动,拯救危机中面临威胁的生命。

        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通过宣言,承诺建设可持续、有韧性的粮农系统和全球供应链,采取协同行动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维护粮食供应链正常运转,促进粮农贸易畅通。

      “当务之急是倡导自由贸易,稳定粮食供应链,保持粮食贸易畅通,减小战争冲突和政治因素导致的运输阻碍,特别是要尽快解决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供应中断。同时,联合国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应合力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此外,应建立健全粮食市场预警机制,提前预测哪些地区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做好预案和准备。”唐健说。

      胡冰川认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各国应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纷争,从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团结协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对外提供粮食援助时,应当切实履行承诺,避免附带苛刻的政治性条款,更不能将粮食援助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保障粮食供给、端稳自己“饭碗”的同时,始终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

     2021年9月,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方提出推进“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在数字和创新农业金融、动植物疫病防治、可持续土壤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对外合作。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中国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3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区并派遣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此外,中国还主办“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为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而突出的贡献。一方面,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合作,输出农业技术,助力发展中国家减贫增粮,提高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水平,成为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唐健说。(源自:人民网)

 

【国内经济】

●地方扩投资火热开局 重大项目加速起跑

        兔年伊始,全国多地扩投资火热开局,一批批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提速,冲刺“开门红”。从透露的新一年投资计划来看,传统基建项目继续挑大梁,新基建项目加快布局,产业项目中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相关领域成为热点。业内人士预计,在多方政策加力支持下,一季度投资将保持较高速增长。

  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深圳科技馆(新馆)项目建设现场,钢筋绑扎、焊工焊接等施工作业有条不紊。中建二局的30余名管理人员与近百名工人在大年初四就回到工作岗位,打响了开春“第一仗”。

        目前,该项目主体钢结构已封顶,正全面推进机电安装、二次结构施工,建成后将成为深圳科普教育、科教创新的文化交流核心平台。

        春节复工以来,全国多地纷纷发出开工“动员令”,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成为新年关键词,一批批重大项目加速起跑。

       1月28日,河南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启动,332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超过3.1万亿元。其中,“开工一批”项目1271个,总投资1.6万亿元,年度目标6896亿元。

         同一天,陕西省启动2023年一季度开工省市重点项目795个,总投资5646亿元,同比增长26.3%;年度投资2285亿元,同比增长21.6%。

        1月29日,广东多地纷纷推动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例如,广州一季度共开工、签约项目460多个,总投资超6800亿元;深圳今年首批开工的26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3295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当前全国多地积极抢抓重大项目建设,基建投资仍将是2023年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新老基建齐抓并进

        开工号角吹响,新一年各地投资计划也浮出水面。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安徽、宁夏、河南、内蒙古、辽宁、甘肃、湖北、海南等省份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锚定两位数。浙江、广东、江西等多地年度投资额超万亿元。

        交通等传统基建项目将继续挑大梁。2023年,广东铁路项目争取完成投资1200亿元,同比增长15%,达到全国铁路投资的1/6;机场项目争取完成投资119亿元,同比增长53%。甘肃将加快建设兰州北绕城高速,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

       与此同时,各地新基建加紧布局。湖北提出,加快推进“东数西算”中部枢纽节点、中金武汉数谷等25个重大项目,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北京计划系统推进新一代数字集群专网、边缘计算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1万个以上。

        “多地密集上马新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选项。”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胡拥军说,新基建一头连着当前的关键性投资,一头连着未来的高质量供给,是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更是2023年加快提振市场投资预期的必然要求。

       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相关产业领域也成为热点。例如,今年陕西开工的重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投资占比超过20%。辽宁大连今年谋划储备推进的重大项目中,绿色石化和精细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项目数量占比达到52%,同比增长40.2%。

  多方政策支持加码

        重大项目加速起跑的同时,各项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日前表示,2023年将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资金,强化要素保障。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从国家层面,春节前后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将显著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

       近期多地也密集出台各项举措,在促进有效投资等方面发力。例如,安徽提出,用好回收资金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对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两新一重”和民生补短板领域投入力度。上海明确,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专项债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扩大投资政策和工具,加快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

      “2023年基建投资还会保持高于常态水平的较快增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2023年专项债提前下达时间前移,2022年底强调要对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抓好填平补齐,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符合冬季施工条件的不得停工等,均表明2023年一季度基建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强力度,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

        范若滢也预计,第一季度投资将保持较高速增长。她分析称,当前各地重大项目储备较为充足,项目建设增长空间较大。同时,今年专项债有望延续靠前发力的节奏,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方式,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方面有望得到比较强有力的支持。(源自:经济参考报)

●2022年全国财政收入超20万亿元

         财政部1月3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增长0.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26万亿元,增长6.1%,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下半年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逐步落地见效,工业服务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总体上有所恢复,全年相关税种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国内增值税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5%,国内消费税增长20.3%,企业所得税增长3.9%,个人所得税增长6.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15.4%。车辆购置税下降31.9%,主要是由于6月1日起对部分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从财政支出看,2022年,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财力支撑,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1%,教育支出增长5.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7.8%,农林水支出增长2.3%,交通运输支出增长5.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8%。(源自:中国经济网)

 

【山西动态】

●山西:居民消费热情回归 餐饮消费逐步回暖

           春节期间,全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恢复

          山西晚报记者近日从省商务厅获悉:春节期间,我省商品供应量足价稳,促销活动丰富多彩,消费升级热点突出,餐饮消费人气旺盛。监测显示,140家重点商贸企业7天共实现销售额57138.98万元,同比增长2.72%。

         春节前夕,全省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加强产销对接,增加库存数量,丰富商品种类。通过对全省518家重点流通保供企业统计显示:袋装米面、桶(袋)装食用油、猪肉、鸡蛋、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商业库存充足,进货量稳定增长,完全满足销售需求。价格方面,粮食、食用油、牛羊肉价格与节前基本持平,猪肉、鸡肉、鸡蛋价格小幅下降,30种蔬菜批发均价上涨1.5%,6种水果批发均价上涨1.2%。

       全省各地积极搭建消费促进平台,精心组织了购物节、美食节、特色商品展销等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此外,各市以“政策+活动”“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围绕发放政府电子消费券、商圈集聚营销、网络促销、重点商品销售、地方特色商品、夜间消费、品牌商品展销、农销对接、老字号等消费热点,以现代化、个性化、精品化为特点的消费升级纷纷呈现。部分商家在打折、抽奖等传统促销活动基础上,利用微信、直播等手段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各地着力打造新型消费亮点,注重打造融合旅游、线上直播,线上线下超值优惠、汽车消费、数码乐购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新型消费场景,展示“山西好货”,让年味儿更浓。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我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恢复,居民消费热情正在回归,餐饮消费逐步回暖,家庭团聚、朋友聚餐、旅游消费等大众餐饮成为拉动餐饮消费的主要形式,呈现人气火爆的景象。老太原菜馆、天外天酒家、老大同饭庄等知名老字号饭店年夜饭预订火爆,部分饭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倍以上;北国芙蓉酒楼、并州饭店、滨河味道等餐饮企业不断创新菜品,推出送餐到家、大厨上门等服务,满足了多样化餐饮消费需求。据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监测显示:春节期间,9家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442.08万元,同比上涨19.7%。

(源自:山西晚报)

●山西省2个项目获评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中央文明办秘书局公布了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遴选出全国7个类别共50个成效明显、影响力强、具有创新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我省2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山西省图书馆“我是你的眼”文化助盲志愿服务项目获评特殊群体关爱类志愿服务典型案例,临汾市洪洞县孝亲敬茶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旅游志愿服务类典型案例。

        山西省图书馆“我是你的眼”文化助盲志愿服务项目于2005年启动,以山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为主要文化服务阵地,以山西省图书馆视障服务为核心,以志愿者及志愿服务团队为辐射,以视障读者反馈为效能,形成专业、高效的志愿服务闭环。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视障人士阅读需求,提供菜单式阅读服务。

         配备丰富的盲文书刊、盲用阅读辅具,提供智能听书机免押金外借服务,连续送书上门17年,年均送书2000余册;

          开展盲文、计算机、推拿按摩、写作等文艺技能培训;

         举办盲人健步行、综艺秀、无障碍电影口述、游读山西历史教育活动等;

         推出“我是你的眼”读书栏目1100余期,用声音传播正能量;

        建立两所山西省图书馆盲文分馆,拓宽视障文化服务半径。

        项目包括无障碍文化资源服务建设、基础服务及拓展服务、社会力量联合等,旨在通过生活照料、精神关怀、无障碍阅读服务为视障群体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他们力所能及地照顾,做他们的贴心人,帮助视障群体共享公共文化成果,至今累计服务时长3万小时,服务15万人次。

        洪洞县孝亲敬茶志愿服务项目聚焦中小学生家风家教教育、家国情怀培养,以景区文化为纽带,以洪洞大槐树志愿服务队为依托——

        通过“传习一句嘱托”“了解一套礼仪”“恭敬一杯暖茶”“抒发一番感念”“形成一份档案”的五步实施。

    “孝亲敬茶”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深挖景区根祖文化内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茶”为载体,将“孝亲敬茶”活动与景区文明旅游结合起来,让文物古迹“活了起来”,增加了景区的核心吸引力,增强了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

项目自2018年开展至今,已集中服务8个月,累计开展活动200余次,参与人数4500余人。

       近年来,我省文旅志愿服务依托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原则,以推动文旅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在全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旅志愿服务活动,探索推进文旅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弘扬时代精神,提升服务能力,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志愿服务活力贡献力量。(源自:山西经济网)

 

【晋中动态】

●灵石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灵石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准划定了“以工哺农”“以农促工”乡村振兴灵石路径,“三农”工作大步向前。

          2022年,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灵石县相继出台了《灵石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若干举措》《灵石县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了“一年集中突破、两年整体推进、三年巩固提升”的总体思路,建立了“县统筹、乡主导、村实施”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力争到2024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

          同时,组织召开全县“清化收”工作培训会,印发业务资料300余册,下派5个指导组分赴各乡镇对各村负责人、“两委”成员、村会计进行业务培训,确保各村至少有1-2名业务通,专门负责指导和推进本村“清化收”工作。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专班,围绕各村工作进度以及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指导研判,确保“清化收”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第一时间答疑解惑到位,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到位。

          截至目前,全县10个乡镇192个行政村清查摸底已全部完成,排查规范经济合同1959份,已摸底总债务1.38亿元,化解债务1.16亿元;摸底总债权1.2亿元,清收债权0.89亿元,经济合同应收总额1.18亿元,实际收回1.1亿元;去年新增资源性收费287.64万元。

          灵石县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火车头”作用,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农业项目转型。天聚鑫源煤业2021年投资3亿元,铺开了山西鑫奥特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余元,年产值达2000 余万元,与蒙牛集团旗下现代牧业展开战略合作,5万头奶牛养殖项目已开工,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全县通过以商招商、政策引导等措施,精准发力,已经累计推动10余户大型工矿企业涉猎农业项目,投入资金达20亿元以上,一批规模大、产出高、辐射带动效果好的农业项目相继落地,工农互促、全面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初具雏形。

       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先后配套出台畜牧和中药材、核桃、蜂蜜等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农业生产托管、政策性保险等政策“组合拳”,有力推动了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在连续不断的政策扶持下,全县生猪养殖实现总量扩张,东方希望、晋宝望养殖场拔地而起,全面投产后,生猪存栏量将由8万头提升至10万头,年可增加产值4000万元;蜜蜂产业实现龙头带动,王家庄园蜜蜂产业园初具规模,能带动200户蜂农抱团发展,全年蜂产品加工销售量达1300吨,产值超6000万元;中药材种植实现扩面提质,新发展道地中药材5000亩、金花葵药茶2000亩,人工种植酸枣3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在做好经济发展的同时,灵石县聚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统筹谋划,系统治理,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明确了全县“三线两片”示范廊带,划定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30个、重点村50个、推进村89个,全面启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规避乡村“野蛮生长” ,引领乡村“有序发展”;围绕“四化、一改、两集中、两取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2年从5月上旬到8月上旬,全县集中利用100天时间,全力开展“五域综合治理”百日攻坚行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山城;按照“谁种地、谁造地”“谁破坏、谁治理”的建设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建设,在全县34个土地裂缝严重、撂荒比例较高的村,投资1.24亿元实施了2.53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真正打好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源自:晋中新闻网)

● 榆社首家空中立体草莓园开园

        “太好吃了,有的草莓竟然有鸡蛋一般大小,硕大饱满、甜蜜多汁,吃一口超满足。”李娟不断向同事和邻居介绍她带孩子去体验过的草莓采摘园,“以后可不要羡慕别处了,寒冬腊月,我们榆社也能采摘到新鲜的草莓。”春节期间,很多市民携家带口走进榆社首家空中立体种植采摘园——“众禾兴”草莓采摘园,采摘当地种植的新鲜草莓。

        2022年以来,我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把示范创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主抓手,重点打造了26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基地)。西马乡新村就是其中之一。

        位于榆社通往太谷的G340国道旁的西马乡新村,人口五六百人,产业发展一直比较好,最多时有大棚近百个。在乡村振兴的项目扶持下,村党支部带人到外面参观考察学习,将目标锁定到高品质温棚,村集体投资近百万元,建造了2亩多的“众禾兴”草莓采摘园。

       作为榆社首家空中立体种植草莓采摘园,优选自然生态品种、水肥一体无土种植,品质好、产量高,收获时间长达半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晋介绍说,每天都会有榆社县城和新村周边的人们来采摘,能采摘200多斤,以1斤50元计算,获利1万多元。“草莓种植是一次尝试,我们坚信以科学的态度,一定能带动农户就业增收,从而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源自:晋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