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晋中市统计局网站!
您的位置: 首页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详细内容

统计分析(月度公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晋中篇之十三 :数看晋中70年 居民生活谱新篇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9 阅读: 【字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中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取得瞩目成就。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中市城乡居民收支状况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可喜变化。
       一、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方面: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47元,比1989年增长31.4倍,29年年均增长12.7%。据调查数据显示:198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千元台阶,达1016元,到2007年迈上万元台阶,达10832元,从千元到万元用了18年时间;到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两万元台阶,达21464元,从万元到两万元用了5年时间;到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三万元台阶,达30927元,从两万元到三万元用了5年时间。29年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迈万元、两万元、三万元三个台阶,城镇居民收入实现大幅跨越。
        农村居民方面:1958年-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元增加至13394元,累计增加13334元,累计增长220.8倍,年均增加222.2元,年均增长9.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0元,到1979年迈上百元台阶,达125元,到1994年迈上千元台阶,达1016元,从百元到千元用了15年时间; 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万元台阶,达10100元,从千元到万元用了20年时间;60年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迈百元、千元、万元三个台阶,农村居民收入实现大幅跨越。
        二、居民收入结构明显改善,收入来源日趋多元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晋中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趋于多元化,收入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的发展趋势。
        (一)  工资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
        城镇居民方面:工资性收入始终是晋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的来源,但占比整体呈现震荡下行的态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形式比较单一,工资性收入几乎就等于可支配收入,此后随着各项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制度的贯彻落实,个体经营收入、兼职收入、资产收入等逐渐出现,并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从绝对额来看,2000年,晋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达2873元,在2011年万元大关,达11992元。从增速来看,2000年—2018年,工资性收入增长5.6倍,年均增长11.1%,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看,整体呈现震荡下行的发展趋势。由2000年的72.5%下降到2018年的57.8%,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方面: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占比大幅提高。随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工作,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来源。1995年—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从241元迅速增加到7378元,23年累计增长了29.6倍,年均增长16%。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55.1%,比1995年的18.3%,提高了36.8个百分点。
       (二)  转移净收入成为可支配收入的重要部分。
        城镇居民方面:新中国成立70年间,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1986年职工保障制度开始转型,城镇职工由“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发生根本性转变,20世纪末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积逐步扩大,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连年上涨,城市低保、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放标准提高,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转移净收入占比仅次于工资性收入。从绝对额来看,2000年-2018年,晋中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由778元增长到6267元,在2002年突破千元,达1059元。从增速来看,2000年--2018年,转移净收入增长了7.1倍,年均增长12.3%,增长势头良好。从占比来看,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2000年以来保持在19%左右,逐渐成为可支配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占比最大。
        农村居民方面:随着农村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新农保、低保、残疾人补贴、养老保险、政府补贴等各项惠农、扶贫政策的出台落实,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来自政府的各项转移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95年—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从43元高速增加到1632元,23年增长了37倍,年均增速17.1%,比同期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年均增速快4.8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3.3%持续上升至12.2%,提高了8.9个百分点,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农民增收步伐逐年加大。
       (三)经营净收入稳定增长。
        城镇居民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可忽略不计。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扩展开来,晋中城镇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开始涌现,不断增加,尽管绝对额仍旧偏低,但所占比例在10%左右徘徊。从绝对额来看,2000年—2018年,经营净收入由241元增加到5108元,增长了20.2倍,年均增长18.5%。全市城镇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在2000年和2008年突破百元和千元。从占比来看,2000年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1%,2008年之后占比大幅提升,2010年为13.7%,2018年提高至15.5%,比2000年提高9.4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粮为纲”的经济模式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从集体统一经营中获取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大部分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收入。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户逐渐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95年—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从1006元稳定增加到3853元,23年增长了2.8倍,年均增速6%。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5年的76.4%持续下降至2018年的28.8%,下降了47.6个百分点,全市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较大。
      (四)财产净收入发展平稳。
        城镇居民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同样可忽略不计。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投资渠道逐步拓宽,家庭财富增加使得理财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购买债券、股票及基金,获取利息、股息及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此外,随着全市住房制度改革、城中村改造、城镇化持续推进,城市房屋价格逐步攀升,城镇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从绝对额来看,2000年—2018年,晋中市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由72元增加到2537元,在2001年和2011年突破百元和千元,此后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从增速来看,2000年—2018年,财产净收入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21.8%。从占比来看,财产净收入在四大项收入中始终最低,由2000年的2.1%上升为2018年的7.7%,提高了5.6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方面:受思想观念、金融环境以及经济政策等影响,全市农村居民依靠自身财产升值投资意识觉醒较晚,财产净收入主要以利息收入、红利收入和出租房屋收入为主。1995年—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从27元稳定增加到531元,增长了18.7倍,年均增长13.8%。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5年的2.1%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4%,提高了1.9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随着晋中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2018年,晋中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21元,较1989年增加15325元,平均每年增加528元,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93元,比1983年(192元)增加8701元,增长45.4倍,年均增长11.6%。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城镇居民开始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倾斜。同时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完善,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公共设施覆盖率提高,社会服务更加全面,城镇居民从吃穿住用的品质,到能够享受的医疗教育服务水平,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一)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通常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中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晋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3%,比1989年的51.1%下降了23.8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9%,比1983年的55.6%下降了26.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单一,以主食消费为主。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的丰富,城乡居民饮食更加注重营养,主食消费明显减少,膳食结构更趋合理,食品消费品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明显减少,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在外饮食次数少、占比低,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居民在外饮食比重明显上升。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680.78 元,占食品烟酒支出的比重为15.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264.58元,占食品烟酒支出的比重为10.28%。
       (二)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成衣化时尚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对衣着的需求较为简单,主要是保暖御寒,显著特点是“一衣多季”、“自制或裁缝做衣”。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从“保暖御寒”向“美观舒适”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从“做衣”向“购衣”转变。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088元,比1989年增长15.6倍,年均增长10.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764元,比1983年增长24.1倍,年均增长9.6%。
      (三)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生活仅能勉强维持温饱,不敢奢求家庭有耐用品。到七十年代末,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成为部分居民家庭婚嫁必备的“三大件”。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家庭耐用消费品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居民家庭青睐的“三大件”变成了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家庭消费也随之向现代化、科技化迈进,移动电话、计算机、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晋中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7部,计算机60台,家用汽车48辆;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95.6部,计算机26台,家用汽车23.7辆。
       (四)居住条件和质量显著提高。
        随着我市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住房经历了“忧其屋”“有其屋”到“优其屋”的巨大改变,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居住设施越来越全。加之,贫困地区危旧房改造项目推进,许多农民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房子,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晋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35平方米。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居住质量也明显提升。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单栋楼房和单元房的比重分别为8.5%和59%,分别比1996年提高7.1和31.3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的比重为94.6%,比1996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炊用清洁燃料(包括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电等)的比重为92.4%,比1996年提高43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25平方米,比1996年增加了21.2平方米。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也明显提升。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后,城乡居民的厕所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72.4%,比1996年提高3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21.5%。
       (五)交通通信和文化教育消费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相对单一,通信方式主要依靠邮政传递,服务档次低,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少。改革开放以来,交通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交通通信支出不断增加。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221元,1989年-2018年年均增长21.7%;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占比为7.7%,比1989年提高7.1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322元,比1983年增长1651.5倍,年均增长23.6%,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占比为14.9%,比1983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文化娱乐生活较为单调,支出相对较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城镇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性消费的投入不断加大。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407元,1989年-2018年年均增长12.5%;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为14.9%,比1989年提高4.9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30元,比1983年增长183.5倍,35年年均增长16.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为9.3%,比1983年提高7个百分点。
      (六)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条件有限,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缺乏,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现象较为普遍,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较少。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看病就医较以前更加便利,更多得到政府补助,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加。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026元,1989年-2018年年均增长18.3%;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为12.6%,比1989年提高10.6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000元,比1983年增长249.1倍,35年年均增长17.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为11.3%,比1983年提高9.2个百分点。
 
 
注:全市城镇居民收支从1989年开始调查,故各指标均与1989年对比。全市农村居民分类收支从1983年开始调查,故各指标均与1983年对比。