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详细内容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县区篇之五:风雨兼程谱华章 砥砺奋进铸辉煌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19 阅读: 【字体: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昔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昔阳县抢抓机遇谋发展,求实创新促和谐,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昔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综合实力节节攀升

经济总量实现飞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县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0.1亿元攀升至2018年的84.6亿元,年均增长10.3%。从1978年的0.6亿元上升到1984年的1亿元,突破一亿关口用了6年时间;2004年达到10.6亿元,从1亿元突破到10亿元用了20年时间。2004年—2018年进入高速增长期,2012年突破50亿元,2018年达到84.6亿元。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2018年人均GDP比1952年增长418.6倍。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49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49万元,1984年达到1000万元,2003年突破1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10亿元,2018年达到16.4亿元,比1978年增长224.4倍,年均增长14.5%。比1949年增长3343.2倍,年均增长12.5%。地方财力与经济总量的发展协同并进,为全县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在全县经济中占较大份额,改革开放以后,产业结构由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1978-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38.3:39.7:22优化为2018年的6.5:58.6:34.9,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及惠农惠民政策的实施,农业产量稳步增加,非农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9亿元,与1949年相比,年均增长6.2%。194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7.9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3.4万吨,经济作物产量343吨,农业总产值仅为0.07亿元。201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5.3万亩,耕种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但粮食总产量达14.9万吨,亩产是1949年的6倍。蔬菜和瓜果总产量4.3万吨,与1949年比,年均增长3.2%。2018年末,全县牲畜总头数779254头(只),与1949年相比,增长9.6倍,其中小牲畜存栏773483头(只),与1949年相比,增长18.5倍,年均递增4.4%。主要农产品、畜牧业都有较快发展。

三、工业总量迅速扩大,主导作用日益突出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446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立足资源优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全力推动和支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培育形成了煤炭、化工、电力等支柱产业。2018年优势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8.6%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446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83.9亿元,特别是“十五”“十一五”工业经济呈现出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工业增加值“十五”年均增长36.8%,“十一五”年均增长49.7%。党的十八大以后,将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上,着力优化工业结构,有效提升产业层次,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8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0.9亿元,工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四、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18年,全县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7.6亿元,投资总量是新中国成立70年的79万倍。其中,工业投资项目完成29.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61%。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8.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8.3%。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上下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因素。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只有0.3亿元,从1978到2018年的40年间,平均每年投资1.2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118亿元,是1978年—2000年总和的9.6倍。“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398.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投资量的飞速增长,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8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93公里,比1951年增长178.3倍,全县境内高速公路达到33公里。全县形成了“一环四横六纵”的路网格局。我县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三部委联合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昔阳县过去那种货物流通不畅,客运拥挤、旅客长时间等不到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全县“供水、供气、供热”三供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0.2%、88.3%;污水处理率达到96.5%,县城内拥有七大公园50余个小游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平米,绿地率达到41.5%,绿化覆盖率达45.3%,整个县城更加宜居宜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初期交流方式以邮电为主,电话用户极少,1954年全县固定电话41户,邮电业务总量1.5万元,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电话、互联网等已成为信息交流的主流。2018年邮电业务总收入完成1.1亿元,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19万户,互联网覆盖率达99.4%。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新业态不断涌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49年的202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9.1亿元,增长1441.7倍,年均增长11.1%。70年来,商贸营业网点遍布城乡,市场主体数量高速增长,各种小吃摊点星罗棋布,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网络购销、代购服务、配送上门服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连锁公司、大型综合超市等市场主体已经成为满足消费增长的主力军。

六、民生民利有效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开始得到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各项事业并蒂开花,蓬勃发展。

教育方面。据统计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扫盲班,初中以上学校寥寥无几,经过7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事业取得可喜的成绩。截至2018年末,全县拥有中学校4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县直初中4所、乡(镇)办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县直小学8所、农村中心校14所(下辖完全制小学40所,教学点18人,幼儿园75所)、县直幼儿园6所。在校学生29959人,全县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全部达到100%。

文体事业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全县只有一个新市场灯光篮球场,现在县城区内体育馆、田径场、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遍布社区、学校、小区院落,人均健身场地面积达到3.28㎡,农村地区乡(镇)所在地农民健身广场全覆盖,302个行政村健身器材全覆盖,笼式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普及,各类健身运动协会不断出现,全县城乡经常参与全民健身人数达42%,走在了全市前列。从2013年以来,我县共举办国际A级、国家A级赛事十余场,“山水昔阳户外天堂”品牌唱响全国,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热潮逐步高涨。2018年末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晋剧团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座,藏书6万余册。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100%,人民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医疗卫生方面。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所发展到2018年的 400所;卫生技术人员从7人发展到812人,年均分别增长9.1%和7.1%。病床数由1951年的10张,发展到2018年的1054张,年均增长7.2%。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地解决了城乡居民就医难的问题,县域内就诊率达71.8%。2018年,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5万人,全县参合率达96%。

社会保障事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医疗保险体系从无到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对社保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县逐步完善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制度,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连年显著增长。2018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共计16.68万人;生育保险累计参保1.59万人;失业保险累计参保1.58万人;工伤保险累计参保2.01万人。2018年全县建成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76所,床位948张,收养各类人员781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302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城乡2.8万人次享受救助保障4916万元。

七、社会和谐程度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城乡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城乡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免费公交38辆,县城区群众免费出行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金融网点、物流配送中心等服务实施更加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3050元提高到2018年的25770元,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8年的人均47元提高到2018年的9704元,增长205.5倍,年均增长9.3%。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消费由“温饱型”逐步向“享受型”转变。手机、电脑和汽车,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攀升,2018年达到1105397万元,比1978年底的862万元增长1281.4倍,年均增长19.6%,比1950年底的0.2万元增长553万倍,年均增长25.6%。穿着时尚,吃得营养、住房宽敞,出门便捷,使用高档……全县人民的生活正在接近总体小康水平,进而向全面小康不断迈进。

成就已载入史册,70年波澜壮阔,难以用文字一一展现。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艰巨的任务摆在眼前。展望未来,县委、县政府将在上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将总书记擘画的“中国梦”在昔阳这片红色土地上变为生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