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详细内容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晋中篇之四:70年改革奋进 跨越发展铸辉煌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18 阅读: 【字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中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全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晋中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70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广大工业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劳作,晋中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增长质量持续改善。70年来,晋中工业经济充满了生机活力,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总量规模显著扩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1.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中国成立后,虽有手工业历史悠久、现代工业出现较早的特点,但全市工业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194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仅有343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不足2018年全市规模企业平均产值的九分之一。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 1902.3亿元,比1949年增长5540倍,年均增长13.3%。据测算,2018年全市一天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是1949年全年工业总产值的15.1倍

2.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显著增强。195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8%,到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了500亿元,达到56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1%,较1952年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3.主要产品产量迅猛增加。2018年,我市工业产品已涉足300多个大类、600余个品种,与1949年相比主要产品产量成百倍、千倍、万倍的增长。2018年,原煤产量达到8840.8万吨,比1949年的33.6万吨增长262.1倍;焦炭产量1188.8万吨,比1949年的1.5万吨增长791.5倍;生铁产量233.5万吨,比1949年的750吨增长3.1千倍;发电量221.8亿千瓦小时,比1949年的5.5万千瓦小时增长40.3万倍;机制纸及纸板增长3.4万倍;化肥增长3.2万倍;水泥增长1.7万倍;日用玻璃制品增长472倍;钢材增长457倍,等等。另外我市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一些工业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迅速发展起来。介休安泰的粗钢、H型钢、线材;榆社化工的烧碱、聚氯乙烯,还有一些产品列国内同行业前列,如榆次棉纺织设备、液压设备;祁县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太谷的玛钢产品等等;此外,以碳素制品、精细化工、钕铁硼磁材、新型墙体材料、特种玻璃、中高档玻璃器皿、超薄不锈钢、生物医药制品为代表的一大批新产品迅速崛起,特别是近年来东方希望的氧化铝、吉利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晋能光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太阳能电池的投产,使全市产品在产业、品牌上不断改善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产品结构得到明显的提档升级。

4.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新中国成立之初,晋中工业的主体是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形成的手工业作坊,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5952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2%。经过三年调整时期,1952年全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8.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5%,工业化程度系数仅0.1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后,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到1965年工业增加值一举超过农业,将晋中带入半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程度系数上升到0.597,比全国提前5年进入半工业化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六五”、“七五”期间的努力,晋中工业化进程继续向前推进,1990年工业化程度系数提高到1.0,晋中进入工业化社会,与全国1997年进入工业化社会的速度相比,快了7年左右的时间。 2004年我市人均GDP上升为920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1335美元,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即工业化中期。目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工业结构明显优化

70年来,晋中工业结构调整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立了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70年来,改革开放前,晋中工业仅包括七八家国、省营大厂,40余家地、县营企业,以及二轻和乡镇等小规模厂矿,在计划经济的怀抱里赖以生存,缓慢地成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市工业经济步入快车道,全市工业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各行业之间的发展日趋协调,形成了煤炭工业、机械工业、炼焦工业、冶金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等九大优势产业。全市工业九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加,到2018年达到98.6%。目前我市已拥有29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440个小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2.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新成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市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占81.4%,集体工业占18.6%,改革开放为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企业改制改组、招商引资、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晋中工业经济成份日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民营私营工业等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占比显著提高,成为推动晋中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2018年,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8.4%(无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41.7%,上交税金占38.1%;集体工业增加值占0.2%,从业人员占0.05%,上交税金占0.03%;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加值占40.7%,从业人员占4.0%,上交税金占4.3%;民营工业增加值占70.1%(私营工业占51.4%),从业人员占57.3%(私营工业占33.7%),上交税金占60.5%(私营工业占27.2%)。2018年,民营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2.2%(私营工业为76.8%)。

3.新动能、新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我市的新动能、新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猛。汽车工业、光伏产业、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动能、新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市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41.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7.3%,较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新产业的主要产品中,2018年生产新能源汽车39891辆,同比增长261.7%。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12.1亿元,同比增长5.9%,实现了稳步增长。

4.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前,我市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少,且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为主体,新成国成立初期至1978年底,全市都没有一家大中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8年底,全市大中型企业总数已达147家,其中:大型企业28家,中型企业119家。大中型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37家,其中有13家企业产值超过20亿元。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企业),2010年企业集团全年产值跃过百亿,为104亿元,2018年达到164.9亿元;吉利汽车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市产值最多的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达到131亿元,对全市及制造业带动作用强劲。另外还有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值为59.9亿元、灵石东方希望完成工业产值43.0亿元,等等。随着这些大集团、大企业的迅速扩张,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全市工业发展靓丽的企业名片,从而使我市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增长质量持续改善

1.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95.2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利税总额228.4亿元,其中,实现利润87.8亿元,为1949年73.7倍。2018年实现利税、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

2.增长质量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强市”战略的指引下,全市进行了广泛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1978-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9819.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到2018年提高到14.4%。这些投资大量用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使各行各业一大批企业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发展了起来,不断改变工业的增长方式,制造业和非煤的较快增长成为带动是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2018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非煤产业同比增长14.2%,分别高于全市工业增速7.5个、6.2个百分点。在生产增长的同时,全市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和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3亿元,同比增长20.8%,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9.2亿元,同比增长33.7%,利润84.7亿元,同比增长30.4%,利税、利润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成效明显,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逐年加快,经济增长质量持续得到改善。

3.工业始终是我市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1978年,我市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工业,1987年以后,随着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晋中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比重略有回落,但90年代以来又逐步回升,2018年达到了58.5%。在税收产业结构中持续保持主导地位。2018年,工业上交国税金仍占国税总额的58.0%,上交地税金仍占地税总额的59.5%,远远高于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