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详细内容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县区篇之二:壮丽七十载 时代在变迁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16 阅读: 【字体:

日月轮换,天地变迁,转眼间新中国成立已经70年了。70年来,榆社县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实现了经济起飞、转型到跨越的“惊人一跃”,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追求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历史性变化。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榆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3706万元,比1952年(最早有此项统计指标)540万元增长635倍,年均增长10.3%;比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825万元增长187倍,年均增长14%;增速加快3.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488元,比1952年77元增长317倍,年均增长9.1%;比1978年156元增长155倍,年均增长13.5%;增速加快4.4个百分点。2018年的每一天,榆社县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达942万元,是195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40万元1.7倍,超过了1978年6个月的成果(1978年每天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仅5万元)。这是一笔浅显的经济账,如今榆社每一天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新中国成立一年的成果,是改革初期6.2个月的成果。这个历史的飞跃告诉我们,榆社在竞争的跑道上加速前进,奋力赶超。

二、农业生产硕果累累

2018年,榆社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8292万元,比1949年961万元增长80倍,年均增长6.6%;比1978年1607万元增长47倍,年均增长10.2%;增速加快3.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45936万元,比1949年806万元增长55倍,年均增长6%;比1978年1240万元增长36倍,年均增长9.4%;增速加快3.4个百分点。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58.7%,比1949年的83.9%降低25.2个百分点,比1978年77.2%降低18.5个百分点。传统农业(种植业)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林业产值5732万元,比1949年20万元增长285倍,年均增长8.5%;比1978年57万元增长100倍,年均增长12.2%;增速加快3.7个百分点。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7.3% ,比1949年2.1% 提高5.2个百分点,比1978年3.5%提高3.8个百分点。牧业产值达到22963万元,比1949年52万元增长440倍,年均增长9.3%;比1978年188万元增长121倍,年均增长12.8%;增速加快3.5个百分点。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5.4%上升到1978年11.7%,进一步上升到2018年29.3%,分别提高了6.3和17.6个百分点。畜牧业占比逐年加大,得到了长足发展。渔业产值1205万元,比1978年2万元增长601倍,年均增长17.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0.1%上升到2018年的1.5%,提高了1.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2455万元,比1949年83万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5%;比1978年119万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7.8%;增速加快 2.8个百分点。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8.6%下降到1978年的7.4%,进一步下降到2018年的3.1%,分别降低了1.2和4.3个百分点。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全县农村基础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2018年农业年报资料显示,全县100%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自来水,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电话,99.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99.6%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9.6%的村通宽带。

三、工业经济飞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社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区位优势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无资源县工业发展的路子,在市场夹缝中挤得一席之地,并实现了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何等不易之事,这不能不说是榆社工业界在长期的探索中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企业改革从扩大自主经营权开始,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全县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集体经济比重明显下降,股份制经济则占据主流,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经营体制不断创新,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飞速发展。

2018年,榆社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65454万元 ,比1949年23万元增长20236倍,年均增长15.5%;比1978年1087万元增长427倍,年均增长16.4%。工业增加值完成101765万元,比1978年224万元增长453倍,年均增长16.5%。在赶超经济发展地区的同时,榆社每日每时的份量在加重。在地球自转一周的24小时内,华能榆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电786万千瓦时;榆化公司产出烧碱879吨,聚氯乙烯971吨;广生公司产出药用胶囊8609万粒……而1978年我县仅有单一的合成氨年产量为2850吨,阿胶20吨。70年前的榆社工业几乎是个历史的空白,全年工业总产值仅23万元,而今工业已成为榆社的支柱产业,成为榆社经济的重中之重。

四、固定资产投资空前高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71818万元,比1978年304万元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7.2%。投资的快速增长,使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各种瓶颈制约大大得到缓解,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昔日那个贫穷落后、信息闭塞的山区小县城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了现代都市化气息的县城。县城内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文峰园、滨河公园、石勒主题公园等相继建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五、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兴起,我县第三产业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为生活服务的行业,还是为生产服务的行业,都随着生产的加速发展、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迅速发展,现在已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整体效益较好、有一定发展水平的第三产业体系,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逐步替代传统实体店商。201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170万元,比1949年50万元增长2822倍,年均增长12.2%;比1978年1702万元增长82倍,年均增长11.7%。消费层次逐步升级,从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看,书报杂志类、医药类、家用电器类等均有较快增长;营销方式日趋多样化,家电类、服装类世界名牌、全国名牌在榆社的专卖店、直销店随处可见,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田和、牛佳利、百信生活等超市纷纷注册成立;网购成为一种新潮流,网店、快递公司层出不穷。

六、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人们昔日记忆中的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不见了,如今的大街拓宽改造了,小街小巷硬化了,村村通油路了,榆社通往外界的公路、铁路修通了。榆社已成为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交通中心,便利的交通为榆社经济腾飞插上了双翼。2018年底,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941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01公里。境内铁路营业里程62公里,境内火车站1个。民用汽车拥有量14128辆。其中,个人汽车拥有量12190辆,占86.3%,私家车占据较大比重。全县机动车驾驶员共46950人,占全县总人口33.8%。

七、现代化信息畅通无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通讯设施显著增强,电信事业飞速发展。2018年末,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7603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4.32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1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0.22部/百人。全县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33958户。年末全县设有邮局12处,其中设在农村的9处,邮路总长度(单程)1084公里,农村投路线总长度843公里,邮政汽车12辆。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6749万元。目前我县已达到村村通数字电视信号、村村通移动电话信号、村村通宽带网络信号,现代化信息畅通无阻地“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民到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寻找商机、把握商情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八、金融保险热度骤增

“保险”,这个新中国成立前人们闻所未闻的陌生词汇,如今已家喻户晓,农村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参加的保险更是名目繁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终身保险等等。有人感慨曰:“居民家庭变得富足了,人也更金贵了”。2018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323人,参合率99.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5542人,其中职工15405人,占60.3%;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117人,其中职工6178人,占67.8%;行政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568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78500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166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510人。

“保险热”的背后还蕴藏着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在满足衣、食、住、行,装备了家庭现代化的同时,竟然还能把口袋里剩余的钱存入银行。2018年末,我县城乡居民人均拥有储蓄存款28510元,而1949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仅2分6厘,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仅22元,简直是今非昔比啊!

九、人民生活步步走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社面貌日新月异,榆社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18年,我县职工月平均工资达4691元,比1949年12元增长390倍,年均增长9.2%;比1978年41元增长114倍,年均增长12.9%;增速加快3.7个百分点。2018年榆社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1元,比1958年(最早有此项统计指标)37元增长158倍,年均增长8.8%;比1978年74元增长78倍,年均增长11.5%;增速加快2.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86元,比2000年(最早有此项统计指标)3036元增长6.4倍,年均增长11.8%。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吃要吃出品味、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食品消费以主食为主,主食中又以粗粮为主,只求填饱肚子;现在转为食品消费以副食及其它食品为主,主食以细粮为主,肉、油、鱼、蛋、禽等的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人均每天从食品中获得的营养素逐年提高,人们不再只求吃得饱,而是要吃出品味、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二)穿要穿出时尚、穿出潮流、穿出个性

衣着消费成衣化和城市化趋向明显,以往粗布土衣逐渐淘汰,缝纫机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款式新颖的服装、羊毛衫等中高档成衣逐步占据主潮流。衣着消费由改革前的“一衣多季”而且补了再补,改变为今天的“一季多衣”,人们穿衣讲究起了品牌,追逐起了潮流。

(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昔日的土坯墙和竹草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和一栋栋宽敞、明亮、气派的高楼。

(四)“老四件”失踪了,“新四件”异军突起

在改革开放前曾经显赫多时的“四大件”: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和自行车悄然失踪,终于成为“昨日黄花”,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四大件”:全自动洗衣机、液晶电视机、手机、家庭轿车则异军突起,犹如新花竞放。

统计数字是枯燥的,但它权威而明晰地展示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种种统计数据比较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翻天复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