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3年第7期(总第224期)(2023年2月20日-2月24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02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东盟经济实现持续复苏;②第六届全球可持续科技和创新大会举行。 

   国内经济:①1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5%;②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启动;③税务部门推行便民举措—超150家商业银行支持异地缴税。 

   山西动态:①我省全力推动农业项目投资落地;②全省住建工作今年从七方面重点发力;③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山西模式”。

   晋中动态:①4546万元农机购置补贴助力农业机械化;②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集优成势强势崛起。


【国际视角】

深化对华合作 加强互联互通—东盟经济实现持续复苏

   亚洲开发银行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亚洲发展展望》定期补充报告说,由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消费和旅游业强劲复苏,亚洲开发银行将东盟2022年的增长预期从5.1%上调至5.5%。

  东盟前秘书长林玉辉表示,通过有效落实《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及其行动计划,东盟已成为一个更强大、更安全和更灵活的共同体,本地区的贸易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经合组织预计,2023年东盟经济将增长5.2%。

  经济增长亮点多

  东盟国家近日陆续公布的2022年经济数据显示,东盟经济保持复苏态势。汇丰银行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苏伦德拉·罗莎表示,东盟以其较高的开放和区域一体化程度正在实现经济快速复苏,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东盟吸引的外资占全球投资总额10%。“尽管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胀等挑战,但东盟经济增长动力十足,我们对其经济前景保持乐观。”

  东盟最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延续自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的经济复苏势头。据印尼国家统计局2月6日公布的数据,该国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1%,创下2013年以来最高增速。印尼国家统计局局长尤沃诺介绍,消费、出口和投资支撑了2022年印尼经济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运输和仓储业,同比增长19.87%;商品和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6.28%,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11.97%。

  东盟第二大经济体泰国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泰国开泰研究中心预计今年该国经济将增长3.2%—4.2%。泰国商业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泰国出口总额约287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较2021年增长5.5%。

  在劳动力市场改善、外贸增长等因素推动下,马来西亚经济稳步复苏。马来西亚央行预计,2022年该国经济增长率为6.5%—7%。新加坡2022年经济增长3.8%,该国第四季度建筑业增长10.4%,服务业增长4.1%。菲律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GDP同比增长7.6%,超出预期。

  柬埔寨首相洪森日前表示,该国经济已从疫情中复苏,2022年GDP增长5.5%,服装、机电等产品出口强劲,预计2023年GDP增长6.6%。越南2022年GDP增速为8.02%,国内游客出行1.013亿人次,接待国际游客逾366万人次。越南统计总局局长阮氏香表示,制造业是越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他东盟国家在经济复苏和发展过程中也各有亮点。

  经济学家分析认为,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提高,东盟国家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内需和投资增加,拉动了经济复苏。新加坡大华银行的报告显示,受出口和内需增加的拉动,大多数东盟国家的经济在2022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强劲复苏。报告认为,东盟国家经济活动的恢复,带动了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这些积极因素将成为今年东盟经济保持增长的重要支撑。

  多举措推动复苏

  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连续加息,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压力,东盟国家货币相对美元整体呈贬值趋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等,也抬高了东盟国家的通胀水平。

  面对挑战,东盟国家通过多种措施,促进经济恢复增长。东盟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东盟投资报告:疫后复苏与投资便利化》显示,投资继续成为东盟经济增长的引擎。例如,泰国政府对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为推动泰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东盟地区快速增长的数字经济和工业4.0相关的制造业、金融和服务行业正吸引着更多外资。电动汽车、电子产品、生物医学和制药等领域吸引的外资也显著增长。柬埔寨发展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该国共吸引46.8亿美元外资,同比增长7.7%,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东盟一些国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2022年4月,新加坡同中国签署《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信息、通信及媒体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致力于推动数字经济合作及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越南也将数字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2年该国数字经济产业营收约1480亿美元,同比增长1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东盟国家经受了新冠疫情、全球经济放缓的冲击。她认为,地区经济体应致力于稳定供应链、发展具有韧性的绿色经济、数字化等,这将给东盟经济带来巨大机遇。

  区域合作添动力

  东盟在促进经济共同体建设同时,积极扩大同中国的合作,为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在东盟与中国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基础支撑以及2022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下,东盟经济实现较快复苏。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东盟与中国进出口总额为6.5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5%。东盟秘书长高金华表示,从长远来看,RCEP将为所有成员国带来巨大利益,因为它促进了商品的自由流通并有助于吸引外资。各成员国不仅仅是短期受益,还关乎中长期利益,有利于相关国家间的中长期合作。

  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一年来,全线开通24个客货运站,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货物1120万吨,货物品类从10多种拓展至1200多种。随着中泰铁路建设的扎实推进,中老铁路正在加速同泰国铁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形成贯穿中南半岛的铁路大动脉。通关快捷、国际货运规模化的优势,让东盟越来越多的优质商品更加安全、快速地销往地区和国际市场。

  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首席经济学家许和意表示,中国是本地区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本地区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经济复苏让东盟国家受益。

  “东盟简报”网站刊文称,今年东盟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但增幅可能比2022年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和货币政策收紧。

  新加坡大华银行年初发布的评估报告称,由于东盟多国以出口为导向,美欧经济衰退等因素将对今年东盟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整体上东盟经济2022年实现复苏将有助于更好应对上述挑战。(来源:人民日报)

第六届全球可持续科技和创新大会举行

   第六届全球可持续科技和创新大会13日在里约热内卢开幕,这是该会议首次在美洲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为了一个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利用科技创新实现疫情后更好的复苏”。

  为期3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围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可再生能源、水和食品安全以及新冠疫情后重建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巴西卫生部长尼西娅·特林达德在开幕演讲中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一项最好的全球性计划,我们必须在新冠疫情后重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消除饥饿、贫困,帮助所有人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联合国秘书长技术事务特使阿曼迪普·辛格·吉尔说:“当我们的创新更具有多样性,采用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方式来实行时,我们就会创造出更好的机会来扩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规模。”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特聘首席科学家施正荣以线上方式参加了“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碳中和”专题论坛的辩论。

2017年,全球可持续科技和创新大会由比利时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牵头创办,旨在通过加速创新技术的开发、传播和部署,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来源:人民日报)

 

【国内经济】

●1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5%—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2.8%

今年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0.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74.5%,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59.6%。从区域分布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3.4%、25.9%、21.6%。

  开年首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千亿元,实现稳步增长,充分说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对外资吸引力不断提升。

  下一步,相关部门和各地区将持续扩大市场准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有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工作,加大企业反映困难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努力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欢迎各国投资者继续扩大对华投资、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拓展业务领域,共同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韧性,并获得自身更大发展。(来源:人民日报)

●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启动

工信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根据通知,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核和推荐。工信部将组织专家对各地上报的推荐材料进行评审和实地抽检,并根据审核结果对拟认定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进行公示。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从中央到地方,全局部署、靶向发力,作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工信部此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疫情影响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显示出更强的发展韧性。对参与评估报告的城市开展问卷调查显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47.20%的企业在未来一年有引进人才计划,67.74%的企业有创新研发计划,分别超出样本企业平均水平16个和25个百分点。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工信部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造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在资金、人才、技术、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不断完善培育服务举措,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来源:人民日报)

●税务部门推行便民举措超—150家商业银行支持异地缴税

2022年,已有超150家商业银行支持办理跨省异地电子缴税业务,共办理跨省异地电子缴税31万笔,税款575亿元。

  近年来,税务部门大力推行电子缴税,目前已实现99%的纳税申报网上办理,95%以上的税款通过电子缴税方式缴纳入库。但对于企业跨省异地设立项目部、分公司等开展经营活动产生的应缴纳税款,在注册地与经营地之间划转和缴纳等方面存在电子化程度不高、不够便利的问题。

  为提升跨省经营纳税人办税便利度,自2021年起,税务部门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强化协同创新,在有关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下,选取跨省经营活动较为活跃的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12个地区率先开展跨省异地电子缴税试点,并于2022年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范围,取得积极成效。

  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荣海楼表示,今年,税务部门将进一步扩大全国跨省异地电子缴税推广成果,这也是今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扩大地方商业银行覆盖面,配合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进一步提升部分尚未加入这项业务的地方商业银行实施跨省异地电子缴税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扩大缴税业务覆盖面,加大对未签订扣款协议的纳税人办理跨省异地电子缴税业务的支持力度。(来源:人民日报)

 

【山西动态】

●我省全力推动农业项目投资落地


 “完成1.4万亩项目区内5G精准导航网络建设,23套大马力拖拉机、植保机、收获机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加装,50套农机具高精度北斗智能终端设备加装……生产精准化、作业智能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智慧化的绿色循环生产方式基本形成,亩均增产2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80%。”近日,繁峙县农机中心召开“机田证”一体化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听取各项目承担主体建设情况汇报,中心主任高晋平表示,今年要继续做好项目区9000亩玉米示范基地、5000亩谷子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科学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模式。

  项目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今年,中央和省财政已安排省农业农村厅专项资金62.88亿元(中央47.89亿元,省级14.99亿元),目前已下达市县62.68亿元(中央47.89亿元,省级14.79亿元)。已下达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方向为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村厕所革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渔业发展资金、秸秆综合利用、脱贫农场资金、草原生态保护、动物防疫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已下达省级部门预算专项资金支持方向有稳粮保供、特优产业、科技支撑、质量安全、农村改革、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后续中央和省财政还将持续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省农业农村厅狠抓“资金、项目、政策”三个关键,全力推动投资落地、项目见效。资金下达后,定期调度通报资金执行进度,研判分析资金管理情况,实行资金动态调整。同时,实行全面绩效管理,动态掌握任务和项目进展、资金使用和绩效目标完成,督促市县及时将资金兑付项目单位,全力破解项目资金支出进度缓慢问题。并指导市县进一步细化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尽早确定项目主体、开工建设。按月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调度通报,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

    2022年,我省创新性首创省级政策性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未转移就业收入损失保险的“四险”试点,整省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为全省稳粮保供、保障种粮农户收益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处长梁建文表示,今年将继续抓好金融支农等政策落实,开好信贷直通车,建好直通车“山西版”,常态化做好“乡村行”活动,力争今年平台放款突破10亿元。出台拓宽抵质押物惠农贷款政策,以小店奶牛“保单贷”、方山肉牛“活体贷”为重点,联合金融管理部门、试点银行出台更大范围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的政策文件,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授信成功率。同时,积极推动提高中央政策性玉米保险保额,更好地保护种植户积极性;接续推进省级政策性苹果、梨、谷子和黄花险种,争取谷子险种实现全省覆盖;推动创设中央政策性主粮作物制种保险。(来源:山西新闻网)


● 全省住建工作今年从七方面重点发力  

    2月27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暨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今年,我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将从七方面重点发力。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开工建设(筹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推动省内公积金异地还贷提取、租房提取、提前退休提取等高频事项全程网办。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55个,优先将养老托幼、日间照料、社区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作为提升改造内容。

  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全力支持企业升级晋档。大力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稳步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大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对符合政策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6类重点对象,精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完成108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续建任务。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绿色低碳、BIM、CIM、智能建造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

  持续强化行业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落实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推动实现考评全覆盖、全达标。

  优化住建领域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启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抓落实三年行动。梳理规范和委托下放一批审批事项。

  会上还有一连串好消息传来,我省今年将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00部,让更多居民享受出行便利;开展产值晋档奖励,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县城和县级以上城市审批管理系统全覆盖,将消防设计审查纳入审批系统等。(来源:山西新闻网)


●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山西模式”

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日前在太原召开。省文旅厅提出,深化文旅融合,在供给端聚焦发力,培育文旅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加快打造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山西模式”。   

省文旅厅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成新时代文化强省、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高品质文化供给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游客人均花费突破1000元,文旅市场主体倍增、规模过万亿,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升,文旅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具体到今年,将加快文旅行业振兴。推动近两三年出台的深化文旅融合、扩大文旅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抓住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游、入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政策红利,全方位、多举措支持旅行社恢复发展。推出促进消费提振、助力乡村旅游、民宿发展、非遗活化等举措,提升行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打造文旅标杆。发挥“双城”领跑作用。聚焦太原在我省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龙头功能定位,发挥太原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作用,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式,打造文旅地标、升级文旅商圈、发展文旅经济,推动太原成为区域消费中心、集散中心、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大同成为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引领文旅发展的新高地,培育完善休闲旅游、避暑康养、冰雪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打造太原晋源区、大同浑源县等10个核心竞争力强的文旅康养集聚区。

推进“景区+”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龙头景区梯次打造培育计划,重点打造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关帝庙4家景区,着力培育王莽岭、云丘山、恒山悬空寺、黄崖洞4家景区。支持晋祠—天龙山、关帝庙、恒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乔家大院复牌5A级旅游景区。继续实施晋陕联创,完成乾坤湾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实施A级旅游景区倍增计划,持续县域A级景区破零行动,做大A级景区评定储备总盘,梯次推动现有A级景区创建高等级景区。

培育特色文旅经济。推进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让城市“烟火气”更加温暖浓郁。支持王莽岭、云中河先行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我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零的突破。优化提升文旅体验。持续打造“重走梁林路”“康养山西 夏养山西”“欢乐中国年 地道山西味”等品牌IP。

完善文旅要素配套。对建成的8000公里和2023年新改建的2400公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完善公路及旅游标志标识、信息系统3000处。支持各市旅游场景革命,沿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套。遴选晋祠—天龙山、黄崖洞、王莽岭等10个高等级景区开展智慧化升级,推动雁门关等一批景区智慧场景建设。

升华旅游内涵。立足我省文化旅游比较优势,以文化内涵升华旅游体验,将旅游体验作为文化传播、衍生发展的载体。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推动文旅产品多元业态融合,实现协同发展。

强化精准营销。聚焦“山西人游山西”“好邻居多走动”“山河守望 晋邻相亲”、远程游客“晋行时”等活动,加强区域协作,加大国内市场营销力度, 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等。(来源:山西新闻网)

【晋中动态】

●4546万元农机购置补贴助力农业机械化

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农业装备站获悉,为充分发挥政策效益,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今年我市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546万元,全力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应补尽补。

根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我市共有耕地机械铧式犁、播种机械条播机、植保机械动力喷雾机等15大类38个小类127个品目包含在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可自主选择补贴产品经销企业购机或通过企业直销等方式购机。在购买机具时,自行与农机产销企业协商确定购机价格与支付方式,并对交易行为真实性、有效性和可能发生的纠纷承担法律责任。

购机后,要先行办理牌证照,并按照“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的流程,自主向当地农业农村(农机)部门或登录山西农机化信息网相关网页,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下载安装“农机购置补贴”App,提交补贴资金申领事项,签署告知承诺书,承诺购买行为、发票、购机价格等信息真实有效,按相关规定申办补贴。对符合补贴要求的兑付申请,按照先操作办理服务系统、后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程序,于15个工作日内向符合要求的购机者兑付资金。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除提高补贴额测算比例的补贴机具和玉米去雄机以外,一般补贴机具单机补贴限额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12万元。100马力以上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25万元。大型棉花收获机单机、成套设施装备单套补贴限额不超过60万元。对轮式拖拉机等区域内保有量明显过多、技术相对落后的机具,到今年补贴额测算比例降低至15%及以下。”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农业装备站站长李红梅介绍,我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坚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过程、丘陵山区机械化、有机旱作农业、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和特优农产品机械化,精准实施补贴。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精准高效、复式智能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普惠共享,实现补贴范围内机具全部敞开补贴,切实增强政策获得感。(来源:晋中日报)

●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集优成势强势崛起

全省高质量发展专业镇建设开展以来,我市抢抓政策机遇,主动融入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玻璃器皿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产销高质量集聚、产城高质量融合的玻璃器皿专业镇,把“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这张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各级部门和祁县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在技术创新提升、强化要素保障和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强势崛起。

玻璃器皿是祁县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祁县玻璃器皿已经形成产品种类齐全、技术水平领先、产业链条完整、出口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集群。2022年,祁县玻璃器皿被列入全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予以培育。

为全力推动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祁县成立以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玻璃器皿专业镇领导小组,下设编制规划、项目推进、要素保障等专班,出台《祁县支持玻璃器皿产业发展八条措施》,制定《关于促进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拟定《玻璃器皿专业三年行动计划》。同时,设立3000万元玻璃专项融资担保资金,筹建玻璃器皿产业园,建设高标准玻璃器皿商贸城,打造标准化厂房,设立5000万元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祁县还积极引导玻璃企业强化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玻璃产业工艺拔高、产品创新。引导玻璃企业开展两化融合、企业上云、玻璃二级节点建设等工作,推动玻璃产业数智赋能。充分发挥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的优势,依托晶典公司建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承接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玻璃器皿的检验检测事宜,为玻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加强专业镇重大项目谋划,重点抓好大华智能工厂项目建设,引领行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紧抓喜福来高硼硅玻璃制品生产线、东玉机制生产线、华达机制生产线等项目,提升行业机制化水平;加快喜尊水晶熔炉生产线、红海非物质文化展厅项目的建设,拔高人工吹制层级,打造高端玻璃定制产品。注重质量品牌建设,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力争每年引进1至2户亿元以上高端优质玻璃企业入驻。加快“贯中乡村e镇”建设进程,打造全国最大的玻璃器皿直播带货基地。强化人才储备,祁县职业中学开设电商、熔炉等专业课程。(来源:晋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