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详细内容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晋中篇之一:太行山上唱出发展强音 晋商故里奏响转型乐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11 阅读: 【字体: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从无到有,70年旧貌换新颜。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华民族从战乱纷争的旧时代跨入了和平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晋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经济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晋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的新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同阶段实行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经济水平逐年提高。2018年晋中市地区生产总值1447.6亿元,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148.0倍,年均增长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910元,增长66.8倍,年均增长6.6%;财政收入150.8亿元,增长2385.3倍,年均增长11.9%。
      (一)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稳定程度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晋中市经济增速最快的为1958年的32.9%,最慢的为1961年的-19.6%,波动值为5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8%。改革开放至晋中撤地设市前的20年间,经济增长最快速度为1984年的20%,最慢的为1981年的0.1%,波动值为19.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9.8%。设市以来的20年间,经济增长的最快速度为2007年的16.3%,最慢的为1999年的2.9%,波动值为13.4百分点,年均增长10.1%。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创新高,经济发展站上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晋中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18元,1978年337元,1999年4551元,到2018年,达到42910元,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42792元,较改革开放前增加42573元,较设市前增加383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70年年均增长6.6%。201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合6406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晋中市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正在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由“一三二”向“三二一”模式迈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晋中市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方式越来越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不断增强。70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3.1%、10.7%、9.8%。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7.9:47.5:44.6,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5.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升30.9个、2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三二”向“三二一”模式迈进。
      (二)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发展转变为城乡统筹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建立并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城乡分割严重,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70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晋中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亦取得突破。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晋中市以太原都市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中部盆地城镇集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兴建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修建工人文化宫广场、晋商公园、潇河公园和社火公园等。同时,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使部分农民通过转型、转化进入城镇,成为城市的新生力量。2018年末,全市城镇人口187.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4%,较1949年提高46.1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6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农普资料显示,2016年末,全市99.9%的村通公路,94.3%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100%的村通电,99.9%的村通电话,58.8%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0.1%的村通宽带互联网;82.2%的乡镇、67.8%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基本社会服务逐步健全。三农普资料显示,2016年末,全市95.8%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9.2%的乡镇有小学,98.3%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81.4%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10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00.0%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84.6%的村有卫生室,38.2%的村有执业(助理)医师;全市35.9%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2.2%的村有营业执照的餐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稳步推进。2017年,全市进一步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及养老保险制度,做到“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六统一政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形成。
       (三)经济主体发展多样化,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逐步多样,非公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所有制形式日趋多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初期,全市310户工业企业中,全部为国有和集体企业。2018年,全市57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有3户,共占0.24%,其余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为177户、366户和24户,所有制形式日趋多元。
       民营经济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以介休安泰、三佳、晓山“三大户”兴起为标志,全市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率先走在全省前列。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为868.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60%,比全省高11.5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99.5%、65.9%、46.7%。2018年,我市出台《晋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二十五条》,从支持、受惠、服务三方面帮扶支持民营企业,以更优的政策、更好的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供给能力得到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从短缺到丰富的巨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逐渐增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70年来,商品由短缺到充裕,服务由单一到丰富,大大提高了社会供给能力。
      (一)农产品供给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农产品产量稳定提高。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79.7万吨,连续7年稳定在160万吨以上,是1949年的5.2倍。其中玉米产量165.7万吨,较1949年增长23.5倍;小麦产量2.7万吨。蔬菜产量176.4万吨,较1949年增长17.2倍。肉类总产量23.6万吨,较1980年增长12.2倍。禽蛋产量16.8万吨,较1980年增长46.3倍。园林水果产量22万吨,较1949年增长11.6倍。
       种植业内部结构向高产、高效调整。粮食面积比重稳中有降。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8.0%,较1949年下降5.3个百分点;棉花、油料播种面积比重由1949年的3.5%下降至0.6%;蔬菜播种面积比重由1949年的2.1%上升为8.5%。
       (二)工业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经济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4156.2亿元,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工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566.3亿元,较1949年(0.3亿元)现价增长1886.7 倍,年均增长11.6%。
       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工业产品从原煤、纱、布等几种产品增加到几十种产品,现代化的规模生产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特别是1999年设市以来,实施了“工业兴市”的战略部署,工业率先发展,取得明显效果。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1949年相比,原煤产量由33.6万吨增加到8840.8万吨,增长262.1倍;发电量产量由5.5万千瓦小时增加到221.8亿千瓦小时,增长40.3万倍;生铁产量由0.075万吨增加到233.5万吨,增长3112.3倍;焦炭的产量由1.5万吨增加到1188.8万吨,增长791.5倍。
       中高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随着“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吉利汽车、东方希望、晋能光伏等技术含量高、对全市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2018年12月18日,全省唯一的轿车生产企业吉利汽车晋中公司第20万台车下线,标志着我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活力。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10.3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99万辆。2018年生产光伏电池51.7万千瓦、氧化铝167.9万吨。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3%。
       (三)服务业长足发展,实现了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晋中市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消费形态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餐饮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2018年,餐饮收入达到45.1亿元,特别是快餐、特色餐饮及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近几年发展较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销售从无到有,2018年全市1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销售商品或服务,电子商务金额达37亿元。旅游服务消费较快增长。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9815.6万人,旅游总收入迈入千亿元行列,达到1013.9亿元。
       消费结构由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近几年印象城、万达广场、天美杉杉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落成,为我市商业流通市场注入新活力。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6.3亿元,较1949年增长3073倍。2018年,全市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达到13921万元、7204万元、5658万元,特别是汽车类销售额达到40.3亿元。
        四、人民生活稳步攀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活水平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结构逐年优化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70.8万人,较1949年增长318.9%。其中,在岗职工人数为32.98万人,较 1949年增长9.27倍。70年来,从事第一产业人数比重明显下降,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从业人员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37.22:19.24:43.54,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48.7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6.41个、32.31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储蓄存款不断增长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9年的1016元增加到32947元,增长31.4倍,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8年的60元增加到13394元,增长220.8倍,年均增长9.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49年的0.006元(不足1分)增加到57777元,增长962万倍,较1978年增长2005.1倍。
       (三)居民住房面积增加,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9年末的8.9平方米扩大到2018年末的35.0平方米,且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3年末的12.9平方米扩大到2018年末的36.3平方米。居民住房从平房到楼房、再到人车分离、带电梯的小区,居住环境从简陋到舒适发生质的变化。
        五、科教文卫体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出现协调进步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我市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从空白到取得长足进展的70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发展和巩固的70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70年。
       (一)科技事业实现大跨步。晋中加大科技领域的资源配置,高技术制造业及科技相关服务业等的投资占比不断上升。2017年,全市研发经费7816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61%,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比重6.0%。90年代设市以来,坚持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加了科技投入,促进了全市各领域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受理2584项,其中发明专利受理627项;专利授权1528项,其中发明授权93项;有效发明专利580件;全市有高技术产业141家,省级众创空间达到19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2018年,市科技馆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二)教育事业展现大成效。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2018年全市幼儿园有597所,在园幼儿为10.7万人,而1949年仅有在园幼儿60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著,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9.82%,较1949年明显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18年全市高等院校17所,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19.4万人, 而1950年仅有在校大学生168人。
       (三)文化事业出现大繁荣。到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5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2206千册。文物保护单位1054个,剧场(影剧院)39个。2018年,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73%。连续成功举办多届晋商文化旅游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知名品牌《又见平遥》自2013年首演至今,已累计演出4600余场,观演人数308万人次,演出收入达4.7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加大文化项目投资,建成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和科普场所,提升了城市品位,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四)卫生事业取得大进步。市县两级医疗、疾病防疫、妇幼保健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67所,较1949年增加3761所;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7129张,较1949年增加17038张;卫生技术人员19319人,较1949年增加17679人。拥有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26家,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在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人数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医疗素质水平的同步提升。
       (五)体育事业获得大发展。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日渐丰富。到2018年6月,全市11个县(区、市)公共体育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借承办全国二青会手球项目契机新建的晋中体育馆副馆,将在赛后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增强体育健身设施的供给。体育品牌赛事成为新名片。山西榆社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及环湖山地自行车赛,已持续举办十余届,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晋中百草坡全国山地自行车赛、乌金山李宁国际滑雪公开赛、山西太谷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中国国际柔力球大赛等赛事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不仅塑造了晋中美好形象,同时也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群体活动异彩纷呈。近年来,从农村到城市,足球赛、健步走、马拉松、武术、柔力球、乒乓球等一系列群从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以不同形式组织开展起来,描绘了一幅幅运动晋中、健康晋中、活力晋中的美妙画卷,体育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环。
       70年成果丰硕,70年成就非凡。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中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当前,晋中市和全省一样正处在“两转”基础上拓展新局面的关键期,诸多重大发展机遇叠加,转型动能加速集聚,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决战转型综改主战场、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能源革命先行区、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四个目标”,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走出具有晋中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注:本文以1949年数据为基期、2018年为报告期计算;1949年没有数据的指标采用最早年份出现的该指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