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详细内容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县区篇之十:沧桑巨变七十载 国强民安绽辉煌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6 阅读: 【字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在历届灵石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坚决以国家、省、市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中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连上新台阶,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与日俱增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诞生时,我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我县开始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当年仅为1549万元,1979达到6469万元,一直到 1999年,又经过20年的努力,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59466万元,到2009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增加到1093000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经济总量实现快速持续提升,2018年达到2474250万元,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597倍,比1979年增长382倍。

(二)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实现飞跃式量变。1949年我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32万元, 1979年增加到639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9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实现12251万元。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09年达到101409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达到181572万元。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1949年农业总产值只有573万元,粮食总产量3065万斤。上世纪60—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1975年我县的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76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700万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1999年我县的农业生产总值达12122万元,粮食总产量45000吨,2018年我县的农业生产总值84931万元,粮食总产量59304吨。

(二)工业经济总量实现近千倍增长。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157万元,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到4534万元,199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2364万元,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861132万元,是1949年的24593倍,是1978年的851.6倍。1993年统计制度改革后,从1993年开始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亿元,到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到141.8亿元,是1993年的88.6倍。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由轻、重工业并存转向以煤焦行业为主的重工业,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煤焦行业增加值占比由46.1%上升到90.2%。在经过两次大规模煤矿兼并重组及煤炭资源整合后,煤矿年产能由95.3万吨提升到3320万吨,是1978年的34.8倍,其中属于我县监管的42座矿井,年产能达3030万吨,是1978年的31.8倍。原煤年产量最高达2288万吨,焦炭年产量最高达412万吨,分别达到1978年的22.7倍和24.7倍。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0年累计完成736637万元。1949年投资0.41万元,1978年投资完成额仅476万元,1998年投资完成额突破亿元关口完成1.4亿元,2004年投资额突破10亿元,完成13.2亿元,2012年突破100亿元,并连续5年持续完成100亿元以上投资。

(四)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1980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1837万元,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861万元,到2018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19392万元,比1980年实际增长44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198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6%、57.3%和26.1%。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到33.1%。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全县总人口82998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5.4%。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末,全县总人口274147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为55.9%。 

(二)我县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6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60年开始统计),2012年突破1万元,达到10515元;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400元,是1960年的300倍;200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完成4056元(2001年开展城镇居民收入抽样调查),2006年突破1万元,完成10471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7665元,是2001年的9.3倍。

(三)人民富起来,消费旺起来。1949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万元,放款余额2.3万元。1978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44万元,贷款余额2019万元。1999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904万元,贷款余额74890万元。201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06895万元,较1978年增长2104倍,各项贷款余额为1089251万元,较1978年增长54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246万元增长到1978年的2875万元,再到2018年的81.6亿元,是1949年的3317倍,是1978年的272倍,实现了百万元到几十亿元的突破。

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

(一)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斐然,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1949年,我县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55公里,2018年(不包括高速、国省道路)为1417.12公里,(包括高速、国省道路)为1512.48公里。总全年运送乘客1267万人次;出租汽车150辆,运送乘客419万人次。

(二)教育文化事业不断繁荣,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高。1949年,全县只有261所小学,在校学生4431人,占当时总人口的6%。1978年,全县小、中、高各类学校增加到533所,在校学生49645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6%。2018年全县高中学校2所,职中学校1所,初中学校19所,小学校56所,幼儿园51所(独立幼儿园),在校生49961人,占总人口的18.2%。

(三)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1949年,我县卫生机构仅有1个,床位数5个。1978年卫生机构有47个,床位数464个。到2018年末我县共有卫生机构 494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所1个,村级卫生所340个。全县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369张。全县18.96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9%。

(四)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搭建民生安全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50—70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末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570户,参保37988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56户,参保9650人(含退休人员)。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奋斗不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