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4年第1期(总第268期) (2024年1月2日-1月6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0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全球贸易逆风而行,回暖仍有支撑;②欧洲警惕薪资上涨加大通胀压力。
 国内经济:①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哪些新变化?专家解读来了;②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山西动态:①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发展的“金字招牌”;②在数字经济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晋中动态:①我市传统产业展现强大韧性和强劲动力;②驻晋中21所高校今日起全部向社会开放。
【国际视角】

  • 全球贸易逆风而行,回暖仍有支撑

    全球贸易2023年表现低迷,多家机构谨慎乐观预期,认为2024年全球贸易有望在多重逆风中克服重重障碍,出现回暖。
    贸易疲弱态势或延续 
    多个机构的最新预测报告显示,全球贸易在2023年增长疲弱的状态短期难以改变,到2024年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世界贸易组织最新一期报告预测,2024年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率将为3.3%,表现好于2023年的0.8%。报告指出,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贸易和产出突然放缓,原因是美国、欧盟和其他地区感受到了持续通胀和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后果,给全球贸易前景蒙上了阴影。世贸组织指出,贸易放缓显现出广泛性,涉及众多国家和多种商品。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一期《全球贸易更新》报告较为悲观。报告认为,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和贸易模式的转变,预计到2023年年底全球贸易额将缩减约1.5万亿美元至31万亿美元以下,与2022年创纪录的水平相比下降5%。
联合国贸发会在这份报告中表示,由于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债务问题和普遍的经济脆弱性等因素,2024年的贸易前景仍然“高度不确定且总体悲观”。报告列出的其他影响贸易的因素包括:发达国家需求下降、东亚贸易减少、贸易限制措施增多、商品价格波动,以及供应链变得冗长。
    该报告指出,2023年贸易限制措施大幅增加,尤其是非关税措施。限制措施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政策的复兴和各国履行气候承诺的迫切需要。这些因素促使各国倾向于采取支持国内产业、减少对国外供应链依赖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贸易疲弱覆盖的产业广泛、幅度较大也令业界担忧。联合国贸发会报告指出,在2023年,办公和通信设备、纺织品及服装行业的贸易分别下降了17%、13%和11%。
    多个主要外贸国家的数据也折射了2023年全球贸易的疲态,有全球经贸“金丝雀”之称的韩国,单月出口额自2022年10月起同比连降12个月;日本在2023年接近年末的两个月内连续出现贸易逆差;德国10月出口额同比降幅高达8.1%。
    多重“逆风”引发担忧 
    当前,供应链分化、贸易分裂摩擦等风险持续,引发业界对贸易前景的担忧。
    世界贸易组织报告称,供应链分化的迹象开始显现,这可能会威胁到2024年相对乐观的前景。例如,作为全球供应链活动指标的中间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在2023年上半年下降到48.5%,而前三年的平均值为51.0%。此外,2023年上半年,美国和亚洲双边合作伙伴在美国零部件贸易中所占份额从2022年同期的43%降至3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3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170多次提及“碎片化”一词,警告“地缘政治分裂”正在给产业链供应链造成重大损失,“各国分裂成只在彼此之间开展贸易的集团……可能会让全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7%”。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2023年的贸易放缓令人担忧。她指出,全球经济分裂只会使这些挑战变得更加严峻,这就是为什么世贸组织成员必须抓住机遇,通过避免保护主义和促进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经济来加强全球贸易框架。
    她说:“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开放、可预测、有章可循和公平的多边贸易体系,全球经济将难以复苏,贫穷国家将尤为挣扎。”
     世贸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萨指出,从数据中看到了一些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有关的贸易分裂迹象。
    为减缓国际贸易摩擦,世贸组织正抓紧修复其机制。该组织将于2024年2月召开下届部长级会议,最大的焦点是成员国之间的争端解决机制。该机制由于美国的反对等原因,相当于最高法院的“高级委员会”的委员持续空缺,陷入了机制的功能紊乱。伊维拉表示“我们正在朝着改革制度的方向前进。我正在密切关注,同时保持乐观”。
    全球贸易摩擦压力也居高不下。中国贸促会公布的2023年10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显示,当月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为305,继续处于高位区间,比上年同期上升44个点,比上月上升124个点。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同比上升29%,环比上升43.6%,全球经贸摩擦有加剧趋势。从国别指数看,墨西哥、美国和土耳其经贸摩擦指数在20个国家(地区)中位居前三,美国、欧盟和韩国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排名前三。
    积极因素支撑动能复苏 
    尽管风险重重,全球贸易在中国等主要外贸国家的复苏下将获得更多复苏支撑。
    世贸组织称,随着通胀放缓和利率开始下调,对商业周期较为敏感的行业2024年应该会趋于稳定和反弹。
    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2023年12月发布报告预测,全球贸易环境改善和产业需求复苏有望推动该国2024年出口同比增近10%。
    该报告预测,明年IT行业景气有望回暖,推高对存储半导体、人工智能服务器、数据中心等的需求,进而拉动半导体行业大幅向好。全球电动汽车出货量也将从今年的1543万辆增至明年的1845万辆,从而带动全球电动汽车和机械类出口增长。
    报告分析,全球和亚洲贸易呈现改善势头,这将促进韩国出口增长。考虑到亚洲新兴国家发展势头和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中国有望迎来出口机遇。由于中国出口与韩国中间材料出口表现息息相关,中国出口环境的改善有望抬高韩国出口增幅。
    德国物流公司DHL快递全球首席执行官蒋明燊不久前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全球化贸易仍然活跃,且前景乐观。
    “中国‘发动机’正在高速运转,中国正持续向欧美出口,而全球化贸易也并没有让位于区域化。长期来看,全球贸易仍然活跃。”
    从其涉及所有产业链的全球物流企业视角来看,尽管部分行业贸易量有所下降或调整,但很多需求流向新的领域,全球经贸总体情况仍然向好。另外,诸多新的利好因素正成为推升全球贸易的新动力,比如在中国发展旺盛的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新能源设备等。“从物流数据来看,亚太地区出现连续几个季度的显著回升,中国的表现更为积极,为区域和全球经贸复苏起到重要引擎作用。”他说。
    另外,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2023年对全体成员国生效后,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得到推动。2024年我国将继续发挥这一领域潜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与贸易伙伴的共赢。
    据商务部透露,2024年我国计划扩大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此举旨在通过自贸协定谈判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为此,将加大自贸协定谈判力度,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合作进程,以扩大我国的自贸伙伴网络。我国将力争结束与东盟的自贸区3.0版谈判,同时寻求与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完成自贸协定谈判或升级谈判。还计划启动与一系列国家的新自贸协定谈判,并继续推进与海合会、挪威、新西兰、韩国、瑞士、孟加拉国等自贸合作。(来源:中国经济网)
 

  • 欧洲警惕薪资上涨加大通胀压力

    1月5日报道,有迹象表明,欧洲各国工人要求改善待遇的罢工运动将长期化。德国铁路工人罢工可能扰乱交通,法国去年底也出现了罢工潮。考虑到薪资上涨可能会再度加剧通胀,欧洲央行正密切关注劳资谈判结果。
德国铁路司机工会(GDL)估计会于1月8日发动大规模罢工。其要求是,将每周工作时间由38小时缩短至35小时,同时发放3000欧元作为通胀补助。如果谈判破裂,工会罢工,交通混乱将不可避免。2023年3月,德国公共交通系统发生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罢工,导致高铁停运。
    与德国相邻的法国也不容乐观。
    2023年12月21日下午,连接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高铁“欧洲之星”突然停运。铁路穿行的英法海底隧道由一家法国公司运营。该公司员工因对奖金不满意而罢工,导致从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出发的30趟车次被迫取消。据法国《巴黎人报》报道,在法国负责交通的部长级代表博纳介入劳资谈判后,罢工于21日晚结束。公司决定将奖金额提升至3000欧元,相当于初始额的3倍。
    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建有一家钢铁厂。由于员工罢工,该厂生产活动自2023年12月初以来一直中断。据法新社报道,部分员工接受了3.7%的加薪幅度。
英国初级医生要求涨薪35%,决定在2023年12月20日至23日、2024年1月3日至9日举行罢工。
    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由于医生参与罢工,紧急医疗服务中断,导致医疗系统陷入混乱。
    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各国遭遇严重通胀,特别是能源、食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飙升。旨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罢工活动在2023年迅速蔓延,这种情况甚至可能持续到2024年。
    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欧元区通胀率自2022年10月达到峰值10.6%以来已开始回落,到2023年11月已降至2.4%。虽然能源价格大幅回落,但在某些领域通胀仍未消退,例如食品价格上涨6.9%,服务价格上涨4%。
    如果涨薪潮继续蔓延,个人消费的回升将带来通胀压力。据欧洲央行统计,2023年三季度欧元区劳资谈判使得工资水平同比上涨4.7%,涨幅连续五个季度扩大。
    对于通胀,欧洲央行并未放松警惕,并计划在2024年春季前一直观察可以影响物价的薪资上涨动向。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曾表示,如果工资涨幅超过预期,通胀率涨幅可能也会超过预期。
    市场预测欧洲央行将在2024年春季开始降息,但如果罢工持续下去,此种剧本可能被改写。荷兰央行行长克诺特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2024年上半年开始降息的可能性“非常低”。这对市场日益高涨的提前降息预期形成牵制。(来源:新华网)
 
【国内经济】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哪些新变化?专家解读来了

    1月1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工作正式启动。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国经济普查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共同构成中国三大周期性全国普查项目。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此前我国已在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开展了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相比前四次 这次普查有哪些新变化?
    在内容上,本次普查新增了对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三新”经济的普查内容。近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首次新增对“三新”经济的普查有何意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 盛朝迅:“三新”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的增加值超过了21万元,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15.7%提升至2022年的17.36%。2022年我国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指数也从2014年的100提升到2022年的766.8,其中网络经济指数、创新驱动指数、经济活力指数和知识能力指数以及转型升级指数5类指数比上年均有所提升。特别网络经济指数增长是最快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次经济普查就把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三新”经济内容作为普查的内容,这样就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
    除了新增对三新经济的普查,这次经济普查还将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什么是投入产出调查?它能够收集国民经济行业及产品详细的投入结构、投资结构数据,从而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经济联系,可以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和宏观经济管理。同时,调查单位也可以通过参与调查,全面了解本单位整个生产过程的成本费用、设备等各类资源利用情况及产品销售情况。
    这一次,要在经济普查中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这样做有哪些好处呢?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主任 刘文华:本次普查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在全面调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基础上,还将组织开展投入结构和投资结构等调查,以便更好掌握国民经济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提高普查工作质效,促进总量数据与结构数据协调衔接。
    专家介绍,在经济普查年份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一是可以在统一时间统筹布置调查两项任务,优化整合内容和流程,有利于在整体上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质效。二是便于整合利用两项结果,更好衔接使用经济普查取得的经济总量数据和投入产出调查取得的结构数据。
    全国经济普查是对国民经济的“全面体检”
    全国经济普查是对国民经济的一次“全面体检”和“集中盘点”。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有何意义?普查数据将发挥哪些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 盛朝迅:这次经济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调查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楚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掌握国民经济行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客观的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的成就。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为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来源:新华网)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东北广袤草原,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全容量投产发电;西南长江干流,6座梯级水电站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力顶峰保供;东南蔚蓝大海,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机并网发电……2023年,我国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足动能。
    能源安全保障有力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作为我国能源保供的“压舱石”,2023年煤炭供需紧张形势有效扭转。受入冬以来最强寒潮影响,近期全国多地气温骤降,电网负荷创冬季历史新高。值得欣慰的是,2023年煤炭供给充足,发电有保障。当前,全国煤炭生产供应平稳有序,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超过2亿吨、可用26天,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市场运行也愈加平稳,煤炭现货价格向合理区间回归。
 我国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优质产能,核准一批智能化水平高、安全有保障的现代化煤矿项目,确保煤炭产能平稳,推动已核准煤矿尽快开工、在建煤矿加快建成投产、停产停建煤矿抓紧复工复产。2023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38.3亿吨,同比增长3.1%。
 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要补上油气产能短板。2023年12月,经过两年勘探攻坚,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甘肃省环县洪德地区发现地质储量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牛小兵介绍,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已在这一地区提交石油探明储量5024万吨、预测石油储量5620万吨。
 数据显示,通过大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2023年新建原油产能2250万吨、天然气产能420亿立方米,全年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4.5%。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2023年,国家能源局坚持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首要职责,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强化电力安全保障,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
能源结构绿意更浓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突破1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这是能源发展史上一项伟大成就。
 2023年12月20日,由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6座梯级电站共同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迎来全面建成一周年。一年来,6座梯级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2700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2亿吨,满足2.8亿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西北地区变成了新能源发展的沃土。2023年11月29日,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三峡集团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并网发电,修复治理沙漠面积10万亩。从种草种树再到“种”新能源,我国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沙漠治理提供了样本。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其中,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总规模达到4.55亿千瓦,相当于20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批已建成并网4516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过半,高水平利用也至关重要。山东省光伏装机位居全国首位,提升电力调节能力需求尤为迫切。2023年12月23日,在山东省荣成市龙眼港工业园里,工作人员正加紧进行京能成山共享储能项目并网前的各项准备。
 国网威海供电公司调控分中心负责人董桂岩介绍,项目充电一次可储存电量40万千瓦时,相当于6万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投运后将有力提升威海电网系统调节能力。
通过强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我国新能源利用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自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超过95%。我国实现高水平新能源利用,为全球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借鉴。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
    在可再生能源跃升式发展背景下,我国亟需通过市场机制创新,推动能源电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通过购买4620万千瓦时绿电,共抵消4.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企业只需登录‘e交易’电力交易平台,就能在线购买新能源电量。”国网台州供电公司客户经理余新勇表示,企业凭借绿色电力交易凭证,经过核算即可抵扣相应的碳排放量。绿电交易让用能企业多了一个减排路径,持“绿证”的外向型企业也更具国际竞争力。
 为助力新能源消纳,华东能源监管局建立健全华东区域内绿电交易规则,明确绿电交易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积极衔接区域内外绿电资源,推动扩大跨省绿电交易规模。2023年前9个月,长三角区域共有2382家企业购买可溯源绿电交易电量108.8亿千瓦时,是上年同期的4倍。
    我国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中长期、辅助服务市场已实现全覆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妥推进,23个省份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运行。
 国家能源局预计,2023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5.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3%,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挖掘调峰潜力超1.17亿千瓦、增加清洁能源消纳1200亿千瓦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攻坚期。章建华表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来源:新华网)
 
【山西动态】

  • 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发展的“金字招牌”

    环境优则企业兴、市场旺,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了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我省位列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揽子政策,全面开展市场主体倍增、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持之以恒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推出“五有套餐”,大力推动产业链“链长制”和专业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三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并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山西省目标责任考核和省委重点督查内容,全面创优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民营经济数量稳步增长、创新活力持续增强、规模质量不断提升。
 当前,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很多宝贵机遇和有利条件,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力争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发展的“金字招牌”。
 以改革作动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消除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让企业放开手脚谋发展,激发市场内在活力。要积极优化政务服务,通堵点、接断点,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相结合,融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硬核”要素保障,为企业发展打开全新空间。政务环境好了,制度成本低了,企业投资兴业更有底气。
 以效率作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时间是企业赢得市场先机的先决条件。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放大产业集聚效应,降低物流成本,进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集聚,形成良性循环。要科技赋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手段,更新设施设备,提升办事效率。
    以法治作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及时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更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完善干部激励、监督等制度,努力以高水平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新征程上,让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严实作风、一流效能推动营商环境再突破再提升,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来源:山西日报)
 

  • 在数字经济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近日,“数据要素×科技创新”大会暨山西数据流量谷启动仪式在太原举行,设立三年的国内首家以“数据要素”为特色的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正式“由园升谷”,升级为山西数据流量谷。这意味着我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正加速释放,“数字山西”跑出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将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和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倍增效应,2020年10月,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揭牌设立。三年多来,园区从起步发展走向增长扩容,已集聚718家企业,营收达305亿元,解决就业1万余人,并建设运营了8个特色分园。如今,园区积厚成势、进阶蝶变,就是要放大新优势、争进新赛道,在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数据要素×”行动,进一步集聚新型人才,汇聚优质项目,打造山西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新地标。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持续释放,“稳定器”“加速器”作用日益凸显。全面提升我省数字经济竞争力,势必要精准聚焦数字经济的三大核心要素“数据、算法、算力”。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当前,山西数据流量谷已形成“数据要素+流量变现+场景应用”的数据生态闭环体系,要进一步将数据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从“数据集聚”到“数据挖掘”和“数据应用”的转变,让更多数据“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在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上,山西省通信管理局负责人自豪地说:“在山西,我们不仅有山河的壮美,有文化的大美,更有算力的华美。”山西算力有多强?近年来,我省着力构建高质量的算力供给体系,综合算力指数位居全国前十,全省有3个先进计算中心稳定运营,2025年将建成超过4个智能计算中心。不久前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用好算力基地优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要努力把山西打造成为面向京津冀的绿色算力保障基地和算力产业转移首选地,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数字技术改变世界,数字经济创造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我省,数实融合正深刻影响着能源、制造业等众多行业的转型与发展。重点产业链正在成为数实融合的主链条,重点专业镇正在成为数字赋能的主战场,智能化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正在成为实现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要全面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数字化转型,大力拓展数字应用场景,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数字生活已无处不在,要加快数字赋能,真正让数字技术为全省社会治理提效能、为百姓生活增福祉。
 乘“数”而上,“智”领未来。要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战略紧迫感,加快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持续推动全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协同发展,全面塑造山西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来源:山西新闻网)
 
 
【晋中动态】

  • 我市传统产业展现强大韧性和强劲动力

    在2023年12月4日召开的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暨制造业振兴升级大会上,我市榆次纺机液压专业镇获得第二批省级重点专业镇授牌。这是继太谷玛钢、祁县玻璃器皿、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入选全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后,我市第四个获得省级授牌的专业镇。标志着我市纺机液压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产业链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时代课题,始终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持续推动焦化、碳素、铸造、玻璃、液压、食品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工艺先进化、产品高端化、品牌知名化、产业集聚化,效果明显,富有特色。
    再造产业发展新势能
    近年来,立足自身禀赋,我市通过多种有效举措,持续激发传统产业的发展活力,在转型中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焦化产业提质集聚。焦化行业是我市六大传统优势产业中的最大行业,按照“区域集聚、产业集中、产能提质”的要求,我市持续推动焦化行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介休、灵石两个千万吨级焦化产业集聚区,2023年10月底4.3米焦炉全部关停后,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总产能比重达到100%。全部配套干熄焦,焦炉煤气全部利用,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水平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先进产业格局。
    碳素产业多元拓展。我市是全国主要的碳素生产基地,按照“低端拓市场、中端提产能、高端抢领先”的发展思路,铝用阴极碳素稳定占国内70%市场份额,牢牢处于市场龙头地位。石墨化能力全省占比超75%,全省石墨化能力前三位均为我市企业。尚太      锂电三期已建成投产,20万吨一体化负极材料产能位居行业龙头,晋中碳素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形成晋中工业新的增长极。
    铸造产业提标升级。按照“工艺提升、市场拓展、产品升级”的路径,铸造产业全面完成电炉替代的提标改造,冲天炉已全部淘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太谷玛钢专业镇位列全省首批十大专业镇之一;持续扩大市场优势,在太谷建成了全国      最大的玛钢集散中心,沟槽管件占到全国产量的一半,电力金具占到全国产量的80%,电机壳铸造产品约占全国50%市场份额;推动产品升级,高端铸造、精密铸造产品与高端装备制造良性互动,轮毂、刹车盘等产品已与省内外汽车制造企业实现配套,平遥铸造已逐步由电机壳向电机制造领域拓展。
    玻璃产业融通发展。祁县是“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人工吹制高脚杯占到全国产量的80%。祁县玻璃器皿是全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之一,按照“生产自动化、行业标准化、品牌国际化”的方向,推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祁县玻璃产业形成了以电、煤气、天然气为主的新型能源结构,生产由传统的人工吹制向机械化和人工吹制并举发展;建设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备了产品检验检测、标准起草、新型材料应用、关键技术攻关等综合科研服务功能;组建“祁玻集团”,推动国家级“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建设,以“祁县玻璃器皿”整体参展及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品牌国际知名度。
    液压产业创新上档。榆次是中国液压工业的摇篮和发源地,“榆液”是全国液压行业最著名的品牌。按照“品类多元化、产品高端化、装备成套化”的路径,推动产品品类拓展,形成了包括液压阀、叶片泵、齿轮泵、柱塞泵、柱塞马达、液压缸、液压系统在内200余个品种、4000个规格的产品体系;推动产品研发创新上档次,太重榆液的高压柱塞泵和高性能液压系统、麦克雷斯的液压油过滤装置和液压油线上监控系统、斯普瑞的高压叶片泵和内啮合齿轮泵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配套项目设备的设计制造;推动基础元器件向细分领域成套设备拓展,方盛液压的液压电子产品、高行高铁轨道板成形线、海洋的合金炉液压开堵眼机实现了从生产到应用全流程构建,形成了新的行业增长极。
    食品产业品牌荟萃。我市食品产业体系健全,按照“传承老字号、引进大品牌、打造新标杆”的路径,推动传统老字号产业化发展,平遥牛肉、太谷饼、山西老陈醋全部实现了传统工艺与工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融合,产业规模大幅度扩张;发挥交通区位和开发区产业承载优势,引进了伊利、娃哈哈、统一、今麦郎、白象、红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了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产业聚集区,红星白酒产业园建成后,将拥有全国最大的自动化麸曲制造车间和麸曲清香原酒智能化酿造车间;打造本土食品企业新标杆,海玉园食品是华北最大的烘焙类食品生产基地,海玉石头饼是我市的原创、首创、独创产品,拥有8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我市食品行业产值持续超百亿,呈快速成长态势。
    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握发展重点,聚焦制造业振兴升级,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其中,提升传统产业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是一项重要工作。
按照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站在中部城市群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市加强分析研究,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企业创新、项目引进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统筹思考谋划,积极研究全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路径,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操盘能力。
    聚焦转型发展,放大传统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焦化行业加快进行大机焦产能替代接续;碳素行业推动负极材料项目建设,形成负极材料生产全国核心区域;玻璃器皿行业引导企业品牌化发展,形成营销拉动生产,将传统优势转化为产能优势、品牌优势。食品行业按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优势突出的路径,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建设富有影响力的食品生产基地。
    打造服务平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经营能力提升培训及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服务、中小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省外开展考察交流活动,依托三方中介机构,建立以产品推介、法律咨询、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管理咨询、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专家智库、技术共享为基本功能的企业服务“超市”,通过平台服务,为企业对症施策,精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链条耦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融入工业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互融,形成补链强链发展优势。焦化行业通过焦炉煤气制甲醇、制氢,为甲醇汽车、氢燃料汽车推广应用提供能源基础;碳素行业要助力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铸造行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铸造高端化、精密化,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液压行业为煤机及专用装备、专用车等产业提供定制化产品及配套服务。
    围绕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从强基固本到革旧拓新,我市围绕做强增量、调优存量、优化结构,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传统优势产业正阔步迈向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征程。(来源:晋中市政府门户网)
 

  • 驻晋中21所高校今日起全部向社会开放

    1月1日,太原理工大学发出通知,决定自当日起,学校校园实施对外开放,加强校园资源社会共享,外来人员试行免查验入校;1月5日,山西传媒学院也发出公告,决定自1月6日起面向社会开放……记者获悉,从1月6日起,驻晋中21所高校校园以及校内的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艺术馆等综合性场馆将全部向社会开放。此举在全省首开先河,在城校融合上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也是晋中市大力推动市校协同创新发展、建设“没有围墙”的开放共享大学城的又一实质性成果。
 晋中市共有21所驻地高校,特别是位于市城区的大学城内坐落着9所高校,有近18万师生。近年来,晋中市以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载体,通过建立市校合作对接清单、协同创新工作清单、政府服务高校清单等,开展了九大项35项具体任务,共收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需求179项、高校可转化有效专利25489件、高校科技咨询专家574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69个和企业“四需”事项230个、机构“四需”37个。同时,驻地高校教师中的近5000名博士开展了“博士大讲堂”,深入晋中农村、学校、厂矿等地开展专业授课,截至2023年12月底,已开展203场。这些举措的实施促进了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为驻晋中21所高校开放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21所高校在开放时间上不分节假日、在开放群体上不限年龄及身份,广大社会群众根据高校校园及综合性场馆开放的时段进行登记即可实现入校参观或研学。为确保校园开放后的安全有序,晋中市委、市政府与各高校就具体细节、管理提升等方面多次探讨沟通、加强协同共治,致力打造“城市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城市”,使“晋中有座大学城”变为“晋中是座大学城”。(来源:晋中市政府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