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详细内容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晋中篇之七:新中国七十载 固定资产投资谱新篇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3 阅读: 【字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倾力项目建设,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抓手,固定资产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作用更加明显,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更加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70年累计完成投资9830亿元,年均投资142.5亿元,年均增长19.8%。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27万元,1950年即跨入千万元台阶;1978年跨上亿元台阶;1993年跨上十亿元台阶;2003年跨上百亿元台阶。70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拓展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工业由基础薄弱到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实现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投资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二、投资主体日趋多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固定资产投资中,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国有投资为主,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居绝对主导地位,其他主体投资比重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种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被激发,国有、集体、私营、港澳台外资等多种所有制投资“百花齐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全市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投资占39.3%,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49.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0.3%。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力地推动了投资效益的提高。

三、产业投资趋于合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投资不但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产业投资稳步增长,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1979—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累计完成111.0亿元,年均增长13.5%。第一产业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极大提高了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7.3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9万倍;水浇地面积188.9万亩,比1949年增长1.2倍。

第二产业投资成绩斐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恢复时期,全区95%以上的投资用于工业,促进了全区工业迅速复苏和发展。1950-1978年,全市第二产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2.34万元,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71.1%,促进了全区体系的基本建成。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投资活力有效释放,1979—2018年,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417.2亿元,年均增长19.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5.1%。其中,煤炭行业投资1440.9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2.6%。新建了新元、寺家庄等600万吨矿井,改扩建了义棠、石港、黄岩汇、平舒等120吨矿井。焦炭行业投资161.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6%。先后建成介休安泰、茂盛、灵石中煤九鑫、太谷京达煤焦、榆次长兴、平遥一矿焦化等企业。电力投资714.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16.2%。相继建成左权鑫源电力、华能榆社电厂、昔阳国投、榆次国投、瑞光、平遥热电以及昔阳斯能、大唐能源等风能、华能光伏等光能电厂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动能,东方希望、吉利汽车、晋能光伏等企业相继投产,为全市工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服务业迅速壮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带动第三产业投资稳步较快增长。1978—2018年,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0.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稳步上升,在投资中的引领地位日趋巩固。2018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9.4%,比1978年提高37.6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投资高2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发展壮大,带动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4.6%,比1978年提高23.5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补短板投入加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道路建设方面,新建阳涉铁路,先后建成太旧、太长、大运高速公路过境线及龙城高速全段;扩建、改建108、207、九榆线、董榆线、南太线等国省道和县际公路;大力建设“村村通”工程。城市建设方面,市城区“北进、西连、南扩、东延”的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市交通从平面向立体建设跨越,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绿化、路网改造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实施,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污染源治理取得成效。特别是2015年-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791.2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9.6%。

五、民生领域投资加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着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以房地产业(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其他房地产业等)、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为主的民生类工程领域的投资也持续发力。房地产业投资从1990年的1425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76.8亿元,到2018年全市房地产业投资累计完成投资1868亿元,年均增长56%,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9%。教育业投资从1959年的235万元,到2018年的11.6亿元,增长493倍。从2005年-2018年,卫生事业完成投资8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0.8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128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1.4%。

六、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入,住房供给市场化的转变,我市房地产业于1990年起步,之后逐步壮大,快速发展。特别近年来当代置业、碧桂园、恒大地产、保利地产、万科地产、东瑞地产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入驻,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添了蓬勃生机。1990—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037.7亿元,年均增长28.5%,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6%。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6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2.9%;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605.4万平方米,比1995年增长8倍,年均增长9.8%;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97.2万平方米,比1995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