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经济观察>详细内容

经济观察

经济信息摘要2024年第9期(总第276期)(2024年3月4日-3月8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1 阅读: 【字体:

【本期信息摘要】
国际视角:①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外媒热议这些关键词!;②中非农业合作将实现双赢。
国内经济:①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②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
山西动态:①山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②山西省以产业转型加快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晋中动态:①晋中市安委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煤矿安全生产放心县、放心主体和放心煤矿创建工作会议召开晋中市财政收入实现首月“开门红”
        【国际视角】
        中新网3月4日电 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作为世界观察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两会吸引了众多外媒的目光。其中,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新质生产力及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倍受关注。
        关键词一:政府工作报告
        美国彭博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等多家外媒报道称,两会是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两会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作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英国广播公司(BBC)对中国两会的看点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尤为关注。报道称,“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备受关注”。
        美国《华盛顿邮报》还指出,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将对过去一年进行总结,同时确定未来一年的优先事项,其中将提到一些重要的经济目标。
        关键词二:新质生产力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NA)报道称,中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将成为热议话题。报道援引分析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认为,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两会的主要看点之一,包括如何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如何发展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新质生产力。
        彭博社介绍称,新质生产力涵盖科技创新、绿色能源、协调发展等领域。报道指出,总体来看,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进展,清洁能源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和关键技术的发展也获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三:高质量发展
        土耳其安纳多卢通讯社报道称,中国进入“两会时间”,经济复苏、就业等热点话题受到关注。该报道还援引专家分析称,中国在2024年可能会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也代表着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今日巴基斯坦报》认为,中国两会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未来发展蓝图及全球愿景提供重要线索。通过这一“窗口”,世界将了解到“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涵。
        报道还指出,从全球经济角度看,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中国经济依然表现稳健。除了规模之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在2023年迎来多个里程碑,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中国国产大飞机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以及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首次试航等。“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且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 (源自:新华网)
l         中非农业合作将实现双赢
        解决非洲14亿人的粮食问题一直是非洲联盟及其55个成员国的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3亿多非洲人面临严重粮食问题,另有4.5亿人面临中度粮食问题。而粮食短缺又与贫困问题紧密相关。
中非农业合作框架下的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南南合作的典范。绘制非洲各地普遍种植和消费农作物的农业生态图,并针对不同的农业生态开发新技术和高产品种,是双方在气候变化下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开端。
未来,中非应通过多种形式深化农业合作,充分挖掘非洲农业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源自:经济日报)
        【国内经济】
l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有力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去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对此作出强调并进行部署。“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碳排放双控”有助于塑造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目前世界零碳经济竞争加剧,零碳转型正在重塑国家间的发展格局。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碳排放双控”能够通过改变企业行为和倒逼地方经济追求零碳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碳排放双控”倒逼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扶持等政策,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能源、矿产等传统生产要素,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地方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对于能源结构优的欠发达地区,“碳排放双控”政策使得可再生能源禀赋成为当地新的招商引资硬实力,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产业进一步聚集,带动其他配套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益和附加值,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优的发达地区,“碳排放双控”政策使得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聚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通过资源互补、技术交流等方式与能源结构清洁的地区进行深度合作,配合“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区域合作工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能源空间,共享绿色产业发展机遇。
        “碳排放双控”促使微观主体调整经济行为,激发企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首先,“碳排放双控”让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价值链提升的新渠道。当企业开始关注产品从采购、制造、销售到回收与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并建立系统化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时,就可以明确自身的排放责任和减排潜力,为参与全球零碳经济竞争打下坚实数据基础。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碳排放的压力会沿着供应链传导,最终带动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提高绿色生产水平。其次,“碳排放双控”促使企业将绿色低碳纳入企业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中,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进而获得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最后,“碳排放双控”倒逼企业加大零碳技术创新力度,提供零碳产品和服务,投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新技术,进而降低合规成本,培育差异化竞争新优势。
推动“碳排放双控”政策落实的着力点
        通过“碳排放双控”政策刺激投资和创新,加快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不仅不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约束,还将助力大幅改善环境质量,并为中国的零碳技术领先行业创造巨大发展机遇。“碳排放双控”政策的实施既要关注全球零碳经济竞争趋势变化,构建有利于我国零碳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要遵循科学化、国际化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和部署,在实践中应注重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加快计量标准创新发展,发挥计量标准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扎实推动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为企业参与全球零碳经济竞争提供支撑。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帮助各级政府洞察碳排放的来源结构和行业分布,明确减排的重点区域,进而精准实施区域减排策略,绘制更能反映各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建立科学规范、符合国际惯例、准确性高的碳排放统计体系,积极参与能效、低碳等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帮助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拥有国际化的核算标准和统一的数据输出接口,避免企业受到无依据的指责或不公平的碳关税打击。
        第二,针对零碳转型的痛点、卡点、堵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鼓励各地方政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对自身零碳转型的有效支撑。提高创新链国际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抢占全球零碳经济竞争新赛道。提前谋划布局资金链和人才链建设,确保资金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并渗透到创新链、产业链各个环节,整体提高中国零碳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第三,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有利于中国零碳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及时研判发达国家零碳经济政策最新动态以及对我国零碳经济产业的影响,研究并储备应对举措。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能源共同体,加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亚非能源通道。动态评估“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绿色“一带一路”等中国倡议产生的减排量以及经济社会效应,向世界主动展示中国解决方案取得的减排成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谈判,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
        第四,开展“碳排放双控”政策试点,为政策的全面实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当前“碳排放双控”政策全面落地仍面临基础条件不足的约束,从“能耗双控”转变为“碳排放双控”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与区域碳达峰梯次、活动水平数据统计机制、核算方法学和核算能力建设等同步进行。建议在部分省市率先开展“碳排放双控”试点示范工作,为未来的全面实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源自:新华网)
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到更加平衡充分,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相当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看,中国经济具备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
理论逻辑:应辩证看待长期增长趋势的预测方法
        当下,有一种较为盛行的唱衰中国经济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经济学中常用生产函数来预测潜在增长率。其基本原理是,经济增长是劳动力、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综合技术水平和总体效率)三者的贡献之和。有学者按这种方法测算,2025年之前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为4%左右,2025年—2035年间为3%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即假设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不变、技术条件不变、规模报酬不变,而且各种资源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现实中,预测长期潜在增长率不应忽视政策制定者和生产组织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就能突破这些假设条件的限制,得到更高的实际经济增长。这就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使生产要素组合更有效率、使技术进步为生产率赋能、使规模报酬递增,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即便在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总量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仍有 可能保持不变甚至有所提高。
        历史逻辑:改革开放对长期增长趋势有巨大影响
        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巨大。有专家对过去4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后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往往与巨大的制度红利相对应。例如,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2年—199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能。
        事实上,中国过去长时期的高速增长,除了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外,更关键的是依靠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制度红利,以及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转移(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很多学者将其称为释放了“结构性潜能”。正因如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一时期与我国具有相似条件甚至条件优于我们的国家。很多机构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测中,仍高度认同这一点,认为持续的改革开放能够避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
现实逻辑:中国经济的潜能有待充分释放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实现了预期目标,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是从资本投入看,2023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低于80%左右的正常水平,意味着相当部分生产能力(前期投资)处于闲置状态。二是从劳动力投入看,2023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平均值为5.2%,虽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然,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说明中国潜在增速可能明显超过5%。另外,目前我国物价涨幅明显低于3%左右的调控目标,结合失业率数据看,也说明经济增速确实低于潜在水平。
        目前,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6,而德国、日本和韩国在类似阶段分别实现了年均8.6%(德国1946年—1962年)、8.6%(日本1956年—1972年)和8.1%(韩国1985年—2001年)的经济增长。尽管这种类比推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能从横向比较中看出,中国经济发展仍有较大潜能。
        总之,一国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如何,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就可突破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的限制,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续写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新篇章。
【山西动态】   
        山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山西团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和代表们一起审议。代表团团长唐登杰主持并发言,代表团副团长金湘军、张吉福发言。
        王东明审议时说,完全赞成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各地区、各部门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结果。
        王东明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发展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上下更大功夫,采取更多务实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王东明强调,各级工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引导亿万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认真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用心用情服务职工群众,坚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引导职工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积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亿万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待遇,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在新征程上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建功立业。
        唐登杰在审议时说,完全赞同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精准深刻、部署工作周密务实,彰显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彰显了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狠抓落实的工作导向,是一个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好报告。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把舵领航,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我国经济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涌现,现代化建设亮点纷呈,成绩举世瞩目,风景这边独好。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雄辩地证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唐登杰说,过去一年,也是山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考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一年来,山西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工作的开拓性、创新性与连续性、稳定性有机统一,锚定“两个基本实现”奋斗目标,奋力推进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迈出坚实步伐。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全力抓好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着力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山西贡献。
金湘军审议时说,完全赞成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设定今年发展目标,纲举目张提出工作举措,是一个高举旗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造福人民的好报告。过去一年,在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雄辩证明,“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金湘军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把改善社会预期放在重要位置,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牵引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生态和发展环境,引导国有企业加大战新产业及优势产业投资,定期向民营企业推介优质项目,着力招引外资企业,用好“三晋贷款码”“惠商保”等政策工具,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致富。要把增强经济活力作为工作着力点,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344”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统筹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开发区“三化三制”、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以高等教育“百亿工程”“晋创谷”为抓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激发城乡发展活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快“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建设,有序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底线保障,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全面做好金融、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规模性返贫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张吉福审议时说,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高举旗帜、高瞻远瞩、求真务实的好报告,是一个维护核心、彰显初心、提振信心的好报告,我完全拥护和赞同。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根”和“魂”,进一步加强三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发,统筹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研究、“云冈学”建设等,为贯通中华文脉、诠释中华文明作出山西贡献;二是聚焦“守”和“变”,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着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三是聚焦“中”和“外”,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传播交流,努力在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常书铭、李云峰、李国彪、范银莲、王娟玲、杨晓静、王飞、王润梅代表分别围绕开辟新能源产业、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煤炭清洁低碳发展、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养、培育现代农业品牌、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主题进行发言。大家说发展、谈体会、献良策,一致表示,完全赞成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一串串饱含温度的数字、一个个务实暖心的举措,成为过去一年极不平凡的生动注脚;客观、合理设置今年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目标,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干劲儿。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本职工作,发挥代表作用,用奋斗和汗水书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新篇章。(来 源:新华网)
山西省以产业转型加快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山西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明确了方向。
        面对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全省上下将坚定信心、自我加压,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上见真章,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的新成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山西致力于资源型经济全方位转型发展,近年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成绩可圈可点。2023年,山西成功举办第七届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煤炭产量完成年度生产目标,先进产能占比超过80%,外送电超过1500亿千瓦时,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非常规天然气、风电、光伏、氢能等各类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发展,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加快建设。
面对全球化石能源消费减缓的大趋势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山西正努力摆脱对煤炭的过多依赖,加快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以能源产业焕新蝶变为代表,全省坚持加大技术改造提升力度,加快推动钢铁、焦化、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拓展精深加工,丰富品种品类,增强基础产业对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钢铁行业方面,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顺利推进,完成晋南、星原钢铁兼并重组,粗钢产量减少131.2万吨,炼钢先进工艺装备产能占比提升至57.3%。特钢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太钢集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快速补链、深度延链、持续强链,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用最新的技术锻造最好的钢铁,一大批高端精品钢材产品持续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和项目工程的需求。
焦化行业方面,全面关停4.3米焦炉,加快干熄焦改造,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6.6%。山西省全面提升焦化行业节能环保安全水平,推动吕梁、长治等8个产焦市实施节能、环保、安全“三改造”和干熄焦、余热发电“两运行”工程,提高焦化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化产回收利用链条高端延伸,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焦化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焦化化产加工利用水平。
此外,有色行业加速布局再生铝镁产业,形成10万吨深加工生产能力。建材行业加强新型产品研发,镀膜玻璃原片等一批新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化工行业完成9家化工园区认定。去年,全省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规上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作为转型发展双引擎,全省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梯度培育特色专业镇。2023年,山西省首批省级10大重点产业链、10大重点专业镇营业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新增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和8个省级重点专业镇。目前,山西省重点培育“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加快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建链,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今年力争达到7000亿元。
新的一年里,山西将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优势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屏息凝神,勠力加快前沿技术攻关;开发区内,高技术项目聚势成群,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产业一线,新应用场景层出不穷,贯彻新理念实效明显……放眼三晋大地,全省上下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要求牢牢抓在手上,体现在转型发展实践中。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山西而言,尤为重要。
       2023年是山西新兴产业“向下扎根”的一年,也是“向上生长”的一年。山西华钠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开工,特钢产业链钢材配套深加工项目开工,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种业繁育基地项目开工……全省“三个一批”活动进一步“大抓项目、大抓转型、大抓发展”。
        1月16日,全球最大的单体铜箔制造基地之一——太原惠科20万吨电子铜箔(一期)项目在大盂产业新城投产。项目从招引签约、证照手续办理到建设完工投产仅用时305天,全流程、全环节依规高效,见证了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见效的“山西速度”。
抢开工,赶进度,全省大项目好项目峥嵘间展现轮廓——晶科能源第一条生产线基桩工程等已经完成,拉棒、切片等车间也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山西中来“年产16GW单晶高效电池智能工厂”项目全部建设完成,从基建期转向运营期;泰山玻纤年产60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7月首条生产线将建成试生产,全球首座玻纤行业“灯塔工厂”指日可待……
山西省全面打造轨道交通、智能煤机、铸锻造优势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新能源装备、机器人3个新兴产业集群,做大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盈利水平高的装备制造重点企业。
在聚焦创新性和成长性的同时,新兴产业“先天”具有资源集约、绿色低碳等显著特征。2023年,山西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较上年增长65.6%,规上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增长4倍,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产量增长80.7%……今年山西省积极开展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认定,力争在今年实现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消费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800亿元、1700亿元、1400亿元、1100亿元。
在大同市阳高县高速飞车试验基地,高速飞车全尺寸超导电动悬浮试验成功完成,为后续进行更高速度试验奠定坚实基础。作为航天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融合的典范,高速飞车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项目已吸引高端制造、电力电子、新能源等近万家企业和团队直接或间接参与。
        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山西省提出,要发展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努力为未来“蓄能”,实现生产力的“跃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在蓬勃生长。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智能分析、数据可视、数字协同与降本增效。生产效率提升15%,数据处理效率提升60%,问题处理时长降低45%,设备效率提升10%,品质不良同比降低10%,节省各类统计人力50%。”3月5日,在山西恒跃集团数字化展示大屏前,工作人员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些年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后取得的成绩。
        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出要求,必将进一步推动山西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形成基础能力跃升、特色产业集聚、融合应用不断深入的发展态势。
目前,山西省已累计建成5G基站9.3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约26.7个,进入全国前十位,提前完成“十四五”5G基站建设任务。截至2023年底,山西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累计上线二级节点9个,重点服务煤炭、物流、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的1111家企业。上线节点有力促进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山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数字支撑。近日,继太原、大同之后,山西省又有阳泉、晋城、忻州、临汾、吕梁等5个城市成功获评2023年度全国“千兆城市”。至此,全省共有7个地级市获评全国“千兆城市”。网络供给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为推动山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山西数据流量谷持续发挥智能制造、商贸流通、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应急管理、智慧农业、绿色低碳等不同行业的“乘数效应”,截至2月下旬,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规模突破42亿元。在吕梁市,通过创新性开展大数据企业认定工作,目前已认定大数据企业105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67亿元,初步形成5G+应用产业、人工智能应用产业、信创产业、数据标注产业以及云计算和超算服务相关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在忻州市,山西华茂智能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建设“5G+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关键数据实现实时采集,数字技术不断渗透进企业业务流程,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今明两年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期内,太原市将完成五大细分行业459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任务,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试点样本,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开发一批优秀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小快轻准”解决方案……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山西省将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
新征程新使命,山西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紧紧扭住产业转型的“牛鼻子”,加快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山西答卷。(源自:山西日报)
【晋中动态】
l         晋中市安委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煤矿安全生产放心县、放心主体和放心煤矿创建工作会议召开
        刘星在晋中市安委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煤矿安全生产放心县、放心主体和放心煤矿创建工作会议上强调
压实责任完善举措 不折不扣狠抓落实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3月4日,晋中市安委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煤矿安全生产放心县、放心主体和放心煤矿创建工作会议召开,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出席并讲话。晋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雪钦主持。晋中市领导张鹏、张英杰、许利伟、张王杰、张拥军、梁艳萍、李哲、王帮富、赵宏钟参加。
        会上传达了山西省安委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国两会期间安全防范工作会议精神,宣读了《晋中市煤矿安全生产放心县放心主体放心煤矿创建方案》,相关县和企业作了发言,并现场颁发了《目标任务书》。
刘星指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大、不容有失。晋中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全国、山西省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真正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以更严责任、更硬举措、更实作风守牢安全底线,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刘星要求,一要突出治本攻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办实事、解难题”清单,狠抓任务落实,加强统筹协调、跟踪督办,聚焦制约安全生产的顽瘴痼疾,紧盯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加大安全投入,实施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等治本之策,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取得实效。二要突出示范引领,扎实推进煤矿安全放心县、放心主体和放心煤矿创建。贯彻落实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相关政策措施,以试点先行、标杆引领解决隐患问题,补齐治理短板,切实实现“查系统、控风险、除隐患、治灾害、防事故”的目标;严格验收标准,定期调度、层层把关,促进安全监管人员工作作风实现新转变、主体企业依法办矿意识实现新进步、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实现新提升。三要突出重点管控,切实做好近期特别是全国两会期间安全防范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党政领导分片包联,带头深入基层单位和企业督查指导,推动部门入企驻矿包保、企业全员隐患排查治理、不放心不托底企业停产停建等硬措施落地见效;强化风险防控,突出抓好矿山、消防、交通、建筑、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做好森林防火、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坚决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强化应急处置,严格执行带班值班、请假报备、信息报告制度,落细落实应急准备,持续推动晋中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为在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篇章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晋中各县(区、市)、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设分会场。(源自:晋中市新闻网)
l         晋中市财政收入实现首月“开门红”
        2024年1月,晋中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4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23%,超过序时进度2.9个百分点,超收5.79亿元;同比增长8.38%,增收1.7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首月“开门红”。
新年伊始,晋中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晋中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156”战略举措,以起步即提速、开局要争先的姿态,早谋划早研究,多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多措施提高征管效能,确保财政收入首月“开门红”,为全年财政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良好基础。
1月份,晋中市税收收入完成19.3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3.23%,同比增长7.96%,增收1.43亿元;非税收入完成3.1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8%,同比增长11.04%,增收0.31亿元。
(源自:晋中市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